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88989 上传时间:2023-05-2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docx

江西省湿地保护规划文本

江西省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前言

湿地是独特的生态系统,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之一,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源。

当今,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是全球的共识。

江西湿地类型多、资源丰富,且区位十分重要。

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程中,江西湿地及其保护不仅在江西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国家生态安全及世界人类进步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江西湿地生态系统还十分脆弱,地方经济欠发达,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表现十分突出,湿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国家湿地保护的总体要求,针对江西湿地特点及湿地保护的工作基础,制定一个切合江西实际、指导江西湿地保护的总体规划是十分必要的。

 

1.江西湿地及其保护状况

1.1江西湿地概况

1.1.1江西湿地类型及分布

①湿地类型

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是个内陆省份,按照《湿地公约》分类,主要有淡水湿地和人工湿地二大类型,并参照全国湿地调查分类,我省有13种类型,其数量面积见表1。

表1.江西湿地分类表

类别

类型

数量

面积(万公顷)

天然湿地

河流湿地

2400条

71.86

洪泛平原湿地

84块

11.01

永久性淡水湖

280个

43.65

季节性淡水湖

30个

1.03

沼泽湿地

15.09

地热湿地

116个

人工湿地

水库

9280座

36.78

池塘

26.65万座

8.29

水渠、水沟

3.06

水田

199.47

湿地防护林

2.82

摘自《江西湿地》

可以看出,除水田后,湿地面积为164.74万公顷,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9.8%。

其中天然湿地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6.9%。

②湿地分布

河流湿地。

江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2400余条,总长度约1.84万公里。

以鄱阳湖水系,即赣、抚、信、饶、修五大河流为主体,占全省境内河流面积的94%,形成完整的鄱阳湖水系。

还有部分流入长江、珠江及湖南水系等。

湖泊湿地。

湖泊是长期占有陆地封闭洼地的水体。

座落在江西境内的鄱阳湖是全国最大的淡水湖,由此构成了江西湖泊湿地的主体。

鄱阳湖是上承“五河”,下通长江的通江湖泊,湖区湿地地貌由水道、洲滩、岛屿、内湖、汊港组成,由于受季节水文的影响,形成了湖区“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湖泊湿地景观。

沼泽湿地。

沼泽是指地表长期或暂时积水,土壤经常为水饱和,生长着湿生或沼生植物,有泥炭积累或潜育层存在的地段。

江西有分布在赣江干、支流河岸的樟树林带、榕树林带及湖区兴林灭螺林带等森林湿地,分布在流河源头的灌木湿地,分布在湖区的草木湿地和分散分布在全省48个县的地热湿地,由此构成了江西分布零散的沼泽湿地。

人工湿地。

包括水库、水渠、池塘、水田等。

江西已有水库9280座、山塘水坝26万多座、引水工程达近万座等。

这些水利设施大多是栏截天然河流、未修建蓄水、引水灌溉等而成,分布在全省各地,与天然湿地有密切联系,有的已形成了山水相映的山地湿地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游览价值。

另外,农田湿地是江西湿地比重大的一个特有的人工湿地。

江西是鱼米之乡的农业省,农田湿地为江西作出特有的贡献。

1.1.2江西湿地资源概况

经过1996年至1999年全省湿地调查,按照“湿地植物是在生态上适应于湿地的植物”、“湿地动物是在生态上依赖于湿地的动物”的创新概念,调查表明,江西湿地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

全省有湿地高等植物705种,属127科332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12种,如中华水韭、普通野生稻等,分布于东乡县的普通野生稻是世界上分布纬度最北的野生稻。

有湿地脊椎动物636种,其中兽类17种,鸟类332种,两栖类40种,爬行类44种,淡水鱼类203种。

国家重点保护的湿地动物有66种,其中Ⅰ级保护13种,Ⅱ级53种。

以鄱阳湖珍稀水禽为主的江西湿地生物多样性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

据统计,近两年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等4种鹤的总数均在7000只左右,其中白鹤数量占全球越冬白鹤总数的95%以上,2004年达到3954只;东方白鹳在2500只左右,数量超过国际鸟类组织统计的总数。

