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529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docx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

中国旅游产业带研究综述

  摘要:

目前国内对旅游产业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个方面:

旅游产业带的形成;旅游产业带建设的障碍和策略;旅游产业带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等。

总的来看,现有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多采用案例分析,定量研究较为缺乏,研究方法尚不够丰富;旅游产业带形成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构建旅游产业带等应用性研究也极为不足,为此,今后应加强旅游产业带研究应重点关注旅游产业带的定义、类型和形成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以及旅游产业带发展的模式、路径、动力机制、空间结构特征、微观主体等专题研究,应采用多种研究方法,从多视角、多维度来考察旅游产业带,以促进旅游产业带理论的发展及其应用。

  关键词:

旅游产业带;国内研究;研究展望

  中图分类号:

F59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中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以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赫格尔斯德兰的空间扩散理论、佩鲁克斯的增长极理论为基础,于1984年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模型[1]。

该理论在区域旅游的规划、合作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由此也引申出了一个区域的旅游发展由“点、线、面”组成的系统结构。

在实际发展中,学者们更多地探讨了区域中“点”和“面”的相关问题,对“线”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点与点之间所形成的旅游线路的开发、运营、促销等方面,对于“线”的发展及其在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中越来越突显的地位缺乏足够的考虑。

事实上,通过旅游产业带的建设能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各“点”的连接和旅游要素的传送扩散,才能实现“面”的形成与发展。

  2008年,河北省开始实施《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这一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将逐步实现河北资源和区位优势向产品和市场优势的转变,实现河北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建设沿海旅游经济强省的目标[2]。

该旅游产业带已是近几年京津冀地区旅游发展中的焦点和重点,是河北省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支柱。

云南省于2012年底也完成了《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总体规划纲要》。

当前,许多学者也逐渐认识到旅游产业带的重要意义,并对该领域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探讨。

为了把握旅游产业带的研究动态,深化对其认识,本文尝试对旅游产业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文献总体情况与研究历程

  2.1文献搜集

  本文在目前中文学术期刊收集量最大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以“旅游产业带”为主题进行检索,在国研网数据库中以“旅游产业带”为全文和标题进行检索,截至本文定稿前相关学术期刊总数为41篇,硕士学位论文有2篇,会议论文有7篇,书籍有1部①。

其中,来自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章有17篇,来自CSSCI(来源版、拓展版)的文章有11篇。

  在文献研读的基础上,本文坚持“研究内容的权威性与重要性”原则,首选主流权威文献,优选核心期刊文献(中文核心期刊目录、CSSCI),慎选内容重要的非核心期刊,去掉内容重复的文献,并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分析。

  2.2文献内容与研究方法

  50篇文献(不含书籍)中,实证研究的文献有49篇(占98%),仅有1篇理论性探讨的文献(占2%)。

现有文献主要围绕几方面来研究:

旅游产业带的形成(3篇,占6%);旅游产业带建设的障碍与策略(24篇,占48%);旅游产业带与旅游产业集群(2篇,占4%);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4篇,占8%);其他研究(17篇,占34%)。

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定性可细分为描述性、概念性、个案研究等,定量可细分为假设检验、构造模型、统计分析等[3]。

本文借鉴以上研究方法的分类,对50篇文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发现个案研究方法占较大比重,占74.51%;使用概念性和构造模型研究方法的文献各有4篇,各占7.84%;使用数理统计研究方法的有5篇,占9.8%(表1)。

  2.3研究历程与实践背景

  国内关于旅游产业带研究的文献在各年份的分布状况如图1所示。

依据文献时间分布状况,将旅游产业带研究历程分为二个阶段,来分析国内旅游产业带的实践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后,国内旅游业正从“接待事业型”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国家和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大多数地区旅游业刚刚起步,因而主要关注“点”的开发,即使注意“线”的问题也是为了更好地向“点”输送客源。

这一状况具有历史的合理性,反映了旅游业发展初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客观要求。

  旅游产业带研究的探索阶段(2004年~2008年)。

国内个别学者对国外旅游产业带的发展生产了研究兴趣,企图通过对其研究总结旅游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并为国内提供启示。

这一阶段,许多省市相继将旅游产业定位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各级政府加大了旅游投资的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加快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的步伐。

