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5212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

《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2章 中国传统宗教.docx

第2章中国传统宗教

第二章中国传统宗教

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中华民族的宗教意识和原始宗教形式逐渐产生。

秦汉以后,各民族宗教相继产生和发展。

其中,道教与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理论程度最高,是为中国古代宗教的主体。

第一节先秦原始宗教

一、宗教起源

中华民族的宗教意识开始于旧石器时代,并逐渐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各种原始形态的宗教。

宗教是对人类生活的虚幻反映。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有意志和人格,是人类朝宗教迈出的第一步。

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观念的出现,标志着宗教想的产生。

在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的基础上,先民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样式和需要构造了神灵世界,并规定了一套对神灵崇拜的仪式,建立起人与神之间的联系。

他们企图通过祭祀、崇拜、祈祷、赞颂等办法取悦神灵,影响自然物的灵魂与意志,以达到趋福避祸的目的。

这样,原始宗教就产生了。

值得指出的是,原始宗教不仅是远古先民们对周围世界的一种认识,而且具有礼仪规范和价值规范的效力,在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设想,在那漫长而艰苦的岁月中,如果没有宗教作为精神支柱,我们的祖先也许难以战胜无数的艰难困苦,最终迎来文明时代的曙光。

二、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以具体自然物为膜拜对象的原始宗教,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能力的进步。

自然崇拜主要有三大类:

1、日月星辰气象崇拜。

2、土地山川湖海崇拜。

3、动植物崇拜。

三、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将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在一起,以抽象自然物为膜拜对象的原始宗教,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进步。

图腾(totem)为印第安语,意为“他的族类”、“他的亲属”或“他的氏族标记”。

图腾崇拜不同于自然崇拜。

①图腾不是象征动植物的个体,而是象征动植物的类。

②图腾不仅是氏族的崇拜对象,而且是氏族的名称或标志。

从这种意义上说,图腾是最具普遍意义的氏族认同。

同一图腾部落内的人们由于对图腾的共同信仰而紧密结合在一起,互相爱护,彼此照顾,共同对付外族。

许多部族都禁止伤害和食用本氏族的图腾动物;当图腾动物死亡时,会如同族人死亡一样加以哀悼和埋葬;同一图腾者之间禁止通婚,以维持族外婚。

我国古代也有图腾崇拜。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分别同蚩尤、炎帝作战时,曾经训练熊、罴、貔(pí)、貅(xiū)、豸区(chū)、虎六种野兽参加战斗。

实际上,黄帝部落中的六个氏族分别以六种野兽为图腾。

黄帝为有熊氏,说明熊氏族在这个部落中居于首位。

在殷墟卜辞中,周边民族被称为“马方”、“羊方”、“虎方”等,这些族名可能就来源于他们所崇拜的图腾对象——马、羊、虎等动植物。

中华民族崇拜龙图腾始于夏后氏。

龙是综合蛇、兽、鱼、鸟等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而虚构的一种图腾,形式上是不同图腾的融合,实质上是反映了氏族之间的结合和同化。

四、祖先崇拜

祖先崇拜是以人的祖先为崇拜对象的原始宗教,是原始氏族制度发展到父权制阶段的产物,标志着人类认识自我、征服自然能力的进步。

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源远流长。

古代中国社会之所以带着氏族制的脐带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并由氏族制发展到宗法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祖先崇拜观念。

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在许多流传至今的远古神话中有集中的反映。

如盘古开天辟地、伏羲发明渔猎、女娲补天造人、夸父逐日、后羿射日、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炎帝神农、黄帝神草等等。

这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神,就是先民们共同认可的祖先神。

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龙图腾,综合了蛇、兽、鱼、鸟等多种动物的形象特征。

从祖先神传说仍然保留的图腾崇拜痕迹来看,龙图腾确实是中华民族大一统、大融和的象征。

比如,传说始祖神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女娲造人之前先造了鸡、狗、羊、猪,夸父长有大鸟的翅膀,炎帝母亲看见神龙而动感怀胎,神农和炎帝都是牛头人身,炎帝女儿死后化身神鸟精卫。

