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期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6051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期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期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期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期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期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期报告.docx

《中期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期报告.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期报告.docx

中期报告

《快乐阅读的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组成员:

陈亭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这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首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其中阅读方法的学习和指导已经成为信息时代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价值追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创造、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于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

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

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纵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

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先人富有哲理的思维火花,少了许多描述人性的闪光。

(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大相径庭:

家长受过比较高等教育的家庭,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好的阅读习惯、更长久的阅读时间、更大的阅读量;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

(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

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包围之下,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孩子们有了更多活动选择;同时,在这些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时间被无聊的电视节目占据着,学生变得不愿独立思考,特别依赖其他人。

(4)阅读消费较少:

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

学生缺乏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的能力。

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智力功能萎缩,导致学生品德弱化,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及新教材的改革,标志着我国语文教育进入一个新纪元。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成为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界日益关注的焦点。

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当前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状况,我们做了一点调研(见表1)。

 表1:

随机抽查的每天阅读时间的13名学生阅读时间统计

完全没有

0~30分钟

30~50分钟

50分钟以上

4

5

3

1

不难看出:

(1)阅读时间明显不足

(2)朗读涉及面过窄 (3)朗读训练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看来,学生的阅读兴致不高,阅读水平一般,阅读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课堂教学中学生用于阅读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外阅读的机会更少。

有感于这样的现状,我们提出“快乐阅读的研究”课题。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耗时最多的教学活动。

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教学,因此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首先认识阅读本身。

国内对于阅读,有代表性的说法是:

阅读是通过视觉系统接受书面语言传递的信息,理解书面语言的意义、内容、思想感情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根本需要。

阅读研究在国际上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高尔夫就提出了著名的公式:

阅读理解=译码×语言理解;范迪克把阅读定义为“对某一特定篇章进行译码和解释的具体而自愿的行为”;雷纳和波拉赛克把阅读定义为“从页面抽取视觉数据,并理解篇章意义的能力”。

以上学者都把阅读视为“译码”和“理解”两者的结合。

库尔布德认为:

“阅读是阅读书籍的活动。

阅读是读者读出书本上的诗歌或内容。

阅读一个词,一个段落,或一个情境,就是对他们作出理解或推断。

”这种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不谋而合。

1975年吉布森和利文定义阅读:

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

   综上所述,阅读是读者通过文本和作者进行的交流过程,是一个积极的、内隐的、复杂的、活跃的、充满创造的心智活动的过程。

三、课题的价值与意义

开展主题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由以教科书为本位向大信息、多元化知识开放、由应试教育向读书滋养人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

因此,该课题的成功运作对农村学生阅读的外部大环境的开发、整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的内容整合方式、阅读指导方式、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都很有价值,也对改善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无序状态,规范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增强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四、研究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研究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课堂朗读训练和各种课外朗读活动,使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贯彻这一原则,必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成为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人。

同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乐趣,让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中开展朗读。

 2.人文性原则: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之一。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而朗读又是阅读的最主要手段。

因此在朗读训练中必须创设文本情境,以文激情、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3.激励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运用评价手段,及时表扬、鼓励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宜,注重个体发展;评价不只限于成果,要注重过程,特别是对于语音面貌较差的学生要保护其积极性。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措施

㈠、研究目标

1、实现角色的转变教师的理念更新,

2、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3、课堂变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4、学生思维方式得到提升(自主性、独立性、合作性、创造性)

5、逐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成符合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

㈡、研究内容

 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

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为了直接、迅速地了解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

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

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

1、让每个学生愿读、乐读、会读、善读,改变阅读教学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2、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

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3、学生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搜集信息。

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5、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三)研究措施

农村小学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我们分别从小学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分析,课内外双向互动自主阅读策略的研究,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个案研究五个方面进行研究,分述如下:

(一)农村小学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准确、具体地了解和掌握当前农村小学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发展的现状,深入探讨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按年段对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为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

(二)课内外双向互动自主阅读策略的研究。

课内外双向互动自主阅读策略的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以培养学生学习意识为切入口,以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为评价标准,以学生语文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为最终目标。

