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98404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44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docx

管线综合排布原则改

 

机电管线综合图实施细则

1设计依据

机电综合图应参照以下内容进行综合:

 

1.1建筑、结构、装修、机电各专业施工图纸以及相关的技术变更

1.2相关设计、施工规范,行业标准以及标准图集

2机电管线综合要求

 

2.1综合排布目的:

 

合理布置各专业管线,最大限度的增加建筑使用空间,减少由于管线冲突造成的二次施工。

2.2综合排布内容:

(1)综合协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或吊顶内各专业的路由,确保在有效的空间内合理布置各专业的管线,以保证吊顶的高度,同时保证机电各专业的有序施工。

(2)综合排布机房及各楼层平面区域内机电各专业管线,协调机电与土建、精装修专业的施工冲突。

 

弥补原设计不足,减少因此造成的各种损失。

(3)综合协调竖向管井的管线布置,使管线的安装工作顺利地完成,并能保证有足够多的空间完成各种管线的检修和更换工作。

 

3机电综合图工作流程

 

图纸、技术资料收集

 

图纸会审

 

问题提出设计院

 

专业图纸处理

 

运用BIM技术绘图进行管线碰撞

 

综合协调图----平面综合协调图----剖面

 

综合协调图完成

 

各专业会签图纸修改

 

未通过

图纸送审

 

图纸下发、存档

 

4管线综合排布原则

4.1总体原则:

 

风管布置在上方(当有重力排水时,通风必须让重力排水管道),电管、桥架和水管在同一高度时候,水平分开布置;在同一垂直方向时,电管、桥架在上,水管在下进行布置。

综合协调,利用可用的空间。

4.2避让原则:

 

⑴有压管让无压管,水管让风管,小管线让大管线,施工简单的避让施工难度大的。

施工时:

先安装

 

大管,后安装小管;先施工无压管,后施工有压管;先施工上层电管、桥架,后安装下层水管。

4.3管道间距

 

考虑到水管外壁,空调水管、空调风管保温层的厚度。

电气桥架、水管,外壁距墙的距离,最小有100mm的距离,直管段风管距墙距离最小150mm,沿结构墙需90度拐弯风管及有消声器、较大阀部件等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距墙柱距离,管线布置时考虑无压管道的坡度。

不同专业管线间距离,尽量满足施工规范要求(见附表)。

4.4考虑机电末端空间

 

整个管线的布置过程中考虑到以后灯具、烟感探头、喷洒头等的安装,电气桥架安装后放线的操作空

间及以后的维修空间,电缆布置的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直径的15倍。

4.5垂直面排列管道:

 

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在下

 

无腐蚀介质管道在上,腐蚀性介质管道在下

 

气体介质管道在上,液体介质管道在下

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

 

高压管道在上,低压管道在下

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

 

不经常检修管道在上,经常检修的管道在下

上述为管线布置基本原则,管线综合协调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布置,管间距离以便于安装、检修为原则。

 

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布局

 

机电管线综合布局

(一)

 

综合布局

(二)

 

综合布局(三)

 

综合布局(四)

 

附表-管线排布距离

附表

(一):

阀门并列时管道的中心距(

mm)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给水排水-2009)B4-2

DN

≤25

40

50

80

100

150

200

250

≤25

250

40

270

280

50

280

290

300

80

300

320

330

350

100

320

330

340

360

375

150

350

370

380

400

410

450

200

400

420

430

450

460

500

550

250

430

440

450

480

490

530

580

600

 

附表

(二):

管道中心距和管中心至墙面距离(

mm)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给水排水-2009)B4-1

管中心至

25

32

40

50

70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墙面

(建筑完

成面)

(1)非保温管道与非保温管道

25

135

110

32

165

165

120

40

165

175

175

130

50

180

180

190

190

130

70

195

195

205

205

215

140

80

210

210

210

220

230

240

150

100

220

220

230

230

240

250

260

160

125

235

245

245

255

255

265

275

295

180

150

255

255

265

265

275

285

295

305

325

190

200

270

270

270

280

290

300

310

320

330

360

220

250

305

305

315

315

325

335

345

355

375

395

425

250

300

340

340

360

360

360

370

380

390

400

430

460

480

280

 

附表(三):

保温管道与非保温管道

保温

层厚

管中心至墙面

25

32

40

50

70

80

100

125

150

200

250

300

(建筑完成面)