这些在鄱阳湖越冬的珍禽种群数量都超过该种珍禽全球数量的一半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候鸟王国”。

1.1.3江西湿地资源评价

①湿地系统发育完善

江西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水热充沛,有利于湿地完善发育。

由于江西地貌由外向内,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呈半环状结构,赣、抚、信、饶、修五河源自三面环山,如脉络延伸汇集于鄱阳湖,形成了鄱阳湖完整的流域大系统。

除了鄱阳湖典型的湖泊湿地外,还有五河穿入纵横交织、星罗棋布的乡村、田野、池塘、沟渠的江、湖、水库的滩涂草洲,以及山地、丘陵间的小斑点状和走廊林式分布的森林湿地、灌丛湿地、苔藓湿地等,以及水稻田人工湿地的串接,形成了江西湿地的“众星捧月”和“珠联璧合”的系统发育完善、空间结构分布自然的总格局。

②湿地资源的区域“烙印”

江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良好。

在植物区系上属中国南部亚热带植物区系,区系成分非常丰富。

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地区,动物种类多,有的还有一定的资源量。

因而,江西湿地资源无不打上“地带性烙印”,体现了区域性的特色。

另外,由于江西水热条件的影响,湿地体现了水陆循环季节交替的特点,尤以鄱阳湖湿地更加明显,这样使适应于湿地的植物和依赖于湿地的动物呈季节性更替,整个系统处于年复一年的有规律的波动之中。

③丰富的淡水资源

江西淡水资源十分丰富,总量为1443×108m3,人均占有量达3795m3,为全国人均拥有量的1.5倍。

丰富的水资源不仅为工农业、城乡人民用水以及水力发电、水产养殖、水路运输、冲淤排沙等发挥作用,还为维护江西湿地提供了“生存之本”的保障。

④多样的生物资源

江西湿地环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物资源。

在湿地资源中,尤以鄱阳湖候鸟引为注目,其中白鹤是鄱阳湖最重要的水禽,属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世界级濒危珍贵动物,具最高的保护等级,且几乎全集中在鄱阳湖越冬,形成了江西自然保护的象征。

还有经济价值高的渔类资源,带动了江西水产业的迅猛发展。

丰富的湿地植物资源多呈广布性,它们不仅顺应了江西的水湿环境,而且以其强有力的生命力经过自我调节、修正推进了本地湿地资源的进化,为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保护物种生命之光的种质资源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不可低估的湿地能源资源

能量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

江西水能的理论蕴藏量达683×104kw,其开发潜力很大。

江西湿地还大量的泥炭资源,现已发现江西80%的县有泥炭矿分布。

此外,更具开发潜力、更有利用价值的清洁能源——风能利用在江西湿地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鄱阳湖湿地宽阔,风力无阻,下垫摩擦小,潜能大。

用之为能,弃之为熵。

应尽快改变避难趋易、急功近利地过度利用和掠夺式开发湿地资源的现象,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促进再生性资源休养生息,把湿地能源资源开发出来用于湿地生态重建,推动江西湿地有效保护。

1.2江西湿地保护状况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江西湿地保护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成效。

1.2.1坚持宣教先行,努力提高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

近几年来,我省以鄱阳湖湿地和水禽保护为重点,进一步加大了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制宣传和科普教育的力度。

每年抓住“湿地日”、“爱鸟周”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时机,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这些宣传教育活动使湿地的概念及保护湿地的意识逐步地为社会所接受,为全省湿地保护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1.2.2实施工程带动战略,加快湿地生态建设步伐。

