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326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docx

球根花卉技术要点

 

唐菖蒲栽培要点

一、唐菖蒲对土壤的要求

唐菖蒲应种植在通气透水性良好的砂壤土中,若种植地的土壤比较粘重,可在种植前掺入有机肥、秸杆或沙子进行改良后再种植。

唐菖蒲要求土壤pH值在6-7之间,土壤pH值低于5会引起氟毒害。

为提高土壤pH值,可于种植前一个月在土壤中加入石灰(同土壤混合均匀)进行矫正。

土壤pH值高于7.5则会引起缺素症,可通过在土壤中增施有机肥来预防。

唐菖蒲最常见的缺素症是缺铁,一般在种植前往土壤中施加螯合铁溶液进行预防。

此外,唐菖蒲对盐分很敏感,土壤的EC值应小于2ms/cm,土壤中氯的含量必须低于50毫克/升,温室灌溉水中氯的含量不能高于200毫克/升,否则,盐分过高,特别是氯的含量过高往往会阻碍植株根系生长,从而影响开花。

因此有条件可在种植前6周对土壤的营养条件、盐分含量以及酸碱度进行测定,以便有针对性采取改良措施。

  

二、种植前的准备

1、土壤消毒

如果土壤的前茬种过唐菖蒲、鸢尾、小苍兰等植物,则在种植前必须对土壤彻底消毒,否则可能会造成土传病害的发生。

  

2、种球消毒

种植前用千分之一的克菌丹、百菌清、多菌灵等水溶液浸泡15分钟进行种球消毒。

  

3、有机肥施用

分腐熟的有机肥2000公斤/亩均匀撒入,结合耕地时翻入土中。

4、种球处理及贮藏

当年收获的唐菖蒲种球在8-10度的冷库中处理2个月,可使花期提前到第二年4月份。

经过低温处理过的唐菖蒲种球短期贮藏可以放在通风良好的干燥处,长期贮藏宜在冷库中,冷库温度为3-5度。

三、种植的深度和密度

 种植密度要依据品种、种球大小及栽培季节而定,一般情况下春季的栽培密度大于秋季。

唐菖蒲种球大小同栽培密度的关系如表1。

种植深度:

种植深度要依土壤形态和种植时间而定,一般来说,种在粘重土壤中要比疏松土壤中的深度浅一些,春季的深度比秋季的要浅一些,一般深度为5~10厘米。

 

 表1.唐菖蒲种球规格与种植密度关系

种球规格(cm)

6-8

8-10

10-12

12-14

14以上

种植密度(个/m2)

60-80

50-70

50-70

30-60

30-60

四、种植后的管理  

1、温度

唐菖蒲种植后两周内应保持夜温12℃,白天22℃,出芽后夜温可升至13~14℃,白天23~25℃。

在第3片叶子刚看见到第6、7片叶子出现的这段时间是唐昌蒲的花芽分化期,此期间若温度偏低会引起盲花,使开花率降低,温度偏高,会发生消蕾。

唐菖蒲生长期间的平均温度将决定其生长周期(如表2)。

表2.唐菖蒲生长周期与生长期温度关系

平均温度(℃)

12

15

25

生长周期(d)

110-120

90-100

60-70

2、湿度

种植前土壤需先浇一次水,以保证种植时土壤的湿润,在唐菖蒲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土壤始终要保持湿润,若土壤干燥,可选在晴天的上午浇水,有时还需覆盖物来保持土壤湿度。

3-7片叶时水分供应要充足,否则会影响花芽形成。

3、光照

唐菖蒲属长日照花卉,尤其在生长过程中,需要较强的光照,特别是叶子萌发后,植株则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分来维持生长。

3-7片叶时(花芽分化期)光照不足,会导致叶同化作用产生的养分不足,使开花受到影响,所以第三片叶出现至开花应尽可能增加光照。

  

4、通风

通风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温室的温度和相对湿度的波动幅度不能太剧烈。

  