(2)保温管道与非保温管道

35

25

170

145

50

185

160

35

32

200

200

155

55

220

220

175

35

40

200

210

210

165

55

220

230

230

185

35

50

215

215

225

225

165

60

240

240

250

250

190

35

70

230

230

240

240

250

175

65

260

260

270

270

280

205

35

80

245

245

245

255

265

275

185

70

280

280

280

290

300

310

220

40

100

260

260

270

270

280

290

300

200

75

295

295

305

305

315

325

335

235

45

125

280

290

290

300

300

310

320

340

225

80

315

325

325

335

335

345

355

375

260

45

150

300

300

310

310

320

330

340

350

370

235

85

340

340

350

350

360

370

380

390

410

275

50

200

320

320

320

330

340

350

360

370

380

410

270

90

360

360

36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50

310

55

250

360

360

370

370

380

390

400

410

430

450

480

305

100

405

405

415

415

425

435

445

455

475

495

525

350

60

300

400

400

420

420

420

430

440

450

460

490

520

540

340

105

445

445

465

465

465

475

485

495

505

535

565

585

385

(3)保温管道与保温管道

35

25

205

145

50

225

160

35

32

235

235

155

55

275

275

175

35

40

235

245

245

165

55

275

285

285

185

35

50

250

250

260

260

165

60

300

300

310

310

190

35

70

265

265

275

275

285

175

65

325

325

335

335

345

205

35

80

280

280

280

290

300

310

185

70

350

350

350

360

370

380

220

 

40

300

300

310

310

320

330

340

200

75

100

370

380

380

390

400

410

235

370

45

325

335

335

345

345

355

365

385

225

80

125

405

405

415

415

425

435

455

260

395

45

345

345

355

355

365

375

385

395

415

235

85

150

425

435

435

445

455

465

475

495

275

425

50

370

370

370

380

390

400

410

420

430

460

270

90

200

450

450

460

470

480

490

500

510

540

310

450

55

415

415

425

425

435

445

455

465

485

505

535

305

100

250

505

515

515

525

535

545

555

575

595

635

350

505

60

460

460

480

480

480

490

500

510

520

550

580

600

340

105

300

550

570

570

580

580

590

600

610

640

670

690

385

550

注:

l

保温材料为泡沫混凝土。

2表内上面数字适用于管道中介质温度小于

100

℃;下面数字适用于

100

~200℃。

3管道安装方式:

室内或通行及半通行地沟内架空安装。

 

附表(四):

给水管与管及与建筑构件之间的最小净距

名称

最小净距(mm)

引入管

1.

在平面上虞排水管道不小于

1000

2.

与排水管水平交叉时,不小于

150

1.与排水管道的水平净距一般不小于

500

2.与其他管道的净距不小于100

水平干管

3.与墙、地沟壁的净距不小于

80~100

4.与梁、柱、设备的净距不小于

50

5.与排水管的交叉垂直净距不小于100

不同管径的距离要求如下:

1.

当DN≤32,至墙的净距不小于

25

立管

2.

当DN32~DN50,至墙的净距不小于

35

3.

当DN70~DN100,至墙的净距不小于

50

4.

当DN125~DN150,至墙的净距不小于

60

支管

与墙面净距一般为20~25

 

附表(五):

空调水管最小间距参考表

 

非保温管

公称直径无缝管外径保温层厚度最小中心距备注中心距

 

DN50(含以下)φ57δ=25200200

 

DN70

φ76

δ=32

250

200

DN80

φ89

δ=32

250

200

DN100

φ108

δ=32

300

250

DN125

φ133

δ=32

300

250

DN150

φ159

δ=32

350

300

DN200

φ219

δ=32

400

350

DN250

φ273

δ=32

450

400

DN300

φ325

δ=40

500

450

DN350

φ377

δ=40

550

500

DN400

φ426

δ=40

600

550

DN450

φ480

δ=40

700

600

DN500

φ530

δ=50

750

700

DN600

φ630

δ=50

850

750

DN700

φ730

δ=50

950

850

DN850

φ880

δ=50

1100

DN1000

φ1030

δ=50

1250

DN1200

φ1230

δ=50

1450

附表(六):

电缆与管道相互允许距离

电缆与管道之间走向

电力电缆

控制和信号电缆

热力管道

平行

1000

500

交叉

500

250

其它管道

平行

150

100

 

附表(七)动力管道最小间距参考表

无缝管外径×

最小中

保温层厚度

备注

直径

壁厚

心距

DN15

φ18×3.0

δ=50

250

DN20

φ25×3.0

δ=50

250

DN25

φ32×3.5

δ=50

250

 