1999年以来,我省按照中央要求,在南昌、九江、上饶市的2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退田还湖和移民建镇工程,平退了长江沿岸、鄱阳湖区和“五河”的427座围堤,使90.82万人迁出湖区,还江还湖面积达到1524平方公里,使鄱阳湖面积基本恢复到1954年的水平,蓄洪能力由原来的298亿立方米,增加到359亿立方米,为江西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条件。

2001年国家野保工程启动以后,我省实施了鄱阳湖国家级保护区一期建设工程、江西湿地宣传教育中心建设工程、GEF白鹤保护项目等,这些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鄱阳湖湿地的保护能力。

此外,我省实施的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工程、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试点工程等,增加了森林植被,进一步改善了全省的湿地生态状况。

1.2.3以保护区建设为重点,以体系建设为手段,不断促进湿地保护事业的发展。

自1983年我省建立第一个湿地保护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以来,我省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

截至目前,全省以湿地生态、湿地珍稀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有28个,面积22.7万公顷,其中鄱阳湖区自然保护区15个,面积15.6万公顷。

这些保护区中,国家级有1个,省级8个,县级19个。

在体系建设方面,在国家林业局的支持下,环鄱阳湖的3个设区市及15个县(市、区),在财力较紧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成立了以湿地保护管理为主要职能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配备了专职人员。

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机构的建立对保护最有价值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的湿地物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2.4立法是基础,执法是关键。

我省十分重视湿地保护的法制建设,1996年,省政府发布了《江西省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候鸟保护规定》。

2003年11月,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江西省鄱阳湖湿地保护条例》,今年3月20日正式施行。

自1999年起,我省每年都在鄱阳湖区开展以水禽保护为重点的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一大批破坏湿地和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案件,有力地打击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遏止了破坏珍稀水禽及其栖息地的违法犯罪行为。

1.2.5以人为本,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机制。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在财力不宽裕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积极探索湿地保护社区共管机制,特别是在妥善处理保护与利用、解决“人鸟争食”、稳定护鸟队伍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些宝贵经验。

1.2.6积极开展资源调查和相关科研活动。

近几年来,我省在野生动植物和湿地资源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99年完成了全省湿地资源调查和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

1999年开始,我省在鄱阳湖区连续开展了5次环湖水禽同步调查。

此外,还分别与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香港分会、国际鹤类基金会、香港米浦自然保护区等组织建立了友好关系,先后开展了迁徙鸟类的环志、水禽航空调查及白鹤保护的研究工作。

1.3江西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与原因分析

1.3.1生物资源衰退状况

1.3.1.1湿地植被退化

江西湿地植被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演替形成的。

50年来,湿地植被已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除了植被面积减少外,植物种群结构也遭受破坏。

尤以鄱阳湖为重,上世纪50年代洲滩上、河湖岸边芦、荻群丛遍地都是,其植株高大,是普生性植物,到80年代,芦、荻群丛已大为减少,分散于其他植物群丛中,而且植株矮小退化,已丧失作为工业原料(造纸、编织)的价值,代之而生的是植株矮小的苔草群丛等。

而且植物多样性同样受到破坏,一些植物种类正在消失或严重退化,60年代调查湿地植物119种,80年代调查时只有102种,20年时间减少了17种,物种消失的速度令人震惊,湖口绝大多数水生经济植物趋于绝灭。

不仅如此,植被生物量也在下降,以苔草为例,1965年生物量为2500g/m2,1995年同期调查为1716.7g/m2,降低31.9%。

湿地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围垦,丧失了大面积的草洲。

二是掠夺式的经营,沿湖群众历来有打湖草做柴薪、沤肥料、做饲料的习惯,还大量撷取湿地水生经济植物解决生计,加上放牧牛、猪等,使水草资源受到破坏。

三是血防灭螺,大面积翻耕草洲,年复一年,洲草恢复困难。

1.3..1.2渔业资源衰退

鄱阳湖渔业资源是长江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长江渔业资源一样出现较严重的衰退,渔获物产量出现大幅度波动,渔获物群体结构低龄化和个体小型化,当年鱼和1龄鱼占97.5%。

