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355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docx

水的变化科学教案

课题:

水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云和雾的模拟实验了解云、雾的形成原因。

2.能够通过雨的模拟实验了解雨的成因。

3.能够通过蒸发和沸腾现象的研究,了解空气中水蒸气的形成。

4.能够通过亲身感受认识到蒸气会吸收热量。

5.能够通过实验了解水结冰的条件。

6.能够通过图示法总结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云、雾、雨、露、雪、冰、雹上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2.知道云、雾的成因。

3.知道雨、露的成因。

4.知道水蒸气的成因。

5.知道水在蒸发和沸腾的时候要吸收大量的热。

6.知道水会在一定条件下结冰,成为固体。

7.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体三态会互相转化。

8.知道在大自然中水的循环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

2.愿意通过一些实验了解大自然的奥秘。

3.体会到自然界神奇的变化。

教学重点:

知道水的蒸发和沸腾,知道水结冰的条件。

教学难点:

知道水结冰的成因。

教学准备:

酒精灯、烧杯、水、玻璃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大自然中多姿多彩的水体

1、提问:

你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2、教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美丽的水体。

二、提出要研究的有关水的问题

1、提问:

关于水,你想研究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引导到水的变化问题上来,为下面环节打下基础。

三、研究云和雾的形成

1、提问:

水在什么条件下会形成云或雾?

3、学生讨论、预测、汇报。

3、教师指导实验:

把一支冰棒(或温度大致相当于冰棒的物体)放在不冒热气的杯口,你有什么发现?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观察方法)

4、学生做实验、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云和雾的形成,是因为温度的降低。

6、提问:

自己设计实验,说明雨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应该适当的指导)

7、学生实验、汇报。

8、教师引导总结:

云、雾等都是由空气中的水遇到低温形成的。

四、研究蒸发和沸腾

1、提问:

空气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学生猜测、汇报

3、提问:

把水和酒精涂在手背上,会怎样?

你有什么感觉?

4、学生进行实验。

5、汇报(重点让学生谈自己的观察现象和自己的感受)

6、提问:

用温度计先测量教室的温度,再测量水的温度,把温度计从水中取出的瞬间,温度计测量的温度会是多少?

7、学生猜测。

8、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课题:

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二)

教学目标 

1、尝试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假设猜想)--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方法去解决问题。

2、在学生研究空气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推断:

固体和液体有这种性质吗?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液体有热胀冷缩性质。

知识与技能:

4、了解通过加热或冷却可使水、空气、铜球等体积大小发生变化即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认识固体、气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

难点:

怎样设计实验证明一些物体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具准备 1、气球、烧杯、烧瓶、酒精灯、乒乓球、玻璃小瓶、冷水、热水、水槽、玻璃管、滴管、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提出新问题)

1、请大家说说上堂课我们研究了些什么。

2、揭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

3、教师演示实验:

空气的热胀冷缩4、提问:

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也想来试一试吗?

 回顾已学知识学生观察,产生疑问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出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 探究空气受热受冷后的变化 

1、请大家用桌上的材料也来试一试,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2、讨论:

烧瓶里有什么?

玻璃管里的水柱为什么会来回移动?

水柱往外移说明了什么?

向里移呢?

3、小结:

原来冷和热对空气有这样的影响:

受热体积会膨胀,受冷体积会收缩。

 实验探究分析现象,寻找奥秘 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更深的感知冷和热对空气体积的影响。

学会分析实验现象是学生科学探究的归宿。

二、 探究固体和液体的热胀冷缩。

1、提问:

其他物体受冷受热后会有这样的变化吗?

实验桌上的物体受冷受热后有这样的变化吗?

你最想研究实验桌上的什么物体?

2、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

3、让学生选取桌子上的材料,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交流、小结:

研究的是什么物体?

你们是怎么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猜想选择研究的对象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收集事实得出结论 从问题中来到问题中去,发散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研究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

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自行探究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一些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只有通过实际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科学结论。

三、热胀冷缩的应用和防止指导学生分析事实,解释现象。

 

1、讨论:

生活中看到过这种现象吗?