这说明,龙图腾的多种动物特征是各主要氏族图腾的反映。

中华民族祖先神的神话依据,是他们为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

其中,伏羲发明渔猎、医药和八卦;女娲创造人类、发明乐器、拯救苍生于大地震;夸父用自己的生命拯救生民于大旱;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结束了先民茹毛饮血的历史;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有巢时代;神农氏、炎帝和黄帝,创造并全面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完成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

这说明,宗教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宗教的本质不是神话,而是现实。

第二节中国道教

一、道教基础

道教:

东汉张陵、张角始创的奉老子为道祖、以道为最高信仰、以长生成仙为理想的中国宗教。

渊源于先秦时期,产生于东汉末年,成熟于魏晋时期,繁荣于隋唐宋元时期。

按教义分,主要派别为正一道、全真教;按道术分,主要派别为符簶派、丹鼎派。

道教的基本特征:

①崇道贵德,长生成仙;

②以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为最高神;

③以《道德真经》《南华真经》《文始真经》《冲虚道经》为基本教典;

④提倡神仙方术、炼丹服药、祈祷礼忏等修道养生形式;

⑤神灵系统开放,神仙数量可以不断增加。

道教的思想来源:

①古代原始宗教和民间巫术。

符簶派的符咒、斋醮和科仪,多取自古代祭祀与巫术。

②先秦以来道家学说,包括老庄学和黄老学。

③先秦以来神仙方术。

长生成仙说,是道教的核心教义;丹鼎派的内丹和外丹两家,都直接来源于神仙方术。

④先秦以来诸子百家学说。

如儒、墨、阴阳、医药、养生诸学说。

⑤佛教教规教义。

总之,道教是一个在宗教形式下兼容并蓄、会通诸家的文化体系。

二、道教历史

1、先秦两汉时期

东汉以前,以方仙道、黄老道为标志,早期道教初具雏形。

东汉中后期,道教从民间兴起,出现了以烧炼金丹、宣传长生成仙的丹鼎派和符箓派,形成了早期道教团体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了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和《周易参同契》。

方仙道:

春秋战国以来发源于昆仑山脉、胶东沿海一带的方术之士的长生成仙之道。

思想秉承黄老学派,方术包括天文、医学、占卜、相术、堪舆、采药、炼丹、服食、祭祀等技艺。

最早的方士是春秋周灵王时候的苌弘。

最有影响的方士是战国齐人邹衍。

秦时最有名的方士是徐福。

两汉著名方士有李少君、李少翁、西门君惠等。

黄老道:

汉初文、景二帝时,思安定天下,行无为而治,黄老之学蔚然成风。

汉武帝时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家文化政策,但不少的皇帝和儒家士大夫仍然崇奉黄老。

东汉时,黄老学与当时的神仙家、阴阳家、五行家、方技家、术数家相融合,使黄老学说正式发展成为具有宗教色彩的黄老道。

五斗米道:

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陵(34-156)在四川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创立,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道德经》为经典,主要在农民中传播。

入道时须交五斗米,故名。

教徒尊张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

陵死后传子衡(?

-179),衡死后传子鲁(?

-216)。

东汉末年,张鲁在战乱中割据汉中、巴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地区性政权,撰写《老子想尔注》,注释《道德经》,后降曹。

西晋后,五斗米道分化,一部分在士大夫中传播,一部分仍然在农民中秘密活动。

东晋时,爆发孙恩、卢循领导的五斗米道农民起义,前后十余年。

北魏时,北方有嵩山道士寇谦之改革天师道,得到太武帝赞助;南方有庐山道士陆修静整理天师道经书,编著斋戒仪范。

唐宋两代,南北天师道逐渐合流。

至元代,并于正一派,因而又叫正一道。

正一道和全真教成为元以后中国道教的两大基本教派。

太平道:

河北巨鹿人张角(?