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活动中发展强劲、活力十足的一大产业,对各省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虽然,不少省市旅游产业已具有相当规模,但是旅游产业带毕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聚集体,需要足够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供需基础、支撑体系等等,所以在各省市尚未出现旅游产业带的规划和建设。

此阶段,学者仅是对国外旅游产业带进行探索研究。

  旅游产业带研究的起步阶段(2009年~至今)。

在此阶段有更多的学者探讨了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及其发展策略。

这一阶段,在国家提出由“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背景下,国家和27省市将旅游业确立为战略性支柱产业②,区域旅游竞争已由点与点之间的竞争、线与线之间的竞争发展到目的地之间的竞争③。

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必然要求目的地建设从全方位予以考虑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产业带既是传统旅游目的地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发展的重要潜力之一。

此阶段,学者对国内旅游产业带的初期打造和发展进行了研究。

  3主要研究内容

  旅游产业带的相关文献仅从规划范围的角度描述了某一具体的旅游产业带,尚未对旅游产业带进行总结性的概念界定。

本文参考“产业带”的研究成果,认为旅游产业带是以线状基础设施束为发展主轴,以轴上或其紧密吸引区域内的联系密切的城镇为主要载体,建立在沿线众多旅游产业部门及相关部门紧密协作的基础上,由大量的旅游产业生产要素相对聚集、协同发展,形成的带状旅游产业聚集区域。

  3.1旅游产业带的形成

  旅游产业带的文献最早是对国外相关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来为建设国内旅游产业带提供一定的启示。

旅游产业带的形成需要外生性、内生性两方面的基础与力量。

在旅游产业带形成的外生基础方面,发达国家高度的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都为旅游产业带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旅游产业带的良性发展不仅依托于区域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基础,还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推波助澜。

金卫东、汪升华和陈田分别对美国东部都市群(纽约、华盛顿、波士顿、费城、巴尔的摩)和美国三大都市群(纽约、洛杉矶、芝加哥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带予以关注。

他们都引入了旅游产业带所在区域的基本数据以及旅游经济的一些指标,试图来说明奇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这三位学者认为这两个旅游产业带都是伴随城市化的形成而出现的,其重要结构特征在于依托城市群体[4-5]。

汪升华、陈田从地理空间结构和特征来分析,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形成了发达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甚至有些城市群还具备发展国际间联系的区位优势,奠定了旅游产业带依托的地理空间基础[6]。

虽然,运用地理学角度是分析旅游产业带形成机理的重要视角之一,但是该研究的内容分析不够系统全面,尚有一些重要的形成因素没有分析出来。

例如,旅游产业带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城市群的极化与扩散作用,使得旅游产业要素能够发挥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逐渐丰富和优化旅游依托区域的旅游产业结构。

金卫东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城市一体化演进催生了巨大的旅游需求,城市群的个性化形成了其世界顶级都市旅游目的地的品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使都市群旅游业产生快速集聚效应,让旅游产业集群发展,奠定了旅游产业带形成的产业基础[4]。

  在旅游产业带形成的内生基础方面,汪升华等从旅游自身角度分析得出,旅游产业带所在区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注重错位开发各种主题旅游产品,大力改善旅游出行条件与范围,重视基本旅游市场与跨区市场的结合,以此促进旅游产业带的成长[6]。

金卫东认为旅游产业带中的政府注重宣传和相互推介,其中互联网是广泛宣传的重要媒介[4]。

这三位学者都从旅游市场角度进行了阐述,重要的是旅游产业带的形成还离不开所在区域的资源基础、旅游产业基础等,所以对这些内生性基础进行全面梳理尤为重要。

  3.2旅游产业带建设的障碍与策略

  国内旅游产业带的研究热潮开始于《河北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规划(2008-2020)》的实施。

旅游产业带的建设需要依托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区域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等等,这些也是旅游产业带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例如,季娜娜认为河北省构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中就存在不少优势,即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旅游需求的增长,环渤海发展和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旅游合作,京津休闲度假供给外移,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基础与区位优势[7]。