5、肥料

在唐菖蒲种植后的前几周,种球本身能够提供足够的养分,使植株很好地生长,而且新种植球茎的根对盐分很敏感,所以不需施肥,当唐菖蒲到3叶期时,可进行追肥,追肥可提高切花和球茎的质量,同时还可增加植株的抗病,抗倒伏能力,追肥一般在苗期,旺盛生长期,开花前后及养球期间进行,以少量多次为原则。

 

五、唐菖蒲切花的采收和贮藏  

当花穗的第一朵花显色时,就可以采收。

采收后捆扎放入10%STS和杀菌剂的水溶液中处理24小时,包装于保湿箱中,在4-5℃下贮存l-3周。

过早采收会使花开得不好,过晚则不利于采后的处理及运输。

采收后的贮藏及运输过程中,最好保持切花直立。

贮藏时要保持花朵干燥并尽量使冷库的温度保持在2-5℃。

六、目标花期栽培技术

1、早花;4-5月开花,11月中下旬大棚种植。

2、中花;6月开花,11月中下旬地膜种植。

3、晚花;8-11月开花,7-9月大棚种植。

七、唐菖蒲常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1、立枯病、腐烂病

原因:

水分过大、通风不好、温度太高。

防治:

硫酸铜1公斤加水500-1000公斤,配成水溶液喷雾。

  

2、干稍病

原因:

土壤含水量低于30%,气温在29℃以上,空气湿度在60%以下。

防治:

(1)用40万单位的青霉素,在靠地面处用注射针注射球茎,疗效达95%以上,用800倍的多菌灵药液喷施,也有一定预防治疗作用。

(2)去除病叶,防止干旱,使土壤含水量在50%左右,空气湿度70%左右,温度20-25℃,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氮、磷、钾合理搭配。

  

3、锈病

原因:

气温在25℃,相对湿度85%以上时易发此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不好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氮肥施用过多,也易致锈病的发生。

防治:

(1)种植密度合理,使植株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2)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共3次。

  

4、线虫

危害根部,造成全株枯黄死亡。

防治:

20%可湿性螨卵酯1公斤,水800-1600公斤溶液喷雾流至根部或在定植前用呋喃丹、威百亩、棉隆、杀线酯、二溴乙烯等施入土中。

唐菖蒲复壮栽培要点

一、生态习性

唐菖蒲的绝大部分原始种都产于南非,只有少数数十种产于地中海沿岸和西亚地区。

现栽培品种遍布于世界各地,也是我国主要切花之一。

它性喜温暖,不耐寒,也不耐高温酷暑,生长适温为20℃~25℃,球茎在5℃以上的土温中即能萌芽。

它是典型的长日照植物,长日照有利于花芽分化,光照不足会减少开花数,但在花芽分化以后,短日照有利于花蕾的形成和提早开花。

唐菖蒲要求深厚、肥沃的微酸性沙质壤土,PH值6-7;特别喜肥。

二、栽培管理

1、土壤准备

选背风向阳,土质肥厚的沙壤土,2月下旬深翻整地,并进行土壤消毒,用35%甲醛溶液600倍喷洒于土中,然后塑料薄膜覆盖10天。

揭膜后,施入基肥,每亩用有机肥3000kg,过磷酸钙40kg,复合肥50kg,肥料理入土层后,敲碎土块,平整厢面,做成畦高20cm,畦宽100cm,畦间距30cm的畦面。

2、子球处理

选无病虫害、大小均匀的子球,用45℃温水稀释70%可湿性粉剂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浸泡20-30分钟,捞出沥净药液即可播种。

3、播种

3-4月将子球大小均匀一致,催芽处理过的子球,按80-100粒/M2密度种植,然后覆土5cm左右,浇足水,盖草。

 