珍稀鱼类,如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中华鲟,曾一度濒临灭绝,近些年来经过人工繁殖增殖,种群数量才大大增加;名贵鱼类也越来越少,银鱼最高产量达200t(干重),现在难以形成产量。

经济价值高,亨誉国内外的鲥鱼,现已十分罕见,鲥鱼资源已处于濒危状态。

渔业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一是酷渔滥捕,尤其是1985年以前,各种有害渔具渔法泛滥成灾,各种捕捞船只,当地的甚至外省的,一政管理,设立了禁渔区,禁渔期,但由于湖泊面积大,管理力度不够,偷捕乱捕的现象仍时有发生,渔业资源的恢复较缓慢;二是湿地植被退化,致使鄱阳湖以草为附着基产卵的主要经济鱼类鲤、鲫鱼产卵场受到破坏;三是上世纪70年代初期,大规模药物灭螺,飞机撒药,几千吨剧毒的农药投入湖中,造成鱼类、鸟类、水生动物等几年毁灭性的重创,基数大大减少;四是长江渔业资源衰退,造成江湖半洄游性鱼类(如四大家鱼)和江海洄游性鱼类(如鲥鱼)等同步衰退。

1.3.1.3野生动物(哺乳动物)资源衰退

江西四周丘陵、岗地和平原原有野生哺奶动物105种,其中许多目前已极为罕见或已灭绝,如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华南虎、云豹、金猫、穿山甲、大灵猫、小灵猫、水獭等。

而在鄱阳湖湿地水域中分布的珍稀水生动物白鳍豚和长江江豚数量也在不断减少,1997年调查时发现江豚1610头次,白鳍豚3头次,但此后两年调查鄱阳湖江豚种群数量仅为200-300头次,并且未发现白鳍豚,可见白鳍豚在湖中已濒临灭绝。

野生动物(哺乳动物)资源衰退的原因,一是山区丘陵岗地森林植被破坏,兽类丧失了相当部分栖息地;二是人类捕猎;三是保护不力,如在鄱阳湖江豚繁殖地尚未建立保护区;四是洪水泛滥,对鄱阳湖湿地动物造成伤害。

1.3.2水生态失衡状况

1.3.2.1鄱阳湖泥沙淤积状况

鄱阳湖泥沙冲淤在时间上有季节性变化,即汛期以淤为主,枯水期以冲为主,由于水面比降特别是北部入江水道的比降变化明显,导致鄱阳湖泥沙在空间上,南部以淤为主,北部以冲为主,中部有冲有淤的总体格局。

鄱阳湖入湖泥沙量主要集中在4-6月份,出湖泥沙量主要集中在2-4月份。

通过对“五河”七个入湖控制口及出湖控制口各水文站的历年实测悬移质泥沙资料分析计算,得出五河及区间多年平均入湖悬沙量2104.2万吨,出湖入倒灌正负抵消后,出湖悬沙量1052.2万吨/年。

入出湖悬沙量相减即悬淤积量为1052万吨/年。

总之,鄱阳湖区现代泥沙淤积作用的发展规律,对湖泊发展趋势的影响是使湖盆淤浅,湖域缩小,水体向东迁移,以及“枯水一线,洪水一片”的景观日趋明显。

1.3.2.2洪旱灾害状况

由于我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尤为明显,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我省以洪涝、干旱为主要形式的气象灾害发生频繁。

据有关统计,我省严重洪涝平均三年一遇,而干旱几乎年年都出现,只是危害程度、出现时段和范围不同而已。

20世纪90年代以来,鄱阳湖区洪涝灾害尤其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洪灾发生,特大洪涝灾害发生频率也明显加大。

