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47549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4.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docx

历史中考最新复习必背考点

中国古代史部分:

统一国家的建立

1、秦朝的统一

(1)皇帝制度的建立√√

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

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把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郡下设县。

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科学技术的重大成果)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用于书写和绘图的纸。

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总结劳动人民经验,于 105 年,改进了造纸术。

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世界文化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

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提出“春秋无义战”,反对一切战争;还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持续利用(具有今天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

(2)墨家:

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支持正义战争。

(3)法家:

代表人物——韩非,他主张改革,反对儒家的仁政,提倡法治。

认为历史是进步的,后代总要胜过前代,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来源),著有《韩非子》。

(4)兵家:

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

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提出“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二)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1)科举制度的创立√√

(2)科举制度的发展√√隋唐科举制度:

(1)隋文帝(杨坚)开始用分科考试办法选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唐朝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的原则。

(3)科举制度的影响√√作用:

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参加政权;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士族手里,集权到中央。

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1、南方经济的发展

(1)农业的发展√√农业:

两宋时期,由于政府提倡,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

从越南引入的优良品种占城稻也得到推广,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

南宋时棉花的种植从北宋时的两广、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2)手工业的时步√√纺织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棉纺织业迅速兴起

4、制瓷业:

两宋重要瓷窑有遍布各地,其中定窑、均窑、哥窑(烧出裂纹)等,久负盛名。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瓷都。

5、采矿业:

北宋时煤大量开采,东京城的百姓已开始用煤做燃料。

6、造船业:

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是国家。

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规模宏大。

(从泉州出土的南宋海船就可以证明)

(3)商业的繁荣√√商业:

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②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城市布局打破了唐朝的“坊”“市”界限,商业活动不再限制在特定的区域;还有娱乐场所“瓦子”;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它的繁荣景象)。

③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人口达到百万。

(4)经济重心的南移(南宋)√√经济重心南移:

五代十国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的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8、海外贸易:

宋朝对海外贸易实行鼓励政策。

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

两宋政府在这里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海外贸易收入,在两宋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以输出瓷器和丝织品为主。

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等。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1、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1)明朝的建立与君权的加强√√√1、明朝的建立:

1368年初,朱元璋以应天为南京,称皇帝,建立明朝。

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加强君权措施:

A、废行中书省(行省),设三司;B、废丞相,权分六部;C、设殿阁大学士,逐步形成内阁制度;D、设锦衣卫,由皇帝指挥。

(2)清朝的建立和军机处的设立√√√

1、康乾盛世:

指康熙、雍正、乾隆统治时期。

2、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文字狱:

(历朝都有,清朝最为严重)康熙帝时的“明史案”。

乾隆帝时的“胡中藻狱”(影响:

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了社会恐怖,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台湾府的设置

3、封建帝国的危机

(1)盛世(康乾盛世)与危机√√

(2)闭关锁国(结合近代历史,注意其影响)√√

1、含义:

是指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不是完全断绝同外国的贸易往来。

2、实行的原因:

(1)清朝前期,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要地位,这是造成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根本原因;

(2)当时清政府担心国家的领土主权受到外国侵略,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

3、评价:

闭关政策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

但是,当时西方国家正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工业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闭关政策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手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由于与世界隔绝,清政府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渐渐落伍了。

因此,闭关锁国政策更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落后挨打的结果。

启示:

坚持改革开放,掌握对外贸易的主动权;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等等。

(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第九学习主题中国古代的文化(下)

1、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1)印刷术√√√隋唐时期出现了雕版印刷,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为868年(咸通六年)印刷的《金刚经》;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2)指南针√√√战国时期人们发现了磁石的指南性,制成了司南;北宋时指南针被广泛应用于航海。

(3)火药√√√唐末出现了火药,并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北宋出现了专门制造火器的军器监;南宋出现了最早的原始步枪“突火枪”。

(三)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习主题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1、鸦片战争

(1)虎门销烟√√1839.6.3-----6.25,广州虎门海滩,林则徐,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坚强决心,林则徐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

(2)鸦片战争√√

1840.6----1842.8

原因:

林则徐虎门销烟(直接);英国为了把中国变为它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根本)

性质: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英国),正义的自卫战争(中国)

中国战败的根源:

清政府的腐败,封建制度的落后

(3)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主要内容:

(1842年签订)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英国通过《天津条约》又割走了九龙司地方一区,1898年英国又强借“新界”,这样整个香港被英国占领);

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协定关税(即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3、影响:

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最重要影响)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P32)<理解>

 1、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从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又以前者为最主要矛盾。

3、革命性质的变化:

即开始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中国革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4、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左宗棠收复新疆和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危害√√√

《马关条约》:

1895年,李鸿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马关条约》,

主要内容:

①割地:

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极大地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

②赔款:

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财政和经济;

③开商埠: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帝国主义深入到中国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掠夺财富,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从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影响: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八国联军侵华√√

(2)《辛丑条约》√√√

1900年6月,英、法、美、俄、日、意、德、奥(匈)八国侵略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率领,侵略中国,目的:

镇压中国人民(义和团)的反抗。

七、《辛丑条约》(P79)<运用>

1、签订:

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2、主要内容:

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保――赔款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负担,列强对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控制更为牢固;

②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对帝活动――以满足帝国主义长期奴役、掠夺中国的目的(标志着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破坏了中国的国防安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各国公使以武力为后盾,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

3、影响:

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第二学习主题近代化的起步

1、洋务运动(2010年汕尾中考历史已经考过大题,可以稍作了解)

(1)洋务派的产生√√√

(2)洋务派兴办的军用和民用工业√√√

洋务运动(封建地主阶级掀起的)(P51-53)<运用>识图

1、总理衙门的设置:

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由奕訢等充任办事大臣。

它的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

2、时间: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运动在中国兴起。

3、口号:

“师夷长技以自强”。

4、代表:

洋务派在中央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5、主要目的:

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

6、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

(工矿企业表见书52页)

A、前期的口号是“自强”,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第一所:

1861年,曾国藩创建安庆内军械所);

B、后期的口号是“求富”,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第一所:

1872年,李鸿章创建上海轮船招商局),以辅助军事工业;

C、兴办新式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学堂:

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D、设立翻译馆;E、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

F、创建近代海军(从70年代中期到80年洋务派筹建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代中期)。

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7、失败: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8、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作用):

①局限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说明依靠封建官僚地主搞近代工业,既不能挽救腐朽的封建统治,也不能拯救中华民族的灾难。

②进步性:

A、它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B、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戊戌变法

(1)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2)百日维新√√√

1、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1895年,“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3内容: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了《定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