该研究宏观、笼统地描述了旅游产业带建设优势,仍欠缺系统分层、分类和深入分析。

旅游产业带的建设需要在各方面条件都达到足够数量,或发展到某种程度,才能形成足够的支撑力和动力,所以对旅游产业带建设条件的评估就有研究的必要。

同时,旅游产业带作为庞大的产业聚集体,其建设中的障碍和问题初见端倪。

  当前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已作为区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和方式,虽然先前的旅游发展留下了宝贵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也在宏观、中观、微观三层面上留下了不少障碍。

王亭亭、高海生认为旅游产业带建设中,政府层面的障碍已明显制约了区域旅游协调运作,并从政府部门职能、思路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困境进行定性描述[8-9]。

这些障碍对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发展有全局性的影响。

高海生认为还需要思考旅游产业布局、城市发展能否为旅游产业带建设提供有效支撑和保障[9],这一观点与旅游产业带形成的部分基础条件不谋而合。

旅游产业带建设的诸多障碍无非是旅游产业带形成的制约因素,或者说是旅游产业带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动力积累不够。

所以通过旅游产业带的形成与障碍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对照,不难发现这两部分内容各自研究的不足。

旅游产业带在自身旅游发展方面上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利用、旅游产品结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宣传营销等[7,10-11]。

基于以上分析,国内旅游产业带在建设时不仅要考虑政府层面、产业层面的基础和支撑条件,还应该考虑区域、供需等层面的发展是否平衡。

  应对旅游产业带建设上的问题,主要采取:

规划先行,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打造旅游精品并优化产品体系;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共塑旅游品牌和形象,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政府主导,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制,构建区域旅游合作与无障碍旅游的平台、机制[7-16]。

以上这些策略基本上是区域旅游发展的传统经验,从中可以看出,引入新视角来展开探讨,会对旅游产业带的建设有新的启发。

一些学者还从旅游产业带的发展方式、空间结构模式、旅游服务体系、共享平台、融资、人才培养等方面,补充了其他策略[7-10,13-15]。

这些对策建议并没有从一个角度或某一方面专门深入地探讨,蜻蜓点水式的泛泛而谈似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总的来看,这部分的研究基本采用传统的“问题―分析―对策建议”研究范式,其学术价值不高,对旅游产业带理论研究的推动不大。

同时,提出的问题和对策缺乏理论指导作用,且较为相似,没有什么针对性。

  3.3旅游产业带与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尚无统一定义,冯卫红等在国内外旅游产业集群相关概念对比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专业化分工明显,产业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旅游产业集聚体[17]。

旅游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体现为产业空间集聚和产业联系[18],这与旅游产业带的形成与发展存在很大关联。

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涉及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17],因而以旅游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可以从多学科多角度来深入研究旅游产业带。

  旅游产业集群是旅游产业带形成的基础,是旅游产业带上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旅游产业带建设与发展的必然选择。

旅游产业集群已有的理论可以作为旅游产业带研究和实践的指导。

刘春玲认为集群协作、产业分工、创新效应是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应采取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策略的原因,探讨了其旅游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包括主要驱动力模式和产业集群培育路径[19]。

但从研究的逻辑来看,研究者需要理清旅游产业带与旅游产业集群的内在联系,在旅游产业带不同成长阶段中旅游产业集群是如何变化、处于何种程度,旅游产业集群是如何影响旅游产业带成长的,在以上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结合当前某一具体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实情,从旅游产业集群角度探讨发展模式和策略。

白秀峰提出了旅游产业带的旅游产业集成化发展模式,即通过旅游产业集群、创意、融合、联动、协同等来构建产业集成系统,并百里太行旅游产业带作实证构建[20]。

该研究构建了一个理论模式,以期该模式能广泛适用,并用案例来进行详细阐释以说明该理论模式的现实性。

但从理论模式构建的合理性来看,该研究者并没有交代旅游产业带需要采用旅游产业集成化发展模式的逻辑依据。

并且,产业的集群、创意、融合、联动、协同等在旅游产业带的不同成长阶段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发挥多大作用,这是值得思考的。

以上两位研究着重构建定性分析模型,虽然都引入案例加以分析,但是都忽视了模式存在的逻辑基础和依据,使得模式的客观性不足。

  3.4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

  地理空间结构是旅游产业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这部分研究可以从区域层次、片区(或城市)层次、要素层次来展开分析。