本课题着力于课内外阅读的最佳结合点的探索,立足课堂,面向课外,以课本为桥梁,课内课外来回走。

在大量的课内外信息的交互、整合中,使语文阅读教学得到良性循环,使语文课真正“活”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三)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

阅读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的小天地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阅读作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略的。

本课题从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阅读的指导、阅读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研究,探寻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以不断提高学生课外自主阅读能力。

(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

对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进行个案研究,旨在通过典型的案例研究,对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策略进行新的思考。

 四、课题研究策略与方法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组织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深入学习,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的实践,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和研究能力。

重点是通过学习和实践使教师树立全面的教育观、全新的教师观、正确的学生观及教材观。

2.加强组织管理,保障研究实施,力争取得实效。

加强组织领导,增大管理力度,健全教科研组织,形成研究制度,加强教科研考核,实行奖励机制,提供实验条件,保证研究经费。

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工作中心组,中心组成员具体负责研究工作。

⑴、课题小组组长负责制定研究、论证、修改、实施方案,检查实施情况,调控研究措施,进行阶段检查测控,总结研究成果,负责课题过程管理,保障课题顺利实施。

⑵、培训教师。

组织参与课题研究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研究实施方案、吸取先进经验、定期开展研讨,提高理论水平,学会研究操作,增强实施方案的自觉性。

⑶、课题研究与学科课堂教学密切结合,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

建立课题组活动制度,制订具体的实施计划,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建立课题工作台帐。

⑷、认真做好课题材料的备案、存档工作,通过分析资料,及时进行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工作。

督促各子课题组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学期行事历的制订及履行。

3、建立课题研讨固定日,课题公开课课堂教学研讨制度。

我们将每周半天教研组活动日整合为课题研讨日,安排教研组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及研讨。

以理论学习、听课评课、主题研讨、学术沙龙、问题研究、经验交流等活动为主,力求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4.加强与各教科研部门及教育专家的联系,及时取得对研究课题的咨询指导,定期聘请相关领导、专家来校作专题讲座及主题研讨。

5.研究方法

a、文献研究法:

查阅关于朗读训练的研究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朗读训练的理论和动态。

 B、行动研究法:

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课堂朗读训练的研究和课外朗读训练研究,围绕朗读训练开展各种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

采取个案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修改补充完善实验方案。

 c.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情况记录。

提炼、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教学现象,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d.教育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教学案例分析、座谈、实地查看等方式,了解学生朗读水平、朗读时间、朗读兴趣,收集教师、学生、家长对朗读训练的建议。

 e.个案研究法:

通过对个别学生或存在相似问题的某些学生群体,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进行跟踪调查后作出判断,并将整理的经验运用到研究中。

五、 课题研究的阶段安排

1.前期准备阶段(2012.10~2013、2)

通过调研明确研究方向,选定实验课题;搜集相关理论材料,完成学校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动员,组织学习;完成学科组和教师承担的子课题方案制订和课题申报立项、开题论证及前期研究工作。

2.中期实施阶段(2013、3~2013.7)

调整、充实、完善课题方案;开展课题实验,实施和深入开展各项子课题研究;组织教改实验观摩和经验交流活动、论文评比等活动;进行课题研究和实验情况的第一次调研;梳理、整理过程性资料:

问卷调查材料、实验数据、活动记录、活动评价、活动图片、课例录象、工作台帐,阶段性成果材料:

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校本教材、教学论文;进行中期总结、评估;根据研究成果,进行交流、提升和推广转化;针对课题研究和实验情况调研,提出新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不断深化课题实验工作。

3.后期总结阶段(2013.7~2013.8)

梳理、整理事实资料,进行分类、筛选归档;分析、处理事实资料,进行归纳、提升研究成果,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总结;形成物化成果,宣传推广成果;组织结题鉴定。

六、课题阶段性成果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即抓实课堂朗读指导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

并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1.关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可读性强。

学生通过练读这些文章可以较好地掌握不同体裁类型、不同情感基调文章的一般朗读规律。

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①写景状物、优美散文

 写景状物、优美散文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与情感,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境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②含义深刻的文章

 《落花生》、《白杨》等含义深刻的文章学生理解都不同程度的存在问题,对于这类文章可指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帮助学生理解。

