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4814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历史专题复习.docx

1、注意时间限制(年代、皇帝等等)

2、注意选择对的还是不对的

3、灵活运用排除法

4、材料题看清楚几个问题,问的是什么

5、看清楚要求,具体看哪个材料得出答案。

6、注意题后面的分值,根据分值组织答案。

7、小作文:

认真读要求,明了出题人的主题题目一定要写,一定要反映观点一定要分段(第一段观点,第二段论据,第三段升华)

注意书写

朝代更替夏商周,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每个朝代各个皇帝的成就和事迹隋唐时期:

繁荣、开放、统一隋朝:

隋文帝

(1)北周外戚杨坚,581年夺权建立隋朝,589年灭陈统一全国,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编订户籍,统一币制和度量衡,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垦田面积增长,隋朝国力强盛,出现开皇之治。

隋炀帝

(1)功:

开创了隋朝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开创了科举制度。

(2)过:

隋炀帝实行暴政(好大喜功,不恤民力,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建造大龙舟,三次征辽东)导致隋朝于618年灭亡唐朝:

唐高祖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

治国理念:

吸取隋亡教训,虚心纳谏,知人善任。

治国措施:

政治上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察官吏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

最终出现贞观之治。

武则天改国号为周,打击敌对官僚,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措施,重视生产,经济持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唐玄宗:

前期:

年号开元,措施:

重视人才,整顿吏治,裁减冗员,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最终出现开元盛世。

后期:

年号天宝,措施:

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节度使势力膨胀,最终导致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

唐朝于907年灭亡。

五代十国:

五代:

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

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以及北方太原的北汉。

实质:

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特点:

开国君主都是武将夺权影响:

北方政权更迭,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五代十国时期统一趋势一直存在(因为长期政治统一的影响和各地经济的密切联系)。

宋元:

政权并立,民族交融,经济重心南移,从分裂到统一宋朝:

宋太祖960年赵匡胤陈桥驿兵变,建立宋朝,都城开封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中央、地方),重文轻武(123),虽然巩固了中央和君主的权力,但是也为宋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形成文臣统兵格局。

攻打辽失败,防御政策宋真宗澶州之战,澶渊之盟宋徽宗、宋钦宗:

1127年金灭北宋宋高宗:

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都城临安。

与秦桧一起杀害岳飞,与金议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1276年南宋被元所灭,1279年南宋残部被灭。

元朝:

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并建立政权,称成吉思汗。

元朝: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元,1272年定都大都,实行汉化政策,灭掉南宋,统一全国。

实行行省制。

加强对西藏、新疆、台湾的管理。

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明朝:

明太祖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南京)

实行了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中央废中书省废丞相制,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设立锦衣卫;改革科举,八股取士。

明成祖通过靖难之役成为皇帝,将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设立东厂派郑和七次下西洋,还向周边各国派了五十多次使臣明朝中后期皇帝:

沉迷享乐,疏于朝政,明武宗时期宦官刘瑾专权,明熹宗时期魏忠贤专权。

崇祯帝:

1644年李自成起义军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崇祯帝自缢明清: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

后金: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威胁明朝清朝: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入关:

明将吴三桂,引清军入关,联合在山海关击败李自成军队迁都:

清朝入关后定都北京,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

顺治:

推行垦荒政策;册封五世达赖为达赖喇嘛;颁布禁海令康熙:

推行垦荒政策;兴文字狱;设南书房分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1683年收回台湾并在1684年设立台湾府,之后四口通商;

1685、1686两次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0-1696)三次亲征噶尔丹胜利,为乾隆平定回部奠定基础;1713年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

雍正:

推行垦荒政策;设立军机处;设置驻藏大臣;大兴文字狱;

乾隆:

推行垦荒政策;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下令一口通商;大兴文字狱;在西藏设置噶厦,确立金瓶掣签制度,为六世班禅修建须弥福寿庙;平定回部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安置土尔扈特部;实行一口通商。

四大徽班来京。

各位君主的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

统治者要重视经济发展,以民为本,重视吏治,重视文教事业,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对外要开放,对民族要开明的政策。

政治制度的发展

行政制度:

秦朝:

首创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

中央设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地方郡县制隋朝:

首创三省六部制。

唐朝:

完善三省六部制(唐太宗)。

宋朝:

三省六部制:

中央削弱相权;地方文人任地方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收财权。

元朝:

中央设中书省(行政)、枢密院(军事)御史台(监察),地方实行行省制,我国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明朝:

中央废除丞相、中书省,权分六部,设五军都督府;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王;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

清朝:

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认识:

整个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到清朝达到顶端,封建制度也就走到了末路。

政治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

创立:

隋朝:

隋文帝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确立(对当时的影响:

加强皇帝选官、用人的权力;扩大官吏选拔的范围,有才学的人参政,推动教育发展。

完善:

唐朝: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重要;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唐玄宗把诗赋作为考试科目发展:

宋朝:

宋朝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确立了乡试、省试、殿试的系列考试制度影响:

读书风气浓;社会文化素养提高;

出现文治局面;加强了皇权僵化:

明朝:

明太祖实行八股取士(内容四书五经,形式八股文)

影响:

八股取士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废除:

清朝:

清朝继续沿用八股取士,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变化,最终废除科举制;科举制延续了1300多年。

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隋朝:

隋文帝时期垦田面积和人口增加,有著名粮仓(含嘉仓)

唐朝:

恳田面积扩大,兴修水利,新生产工具有曲辕犁和筒车宋朝:

粮食作物:

水稻居粮食产量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成为大粮仓;

经济作物:

南方多茶树;棉花在南宋由南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

忽必烈重视农桑明朝: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清朝:

耕地面积扩大;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

粮食作物:

推广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

经济作物:

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及花卉、水果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中国古代的经济手工业唐朝:

纺织业中丝织水平最高,蜀锦因色彩、纹饰冠天下;

陶瓷业中越窑青瓷如冰如玉、邢窑白瓷类雪似银、唐三彩宋朝: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丝织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有先进工具。

陶瓷业:

宋朝是瓷器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有别致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成为瓷都;南宋时江南成为制瓷中心。

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发达;北宋东京郊外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海船都配备指南针。

明朝:

棉纺织业在明代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丝织业中心;

景德镇是制瓷中心,所产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清朝: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较为突出;清朝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如江宁机户李扁担、李东阳;佛山镇棉织业发达;

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唐朝:

水陆交通发达,出现大都市,比如都城长安。

特点:

规模宏伟,规划合理,布局严整对称,居民区称为坊,商业区称为市。

地位:

长安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大都市。

宋朝:

大城市有开封和杭州,坊和市界限打破,出现早市和夜市;

商业辐射到乡村,出现草市;市镇也成为重要商业贸易区。

海外贸易:

广州、泉州是大商港;近到朝鲜、日本,远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港口设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南宋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

明朝:

北京和南京市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山西晋商和安徽徽商。

清朝:

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商业网;

农村地区发展成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盛泽镇、湖北汉口镇;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大城市发达。

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天下。

商业繁荣促使商帮的出现,比如晋商和徽商,商帮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经济

中国是农业大国,是一个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国家,历朝历代的君主发展经济的首要措施都是重视农业。

农业的发展会促进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所以在世界上大部分都是封建国家甚至有的还是奴隶制国家的情况下,中国以国力上的绝对优势成为有名的强国。

但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在经济、文化、科技上都开始超越中国。

中国虽然在明清时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这样的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压制下没有得到更大的发展,中国开始在世界上落伍。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唐朝:

民族交融,民族和睦,朝廷高官有很多是少数民族唐太宗:

实行开明民族政策,被称为天可汗;反击突厥,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吐蕃和亲,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吐蕃发展;增进汉藏关系)

武则天:

在西域设置北庭都护府唐玄宗:

册封渤海国首领为渤海君主(东北靺鞨)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宋朝:

因重文轻武,战斗力弱,与各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民族交融北宋:

与辽、西夏、金并立。

与辽:

五代十国时期被辽占燕云十六州,宋太祖时期友好,宋太宗攻辽失败,防御政策,宋真宗时期澶州之战后签订澶渊之盟;

与西夏:

长期战争,后签订宋夏和约与金:

与金联合灭辽,后北宋被金所灭,称为靖康之耻。

南宋:

与金、蒙古、元并立。

与金:

岳飞郾城大捷,后宋金议和,形成宋金对峙局面。

与蒙古联合灭金;后元朝灭南宋。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元朝:

民族交融,大规模人口流动

1、边疆各族包括蒙古迁入中原和江南;原来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已经完全汉化;唐朝以来,波斯、阿拉伯、汉、蒙、畏兀儿形成回族。

2、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新疆设北庭都元帅府、台湾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首次在台湾设置行政机构)

明朝:

前期主要与退回北方的蒙元作战;后期与壮大的东北女真建立的后金作战。

清朝:

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册封、驻藏大臣、金瓶掣签、《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加强对新疆的管理:

康熙平定噶尔丹、乾隆平定大小和卓,设置伊犁将军;妥善安置回归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台湾府,建省启示:

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各民族主流是友好交往,要民族团结,共同发展民族的友好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民族友好有利于民族交融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唐朝:

唐朝对外开放,对外交流频繁与日本:

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使,在各方面学习了唐朝;唐玄宗时期东渡日本的鉴真,在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传授佛经与新罗:

新罗派使节来唐朝。

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新罗仿照唐制建立政治制度,采用科举制。

朝鲜音乐传入中国与天竺(印度):

贞观初年,玄奘经丝绸之路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后回到长安。

成就是带回并翻译大量佛经;口述《大唐西域记》(记载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作用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宋元:

海陆交通发达,海上贸易频繁。

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宋朝海上航线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