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6228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docx

巴东县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巴东县2001—2010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巴东县2001—2010扶贫开发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

省扶贫开发办公室:

根据鄂扶组发[2009]2号关于做好编制《2011—2020年湖北省扶贫开发纲要》调研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县成立了专门的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并组建工作专班,按照“通知”要求对我县2001年直到现在实施“规划”以来的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现将评估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报告期扶贫开发工作的综合评价

实施《巴东县2001—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以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为蓝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人口为主攻对象,采取以“整村推进”为主体、产业化扶贫和“雨露”计划为两翼,再加上扶贫搬迁和老区建设——“3+2”的方式进行了实施,再加之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贫困村村民的积极参与,我县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十年来,我县的295个重点贫困村基本上都实行了一次“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计划,使得这些贫困村的行路难、饮水难等一系列贫困面貌明显改善,贫困人口大大减少,贫困人口收入明显增加,贫困村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二、实施规划对缓解贫困的作用

(一)《规划》执行质量和完成情况

1、整村推进

2010年末,全县295个重点贫困村基本上都启动完成了整村推进计划;共投入资金22749万元,87%的重点贫困村通了公里,基本解决了人们的出行难问题;大力实施饮水解困工程,大大解决了群众及牲畜的饮水难问题;修建和改造村级小学12万平方米,改造和新建村级卫生室89个,基本解决了贫困人口就学难和就医难的问题。

2、扶贫搬迁

到2010年末,全县共完成扶贫搬迁5000户,18000人,共投入资金3000万元。

对于这些生存条件极差、交通极不方便的、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贫困群众进行了扶贫搬迁,并且所有搬迁的贫困户在搬迁以后都能安居乐业。

3、产业扶贫

发展道地药材26万亩,返季节蔬菜种植达到15万亩,魔芋种植达到10万亩,新建魔芋制品及其农副产品加工厂4处,生产线16条,改造和壮大茶叶加工厂3处,建立农产品专业市场4个,培植和组建农副产品营销网络12个;全县共培育民营龙头企业500多家,专业合作社60余个。

4、雨露计划

规划期间,全县共建立雨露计划培训基地3个,以短期培训为主,以中长期培训为辅。

主要培训农民工,转移本县剩余劳动力。

5、老区建设

多年来,老区群众投工投劳,使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日趋完善,老区群众温饱问题基本解决,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等困难得到缓解,自身“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有力地促进了老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老区村的通路、通电、通讯问题基本解决,饮水难、入学难、就医难、广播电视难问题基本缓解;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二)扶贫资金到位及应用

2001年至2008年,全县共使用各类扶贫资金22749万元,其中:

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542万元,以工代赈资金4436万元,信贷扶贫资金8900万元,其他资金3971万元。

国家下达的财政扶贫资金主要用于整村推进和扶贫搬迁,信贷扶贫资金主要支持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

在资金管理上,财政扶贫资金实行专户存储制、项目资金公示制、重点项目预决算制,县级财政报帐制,直接拨付制,定期审计制,减少中间环节,接受群众监督。

(三)扶贫成果

1、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贫困人口的收入不断增加。

2008年末,全县人均纯收入2482元,比2000年增加1182元,年均增加147.75元。

通过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人口的收入大大增加,都达到了1500元以上。

2、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通过整村推进工程的实施,重点贫困村发动群众修路、建水池,进行农网改造,基本实现了“三通”,贫困户的出行难、饮水难、照明难等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

3、支柱产业初具规模。

魔芋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茶叶面积达到6.4万亩,柑橘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高山反季节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两烟种植面积8万亩,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6万亩。

4、农村生活环境得到大大改善。

启动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通过“五改三建”和扶贫搬迁,大多数农户建起沼气池,吃上干净的自来水,通了广播电视,安装了程控电话,基本实现了每户一部手机。

5、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

改造和维修了村级小学和村卫生室,贫困乡村的教育、卫生条件明显好转,适龄儿童入学率逐步提高,农村贫困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大大缓解。

