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7140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docx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教案

[2008-9-48:

49:

00|By:

马太哈]

 

0

推荐

10卵石的形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认识卵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知道岩石的风化、搬运、磨圆等地质作用。

认识流动水的力量、重力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加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形成喜欢大胆想象,想知道,爱提问的科学态度。

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不断变化的

   教学准备

   1.水槽(水)、燃烧钳、酒精灯、岩石(板岩或页岩)、带盖的玻璃杯、碎砖

   2.教师准备:

能反映河道上、中、下游岩石分布情况的图片或录像;能反映上游山体风化现象的图片;高原沟壑图片、三角洲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卵石的形态特点,揭题

   1、出示卵石实物

   问:

你见过这种石头吗?

在哪里见过?

   2、这种石头叫卵石(板书:

卵石)

   想一想:

为什么叫它“卵石”?

   3、卵石不分大小,都形似鸟卵,光滑圆润。

大自然这位神奇的雕刻家是如何造就它的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板书:

卵石的形成

   二、获取卵石形成的事实,并进行预测

   1、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说卵石是哪里来的

   2、出示河道上、中、下游图片或录像了解事实,这是一条河流的上游、中游、下游的图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猜一猜:

河流上游的岩石最初是从哪里来的

   三、研究卵石的形成过程

   1、了解风化作用

   

(1)根据以上学生猜想提出:

好好山体是怎么会松动、滚落的呢?

   进一步观察上游的图片→高山图片分析发现

   A、山体松动:

温差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B、山体裂缝:

水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C、树根胀裂:

植物根长大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这些都是导致岩石破碎的原因。

   

(2)设计温差变化对岩石破坏作用的实验方案

   师:

刚才大家谈到温度变化会引起山体松动,你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实验验证

   (4)汇报交流

   (5)小结:

温度的变化、水结成冰、植物的根长大等原因长期对岩石产生的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2、认识搬运中产生的磨圆作用

   

(1)问:

河流上游的岩石是怎样变成下游河滩上的卵石的呢?

   

(2)学生猜想

   师:

你能用模拟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吗?

   (3)分组设计模拟实验方案

   (4)分组实验。

实验注意:

要留一至二块砖作比较

   (5)汇报交流:

你们是怎么实验的,为什么这样做,实验的结果怎么样?

实验告诉我们什么?

   (6)小结:

岩石在流水的搬运过程中,岩石和岩石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河床之间有摩擦,岩石与水之间也有摩擦,岩石受到这一系列的摩擦作用使得岩石越来越小,棱角逐渐被磨圆。

   3、形成结论

   

(1)师:

根据以上研究,你认为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分组讨论,然后把你们的结果告诉大家.

   

(2)分组讨论

   (3)交流小结:

高山上的岩石经过风化,在重力和其他外力的作用下,来到了上游的河道中,流水又将岩石搬运到中游和下游。

在河水的长距离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到达下游的岩石就变成了光滑圆溜的卵石

   四、拓展延伸

   1、问:

上游的岩石在流水的作用下变成了下游的卵石,我们还见过哪些由于流水的作用使地表发生变化的现象?

   2、让学生根据生活经历说一说

   3、了解江中的沙洲、高原上的沟壑形成原因

   4、想一想,今天的高山在遥远的将来可能是什么样呢?

 

11溶洞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2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能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大胆的想象,并应用类比推理对溶洞以及钟乳石等的形成进行推测。

   3、探究中能够与人合作、积极交流,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4、通过研究溶洞,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从而更加热爱大自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滴管、烧杯、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石灰石、鹅卵石等。

(2)收集一些溶洞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课前参观当地的溶洞。

   2.教师准备:

(1)有关溶洞的声像资料。

(2)溶洞及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溶洞及其内部地貌特点。

    1、教师提供生动、丰富的声像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溶洞。

   2、深入仔细地观察并结合已有的经验,使学生认识溶洞内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花,并充分描述其特点。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绍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

人们经过考察发现,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

   1、提出问题:

溶洞大多位于石灰岩构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与石灰岩有关吗?

有什么关系?

   

(1)学生分组讨论。

   

(2)提出假设。

   2、指导学生做岩石腐蚀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

   

(2)分组实验。

   (3)师生交流。

①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你们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石灰岩的岩石都能被盐酸腐蚀)

   3、利用类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钟乳石、石笋、石柱的成因。

   1、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态特点和溶洞的形成过程推想其成因,让学生充分讨论生并利用实验验证。

   问:

当酸性水流经石灰岩表面或沿裂缝渗透到岩石后,流走的水中会增加什么物质?

   2、分组实验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里吹气,会发现什么现象?

   

(2)继续往里面吹气,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3)用酒精灯给再次变清的石灰水加热,直到水分蒸发,有什么现象发生?

   3、分组汇报并分析实验结果。

   4、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推想钟乳石的成因。

   5、播放钟乳石形成的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钟乳石的形成过程。

   6、引导学生根据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推想石笋、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笋、石柱的形成课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石笋、石柱的形成过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会形成一种难以除去的物质,你们有什么办法除去它吗?

