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08676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docx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

中国古琴基础知识

1:

古琴的发展史:

古琴,亦称"七弦琴",史籍之中多称"琴"。

唐诗中有"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之名句,"泠泠七弦"指的就是古琴。

春秋擂鼓墩墓与西汉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琴"更证实了它的历史之长久,《诗经》、《尚书》等古籍和唐宋诗词也常常见到有关"琴"与琴乐的继续。

所以,古琴是中国历史十分悠久的一件民族乐器

2:

古琴的结构

古琴由狭长条的一块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松质木材)和一块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质木材)胶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国大漆。

琴宽的一端为头部,下面有七个可以调音的小轴,叫做"轸",琴面外侧嵌有十三个小圆形的标志,叫做"徽",为泛音和按音音位的标志。

琴面系弦七根,外侧至内侧由粗至细,横置于琴桌上演奏。

与很多乐器相比较,古琴有如下独特之处:

古琴弦的有效振动弦长超出一般乐器的弦长,振幅宽大,音质低沉浑厚,幽静古朴;古琴的琴面即指板,无品无柱,出音孔开于底板,向下传音;琴上存有一百多个实用的泛音,堪称乐器之最。

3:

琴论

《新论--琴道》:

琴论专著。

汉代桓谭作。

原书已佚,清代有几种集佚本。

《后汉书棗桓谭传》说此篇未完成,由班固续成。

现存残篇中包括琴的史论和琴曲解说。

介绍琴曲有《尧畅》、《舜操》、《禹操》、《文王操》、《微子操》、《箕子操》和《伯夷操》。

《琴清英》:

琴论专著。

汉代扬雄作。

原书已佚。

《全汉文》辑有佚文。

《则全和尚节奏指法》:

琴论专著,收入《琴苑要录》中。

作者为琴僧义海的弟子,北宋著名琴家则全和尚。

文中阐述海大师"急若繁星不乱,缓如流水不绝"的演奏理论。

又提出"高以下应,轻以重应,长以短应,迟以速应"的处理手法,还具体分析了不同体裁琴曲作品的演奏方法。

《琴史》:

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

作者朱长文。

成书于1084年。

全书共六卷。

前五卷按时代顺序收一百五十六人与琴有关的事迹,有所辨证和评论。

末卷为琴艺的专题论述。

《琴议》:

琴论专著。

汉代刘籍撰。

收入南宋的《太古遗音》中。

他把琴的音乐要素分成声、音、韵,略同于今人说的乐音、调式、结构。

关于琴的艺术要求,他分为琴德、琴境和琴道。

认为这些是琴曲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条件。

 《琴述》:

琴史专著。

元代袁角编,收入《清容居士集》中。

作者经过调查,论述宋代谱系的演变。

从官方"阁谱"的衰亡到民间"江西谱"的兴起,以及宋末"浙谱"的取而代之,对浙谱的形成提供了具体的历史资料。

《琴律发微》:

琴论专著。

元代陈敏子著。

收入《琴书大全》中。

作者根据宋人徐理《奥音玉谱》中的理论,分析辨调、制曲等。

强调明确调性必须"使主常胜客,不至侵犯他调",论述作曲法深入而具体。

《太音大全集》:

琴论专著。

原刊于明永乐十一年。

原名《太古遗音》,嘉靖间杨祖云更名《琴苑须知》。

明初袁均哲为此书作注释。

全书共六卷,包括:

制琴、琴式、手势、杂论、指法、调意等。

为现存最早的琴论专书。

其中保存有唐、宋时期的有关文献。

《琴书大全》:

现存收录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类书。

编者蒋克谦。

经祖孙四代不断积累,于明代万历庚寅年成书。

全书共二十二卷。

前二十卷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极为丰富,不少失传的琴学专书、专论赖以保存。

末二卷收琴曲六十二首,其中有一些独特的传谱。

《琴声十六法》:

琴论专著。

作者冷谦,字起敬,号龙阳子。

著《太古正音》,其十六法为:

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淡、中、和、疾、徐,这些美学要求对后世很有影响。

《溪山琴况》:

琴论专著。

作者徐上瀛根据《琴声十六法》,进一步分析补充为二十四况:

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

逐条阐述,颇为详尽,是研究古代音乐美学的重要文献。

《鼓琴八则》:

琴论专著。

收入《春草堂琴谱》。

作者戴源。

八则包括:

得情、如歌、按节、调气、炼骨、取音、明谱理、辨派。

对弹琴的艺术修养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

逐条论述,颇有独到见解。

《琴旨》:

琴论专著。

作者王坦。

成书于乾隆九年。

书中着重探讨了音律与琴调的关系,同时也论及琴派。

反对填词,认为"声音之道,感人至微,以性情会之,自得其趣,原不系乎词也。

"

《琴学内外篇》:

琴论专著。

作者曹庭栋。

成书于乾隆十五年。

内篇论述琴律的正、变、倍、半之理及定徽转调之法。

外篇荟萃古今琴说,而以己意断其是非。

《琴史补、琴史续》:

琴史专著。

编者周庆云。

收藏古琴、琴书称江南第一。

编有《琴书存目》、《琴操存目》等书。

《琴史补》补朱长文《琴史》之所遗,《琴史续》续北宋以后史料,共六百余人,逐条注有出处。

《琴学丛书》:

编者杨宗稷。

从1911年到1931年陆续成书。

共四十三卷,约七十万言。

收录资料颇多。

在《琴话》、《琴粹》部分提出"以琴传声,如镜临物然。

"并分析这种反映"不外象形、谐声、会意三端"。

承认民间曲调对琴曲起到丰富发展的作用。

认为一意追摹古调则"难为听者"。

所收三十二曲附有工尺谱。

对《幽兰》、《广陵散》等久已绝响的传统名曲也作了点拍的尝试。

《今虞琴刊》:

今虞琴社的学术刊物。

由查阜西、彭庆寿等人编印,刊于1927年。

汇集近代琴人、琴社的资料丰富。

书中包括记述、学术、考证、论说等部分。

论文中提出利用现代音乐知识,系统收集整理古琴音乐遗产的主张。

4:

记谱法

在一千五百年以前古琴曲《碣石调幽兰》已由专用的记谱法--"文字谱"记成并流传至今。

唐朝时又将文字谱改进为"减字谱",经千余年传衍。

历代琴家编纂刊印了一百五十余部琴谱谱集,其中共收录了三千余首琴曲和琴歌,以及大量的理论文字篇章。

古琴音乐的遗产蔚然大观,浩如烟海,可谓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已经引起海内外音乐史家、音乐理论家的重视。

(1)文字谱:

为一篇详细说明弹奏法的文字,不直接记音高和节奏,今世仅存的文字谱为南朝梁丘明所传的《碣石调幽兰》,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现今演奏的《碣石调幽兰》就是根据该谱打出的。

举例如下:

"耶卧中指十上半寸许案商,食指中指双牵宫商,中指急下,与构俱下十三下一寸许住末商起,食指散缓半扶宫商,食指挑商又半扶宫商,纵容下无名于十三外一寸许案商角、於商角即作两半扶挟挑声一句。

"

(2)减字谱:

相传为唐代曹柔据文字谱简化、缩写而成。

减字谱的每一字块为由汉字减少笔画後组合而成的复合字。

这种谱式主要只记指法动作和弦序、徽位而不记音高和节奏,所以是属於指法谱(tablature)。

一个字块通常可分为上下两大部分:

上半表示左手指法及位置,下半表示弦次及右手指法。

有时左下往往指示左手滑音的动作。

以上字块可读作"名九注勾三",即左手名指按第三弦八九徽间,右手中指同时勾三弦及左手滑向九徽。

5:

纯律

指将弦长以二分法、三分法及五分法算出的泛音音位。

6:

简律

简律(三分损益律)--将弦长分别以三分损(减)一、三分益(加)一方法算出的按音音位。

7:

古琴的音乐美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

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情的、典雅的美。

很多人於第一次听琴乐时甚至觉得这件乐器是无声的。

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

"不中听"、"无人听",其实正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於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

这也是为什麽古琴最适宜於夜阑人静时弹奏,因为这样的环境才能与琴乐的风格和它所追求的意境配合。

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确实有其道理,因为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不能只单一地从其音乐曲调去理解,而是综合地从多方面作为知识份子的精神反映去理解。

这一切则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著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中国乐器中很少像古琴那样具备一套完整的弹秦风审美准则。

古琴音乐的美学,早在六朝麴瞻提出对散音泛音及按音音色的要求时已初步形成。

而唐末五代之际的刘藉更在《琴议篇》)中提出了"美而不艳、哀而不伤、质而文辨而不诈、温润调畅、清迥幽奇、忝韵曲折、立声孤秀"作为琴德的标准。

其实,论述古琴演奏风格的文章,历代均有点滴。

有些见於琴文、专集的琴书、琴谱中,亦有些散见于零星的诗文中。

而较有系统和条理地阐述古琴演奏风格的审美经验结晶和审美准则判断的琴论文章,则以明代冷谦的《琴声十六法》和明代徐上瀛的《溪山琴况》为较完整和重要。

儒家的入世思想讲求中庸、和雅、道德,反映在音乐上则为雅乐、德音的推崇和俗乐、淫声、溺音的贬斥。

雅乐的特色正在於其平和雅正、温厚含蓄,因而可移风易俗和导人向善,其风格是含蓄的、平静的,与所谓繁手淫声,追求声响效果复杂多变的俗乐相反,故曰"大乐必易"。

此乃以道德的约制介入音乐的审美标准,所以对音乐有中和的要求而反对极端与"穷其变"。

道家超世的思想讲求自然、逍遥和超脱世俗的羁绊,反映在音乐上则为老子"大音希声"的思想,追求所谓"道的境界"的音乐。

所以道家只对音乐的精神层面积极,而对音乐的声音层面(即物化、形而下的层面)来说,基本上是采取消极和反对的态度。

(这与儒家之对音乐的道德层面积极,对声音本身变化护展之"技艺性"层面约制的主张仍是有其共同之处的,只不过前者以弦外之音的意境为挂搭,後者则以道德为挂搭,唯二者同样排斥音声物化层面之过度发展。

)道家超世的思想则形成其清微淡远这一类追求意境、贵"意"说,讲求弦外之音的审美理想。

而清微远这一提纲亦包括了如清和淡雅、古淡疏脱、清静和远、淳静简略、萧散简远、恬淡清逸、静远淡逸等等衍生和变奏。

古琴的音乐意境

意境一词最早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他说:

"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

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之作者也。

""意境"包括了"意",即:

艺术家主观情感的流露,和"境",即:

外在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的反映、再现。

这种情境相融的境界蕴涵着无穷之味和不尽之意,使人回味,使人流连忘返。

所以称之为"言外之味"和"弦外之响",因为"言外"和"弦外"是超越物化层面之上不受现实羁绊的精神境界,因而天地广阔、空灵、无限和容摄万有。

简括地说:

意境是心物、主客、内涵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更着重以虚涵实、实中见虚,有着无限和深远的特征。

意境实为中国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独特美学范畴。

中国的古琴主要为文人雅士的乐器,属自娱的室内雅乐,所以追求的正是弦外之音的深邃意境。

"意"的概念在琴学中的运用大概始于汉代。

《淮南子》说:

"瞽师放意相物,写神愈午,而形诸于弦者,兄不能以喻弟。

"《风俗通》亦说: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而意在高山……倾之间,而意在流水","及其所通达而用事,则著之于琴以抒其意。