6、农民素质逐步提高。

通过雨露计划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大部分农民都掌握了一技之长。

通过适用技术的培训和科技推广,每户贫困户家中都有一位“明白人”,其劳工技能和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四)主要扶贫力量对缓解扶贫的贡献率

按照“十七大”“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要求,我们必须对全方位的扶贫资源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

所谓扶贫资源也就是我们可以用于扶贫开发的各种物力、财力、人力等要素的总称,还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人才、智力(信息、知识)等资源。

扶贫开发并不是给钱给物为穷人施舍那么简单,而是通过有效的运作把扶贫资源转化成为现实的扶贫力量。

最好的扶贫效果就是调集穷人所需的生产要素组合形成新的生产力,从而实现穷人可持续的最大化利益。

扶贫开发需要有众多强大力量的推动,现在推动扶贫开发工作前进的主要力量有以下几种:

一是国家的方针政策,二是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三是劳务输出,四是科技推广。

五是社会帮扶。

1、国家方针政策因素:

国家实行减免农业税和农村提留,粮食直补,退耕还林直补,不仅减轻了农民负担,而且还增加了农民收入,其贡献值为15%。

2、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因素:

国家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贡献值为40%。

3、劳务输出因素:

劳务输出是贫困户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户贫困户只要有一个劳务输出,就可以解决家庭的温饱问题,其贡献值为30%。

4、科技推广因素:

贫困户通过优良品种的普及,耕作技术、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的推广,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其贡献值为10%。

5、社会帮扶因素:

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不仅帮扶资金、技术和项目等实物,而且还给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办法,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致富,其贡献值为5%。

三、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努力方向

(一)贫困的类型和结构

形成贫困的原因总的说来有四种,一是思想观念陈旧迂腐和综合素质能力低下而导致的贫穷,二是自然环境恶劣和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不足而导致的贫穷,三是自然灾害和天灾人祸而导致的贫穷,四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贫穷。

这四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庞大贫困群体的出现,就单独某个贫困户而言可能只是某种或某几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因思想观念陈旧迂腐和综合素质能力低下而导致的贫困群体中又分很多种类。

第一,思想观念陈旧迂腐的贫困群体,在绝对贫困人口中这种类大约占10%,低收入贫困群体中大约占30%。

第二,科技文化素质低的贫困群体,在绝对贫困人口中大约占30%,低收入贫困人口中这种类大约也占30%。

第三,生理缺陷的贫困群体,在绝对贫困人口中大约占40%,低收入贫困群体中大约占20%。

这三种类型是相互交叉和重叠的,并且和其他导致的贫穷也相互交叉和重叠。

总的评价是因思想观念陈旧迂腐和综合素质能力低下而导致的贫困群体约占总贫困人口的一半,占低收入群体的40%。

自然环境恶劣和基本生存发展条件不足而导致的贫困人口约占总贫困人口的40%,占低收入群体的80%。

因自然灾害和天灾人祸而导致的贫困人口约占绝对贫困人口的20%,占低收入群体的10%。

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贫困主要是指因家庭要供养子女读书、搞大型的家庭建设、红白喜事频繁等等迫不得已的事由而出现家庭经济透支现象从而导致贫困,这种类型的贫困人口约占绝对贫困人口的25%,但这类贫困人口的收入都并不是很低。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贫困面广,程度深。

一是贫困人口基数大,收入低。

截止2008年底,我县仍有贫困人口149791人,低收入人口65200人。

二是自然条件恶劣,贫困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没有根本改变。

通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全县的基础设施虽有较快的发展,但只是在低水平上的进步,特别是偏远贫困村的出行难、饮水难的问题仍很突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

三是农村教育卫生条件差,农民子女上学难,贫困群众就医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2、返贫现象突出。

第一,贫困村的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

自然灾害成为返贫的主要原因。

一些贫困村年景好的时候,粮食产量和农业生产有可能上去;若遇到自然灾害,收成就会大幅度下降,农户就会返回到贫困队伍中去。

第二,贫困村社会和医疗保障程度低,农民无钱治病。

因发生疾病等意外情况得不到及时治疗,导致家庭成员部分和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并进而导致家庭收入下降和返贫的现象很普遍。