2、热胀冷缩的应用:

使瘪了的乒乓球变圆:

温度计

3、防止热胀冷缩▲冬天、夏天电线的变化▲铁轨间的缝隙▲大面积水泥地上的夹缝▲桥面上的缝隙 讨论、解释现象 引发相关问题,感受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 1、介绍:

神舟飞船的防热2、总结 学生谈体会 让学生关注我国的航天事业,树立从小学好科学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

 

课题:

我们吃什么

教学内容:

学习吃的学问。

教学目标: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3、关心食物,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

教学重点:

会采用一定的标准给食物分类。

教学难点:

能初步给自己的食物分一分类。

教学准备:

1、配套的食物分类卡片。

2、多媒体课件。

3、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统计表。

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谈谈出生时有多重,现在有多重?

长得身体材料是从哪里获得?

(2)谈一谈自己爱吃哪些食物?

对身体有什么作用?

(3)有人吃出了健康,有人吃出了疾病?

2、自定标准给食物分类。

在学生分类时,教师要深入小组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要求。

学生汇报分类依据、分类结果。

3、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的三种食物。

在全班统计的基础上再让同学信把各项累积出的人数填在活动记录上,并作出自己的统计图。

4、阅读资料。

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采用分组况答方式。

5、讨论:

只吃我们爱吃的食物有哪些危害?

我们应该吃什么?

给同学信较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

让他们联系刚获得的营养知识自己得出“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

为了健康成长,食物要多样,不要偏食很重要。

 

课题:

怎样搭配食物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搭配食物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2、通过介绍食物配餐,学习用语言表述自己研究实践的结果。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初步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和社会实践的能力。

从中增进同学之间的协作、团结、友谊。

4、增进对自己健康负有责任的意识,注意合理饮食,养成良好的

饮食习惯。

二、教学准备

1、学生以组为单位,分别准备一份食物配餐。

2、教师准备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问在一天的食物中,哪一些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

哪一些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

哪一些是保持我们健康的食物?

蛋白质类是支持我们生长发育的食物。

粮食类是提供我们活动能量的食物。

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类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食物。

 “民以食为天,可是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吃出了疾病”这是为什么呢?

目的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散思维,有所创新。

学生汇报:

目的是,体现自行探索,置疑、质疑、释疑。

教师讲述:

这是因为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合理,有的人每天吃各类食物的比例不合理而造成的。

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研究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

(-)、各组代表到前面分别介绍自己组食物配餐的过程。

讲述:

刚才各组代表都分别详细的介绍了自己组食物配餐的过程,同学们表述得非常好。

说明同学们把上节课《我们吃什么》的内容掌握的很好,在食物配餐中就证明了这一点。

(二)用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的挂图,来对照自己组食物配餐的比例是否合理。

1、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探讨。

2、各组代表汇报讨论、研究、探讨的结果。

(各组代表都说,我们的食物配餐中的各类营养都有,就是搭配的比例不对。

教师讲述:

各组代表汇报得非常好,同学找到了食物配餐的比例不对。

教 师 问:

怎样搭配食物才合理呢?

同学讨论:

目的是,体现自行探索的再置疑、质疑、释疑。

同学汇报:

①粮、豆类;②蔬菜水果类;③奶及奶制品;④鱼、肉、蛋类;⑤油、盐、糖类。

三、总结:

同学们通过亲自动手搭配食物的过程和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对照学习掌握了怎样搭配食物。

只有每日膳食搭配合理,才能保证得到所需的营养。

四、作业:

各组按食物结构“金字塔”图的比例做一份食物配餐。

 

课题:

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

2、会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呼吸和心脏跳动之间的关系;

2、知道运动对呼吸和心脏跳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运动会对身体带来影响;

2、意识到采集、分析数据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够准确地测量自己在平静时、运动后、运动结束休息3分钟后1分钟内呼吸、心跳和脉搏的次数;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发现呼吸和心脏、脉搏跳动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手表或秒表、统计图表、

学生准备:

手表、自制听诊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在以前的生活中,你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提问:

刚刚参加过一些运动,你感觉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3.讲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测量我们的呼吸、心跳和脉搏。

二、测量呼吸、心跳和脉搏

1.测量活动指导。

(1)提问:

怎么样算呼吸一次?