 ③对话类文章

 《桥》、《桂花雨》等对话类文章,指导学生抓住人物性格身份,再现生活情境。

 ④寓言童话类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去年的树》等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来进行创造性朗读。

 

(2)朗读指导细化要求

 字、词、句、段、篇是构成文章的要素。

课题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字词的发音、句子的读法、篇目的感情基调总结了朗读指导的一些具体要求。

 ①把字准确化

 首先要把课文读正确,打好朗读基本功,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用纯正的普通话朗读,掌握一些音变规律,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

此外,还要读准多音字,并区分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字音的变化特点,进而积累词汇。

 ②把词形象化

 这就是说读出的词不仅要与一定的语音相联系,而且要与这些词所反映的那些客观现实相联系。

教师在教学中要借助正确的朗读把一些词的含义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通过读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③把句子生动化

 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重读、语调是衡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重要标志。

A.把握好停顿,首先应要求学生读准标点符号的停顿,遇到长句子的时候则应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语音理解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处理长句中的停顿,即能根据句子的意思在关键的地方停顿。

B.把握好重读,要依赖于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

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思想感情会处于一种活动状态,体现在声音上,就有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

C.把握好语调。

停顿和重读的把握构筑成语调,语调掌握得越好,对作品的表达就越充分。

 ④把篇完整化

 篇的节奏、气氛和基调是与作品的结构、意境和感情相联系的。

只有让学生弄清了作品中的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才能既鲜明又恰如其分地表达课文的主题。

 (3)充分朗读以读悟情

 课堂上教师讲解多,学生朗读时间少是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的通病。

学生读得少自然悟得浅。

所以我们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积极贯彻“以读代讲”的语文教学理念,要求实验教师凡是阅读教学课必须备写“朗读指导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2.关于如何通过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的抓手,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晨读训练抓个案

 课题组主要利用每周1──2次,每次20分钟的晨读时间,引领学生朗读预设的训练篇目,教师有针对性地记录3──5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拟定相应对策,以备下次训练时纠正。

 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比如五年级6班的张莎莎同学,实验开始之初她的发音存在读不准音调、前后鼻音混淆、词语停顿换气节奏跳跃等问题,教师通过采取晨读练习多给机会,针对性指导发音,由单词、单句练读到多句练读的气流练习等方法,该同学现在朗读基本达到了正确、流利的要求,老师对她的评价由“”变为“”(最高为五星);李琳同学平日里比较内向,读课文声音小放不开,经过老师的指导不但朗读课文声音洪亮,语调有起伏变化,而且能读得入情入境、声情并茂,就连自信心也明显增强。

(2)课外朗读抓巩固

朗读阶梯训练评价分为日常朗读作业和每月2次的指定篇目朗读评价。

阶梯训练评价根据课题实验计划,按照四个阶段设计,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其中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评价指标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设计。

第一阶段目标是:

发音正确,流利朗读、气息顺畅,能基本读出感情;第二阶段目标是:

正确流利,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说出短文内容;第三阶段目标是:

读出语气、掌握停顿,能够入情入境的朗读,能够说出短文主要内容。

第四阶段的评价要求和第三阶段一致,目的是的巩固提高。

各个阶段目标的设计体现逐步学生应达到的预期层次。

按照主体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朗读阶梯训练评价采取“家长评价”、“同学评价”、“自我评价”、“老师评价”四种模式,以星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朗读能力进展。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

例如五年级的程逸凡同学在课题实施之初的第一阶段,达不到流利程度,有唱读现象,星级评价只能得一颗“”,经过训练最初的毛病改正不少,第二阶段的星级评价得到两颗“”,到了第三阶段星级评价是三颗“”,以前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在有感情朗读方面也基本能读出文章的情感变化。

又如六年级的吕敏同学,在课题实施前的调查中她比较喜欢朗读,却又不够自信,存在严重的唱读现象,经常用托长调的方式朗读达到她认为的有感情朗读课文。

经过四个阶段大量课外朗读篇目的训练,现在吕敏同学在朗读星级评价中属于四星级。

 

(二)抓调查重数据,记录朗读能力提高过程

 1.从数据看课题进展,学生朗读发生可喜变化

 在课题刚开始实施时,课题组对确定的四、五年级实验学生进行了朗读能力现状的前测调查。

调查显示:

学生中喜欢朗读的占46.58%;在语文课上喜欢展示朗读的占28.06%;能够有感情朗读的占19.06%;在家能主动朗读文章的占29.14%,完成老师要求的朗读作业的占58.81%;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21.22%。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验,到中期调查显示:

已经有82%的学生喜欢上了朗读;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的占37.23%;期待完成老师朗读作业的占90.27%;在家阅读时间半小时以上的占76.4%;有90%的学生开始认为老师的朗读训练对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或理解课文内容有积极作用。

 到课题结题总结阶段,课题组对五、六年级学生的调查显示:

喜欢朗读的学生达到93.15%,喜欢展示自己朗读的学生占82.15%;有97.8%的学生认为朗读训练对自己理解课文有很大帮助;有76.28%的学生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在家阅读时间达到半小时以上的占94.17%,家长对学生的朗读满意度达到83.61%。

 这说明经过一年的实践和研究,课题实验确实在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数据可见,我们课题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

以学生对朗读的喜欢程度,有感情朗读水平和在家阅读时间三项指标为例,可以看出课题实施一年来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可喜变化。

 2.课题开展促进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1)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朗读的自信心不断增强

 课题研究之初,只有近20%的学生能够做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现在72.86%的学生能够做到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这说明经过两年的实践,过去造成学生朗读水平低的原因诸如紧张胆怯、多字丢字、掌握不好停顿换气,老师积极性评价少等问题已经得到明显改善。

这主要是因为:

 ①通过课题实验,教师对学生朗读的向好性评价提升明显,现在有72.28%的学生自评能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同学的评价认为81.66%的同学“读得很好”;来自于教师的评价认为72.86%的学生能够“声情并茂”朗读。

 ②学生主动朗读的意识明显增强。

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经常自主朗读,比实验前的18.53%,提高了近四十个百分点;89.24%的学生认为没有老师指导有信心读好陌生的短文。

 

(2)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课题实施之初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的只有21.22%,现在达到90%以上。

通过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实验,极大地促进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发展,两年来学生阅读总量达到近200万字,占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学生九年的课外阅读量的50%,学生理解词句意思和体会文本情感内涵的能力明显增强,达到了“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

阅读量的增加必然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词汇和素材的大量积累,文章内在情感的丰富体验,谋篇布局的“见多识广”,促发了学生的写作思路,使得学生写作变得“言之有物”。

 3.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课题实验之初,有58.81%的学生能够认真完成家庭朗读作业,其中有29.14%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33.43%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基本满意,近20%的家长不关心孩子的朗读情况。

经过两年的实践研究,现在有60.39%的学生能够在家主动朗读课文;76.04%的家长能够配合老师检查孩子的朗读情况;83.61%的家长对孩子的朗读满意。

这说明经过课题实验,无论是学生本身的朗读主动性,还是家长的配合积极性都得到明显提高。

 下面是课题实施以来学生主动朗读和家长对朗读训练关注度变化的一组数据,从中可以看出课题实验的进展。

(三)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1.通过实践和研究,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①朗读内容方面要求学生做到正确、流利,不添字、不漏字,不唱读、有停顿,并且语速适中。

 ②朗读情感方面要求学生做到读出情感,停顿换气合理,语速、语气符合文本基调,感情朗读中可以加入肢体语言,增强表现力。

 ③朗读姿态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站姿挺拔、仪态大方、手端课本与眼睛保持一尺距离,书面倾斜。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网络会诊等办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700多条,每位实验教师都形成了自己的“小小策略库”。

下面是从老师们“策略袋”中摘取的部分策略:

 ①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朗读的办法。

如配乐朗读、情景再现朗读等。

 ②针对气息不畅,节奏不稳,语速快慢不一等现象,加强朗读技巧指导。

如重音、语调、标点用法及停顿;从短句到长句的练读;教师范读、引读、领读,让学生模仿换气及气息调整;训练语句连带朗读和语速等办法。

 ③针对我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达到用普通话正音的目的。

 ④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

如“啊”的音变;叠字叠词的音变和儿化音;“的、地、得”的用法及读法等。

 ⑤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如配乐读、演义读、赛读、播音模拟等。

 ⑥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朗读”的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