    2、炊壶底部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

 

12升高的河床

   教学目标

   1.收集、阅读有关黄河的资料,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对比试验研究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3.能结合课文中的资料,认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了解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利用和破坏,进一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通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4.培养学生保持水土、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黄河的各类资料。

   2.小组准备:

水槽两个,长木板两快,土,草皮,喷壶。

   教学过程

   一、情境生疑问

   1、初步了解黄河的有关情况

   

(1)师: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

你从电视或其它途径见过黄河吗?

你能说说你心里的黄河吗?

   

(2)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心中的黄河。

   (3)师:

看来课前同学们了解了不少关于黄河的资料。

   2、阅读课本中的资料

   

(1)师:

关于黄河,课本中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资料,大家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2)学生阅读资料并回答

   (3)师:

通过这些资料,你知道黄河下游的河床发生了什么重要变化吗?

   (4)师:

你能猜出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吗?

学生猜测

   (5)师:

我们知道土会被水冲走。

黄河水这么黄,是不是黄河水中有很多泥沙?

这些泥沙是从哪里来的呢?

请同学们看书本43页的照片后先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3、自主思考,然后在组内讨论、交流。

   4、分组汇报。

    师:

刚才,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

现在每组请一名代表将讨论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一下。

   生:

黄河水中的泥沙是黄河水流经黄土高原时冲下来的;无植被保护,土壤随雨水流失的多……

   二、探究释疑

   1、完成模拟实验。

   

(1)师:

为了验证大家的想法是否正确,我们将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个模拟实验。

大家先看书。

   要求:

①弄清实验目的,准备哪些器材;②设计操作的步骤及方法;

   

(2)指导学生准备器材;

   (3)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象;

   (4)学生分组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5)每组的派一名同学向全班同学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生:

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多一些。

   生:

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

   生:

从有草皮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清亮,说明水中含有的泥沙少;只有土的长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浑浊,说明水中有较多的泥沙。

……

   教师总结:

当往只装有黄土的木板上浇水时,黄土很容易和水一起形成浑浊的水浆流走;而往有草皮的木板上浇水时,植物的根牢牢地把土锁住,土壤被保护起来,所以流下来的水还是比较清的。

看来,刚才同学们实验后认为“植物对土有保护作用”是正确的。

通过这个实验,你还想到了什么?

   生:

黄河中上游流经黄土高原,那里植被很少,土地光秃秃的,土质也非常疏松,河水、雨水很容易使土壤流失,所以黄河的水是浑黄的。

   三、阅读资料,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师:

同学们都知道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那么它一直是现在这个样子的吗?

黄土高原上的植被都到哪里去了呢?

请阅读书本44面的资料,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阅读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植被缺少的原因。

并全班交流

   (3)、师:

如果这些行为一直持续下去,你认为会有什么后果?

   (4)、学生自由发言谈自己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

通过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你所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条件受到了破坏和保护吗?

(宜昌市铁路坝小学  赵红萍)

 

13沙尘暴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2、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向学生进行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教育。

   教学准备

   1.为学生准备沙尘暴天气的图片以及沙尘暴天气的影像资料。

   2.导致沙尘暴现象的有关资料,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沙尘暴天气的数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了解学生已有的对沙尘暴现象的认识。

问:

你们见过沙尘暴现象吗?

有哪些现象?

   二、新授

   1.了解沙尘暴天气的主要现象。

   

(1)出示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图片,或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课件,让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有什么现象?

   

(2)分小组汇报并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有哪些主要现象,并在全班汇报。

   (3)全班归纳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主要现象。

   风将地面尘沙吹起;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沙子,空气相当混浊;车上、建筑物上、人的身上到处落是的沙子;天气灰暗,看不见阳光,影响人的行走和交通,很容易造成交通事故……

   2.探险究沙尘暴现象形成的原因。

   

(1)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并在小组内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2)全班汇报:

沙尘暴是怎样形成的?

   多发生于沙漠、沙地、干旱的沙质裸露地表;空气易受热,形成冷暖空气的上下对流;强风的作用……

   3.探究沙尘暴对人类人危害。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沙尘暴对了类有哪些危害?

教师也可为学生提供一些沙尘暴天气发生时的资料片,让学生充分了解沙尘暴对人类的危害。

   

(2)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情况:

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

   (3)学生探究活动:

绘制简单的图表,并展示学生绘制的图表。

   (4)学生活动:

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图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从曲线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沙尘暴天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特别是80年代以来,次数明显增多;沙尘暴的强度越来越大;土地沙化的面积在不断扩大……

   (5)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分析及自己对沙尘暴现象的亲身体验进行讨论:

沙尘暴对人类有哪些危害?