王敏在剖析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地域空间结构布局时,引入定量模型来分析旅游业要素的分布状态和空间组合状态,用大量数据对比旅游产业带各市的接待能力[21]。

从旅游产业要素角度来研究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是从微观角度入手来研究宏观的空间结构问题,是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因为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特征和互动作用直接影响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

例如,冯晓玉等利用地理学上的分形模型,来测算旅游产业带某一片区景区系统的凝聚状态、向心性与空间分布均衡性,发现该片区景区体系已基本形成了双中心凝聚态分布,二者的中心性作用很强,能够达到互补和相互联动的作用[22]。

该研究较好地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结构特征反映出旅游产业带某片区的空间结构,但分型模型仅能从空间分布上反映旅游产业要素作用的结果,无法解释产业带内旅游产业要素的内在作用机理,所以这一部分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翁钢民等建立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城市群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空间结构内城市间旅游产业的竞合关系[23]。

该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运用了“指标体系构建―评价模型―建议策略”的研究范式,以期从各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关系来研究产业要素在旅游产业带不同地区间的作用力,也是较好的尝试,对旅游产业带空间结构的优化能起到指导作用。

总的来看,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仍需要从不同层次加强研究,来为这部分内容搭建完整的理论框架。

  3.5其他研究

  陆荣清分析了巴拉河旅游产业带这一发展模式,并分析了该模式对其中两个村寨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24],从效益角度说明旅游产业带的开发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赵慧娟运用定量模型来分析环京津客源市场的地域特征,并定量分析了消费结构及水平、满意度,以此提出旅游产业带旅游开发的建议[25]。

该研究创新地将地理学中地理集中指数模型来分析客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陈胜容等分层级构建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品牌体系[26]。

赵瑞君从循环经济理念来探讨旅游产业带的开发也是一种创新的尝试[27]。

王淑娟从政府层面和区域层面探讨了环京津旅游产业带的协调机制[28]。

区域旅游协调机制应该说是一个经典话题,由于环京津旅游产业带仅在河北一个省内,所以该产业带旅游协调机制研究应该体现该区域合作中的特殊性。

刘春玲认为政府不仅要履行传统的管理、协调职能,还要在旅游产业集群和城市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29]。

该研究没有交代政府主导与旅游产业集群的关系,也没有交代政府和旅游业各要素部门应该如何相互配合来共促产业集群。

李海申探讨了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对策[30],这部分研究仍要着眼于深层次问题的研究方能从根本上改变投融资困境。

  4研究内容分析

  2004年~2008年,国内学者对发达国家的旅游产业带形成进行了分析,由于分析内容笼统,没有构建起系统的分析框架;这部分内容的明显特征是就直观现象分析成因,研究内容较为狭窄。

2009年~2013年,随着国内首个关于旅游产业带的规划实施,以此旅游产业带为案例的研究逐渐增多,开始重视对旅游产业带建设的讨论。

虽然,如“旅游产业带与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等部分重要主题的研究开始出现,但各主题的研究仅能形成知识碎片;对旅游产业带基础理论上的探讨严重不足,已经成为旅游产业带相关研究的瓶颈,难以为旅游产业带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现实发展中,旅游产业带在在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中的关键性问题依然需要加强探讨,例如其发展的模式、路径、动力机制、产业间互动、微观主体等;从不同视角结合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实际进行创新研究也值得重视。

总的来看,旅游产业带的研究内容缺乏系统性、层次性,研究对象不够丰富,难以让我们深入全面地认识旅游产业带(图2)。

  5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梳理已有相关文献的研究脉络,结合旅游产业带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后续一段时间旅游产业带研究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

  第一,旅游产业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旅游产业带现有研究主要是案例实证研究,对旅游产业带的一般性研究还不足。

现有的文献可以为一般性研究提供实证上的论据支撑,有利于从这些案例研究中分析、总结旅游产业带的一般性规律。

为了统一对旅游产业带的认识,应该加强对旅游产业带基本理论的研究。

要明确界定旅游产业带的定义,以让学界对旅游产业带的研究更科学、更规范,并且应阐述清楚旅游产业带所具有的内涵,以避免混淆使用这一概念。

  第二,旅游产业带的专题研究。

不少开发建设的旅游产业带跨越不同地区,并且各节点的内在发展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需要研究各节点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和耦合度,以及旅游产业带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效应;对不同类型的旅游产业带,应探讨其整体和各点的旅游发展模式、路径、机制,以总结不同旅游产业带的发展规律。