指名让学生讲解并演示。

怎么样可以测量到呼吸?

(2)提问:

你有没有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

学生静坐体会。

教师讲述:

利用合适的工具我们可以更清楚地听到自己和他人心跳的声音。

分发课前制作好的简易听筒,分组听一听自己和同桌的心跳声音。

有力的心跳声音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标志。

(3)谈话:

除了心脏在有力地跳动之外,我们身体上还有脉搏也在一刻不停地跳动着。

怎么样来测量脉搏呢?

方法指导:

伸出自己的左手,掌心朝上,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将指肚部位放在左手手腕外侧,大拇指自然地放在手背附近。

这时,中指指肚就可以感觉到手腕处脉搏的跳动了。

学生自我尝试。

(4)讲解:

在同一个时间内,心跳的次数和脉搏的次数是一样的。

所以在测量时,我们只需要通过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就可以知道心脏的跳动次数了。

2.预测:

你静坐时一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是多少?

在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3.布置任务:

每两个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为自己和对方测量1分钟呼吸和脉搏跳动的次数,并在科学活动记录上作好记录。

建议可以一人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另一人帮助测量脉搏的跳动次数。

测量结束后交换。

4.小组活动:

分组测量。

5.汇报测量数据,并交流与你预测的数据一样吗?

6.提问:

参加活动后我们的呼吸次数和脉搏跳动又会有什么变化呢?

7.三分钟热身活动。

各组一位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做“坐下——起立——扬臂——坐下”的循环动作。

活动一结束,小组内合作马上测量运动后的呼吸和脉搏跳动次数,并作好记录。

8.播放舒缓、柔和的音乐,让学生休息三分钟以后,第三次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9.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参加活动热身活动和休息,再分别测量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

10.休息时间相机安排学生认识人体的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系统图。

三、分析、整理数据

1.阅读自己的活动记录表,提问:

比较一下你测量的这三组数据,有什么发现?

2.小组内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总结:

人在运动时,所需要消耗的能量比原来要多很多,所以呼吸和脉搏的跳动次数都会比原来增加。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所能够承受的运动的负荷也不同,于是会出现有些人运动后呼吸与脉搏跳动的次数变化非常大的现象。

4.调查:

哪些人在休息3分钟后呼吸和脉搏的次数已经接近平静时的次数了?

四、拓展延伸

1.小资料:

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平静时的呼吸和心跳参照数

呼吸频率

年龄每分钟呼吸次数

新生儿40—50次

5岁儿童20—30次

10岁少年25次以下

15岁青少年20次以下

成年人16—18次

心跳频率

年龄每分钟心跳次数

新生儿140

3岁儿童110

4岁儿童100

10岁少年90

成年男子70—72

成年女子76

资料来源:

德国综合理科教材(初中版2)。

感觉这些数据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所以利用资料卡的形式向学生作推荐。

2.提问:

通过上面的测量和比较,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想进一步研究?

小组讨论,交流,把想研究的问题记录下来,课后可以自己先去找些资料来自学一下。

 

课题:

呼吸和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做用石灰水和气体混合的实验;

2、运用各种方法听一听呼吸时肺有什么现象发生;

3、通过各种方法,听听自己心跳的声音;

4、通过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找到跳动的脉搏,感觉心脏的跳动;

5、能通过搜集的资料帮助自己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呼吸时,主要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2、知道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跳动的脉搏;

3、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4、知道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5、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肺和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2、运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与现象。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方法,听听自己心跳的声音;知道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知道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教学难点:

了解呼吸和血液循环之间的联系。

意识到肺和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石灰水(提前制取)、塑料袋、吸管、烧杯、听诊器、人体器官挂图、人体呼吸器官模型等。

学生准备:

纸杯、线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谈话

1.谈话:

通过上节课的测量研究,关于呼吸和心跳,你知道了些什么?

