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5877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7.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docx

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

2019年浙江省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同步训练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已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1.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

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

“折戟”为小;“赤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

“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

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旅次朔方

刘皂

客舍并州①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释:

①并州:

地名,诗人长期客居并州。

1.简要分析“客舍并州已十霜”中“霜”字的妙处。

2.本诗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说说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感情?

【答案】

1.“霜”,本义是露所凝聚的冰珠,这里的含义是“年”。

这里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

2.诗人的感情复杂,表现的情感有:

诗人久居并州,思念家乡;一旦回乡,又觉得舍不得久居之地;感慨命运对人的追弄,让人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解析】

1.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

句中的“霜”在诗中的含义是“年”,给人以凄凉之感,表现出诗人人生的酸楚,这种意象更富有凄凉、酸楚之感,更易于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

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

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

诗的前半写久客他乡的思乡之情。

十年是一个很久的时间,十年积累起的乡愁,对于旅人来说,显然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所以每天每夜,无时无刻不想回去。

可是由于在并州住了十年,不知不觉地对并州也同样有了感情,它已经成为诗人心中第二故乡,所以当再渡桑乾,而回头望着愈去愈远的并州时,怀念并州的情绪竟出人意外地涌上心头,从而形成了另外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两种感情,让诗人不觉感慨命运的追弄,惆怅不已又无可奈何。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表面是对月的绵绵遐思,无限依恋,实则是写亲情,写对亲人的思念。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二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诗人却无眠,映衬出人间离别之苦,同时寄寓了怀念子由的手足深情。

C.“婵娟”本义是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阙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

2.对《水调歌头》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的抒情之作。

作者于中秋赏月,欢饮达旦,在醉意朦胧中写下此词,抒发了人生感慨和怀念亲人的深情。

B.这首词有“我欲乘风归去”的遐想,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一面,又有“高处不胜寒”的畏惧,表现出安于世俗的愿望。

C.“此事古难全”一句中的“此事”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表达了与亲人共赏人间美景的心愿,体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D.全词想象新奇,境界开阔,融幻想与现实于一体,既有飘逸邈远的意境,又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3.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A.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作了这首《水调歌头》。

B.全词情感深沉平和,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

C.“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似乎无理的语气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情深。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达了美好祝愿,表现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智慧。

【答案】

1.D

2.C

3.B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赏析。

D:

“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精神”表述有误,全词心情是从伤心抑郁,心有郁结到乐观豁达。

故选D。

2.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C项“此事”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阐释了人生悲欢离合的自然现象,表达了旷达的胸襟。

故选C。

3.此题考查的是赏析。

B项“深沉平和”表述有误,应为全词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

译文: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

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

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

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

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

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观沧海

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人通过描绘沧海的景象,抒发了______的雄心壮志。

2.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东临”两句既点明“观”的位置,又有“君临天下”的气势。

B.“水何”两句既有大海的动静相称,又勾勒了大海的辽阔壮观。

C.“树木”四句虚写山岛与海水的景象,表现其不息的生命活力。

D.“日月”四句想象大海吞吐星辰的景象,表现诗人旷达的胸襟。

【答案】

1.统一中原建功立业

2.C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开阔,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2.C.表述错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对眼前大海和山岛景色的描写,写的是眼前实景。

故选C。

5.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

1.C

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

【解析】

1.C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绘的画面表达出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

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

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理。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狂”字的妙处。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7.阅读下面诗词,回答下列小题。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乐府诗。

B.“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对卖炭翁肖像的描写,突出其劳动的艰辛。

C.“翩翩”二字形象的写出了黄衣使者白衫儿的英俊潇洒之态。

D.这首诗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达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谈谈你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的理解。

【答案】

1.C

2.作者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

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解析】

1.C错误,翩翩:

轻快洒脱的情状。

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这里表现了宫使装模作样,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形象,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2.考查对诗句的鉴赏与理解。

“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

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

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词人借“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怀?

【答案】

1.这是词人以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御敌建功的爱国情怀。

【解析】

1.考查对诗句含义及作用的理解。

“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的意思:

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一样信任我)呢?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用典的好处是使表达含蓄而不浅露,表现出一种含蓄雅洁的风姿,内蕴比较丰富。

2.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天狼:

星名,又称犬星,旧说指侵掠,这里隐指西夏。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9.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诗阅读)

中吕·普天乐·别怀

[元]张可久

故人疏,忧心悄。

愁云淡淡,远水迢迢。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满目凄凉谁知道?

赋情词写遍芭蕉。

明月洞箫,夕阳细草,沙渚残潮。

(选自《新编元曲三百首》,俞为民孙蓉蓉编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这首曲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请赏析“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

【答案】

1.与故人离别、疏远而感到忧伤;满眼都是秋天萧瑟的景象而感到凄凉;无人可以交流而感到孤独。

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表现了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解析】

1.这首曲,借写景抒写羁旅忧怨,暗含抑郁不得志之恨。

开篇直抒作者的伤怀心境。

首一句是化用孟浩然的“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岁暮归南山》)之句,活画出作者凄凉身世,为下文留下伏笔。

接着连用“愁云”、“远水”、“白雁”、“青山”四样景物,淡淡绘景,点染乡愁。

“满目凄凉谁知道”一句回应上文“故人疏”,这种暮霭寒烟笼罩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