   沙尘暴所到之处,造成土壤风蚀,植物破坏沙尘暴使地表层土壤风蚀、沙漠化加剧,覆盖在植物叶面上厚厚的沙尘,影响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减产。

大气严重污染,危害着人类身体健康;出现沙尘暴天气时狂风裹的沙石、浮尘到处弥漫,凡是经过地区空气浑浊,呛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数增加,沙尘暴天气携带的大量沙尘蔽日遮光,天气阴沉,造成太阳辐射减少,几小时到十几个小时恶劣的能见度,容易使人心情沉闷,工作学习效率降低。

严重影响交通,沙尘暴天气经常影响交通安全,造成飞机不能正常起飞或降落,使汽车、火车车厢玻璃破损、停运或脱轨。

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

   4.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学生猜想,并在小组内收集大家的意见,并将猜测的原因填写在表中。

   

(2)学生探究原因:

学生分小组查阅资料探究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并填入上表。

   (3)全班汇报总结。

   5.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师:

面对沙尘暴现象出现的次数越来越频繁、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分小组讨论,并收集意见。

   

(2)全班汇报讨论。

   (3)总结:

植树造林,建立良好的生态屏障;将已经开垦成农田的土地还原成草地、山林,恢复生物保护带,在沙漠土带科学种树,建立生物屏障;有计划地发展畜牧业,不要过度放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三、课后扩展:

课后小论文

   面对沙尘暴现象日益频繁的现象,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14唐山地震

   教学目标

   1.了解唐山大地震的惨烈程度,归纳地震灾害的特点:

暴发突然,猝不及防,预测预报困难,成灾广泛,后果严重。

   2.能明白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推测地震的成因。

   3、能用模拟实验感受地震产生的原因。

验证推测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筛选信息、整体把握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对地震的探究,了解科学家在地震技术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通过侯风地动仪的接受,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5、地震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既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对待事物的能力。

   6、通过唐山地区的重建,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教学准备

   1、反映唐山地震及其它地震破坏情景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视频资料等。

   2、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和现代地震仪的资料。

3、地震中的逃生技巧资料,演习教具。

教学过程:

一:

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

1.               讲述:

今年5.12号在四川的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关于地震你知道一些什么?

2.               让学生讨论,相互交流,再全班交流。

3.               让学生阅读课文中的小资料

唐山地震发生的时间,地震的级别,地震给唐山造成了什么样的灾害?

4.               地震后发生了什么现象?

地表形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二:

认识地震的形成

1.   实验;用一叠纸、木片等物品地表岩层进行模拟实验。

注意安全

a.   把一叠纸平放在桌上,两手从两边把纸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现象,如果是一层层的岩石当挤压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b.   用薄木片进行上面的实验,直到木片折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   问:

实验说明了什么?

3.   讨论:

地震是怎样产生的?

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4.   看P49的小资料,了解地震的形成。

三:

发生地震时怎样做

1.   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2.   如果现在发生了地震,我们该怎么办?

3.   进行一次课堂演习:

发生地震时怎样逃生。

四:

全课总结:

通过学习你明白了一些什么?

出现地震时,在家里你会怎么做?

兴山县水月寺中心小学简爱萍

15庞贝城的毁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课文提供的火山喷发的资料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有关事实更明确。

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火山喷发现象的研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以及推理想象能力。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体会积极动脑、动手,与人合作的快乐。

   3、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体会到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渗透科学自然观教育。

   4、认识火山喷发会给人类和自然环境带来灾难,但也可以造福人类。

正确理解和对待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的态度和能力。

   5、使学生了解地质灾害对人类造成的重大灾害,从而认识到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意义;使学生了解人类目前防御地质灾害的基本措施。

   6、通过学习使学生加深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并把它转化为自觉行动。

   7、体会到大自然中无穷的奥秘,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愿望。

   教学准备

   扎眼的塑料瓶;有关庞贝城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火山喷发情景的录象和课件。

 

16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

(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第7课)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对地表变化的现象分析,认识地球地表运动变化的事实。

并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事实依据。

   3、引领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对地球地表变化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和分析假设的科学素养。

   4、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教学准备

   有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地图轮廓的纸片;收集有关地表变化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归纳小结。

   师:

在前几次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地表运动所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

你能列举自然界中的哪些现象与地表的运动有关吗?

   学生列举现象:

地震、火山喷发、高山盆地的出现等。

   师:

这些现象都是地表运动引起的。

那么它们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什么信息呢?

请大家阅读54页的一段材料。

并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这些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地貌?

   

(2)这些地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你认为我们的地表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发生着什么样的变化?

   学生阅读并讨论,针对第三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并阐述自己的理由。

   二、通过资料的提供,说明科学家是怎样通过地表变化的一些现象,分析得出“大陆漂移假说”的。

   师:

通过刚才的讨论,有很多同学都提出了他们的不同的观点,并且阐述了自己精彩的理由。

其实有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象大家刚才一样,通过认真地思考,收集证据后,提出了他自己的观点。

请大家阅读55页的材料。

并讨论以下问题:

   

(1)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的依据是什么?

   

(2)你刚才的观点和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你认为谁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比较认识到科学家提出假说的思维过程。

   三、提出课外研究任务。

   师:

通过我们今天的讨论,我们了解了的科学家们是通过怎样的研究提出了这些有趣而大胆的想法。

其实,地表运动带给我们的思考的地方还有很多。

同学们可以在课外收集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资料。

同时大家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相关的内容开展研究,还可以互相交流你的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