第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使得农户很难靠农业生产来增加收入。

实际上,许多农户近几年在农业生产上是亏损的,收入的增长主要靠外出打工,而不能外出打工的家庭就可能回到贫困状态。

3、扶贫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按《规划》设计和实际调查发现,建设一个重点贫困村投入扶贫资金应该在150万元以上,其中财政扶贫资金应该在50万元以上,信贷扶贫资金应该在100万元以上。

由于金融体制的变化,农业银行承诺的信贷扶贫资金很少兑现,因此投入资金是远远不够的。

4、相对贫困在进一步扩大。

国际上公认的贫富悬殊警戒线是基尼系数超过0.4,而我国现在的基尼系数是0.48,已经远远超出了警戒线。

贫富悬殊过大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小则会影响国家的持续发展,大则会动摇国家的根本。

扶贫开发消除贫困,是和所有人休戚相关的大事。

尽管我们贫困地区的经济和过去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相对贫困的扩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

非常直观和明显就是光棍汉增多,在300人左右的小村庄20年前30岁以上没有结婚的只有几个人,而现在发展到50多个。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在贫困山区比较普遍。

不少光棍汉还是高中生,绝非痴、呆、傻之类,完全是由于相对贫困造成的。

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贫困是由于产业没有发展起来而造成的,但深层次研究就会发现是由于相对贫困的扩大影响和制约了我们产业的发展。

尽管我们贫困地区的人们付出了成倍的社会劳动代价,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仍然还是无法与经济实力雄厚的对手抗衡。

在相对贫困的影响和制约下,穷人的社会劳动被“市场”剥削了,这种剥削程度的加重表现为不断上升的基尼系数,这种剥削程度达到了一定的极限,就会引发对抗性的社会矛盾。

现行的贫困标准不能反映贫困的真实状况,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每人每天低于一美元的生活费用为贫困”,也就是我们年人均纯收入低于3000元以下的为贫困。

这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也基本上能够反映贫困的真实状况。

(三)今后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实施《巴东县2001—20100年扶贫开发规划》,我县绝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要迈入小康生活水平,是我县今后10年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1、积极推行以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把拓展农产品市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

针对我县独特的地理环境,把发展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的基础,把拓展农产品市场作为扶贫开发的重点。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是贫困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最普通、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

要集中力量帮助贫困群众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

帮助贫困户发展种养业,一定要遵循市场需求,选准产品个项目,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确保贫困农民增产增收。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对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连片规划建设,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和订单农业,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

加强贫困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搞活流通,逐步形成规模经营。

大力扶贫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

3、进一步改善重点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以重点贫困村为基本单位,维护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环境改善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大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4、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科技文化素质

在扶贫开发过程中,不断提高科技扶贫水平,必须注重科技在扶贫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科技在扶贫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作用;提高贫困群众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技文化素质,是增加贫困人口家庭收入的重要措施,也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必须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工作。

5、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化社会扶贫动员机制

扶贫是全社会的事情,要寻找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采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手段使大量的社会民间资本参与到扶贫开发的行列中来,这是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大课题。

非政府组织是一股强大的扶贫力量,如何组织和动员他们参与扶贫应该成为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突破口。

要搭建一个广泛互利合作的、优势互补的平台,使社会民间资本及其生产要素与扶贫开发规划对接。

弘扬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坚持互利合作的创新精神——无穷无尽的奉献是不存在的,只有互利合作才是永恒的。

6、积极稳妥地扩大劳务输出,鼓励贫困人口外出务工、经商和创业

加强贫困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鼓励他们外出务工、经商和创业,这是一批不可忽视的经济收入,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切实增加贫困农户的收入,达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致富一方、带动一片的目的。

同时鼓励和支持劳务、商务输出集中的地方成立同乡会或商会,学习温州模式的先进经验,在典型的贫困村里进行试点,努力形成一个遍布国内外的营商网络体系。

特此报告

巴东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二〇〇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