DN32

φ38×3.5

δ=50

250

DN40

φ45×3.5

δ=50

250

DN50

φ57×3.5

δ=50

250

DN70

φ76×4.0

δ=50

300

DN80

φ89×4.0

δ=60

300

DN100

φ108×4.0

δ=60

350

DN125

φ133×4.5

δ=60

350

DN150

φ159×4.5

δ=60

400

DN200

φ219×6.0

δ=60

450

DN250

φ273×8.0

δ=60

500

 

涉及机电管线排布部分规范

给排水专业: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给水:

 

条文编号

内容

3.5.2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应沿区内道路平行于建筑物敷设,宜敷设在人行道、慢车

道或草地下;管道外壁距建筑物外墙的净距不宜小于

1m,且不得影响建筑物的基础。

居住小区的室外给水管道与其它地下管线及乔木之间的最小净距,

应符合本规范目录A

的规定。

3.5.3

室外给水管道的覆土深度,应根据土壤冰冻深度、车辆荷载、管道材质及管道交叉等

因素确定。

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不得小于土壤冰冻线以下

0.15m,行车道下的管线覆土深度不

宜小于0.7m。

3.5.5

敷设在室外综合管廊(沟)内的给水管道,宜在热水、热力管道下方,冷冻管和排水

管的上方。

给水管道和各种管道之间的净距,应满足安装操作的需要,且不宜小于

0.3m。

室内冷、热水管上、下平行敷设时,冷水管应在热水管下方;垂直平行敷设时,冷水

管应在热水管右侧。

生活给水管道不宜与输送易燃、可燃活有害的气体的管道同管廊(沟)敷设。

3.5.7

室内给水管道不应穿越变配电房、电梯机房、通信机房、大中型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中心、音像库房等预氺会损坏设备和引发事故的房间,并应避免在生产设备上方通过。

室内给水管道的布置,不得妨碍生产操作、交通运输和建筑物的使用。

3.5.8

室内给水管道不得布置在预水会引起燃烧、爆炸的原料、产品和设备的上面。

3.5.9

埋地敷设的给水管道应避免布置在可能受重物压坏处。

管道不得穿越生产设备基础,

在特殊情况下必须穿越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3.5.10

给水管道不得敷设在烟道、风道、电梯井内、排水沟内。

给水管道不得穿越橱窗、壁

柜。

给水管道不得穿过大便槽和小便槽,且立管离大、小便槽端部不得小于

0.5m。

3.5.11

给水管道不得穿越伸缩缝、沉降缝、变形缝。

如必须穿越时,应设置补偿管道伸缩和

剪切变形的装置。

3.5.12

塑料给水管道在室内时宜暗设。

明设时立管宜布置在不宜受撞击处,如不能避免时,

应在管外加保护措施。

3.5.13

塑料给水管道不得布置在灶台上边缘;

明设的塑料给水立管距灶台边缘不得小于

0.4m,

距燃气热水器边缘不宜小于0.2m。

达不到此要求时应有保护措施。

塑料给水管道不得与水加热器或热水炉直接连接,应有不小于

0.4m的金属管道过度。

3.5.15

建筑物内埋地敷设的生活给水管道与排水管道之间的最小净距,平行埋设时不应小于

 

0.5m;交叉埋设时不应小于0.15m,且给水管应在排水管上面。

 

3.5.18给水管暗设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得直接敷设在建筑物结构层内;

 

2干管和立管应敷设在吊顶、管井、管窟内,支管敷设在楼(地)面的找平层内或沿墙敷设在管槽内;

3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支管的外径不宜大于25mm;

 

4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给水管管材宜采用塑料、金属与塑料复合管材或耐腐蚀的金属管材;

5敷设在找平层或管槽内的管材,如采用卡套式或卡环式接口连接的管材,宜采用分水器向各卫生器具配水,中途不得有连接配件,两端接口应明露。

地面宜有管道位置的临时标识。

3.5.20给水管道应避免穿越人防地下室,必须穿越时应按人防工程要求设置防爆阀门。

 

3.5.21需要泄空的给水管道,其横管宜设有0.002-0.005的坡度坡向泄水装置。

 

排水:

条文编号内容

4.3.2居住小区排水管道最小覆土深度应根据道路的行车等级、管材受压程度、地基承载力

 

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应复合下列要求:

1

小区干道和小区组团道路下的管道,覆土深度不宜小于

0.7m。

2

生活污水接户管道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材料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