尤其1998年的洪涝为百年不遇,经济损失惨重。

1.3.2.3水污染呈上升趋势

水污染状况充分地体现在鄱阳湖水质上。

鄱阳湖水质从总体看在五大淡水湖中是比较好的,“八五”期间水质调查,整个湖区水质均能达到国家地方水质标准Ⅱ类水质,仅有个别项目在不同的水期出现过超标现象。

“九五”期间水质监测结果,全湖平均有64.2%的断面为Ⅱ类水,30.5%的断面为Ⅲ类水,超标断面为5.3%(Ⅳ类水)。

此外,按“中国湖泊富营养化调查规范”推荐的评分法进行评价,鄱阳湖1989年富营养化评价值为36,2000年评价值为40,富营养化程度增加,表明鄱阳湖正缓慢地向富营养化趋势发展。

虽然目前,鄱阳湖水质尚好,但有机污染物质,营养物质等入湖量增大,对鄱阳湖水质存在不可忽视的影响。

水质污染上升的趋势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导致水质污染上升的原因,一是全省工业废水排放量“九五”比“八五”增加11.8%,2000年工业废水处置率为90.1%,达标率仅为68.3%;二是生活污水排放量大,而且几乎没有处理。

据统计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全省污水排放量的87.9%,而仅南昌等少数城市建有几座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率微不足道。

三是面源污染严重,农药、化肥施用量增加,“八五”期间平均增加3%,“九五”期间平均增加7.5%。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经地表径流冲刷,相当一部分流入河湖水体中,形成面源污染。

1.3.3湿地本土危害

1.3.3.1水土流失状况

我省水土流失仍然十分严重,虽然目前水土流失面积比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约110×104hm2,水土流失面积还有352×104hm2,远远没有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水土流失面积仍占全省面积的21.5%,年土壤侵蚀量达1.5×108t以上,此危及湿地生物多样性的生存环境。

1.3.3.2土地沙化状况

据遥感调查,鄱阳湖区现有沙化土地面积3.89万公顷。

鄱阳湖风化流沙每年向外扩展的范围在3-5米,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湖岸有一个眼古桥(长2公里,宽一米的千年石板古桥),七十年代枯水季节有2米多高,而现在仅有0.7米(沙淹1.7米)。

由于土地沙化,致使沙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沙区水生生物、珍稀动物也濒临灭绝。

3.地类改变情况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人类对土地的利用范围更广、频度更大,因而改变了土地使用的类型,也就改变了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1.3.4监管能力薄弱

江西湿地保护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管理机构,长期以来在湿地保护中,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条条块块职责交叉,各行其是,造成开发、利用不当,治理、保护不力的后果。

由于目标利益的差异,各地方政府往往重开发利用,轻治理保护,而各行业部门有的只从本行业的业务出发,不能统筹兼顾,往往顾此失彼,有的行业部门其业务要通过地方政府实施,又不能直接干预,往往出现执法不到位的现象。

凡此种种,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协调,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如围垦,各地为了解决粮食问题和发展地方经济,往往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乱围,甚至互相攀比,使湖泊湿地萎缩,调蓄功能下降;又如血防,为了消灭钉螺,采取填洼堵汊、翻耕草洲和撒药灭螺等方法,对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相当的损害;再如自然保护,一直存在候鸟保护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矛盾,保护区管理部门无法解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因而难以有效的实施保护等等。

监管能力薄弱除缺乏统一协调的权威管理机构外,监测工作也不协调统一。

环境污染监测仅限于点源控制,生态监测完全是空白,较完备的水文监测和气象监测,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难以共享。

而且监测手段落后,设备陈旧,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至今没有得到应用,统一的监测管理中心和合理的监测网络,以及生态环境信息资源网络、共享机制和服务平台均没有建立,这些必然会影响湿地的有效保护和管理。

 

4.3可持续利用示范

保护与利用是湿地生存、发展的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

把湿地资源按自然状态进行保护,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湿地保护不能离开可持续利用,而可持续利用又必将以保护为基础。