"意在高山"、"意在流水"、"抒其意",可见琴是作为一种寄意的精神境界的搭挂。

古琴音乐主要融儒、道二家思想的影响,因后者以逍遥的目光观宇宙,因而在艺术实践上影响尤深。

无论古琴的曲目、音色、音乐结构、弹奏姿势等不同层面,均反映出一种清和淡雅、温柔敦厚、偏向优雅恬静的风格。

"和雅"和"清淡"可说是琴乐一直以来所标榜上午审美情趣和理想风格,于此亦可见儒道哲学在音乐审美中的体现。

这种风格所追求的意境自然是一种恬逸、闲适、虚静、深静和幽远的境界。

因为能虚、能静,因而同时能深和远。

深远则能容摄万有,罗万象于胸中,可见琴乐意境所强调者是一种无限和深微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至极之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是所谓"弦外之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古琴中最为重要的一部美学论著,明代徐 的《溪山琴况》中形容这种境界为:

"其无尽藏,不可思议。

";"琴中有无限滋味,玩之不竭";"迂回曲折,疏而实密,抑扬起伏,断而复联,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

"这种境界的落实则为一种绝去尘嚣、遗世独立的希夷境界,如:

"深山邃谷,老木寒泉";"山静秋鸣,月高林表";"松风远拂,石涧流寒";"山居深静,林木扶苏"。

琴乐的境界是"无尽"、"无限"、"深微"、"不竭"的,以最少的声音物质来表现最丰富的精神内涵,所以琴声音淡、声稀,琴意得之于弦外,正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陶渊明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正是将琴乐之重意、重弦外之音的思想推至穷极的哲学思维。

沈括评北宋琴僧义海为:

"海艺不在于声,其意韵萧然,得于声外"。

古琴是偏向静态之美的艺术,因此弹琴要讲求幽静的外在环境于闲适内在心境的配合,方可追求琴曲中心物相合、主客和一的艺术境界。

琴乐既重意、重意境,而又以幽静深远者为高,其表达手法则以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为主。

民初琴家杨宗稷谓琴曲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拟声、象形、会意"三类。

会意是统率着拟声和象形的,因为后二者仍未脱离音乐的表面物化形态,必须提升至会意才是最终阶段。

"意"是抽象的主观精神境界,所以无限和空灵。

琴曲之不重直接的拟声和间接的象形而重融情入景、情景相融的借景抒情,就是中国艺术虚实对立统一手法的运用,和"融实入虚"、"虚实相涵"自然宇宙观之体现。

情景相融才能虚实如一,才能借有限之物质表达空灵和幽远之致,"以音之精义应乎意之深微",听之使人悠然意远。

琴曲中拟声之作多只取其意以抒胸中对自然向慕之情,而少有实质模拟者。

琴乐重意,故于音乐实践上富散板、缓起、入慢等特色,又以句为单位配合人之天然呼吸,体现人内在情感的节奏和时值变化。

琴曲中多用吟猱微弱之振动以表达人内心深厚的情感和生理基础之气。

琴乐所反映者多为模拟天籁之生机不息和变化,如:

"流水"、"平沙落雁"、"唉乃",或抒情之作如"阳关三叠"、"忆故人"等,多景中含情或情中寓景,使人之精神有所寄和有所游,意有所会。

为了追求和表现高逸、深远的意境,琴乐强调"音至于远,境入希夷"的境界。

这种境界恰与"俗乐" 的繁声促调对立。

相反地,琴乐以清远古淡为美,因而琴乐的特色往往是"曲淡节稀声不多"的。

样的琴乐虽不一定能触人之耳,但却能感人之心。

因为有了这种和淡、恬淡、静淡和古淡的审美意识,因此琴曲中较为"繁手淫声"的都被一些保守的琴家视为异端。

琴曲"孤高岑寂"、"淡而会心",具含蓄之美,因而其意境深远,非长时间的修养难有深刻体会。

其意境之空灵跌荡与禅之直抒性灵竟不谋而合。

禅之最高境界为不立文字和当下了悟,此实为最虚、最灵动之化境。

音乐本身本不需借助文字说明而明心见性的,琴乐所追求意境之深、之远、之静是必须讲求与心之虚静相配合,能达此,可说是到达禅的境界,此之所以琴亦有琴道、琴禅之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