4、肥水管理

播种后,经常查看土壤干、湿状况,如遇干旱少雨天气,必须喷灌透水,苗没出齐之前保持土壤湿润。

苗出齐后适当控制水分,促使根系生长伸长。

并除去盖草,结合除草松土。

由于唐菖蒲子球复壮极易受杂草危害,尤其幼苗期,因此除草本着早除、勤除的方法,尽量减少杂草与唐菖蒲争夺水分、养分。

除了科学灌水外,在施足基肥的同时,生长期进行合理追肥尤为重要,一般4月和5月各追施尿素l次,用量每平方米15克;6月中旬追施复合肥1次,用量每平方米20克;7、8月份隔15天喷施千分之二的磷酸二氢钾叶面肥,补充生长中后期P、K肥,延长生长期,使其制造更多的养分来供应子球的发育。

 

5、及时摘花蕾

子球下种后,经120天左右的生长期,可有部分开花者,此时应及时摘除花蕾、花穗,避免养分分散,增加种球养分积累,使子球增实、增大。

 

6、病虫害防治

在唐菖蒲的病虫害中,常见的病害有立枯病、灰霉病、锈病、条斑病等,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玉米螟、蛴螬等。

病虫害发生对唐菖蒲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唐菖蒲的病虫害防治应采取利于其健壮生长的栽培措施,恶化病虫生境条件为主,并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

具体方法是:

 

(1)实行轮作,保持圃地清洁;

(2)清除染病种球,拔除田间病株并进行烧毁;(3)收起球时避免机械损伤;(4)贮藏环境保持通风、干燥、低温;(5)实行药物防治。

立枯病、腐烂病

原因:

水分过大、通风不好、温度太高。

防治:

硫酸铜1公斤加水500-1000公斤,配成水溶液喷雾。

干稍病

原因:

土壤含水量低于30%,气温在29℃以上,空气湿度在60%以下。

防治:

(1)用40万单位的青霉素,在靠地面处用注射针注射球茎,疗效达95%以上,用800倍的多菌灵药液喷施,也有一定预防治疗作用。

(2)去除病叶,防止干旱,使土壤含水量在50%左右,空气湿度70%左右,温度20-25℃,避免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料,氮、磷、钾合理搭配。

锈病

原因:

气温在25℃,相对湿度85%以上时易发此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粘重、种植密度过大、通风条件不好的条件下,发病严重。

氮肥施用过多,也易致锈病的发生。

防治:

(1)种植密度合理,使植株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

(2)发病初期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锌500倍液或20%萎锈灵乳油4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洒1次,共3次。

线虫:

危害根部,造成全株枯黄死亡。

防治:

20%可湿性螨卵酯1公斤,水800-1600公斤溶液喷雾流至根部或在定植前用呋喃丹、威百亩、棉隆、杀线酯、二溴乙烯等施入土中

7、采收及贮藏 

在10月中旬叶片枯黄后选晴朗天气采挖,掘球时剪去地上部分,清除杂质,拣净,晾晒,然后按种球大小进行分级整理。

将大小均匀的种球置于钢架上薄层晾干,贮藏库保持通风、干燥、低温环境。

亚洲百合栽培要点

一、生物学特征

  亚洲百合是目前我国切花市场主要的栽培品种群。

从定植到切花采收的生产周期为9~21周,多数为12~16周,大都可作冬春切花生产。

亚洲百合花色十分丰富,多数花苞向上开放,花朵直径10~12.5cm,自然花期为6~7月。

冬季栽培时对光的敏感性强,需要补光。

亚洲百合生长适温白天20~25℃,夜温在14℃以上,温度高于30℃会严重影响百合的生长发育,发生消蕾,开花率也明显降低;低于10℃生长近于停滞。

二、亚洲百合对土壤的要求

  要求土壤以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疏松,能保持适当湿润又排水良好的沙壤土为最好,粘土绝不可以种植百合。

亚洲百合喜微酸性土壤,PH值为6~7;亚洲百合一般不耐盐,土壤中氟和氯的含量均要求在50mg/L以下,土壤总盐度不超过1.5ms/cm。

三、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1、土壤消毒

在种植亚洲百合前要进行土壤消毒,可以用40%的福尔马林配成1:

100或1:

50倍药液泼洒土壤,用量为2.5kg/m2,泼洒后用塑料薄膜覆盖5~7天,揭开晾晒10~15天后即可种植,或用多菌灵原粉8~10g/m2撒入土壤中进行消毒。

2、种球的解冻和消毒

定植前把选好的种球放在10~15℃的条件下进行缓慢解冻,完全解冻后进行消毒。

消毒方法:

将种球放入千分之一的克菌丹、百菌清、多菌灵、高锰酸钾等水溶液中浸泡30分钟,也可以将种球放入80倍的40%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后用清水冲净种球上残留溶液,然后在阴凉的地方晾干即可定植。

3、种球的贮存

解冻后的种球若不能马上种完,不能再冰冻,否则就有发生冻害的危险,可以存放在0~2℃条件下,但最多只能存在两周;也可以存放在2~5℃环境中,最多可存放一周,同时必须打开塑料薄膜包装。

4、土壤准备

土壤深翻,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7~8m3/亩,平铺深翻后作畦宽1~1.2m,若土壤比较贫瘠,还可增施不含氟的无机磷肥与钾肥,含氟量高的过磷酸盐、磷酸盐、过磷酸钙和多种化合物会导致亚洲百合叶片焦枯。

5、种植密度和深度

  春季和夏季定植种植深度要求鳞茎顶部距地表为8~10cm,冬季为6~8cm。

每亩用种球18000~20000粒。

四、定植后管理

1、温度

在定植后的3~4周内,土壤温度必须保持在9~13℃的低温以促进生根,温度过低会不必要地延长生长期限,而温度高于15℃,则会导致茎生根发育不良。

生根期过后,东方百合的环境温度应控制在14~23℃,若白天温度过高则以通风、遮荫来降低温度,若夜温达15~25℃则百合切花花茎短,花苞少,品质降低,可用赤霉素溶液喷浇植株,以增加花茎长度。

2、湿度

定植前的土壤湿度以握在手里成团,落地松散为好。

在温度较高的季节,定植前,如有条件应浇一次冷水,以降低土壤温度。

定植后再浇一次水,使土壤和种球充分接触,为茎生根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后的浇水以保持土壤湿润为标准,即手握一把土成团,但不出水为宜。

浇水一般选在晴天的上午。

相对湿度以80~85%为宜,相对湿度避免太大的波动,否则可能发生叶烧。

3、光照

光照不足会造成植株生长不良,并引进落芽,叶色和花色变浅,瓶插寿命短。

在冬季温室大棚种植百合,除了保持塑料薄膜表面清洁使之透光良好外,有些品种还需进行补光,补光可采用白炽灯或者是高压钠灯。

夏季生产东方百合还要避免强光直射,一般用遮阳网遮荫,东方百合遮光50%。

4、肥料

亚洲百合球生长的前期主要消耗自身鳞片中贮存的营养,因此定植前不需加过多底肥。

定植一个月以后,可视土地肥力追施一些肥料。

百合对钾元素的需求量很大,可按氮:

磷:

钾比例为14:

7:

21配制复混肥料。

按每亩每次10kg追施,每10~15天一次,直至采花前3周。

同时也应注意微量元素的补充,如铁、硼、锌等。

五、亚洲百合的采收和贮藏

1、采收:

至少有2~3朵花现色后采收。

2、贮藏:

采收后,去掉下部10cm的叶子分级捆扎。

捆扎后的百合放入预先冷却的清水中,处理后的温度最好为2—3℃。

再放入冷藏室。

六、病虫害防治

1、真菌性病害

  立枯病:

鳞茎基部出现水浸状,后茎基部易缩,呈黑褐色,叶尖黄化,植株变褐色。

防治用64%的代森锌600倍喷施或灌根。

  叶斑病:

叶片可见直径1—2mm的黑色圆点,潮湿下,斑点迅速扩大成圆形,叶变成畸形,茎被感染,芽完全腐烂变成畸形,花苞感染后成畸形花。

防治方法:

保护植株干爽,药剂防治用50%多菌灵500倍液喷。

  灰霉病:

在潮湿天气,病斑扩展迅速并连片,叶片枯萎,茎折断,花发育不良。

防治方法用灰霉灵600倍液或用农利灵1000倍液防治效果好。

  疫霉病:

初期茎基部被感染处产生软腐,成为暗绿色至黑褐色,叶片变黄,在地上的茎部也常发生类似软腐的感染,引起茎猝倒或弯曲。

  保证土壤有良好的排水条件,防止在浇水后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在夏季土壤湿度要尽可能低。

2、生理性病害

叶片焦枯

症状:

首先幼叶稍向内卷曲,数天之后,焦枯叶片上出现黄色到白色的斑点。

若叶片焦枯较轻,植株还可继续正常生长,但若叶片焦枯很严重,白色斑点可转变成褐色,伤害发生处叶片弯曲。

严重时,所有的叶片和幼芽都会脱落。

  防治:

种植前应让土壤湿润;种植深度要适宜,在鳞茎上方应有6~10cm的土层;避免温室中的温度和相对湿度有大的变化,尽量保持相对湿度75%左右。

3、落蕾和蕾干缩

  症状:

在花蕾长到1~2cm时会出现落蕾。

蕾的颜色转为淡绿色。

同时,与茎相连的花梗缩短,随后蕾脱落。

在春季,低位蕾首先受影响,而在秋季高位蕾将首先脱落。

  防治:

在栽培期间鳞茎不能干燥,确保鳞茎的根系良好并让它们生长在尽可能适宜的条件下,尤其要注意光照条件和蒸腾失水。

 