在有效保护湿地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湿地资源已是新时期的新课题。

针对江西湿地资源实际,科学地评估江西湿地资源的开发潜力,确定重点开发类型及开发利用强度与方法,进行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分类管理,同时,应用国内外新近成果和先进经验,开展江西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作,创造不同类型湿地开发和合理利用成功模式,为江西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4.3.1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的支持系统建设

为了有效地开展江西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应站在全局的高度,加强示范工程的理论、方法的支持系统建设,使之做到理念要提升、方式要科学、行动要规范。

一制定指导全省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总体规划。

结合江西实际,按照省政府要求,可以先前做好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以明确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总目标、阶段目标、实施方案及主要措施,为示范工程指明方向。

二建立湿地合理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湿地利用中尤其注重生态效益的评价,例如在鄱阳湖区不同部位的湿地围垦所引起的生态效益各不相同,应根据各垦区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正确处理好田湖矛盾,就目前鄱阳湖区状况而言,不仅不能进行新的围垦造田,而且还要对现有围垦区进行重新评价,使之做到既有效保护,又合理利用。

三建立湿地合理利用的技术支持体系。

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是一门新兴学科,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寻求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在湿地功能的评价方法上,在湿地恢复的技术上,在湿地合理利用的综合模型研究上等都要得到湿地保护技术的支持。

4.3.2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

结合农业开发、环境建设、水资源利用、城镇建设、旅游发展等的职能部门和行业特点,选择具有开发潜力,又有示范意义的区域,多种形式地开展湿地可持续利用示范区建设。

江西主要开展鄱阳湖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主要河流源头保护与合理利用示范区、典型水库优质山水资源保护与库区开发示范区、农田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区等建设,在示范中总结经验,逐步推广,指导全面。

4.3.3湿地替代产业开发示范

湿地资源要保护,湿地社区要发展。

在环境与发展两难选择中,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应针对当地湿地特点,顺应湿地保护的要求,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调整湿地社区产业结构,发展湿地替代产业。

尤其是鄱阳湖退田还湖区,替代产业的发展思路是:

以保护湿地功能,巩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成果,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资源导向型和劳动密集型的生态产业为导向,以解决退田移民的生产生计出路为重点,以实施生态建设为手段,合理利用湖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生物资源,做到“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牧则牧、宜兴则兴”,重点发展避洪高效生态农业、规模化禽畜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生态旅游等产业。

4.4社区建设

加强湿地与当地政府、群众的沟通和联系,建立与当地政府联防、群众参与的齐抓共管体系。

与湿地周边的群众建立良好的社区关系,使社区群众理解和支持湖区湿地的工作,同时扶持社区的发展。

4.4.1.建立社区共管工作组织

根据当地湿地实际,成立当地政府主管部门及社区公众代表组成的社区共管工作组织。

承担对社区的联络、社区共管组织及社区联防等有关工作。

4.4.2.建立相互制约机制

以知识教育、技能教育、意识培育、行为诱导相结合的生态教育为基础,大力提高湿地居民的健康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

建立举报和信访制度,鼓励检举破坏湿地生态事件,奖励检举人,打击破坏者。

抓好湿地保护管理的效率化、信息化、科学化、建立服务管理网络,提高公众监督参与的程度。

建立社区共管公约、联防协议、乡规民约等相互制约机制,及有关的奖惩条例,把湿地一定范围的责、权、利与社区分担共享。

4.4.3.建立社区调查听证与信息发布制度

通过访谈等形式,开展公众调查。

定期召开一定规模的社区听证会,向社区群众听取公众有关的意见和建议,回答群众关心的问题,协调不同观点。

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及时向社区公众告知有关湿地建设的信息,使公众关心、理解和支持湿地项目建设等情况。

4.4.4.扶持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在湿地保护的同时,采用参与式方法,深入实际,分析当地发展机会,提出优先发展的替代产业项目,每年适当安排一定比例的项目和资金,扶持社区内社会公益事业、宣传教育和经济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