旅游产业带的核心在旅游产业,产业带内的旅游产业集群、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是研究的重点。

  第三,旅游产业带创新发展的研究。

这里仅指用新的视角来研究旅游产业带各个方面的发展问题。

例如,从体验营销视角来研究旅游产业带的产品开发、营销推广、品牌塑造、区域合作等;从产业融合视角来研究旅游产业带旅游产业的协作发展、竞争力提升以及企业和社区的培育等;从生态文明视角来研究旅游产业带的协调发展模式、机制。

新休假制度的实施使我国旅游经济正在向休闲经济形态转变,休闲旅游已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新亮点和旅游发展的新时尚,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建设的[2]。

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对年初推出的《国民旅游休闲纲要》有一定的推进作用,以此为背景来研究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定位和模式、产业布局与结构优化等问题。

此外,基于近期国家提出的有关战略方针,可研究在这些宏观发展背景下旅游产业带如何建设发展的问题,例如,基于国家的海洋强国战略,可以从沿海地区各旅游产业带的建设发展来探讨如何实现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海洋旅游发展战略;基于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方针,可以探讨旅游产业带的发展建设如何融入到美丽中国建设中,研究旅游产业带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建设发展模式来从不同方面展现“美丽中国”的特色和内涵,以及其中的建设发展机制、路径等。

  参考文献:

  [1]邓清南,许虹.成都环城市旅游带建设探索[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55.

  [2]马德生,王丽芹.打造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9(7):

151-154.

  [3]陆林.旅游地理文献分析[J].地理研究,1997,16

(2):

109.

  [4]金卫东.美国东部都市群旅游产业密集带的发展及启示[J].旅游学刊,2004,19(6):

38-42.

  [5]汪升华,陈田.美国大都市旅游带的生长机理及其启示[J].世界地理研究,2006,15

(1):

88-93.

  [6]汪升华,陈田.美国东部城市旅游带发展对我国沿海旅游建设的启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10):

44-47.

  [7]季娜娜,段婵婵.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SWOT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3):

56-61.

  [8]王亭亭.河北省环京津旅游休闲产业带发展宏观战略思路与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29(6):

231-235.

  [9]高海生,陈胜.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建设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河北学刊,2009,29(6):

235-238.

  [10]杨绣坤.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优化研究[D].秦皇岛市:

燕山大学硕士论文,2009:

20-76.

  [11]赵烁.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的新举措―关于喀喇沁旗赤茅百公里文化旅游产业带建设的调研[J].北方经济,2012(12):

89-90.

  [12]郭航帆.打造特色品牌构筑“长吉图”旅游产业带[J].长春大学学报,2011,21(5):

39-41.

  [13]马尚云.打造清江画廊百里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J].政策,2011(3):

24-25.

  [14]张峰,张小莉.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发展策略[J].中国商贸,2011(7):

167-168.

  [15]于佳祥,吴畏,等.环京津都市圈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带建设研究[J].大家,2012(11):

308-309.

  [16]王淑娟.环京津旅游产业带打造及其竞争力提升研究[J].商业时代,2011

(1):

113-114.

  [17]冯卫红,苗长虹.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微观领域[J].人文地理,2008(3):

97-101.

  [18]王缉慈.解读产业集群[A].顾强.中国产业集群(第1辑)[C].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4.

  [19]刘春玲,陈胜.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9,11(4):

18-22.

  [20]白秀峰,王力峰.基于产业集成的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以邢台百里太行旅游产业带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

1762-1766.

  [21]王敏.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空间结构与发展取向研究――基于河北的视角[J].石家庄市: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22-38.

  [22]冯晓玉,杨宏伟.环准噶尔旅游产业带景区系统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以“阿勒泰千里旅游画卷”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11):

172-178.

  [23]翁钢民,杨绣坤.河北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城市群竞合研究[J].人文地理,2012(4):

143-146.

  [24]陆荣清.论巴拉河旅游产业带发展模式[J].城市发展研究,2011,18(4):

14-16.

  [25]赵惠娟,胡叶星寒.基于客源市场分析的“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开发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10(3):

91-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