鸢尾栽培要点

一、生物、生态学特性

1、生物学特性

鸢尾为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鳞茎长卵圆形,被褐色皮膜,叶线形,具深纵沟。

茎粗壮直立,着花1~2朵,有梗。

花被筒部不显或近无;垂瓣圆形,基部细缢,爪部甚长,旗瓣长椭圆形,与垂瓣等长。

茎约7cm。

花色有淡青蓝色、蓝紫色、白色、黄色等。

2、生态学特性

荷兰鸢尾为秋植球根,喜排水良好适度湿润的土壤,光照充足而凉爽的环境,亦耐寒及半荫。

生长适温16~18℃。

秋冬季生根(暖地冬天可抽芽),第2年春天开花,初夏进入休眠。

常用高温、低温或烟熏处理打破休眠,以低温8~10℃处理7~9周最为有效,可结合此特点进行促成栽培。

二、栽前准备

1、整地

选择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

结合翻地施入基肥,按1500~2000Kg/亩施腐熟的沤肥或厩肥。

做定植床,宽1.0~1.2m,长度依地块长度而定。

2、种球处理

选择在生长季未开过花、健壮、无病虫的种球,用多菌灵500倍液浸泡30min,晾干。

可通过种球的外形区分种球是否开过花,未开过花的种球有3~4层表皮,卵圆形;开过花的种球呈扁形且只有1层表皮,易受埙伤。

种植前在9℃情况下处理8周。

随后在17℃情况下再处理2周,最后就可以下地种植了。

3、栽植

  栽植鸢尾时,深度一般为8~10cm,以使球茎基部维持较理想的温度。

不加温大棚种植,一般每平米栽植60~80个球。

种植密度因品种、球茎大小、栽植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三、管理措施

1、温度

温度是影响鸢尾生长的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出苗率。

鸢尾生长适温为16℃~18℃,最低温度为5℃~8℃,遇-2℃~-3℃低温花芽易受冻害枯死。

生长前期室温保持8℃~12℃,待花茎渐渐抽出,再逐渐升至适温。

温度超过20℃时,切花品质下降。

可通过放风、遮荫等措施降低温度,以满足其开花的需要。

2、光照

光照也是影响切花品质的重要因素。

光照时间长,植株生长茁壮,花序丰满,花色鲜艳。

光照时间短,植株细弱,花序单薄,甚至造成盲花。

在光照强,温度高于25℃时,适当进行遮荫,同时加强通风,可有效控制切花品质下降。

在高温和透光较弱的温室中,缺少光照是花朵枯萎的主要原因。

光照不足时需适当进行补光。

3、肥、水管理

种植期间土壤保持湿润以促进快速生根。

在整个生长期内,土壤必须长期保持充分湿润。

湿度不够,往往植株较矮,花朵易枯萎。

确定土壤湿度是否合适的方法是取少量土攥于掌中,松开时土块不松散仍保持原状为湿度适中。

浇水宜在早晨进行,即有效缓解温室中的空气湿度,又有利于植株保持干燥状态,减少病菌侵染的机会。

在鸢尾的生长过程中,较理想的空气湿度控制在75%~80%。

湿度过高极易引起细菌和真菌病害。

采取加热和通风的措施,可有效降低空气湿度。

注意避免湿度降低过快,致使叶片枯萎,导致切花品质下降。

生产中为了提高花的质量,生长期每7天喷1次0.5%尿素或硫酸亚铁,现蕾前喷1次0.2%的磷酸二氢钾,有利于叶片亮泽,花色艳丽。

四、采收

  当花瓣刚伸出苞尖或即将伸出苞尖时即可采收,适宜的采收期可保证鲜花质量,通常气温高时适当提早采花,气温低时适当延迟采花,采收后立即放置于2℃冷藏室,吸足水,并进行分级捆扎。

10枝1束,花顶部对齐。

每束花中的最长枝与最短枝不超过3cm。

五、主要病虫害防治

1、锈病

叶片染病后出现褪绿小斑,扩大成黄色圆形疱状小斑。

4月上旬发病,5月下旬病重。

可于发病初期用25%粉锈灵1500倍或20%萎锈宁乳油400至600倍,10至15天一次,喷2至3次。

2、褐斑病

茎叶均可感病,叶片初现圆形褐斑,并有水渍状晕纹,上有黑色点样霉状物。

病菌在土壤或病株残体上越冬,雨水及气流传播,钙、磷不足易发病。

发病初期可喷70%甲基托布津800至1000倍或50%多菌灵500至800倍液,10至15天一次。

3、花叶病

发病后表现花叶,深绿与浅绿相间,严重时白色叶鞘上出现深紫色斑点或淡黄色条斑。

要清除毒源,拔除病株,建立无毒种球基地。

 

崇明水仙栽培要点

生态习性:

中国水仙别名雅蒜、凌波仙子、天葱等。

石蒜科水仙属。

地下鳞茎卵球形,叶从鳞茎顶部丛出,狭长,剑状,具平行脉,时尾稍钝,被有白粉,12月至翌年1月开花,花茎高15-25厘米,有总苞,伞形花序上着生数朵小花。

中国水仙可分为单瓣与复瓣花两种。

单瓣花品种称为“金盏银台”,花瓣为纯白色,但其中心托出一个金黄色杯状副冠,清奇美观。

复瓣花品种称为“玉玲珑”,没有“金盏”只有白色重瓣花,具有芳香。

水仙秋季开始生长,冬季开花,春季贮存养分,夏季休眠,所以需要冬季暖和地区,才能适合生长,但也有一定的耐寒能力。

我国江南一带,冬季不加防寒措施,亦可露地越冬。

喜湿润肥沃的砂质壤土。

一、种植前准备

8-9月把土地耕松,然后放水浸灌,浸田1-2周后,把水排干。

随后耕翻5-6次,深度在35厘米以上,使下层土壤熟化、松软,以提高肥力,减少病虫害和杂草,并增加土壤透气性。

每亩地施克百威4公斤。

3年生栽培,每亩需要有机肥0.5-1万公斤,拌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20-50公斤,2年生栽培用肥量减半,1年生栽培可更少。