 

2、讲述:

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研究人体的呼吸和血液循环,(板书课题,读题)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来了解我们自己的身体。

二、研究人体的呼吸现象

1.谈话:

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这一简单的过程需要很多器官协同工作。

2.认识人的呼吸器官。

(1)自我感觉一下,你呼吸的过程中有哪些器官参与了活动?

(2)学生交流。

(3)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的呼吸器官,认一认。

(4)汇报并小结:

人体的主要呼吸器官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

肺是人进行呼吸的重要器官。

(5)学生在呼吸的过程中感知并体会各个器官所在的位置和所发挥的作用。

3.谈话:

关于呼吸,我们想研究的问题一定有很多。

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呢?

(1)分小组讨论,在纸上写下你们想研究的问题。

(2)交流,出示探究问题:

①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

②吸进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③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3)布置任务:

我们分小组来对不同的问题展开研究。

介绍教室里准备的相关模型和实验用品,大家可以根据需要有选择地使用这些器材和用品。

4.小组活动。

各个小组根据各自不同的探究问题,选用不同的模型和实验用品,设计实验并搜集相关实验数据。

保证每个问题都有两个小组在开展研究。

5.探究“我们呼出和吸进的空气有何不同”的小组活动。

(1)提问:

我们吸进和呼出的空气是不同的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意见。

(2)我们呼出的气体和吸进的气体分别是什么?

用什么办法可以证吸进的和呼出的空气是不同的?

学生在组内发表意见并把假设记录下来。

(3)师生共同设计实验。

(4)实验需要用哪些器材和用品?

合理选用材料开展实验。

(5)实验活动:

选用一杯清石灰水,先用打气筒注入空气,观察实验现象;

再用塑料管用嘴向水内吹气,观察现象有什么变化。

(6)交流实验现象,讨论并作好实验记录。

(7)大组交流实验方法和过程并小结:

实验现象告诉我们呼出和吸入的空气是不同的,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

(8)教师讲解:

杯子里的水并不是什么神奇的东西,而是清石灰水,它遇到二氧化碳就会产生白色的不溶于水的沉淀物,石灰水变浑浊了就是这个原因。

(9)阅读:

我们呼吸的空气的主要成分。

(10)谈话:

我们呼出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但里面还是有一小部分氧气的。

你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吗?

小组探究活动使得组内所有的成员都可以投入到研究活动之中,并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发6.探究“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的小组活动。

(1)具体活动过程与上面的研究活动相似,这个研究活动更加突出的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调查和了解,然后借助合适的模型让学生模拟呼吸的过程,从而弄明白“空气是如何进入肺部又是如何从里面出来的”。

(2)在跟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一般学生都认为空气是因为肺部像气球一样张开了空气就进入里面。

空气是如何进入身体内部的?

空气进入身体内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通过操作呼吸模型,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认识到:

胸部肌肉的运动使胸腔内的空间大小发生变化,在胸部扩张和收缩的过程中空气就很自然地被压进肺部了。

(3)另外,在操作过呼吸模型以后可以指导学生更好地利用自己的身体去体会呼吸的两种不同方式: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体会在这些过程中身体内部各器官的相互协调和作用。

7.探究“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的小组活动。

(略)

这一小组的汇报活动放到下一节研究循环问题的过程中,以指导学生把人的呼吸与循环很好地结合起来看待与分析。

三、总结深化

1.谈话:

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

哪些认识与你原来的观点是不同的?

2.阅读教材P52(上)介绍“人的呼吸”的一段话。

“呼吸让我们吸进含有丰富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肺是氧气和二氧化碳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3.讲述:

人在呼吸中吸入氧气,吸进的空气又到哪里去了呢?

这必须与我们身体内部另一种重要的活动联系起来研究。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我们的心脏总是在不停地跳动着的。

你听到过自己心跳的声音吗?

2.安静下来,感受自己的心跳。

3.借助于听诊器听一听自己有力的心跳。

二、寻找身体各个部位的脉搏

1.出示人体挂图:

“脉”就是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

它遍布我们的全身。

2.找一找:

我们可以在哪些部位感受到“脉”的搏动?