“赋情词写遍芭蕉”一句,借用陆游“蝴蝶梦魂常是客,芭蕉身世不禁秋”(《客意》)句的意境,慨叹自己孤身飘零,犹如深秋芭蕉,难禁秋风秋雨。

据此理解作答。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一声白雁寒,几点青山小”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选取“白雁、青山”两个意象,淡淡写景,点染乡愁。

长空之中若有若无的白云本无意,遥遥千里的烟本无心,南归大雁的一声长鸣本是自然之声,点点青山更是自然之景。

然而在内含沉闷抑郁心理情绪的小山眼里,白云似含淡淡愁绪;远眺归途更有遥遥烟波阻隔;在寥寂的深秋,一声南归大雁的长鸣划破长空,彼时彼人,难免倍觉凄凉;青山点点凝在色之中,愁思也如青山点点不散。

这些隐微宛转地勾勒了一腔绵绵离恨与缕缕忧思。

作者触物伤怀,也是以情观物,这种蔼寒烟笼翠之中的凄迷景色正与作者内心纷乱的愁绪相契合,但此时他却是独对清秋暮景,便纵有万种情思,千般愁绪,又能与何人诉说呢?

秋天景物的凄清、萧条,抒发了作者惆怅、孤独及跟友人离别依依不舍的情怀。

10.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诉衷情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①公元1172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

公元1189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十二年,期间写下了一系列诗词,《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②《后汉书·班超传》记载:

班超少有大志,尝曰,大丈夫当“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

2.下面诗句中,与诗人“关河梦”所回想的画面不相仿的是()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B.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

C.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谢池春·壮岁从戎》)

D.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三个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胸怀壮志,不畏劳苦,一心报效祖国;身披战甲,驰骋疆场,渴望建功立业。

2.B

3.“胡未灭”,表达诗人对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功业没有建成的遗恨之情:

“鬓先秋”,表达诗人雄心虽在,两鬓已苍,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

“泪空流”,表达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解析】

1.“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这两句的意思是: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

2.B对作者苏轼率众打猎的描写,是实写。

其余三项都是对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

杀敌报国的理想破灭了,而今只有在梦中才能重返前线。

3.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胡未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

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1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

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

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

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是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僻的地方。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正确的请选“A”,错误的请选“B”。

(1)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

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

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

(____)

(2)颔联用拟人的手法写竹子不与娇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来临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

(____)

(3)颈联的“拂”和“侵”两字都用了拟人的写法。

“拂”写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侵”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

(____)

(4)尾联写自己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但还时常想到今冬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的情景。

(____)

(5)此诗以竹自喻,人物融合,自然贴切;语浅意深,情味隽永。

表露诗人的牢骚不平和自我宽解。

(____)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什么特征?

诗人用什么手法来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

1.

(1)B

(2)B(3)A(4)B(5)A

2.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解析】

1.

(1)错误。

“‘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轻松愉悦心情”理解错误。

表达的是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与愤怒。

(2)错误。

“也表现出作者随遇而安,无意仕途的心态”理解有误。

描写出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托物言志,意在表现自己的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3)正确。

(4)错误。

“第二年又被贬谪到了更远更荒僻的地方”理解错误。

未然理解成已然。

尾联表面上说明年即便是被移到其他地方去,依然不影响今年冬天在皑皑白雪之中看到青翠碧绿的官舍竹,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清高自守却屡遭排挤的愤懑之情。

(5)正确。

2.一问,要求答出官舍竹的特征。

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

它的这种品质正与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

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诗歌描写了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的“官舍竹”形象。

二问,诗人托物言志,写出了竹子潇洒、清荫、耐寒的特点,借咏竹子既表现了自己被贬后淡泊无争、贞洁不渝的孤傲清高,也流露出了不受重用的孤愤不平与自我宽解。

12.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㶚上①秋居

马戴

㶚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㶚上:

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致此身:

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的意境。

2.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一句时,你会重读哪个字?

请说说你的理由。

3.全诗抒发了作者哪些丰富的感情?

请简要概述。

【答案】

1.秋夜寂静无声,只听见荒郊庭院内树叶飘落的声音,寒夜已至,独自一人被寒意包围,面对昏暗孤灯,倍感凄凉。

2.示例一:

重读“空”字,意为“空旷,空荡",突出庭院的空寂氛围,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二:

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

示例三:

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羁旅漂泊的思乡思亲、久居荒郊的寂寞孤独、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

【解析】

1.试题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让人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不能只对诗句进行简单翻译。

本题作答要抓住“落叶”“寒灯”“夜”等意象,描绘秋夜寂静、凄凉的氛围,叙写人面对此景时寂寞孤独的心情。

2.试题分析:

考查诗歌的朗读。

重音也是朗读的基本技巧之一。

朗读过程中,有些音节要轻读,有些音节要重读,这样才能突出文章的重点。

重音一般包括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

语法重音,即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将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或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

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

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可分为谓语重读、定语重读、状语重读等。

逻辑重音(感情重音或语意重音)。

即是为了表示特殊的思想感情或句意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读。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羁旅漂泊的孤独、思亲之情,还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惆怅苦闷的心情。

据此,诵读“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这一句时,可重读“空”字,抒发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滴”字,采用以声衬静,用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轻微响声来衬托秋夜的宁静,表达作者独处空园的孤寂愁苦之情;重读“孤”字,强调隔壁只有一个野僧作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只与野僧相伴的孤寂愁苦之情。

3.试题分析:

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