这些肥料要分几次翻入士中,使土壤疏松,肥料均匀。

然后将土壤表面整平,作成宽120厘米,高40厘米的畦,沟宽35-40厘米,畦面要整齐、疏松,沟底要平滑,坚实,略微倾斜,使流水畅通。

为了使鳞茎尽快增大,有利于多开花,需采用种球阉割手术。

这项手术的原理与一般植物剥芽一样,使养分集中,主芽生长健壮。

不同的是它的侧芽是包裹在鳞片之内的,不剖开鳞片就无法去除侧芽。

阉割技术难度较大,操作时要泾渭分明,既要去掉全部侧芽,又不能伤及主芽及鳞茎盘。

侧芽居于主芽扁平叶面的两侧,阉割时,首先时准侧芽着生的位置,然后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捏住鳞茎盘,再用右手操刀阉割。

阉割刀宽约1.5厘米,刀口在先端为圆头形。

阉割时,挖口宜小,如果误伤了鳞茎盘与主芽,即应弃之。

如发现内部鳞片有黑褐色斑驳者,也应弃之。

种植前种球用多菌灵500倍液+哒螨灵2500倍液浸种30~60分钟。

二、种植与田间管理

种球选择与分级栽培:

一年生栽培,从二年生栽培后的侧球(也叫钻子头)中选出球体坚实,宽厚、直径约3厘米的种球。

用撒播、条插或点插法栽培,每亩约栽2~3万株。

二年生栽培,经过一年生栽培后,球成圆锥形,从中途出坚实、顶粗、直径约4厘米以上的种球,栽培养护较一年生的细致,每亩约栽8000~10000株,三年生栽培,三年生栽培也叫商品球栽培,是出售、供观赏的最后一年栽培。

其栽培管理极为精细,它是从经过二年生栽培的球中,选出球形阔、矮,主芽单一,茎盘宽厚、顶端粗大、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球作种球,种前剥掉外侧球,并用阉割法除去内侧芽,使每球只留一个中心芽。

每亩约栽5000株。

上海多在9月底-10月上旬种植。

由于水仙叶片向两侧伸展,因此采用的株距较小,行距较大,3年生栽培用15厘米×40厘米的株行距,2年生栽培用12厘米×35厘米的株行距。

种植时要逐一审查叶片的着生方向,按未来叶片一致向行间伸展的要求种植,以使有充足的空间。

为使鳞茎坚实,宜深植。

1~2年生栽培,深约8~10厘米;3年生栽培,深约5厘米。

种后覆盖薄土,并立即在种植行上施腐熟肥水。

种后清除沟中泥块,拉平畦面,并立即灌水满沟。

三、病虫害防治

1、褐斑病

主要危害水仙的叶和茎。

初染时出现于叶尖,褐色,大片感染时叶和梗均会出现病斑,使叶片扭曲,植株停止生长,导致枯死。

防治方法:

1、发病初期,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水溶液,每5-7天喷洒一次,连喷数次可控制病害发展。

2、种植前剥去膜质鳞片,将鳞茎放在0.5%福尔马林溶液中,或放在50%多菌灵500倍水溶液中浸泡半小时,可预防此病发生。

2、枯叶病

多发生在水仙叶片上,初发时为褪绿色黄斑,然后呈扇面形扩展,周边有黄绿色晕圈,后期叶片干枯并出现黑色颗粒状物。

防治方法:

此病可于栽植前剥去干枯鳞片,用稀高锰酸冲洗2-3次预防。

病发初期,可用50%代森锌1500倍水溶液喷洒。

3、线虫病

主要危害水仙的叶片和花茎。

初发时,水仙叶片和花茎上会出现黄褐色镶嵌条纹,然后出现水泡状或波涛状隆起,导致叶和茎表皮破裂而呈褐色,直至枯萎。

防治方法

此病可用40~43℃的0.5%福尔马林航浸种4小时加以预防。

如在养护过程中发现植株染病严重,应立即将病株剔除并销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