交流后让学生自己感受颈动脉、股动脉、手腕动脉等处脉的搏动。

3.提问:

通过上节课的测量,我们知道脉搏的跳动和心脏的跳动是同步的。

为什么脉和心脏会同时搏动?

4.实验:

把一个鼓风的风箱和一段胶皮管子相连,在鼓风时让学生摸管子感受搏动。

借助这个模型可以把血管与心脏之间的搏动联系展示出来,化内为外,使教学活动更直观。

5.小结:

心脏收缩、舒张一次,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次心跳。

心脏是人体的泵,它不停地跳动,推动血液在遍布全身的血管里循环流动。

三、研究人的血液循环

1.谈话:

心脏是人进行血液循环的重要器官。

心脏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呢?

2.分组解剖猪的心脏,了解心脏内部的结构。

3.借助电化教育手段展示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

4.人的呼吸和血液循环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们吸进去的空气到哪里去了?

5.小结:

血管里流动着血液,血液把从肺吸进的氧气和从肠吸收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去,又把从全身各处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输送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

科学学习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于搞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利用电化教育手段可以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四、巩固深化

1、谈话: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自我检测:

在图中填写出呼吸器官和血液循环器官的名称。

(P80)

3.讨论:

运动时,为什么呼吸和心脏的跳动会同时加快呢?

(1)学生交流。

(2)把讨论结果记录在“科学活动记录本”上。

教学手记

“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科学“过程与方法”训练的重点。

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呼吸和血液循环”,气体的交换和血液的流动都是在我们身体内部进行的,肺、心脏等内部的器官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

如果能够借助合适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展示其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帮助。

曾经有幸参加过多次国外科学教育专家组织的科学培训活动,每次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国外科学教育先进的理念、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和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的教学追求外,就是一个个设计合理、制作精良的科学模型了。

演示“火山灰喷发”的模型、岩浆遇冷凝固的实验设计、人体关节的结构模型等等具体可操作的实验器材把一些原来只可以凭借想象学习的内容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为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和原理提供了生动的情境。

可以说,一个合理的模型可以使科学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本次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人的呼吸”及“感知心脏和脉搏的跳动”的模型就是教者根据教学的需要自己制作的,设计思想来自于参加过的国外科学教学培训活动及国外的科学教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模型直接操作,增强了探究活动的生动性,为促进学生自主建构有关呼吸的知识和意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科学工具箱” 为教学提供了一些设计合理、功能齐全的模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有些模型则还需要教师自己设计和制作。

为科学教育设计制作出更多有助于学生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是每一位科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我将继续努力!

3.保护肺和心脏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掌握测量肺活量的正确方法,并能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2、会通过对肺活量大小的比较,知道不同的人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3、通过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增强自己的肺活量;

4、通过设计制作小报来宣传如何做好自我保护。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肺活量的含义及其大小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

2、知道体育锻炼对呼吸和心脏带来的好处;

3、制定一份体育锻炼计划;

4、认识常见的呼吸传染疾病和心脏疾病,并了解如何预防这些疾病;

5、了解如何保护好自己的肺和心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为什么要参加体育锻炼;

2、意识到保护肺和心脏的重要性;

3、意识到疾病对人体的伤害,并能意识到预防各种疾病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测量肺活量的仪器:

塑料瓶(瓶面上使用刻度标志)、水槽、水、粗的吸管、酒精棉球、抹布等。

学生准备:

带弯头的塑料吸管、手表、气球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呼吸是怎么样的一个过程?

心跳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2.提问:

关于呼吸和心跳,同学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呢?

 

3.讲述:

不同的同学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是不是都一样的?

为什么有些同学呼吸快,有些同学呼吸慢呢?

本节课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活动

1.测一测我们自己的肺活量。

(1)你的一口气有多长?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器材测量自己的呼吸量。

平静时的呼吸量与用尽力气呼吸一次的呼吸量是有差异的。

(2)认识肺活量的含义。

(3)小组活动:

利用简单设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作好记录。

(4)小组内统计自己测量到的肺活量和历年体检时的肺活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