-184)于东汉灵帝熹平年间(172-178)创立,奉黄帝、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太平经》为经典,以符水治病、叩头思过为传教方法。

自称“大贤良师”,与弟张梁、张宝同在河北一带传教。

十余年间,教徒发展至数十万,遍及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分为三十六方,各方设渠帅统领道众,实行军教合一的教团组织体制。

公元184年,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梁自称地公将军、张宝自称人公将军,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了震惊朝野的“黄巾起义”。

后张角病死,张梁、张宝战死,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逐渐销声匿迹。

《太平经》:

太平道经典,又名《太平清领书》。

东汉顺帝时于吉所得,其徒琅玡人宫崇诣阙献于帝。

原书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

今道藏本仅残存57卷,另有唐人闾丘方远节录本《太平经钞》10卷、敦煌遗书《太平经目录》一卷。

近人王明据有关资料辑校补遗,撰成《太平经合校》一书,大体可见原书旧貌。

此经假托天师与六方真人问答,论说原始道教教义和方术。

全书卷帙浩繁,内容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治病、养生、鬼神、占验等。

其说虽受汉代谶纬神学影响,宣扬灾异祥瑞、善恶报应观念,但自成体系,以顺天地之法,治政修身,达于天下太平为主旨,有代表下层民众反对统治者恃强凌弱,主张自食其力、周穷救急的思想,故为张角等早期民间道教领袖所利用。

后世道教各派教义,也受此书影响。

《老子想尔注》:

张鲁著,老子《道德经》注释本,五斗米道经典,又名《老君道德经想尔训》,失佚。

关于作者,历来有不同说法,一说张陵,一说张鲁。

元代列大彬《茅山志》卷九《道山册》引用陶弘景《登真隐诀》,说明张鲁注《道德经》的具体情况。

清末莫高窟发现六朝写本残卷,现藏大英博物馆。

二者情形完全相合,证明《老子想尔注》确是张鲁著。

《周易参同契》:

早期道教经籍。

宋明学者一般认为作者是东汉魏伯阳;后人认为是伪托。

魏伯阳(约100-170)名翱,号伯阳,又号云牙子,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

全书托易象论炼丹,以乾坤为鼎器,以阴阳为堤防,以水火为化机,以五行为辅助,以玄精为丹基,等等,从而阐明炼丹的原理和方法,是公认的世界现存炼丹书的最古一部,道教炼丹术的奠基之作。

唐宋以后,道教内丹术均以此书为理论依据,以书中的铅汞、龙虎、水火概念推演出乾坤剥复卦象的内功火候理论。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进入魏晋后,由于统治者的禁止与遏制,民间道教的发展逐渐趋于衰落,而士族神仙道教却逐渐兴盛。

两晋之际著名道教学者葛洪著《抱朴子内篇》,促进了道教从原始的民间宗教向成熟的官方宗教演变。

此后,寇谦之、陶弘景、陆修静等人发起道教改革活动,以重视经典科教与神仙养生术为宗旨的新道教成为道教发展的主流。

至此,道教完成了由原始走向成熟、民间走向官方、异端走向正统的过程。

葛洪(283-363):

东晋著名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家,神仙方术的集大成者,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人,著作《抱朴子》、《神仙传》、《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

提出“玄”道理论,以玄作为道教的核心范畴,视思玄之道和守一之道为修仙的根本大法。

他说:

“玄者,自然之始祖,万殊之大宗也。

”其医书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有许多独到之处。

寇谦之(365-448):

北魏道教领袖,南北朝新天师派(北天师派)的代表人物,原名谦,字辅真,上谷昌平(今属北京)人,后迁徙万年(今陕西临潼北),著作《云中音颂新科之戒》《录图真经》。

寇谦之对早期道教的教义和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的道教教理教义和斋戒仪式:

(1)吸收儒家礼法思想,主张五伦五德,反对危害社会统治;

(2)吸收佛教思想,效法佛教戒律,建立教规礼仪,改革修仙方法,如建立受戒、请祈、三会等仪式;反对张鲁的服食饵药,把服气闭练作为长生之术的根本方法;(3)整顿道教组织,改革道官职位世袭制,推行“唯贤是授”。

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后世称为北天师道。

 

陆修静(406—477):

南朝刘宋著名道士,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三国时东吴名相陆凯后裔,曾隐居庐山修道。

一生著作甚丰,有关斋戒仪范者尤多,今《正统道藏》存有《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洞玄灵宝五感文》《陆先生道门科略》《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各一卷。

他清整道教也主要在三方面:

(1)禁止道官自行署职,实行按级晋升的制度。

其基本思想是:

普通民众须有功德才能受箓为道民,道民有功者才能升迁。

(2)建立和完善道教斋仪理论与规范。

他汲取儒家的封建礼法以及佛教的三业清净思想,制定了“九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撰述一系列斋戒仪范之书,从而使道教斋法不仅有了系统的仪式戒科,而且有了更加完备的理论。

(3)整理和分类道教经典。

他校刊整理道经一千一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洞真、洞玄、洞神),并于泰始七年(471)编定《三洞经书目录》,是为道教史上最早的道经总目。

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后世称为南天师道。

陶弘景(456-536):

南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

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谥贞白,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隐居茅山修道,因梁武帝常与他商讨国事,有“山中宰相”之称。

一生著述宏富,约223篇(部),隐居前主要是儒经和道经注释,隐居后主要是医药、炼丹、养生之类,如《本草经集注》《药总诀》《服气导引》《养性延命录》《真诰》《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华阳陶隐居集》。

他佛道兼修,在茅山馆中立佛、道二堂,隔日朝礼,有融合道佛儒的思想倾向。

经他改造后的天师道,后世称为茅山派。

3、隋唐五代时期

隋统治者在大力提倡佛教的同时,扶植崇奉道教,使道教有所发展。

但与佛教相比,道教发展较为缓慢,对以后的影响也较小。

唐代诸帝对道教始终加以扶植和崇奉。

他们神化老子,散布宗教谶言,编造政治神话,以神化唐宗室。

老子被尊为唐宗室的“圣祖”,册封了许多尊号,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尊位。

《老子》一书被尊为《道德真经》,成为科举科目,唐玄宗亲自为之注疏,颁行全国,令士庶家家习读。

道家的庄子、列子均被尊为“真人”,其著作亦被尊为“真经”。

由于唐皇朝的倡导,唐代道教理论研究风气很盛,典籍收集和整理取得了相当成效,仪法趋于复杂和完备,炼养术有了较快发展,体现道教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建筑等也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地位居三教之首。

这时期对道教思想有重要发展的主要是钟吕金丹道,即钟离权、吕洞宾倡导的内丹道。

内丹道又称内丹修炼术,即以自身为“炉鼎”,以人体内“精、炁、神”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通过胎息、导引、行炁、存想等内养方术,使精、炁、神凝为“圣胎”。

“圣胎”即神丹、内丹,可以离开躯体永世长存。

内丹道由隋代青霞子苏元朗首开其说,继而有刘知古、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陈抟等发明道要,于是内丹道经典道书纷纷出现,如刘知古《日月玄枢篇》,崔希范的《入药镜》,钟离权《灵宝毕法》《云房三十九章》,吕洞宾《直指大丹歌》《指玄篇》。

钟离又授吕“大道天遁剑法、龙虎金丹秘诀”等,形成钟吕金丹道。

至北宋张伯端著《悟真篇》阐明其道后,内丹道在道教更为盛行,成为道教徒最奥妙、最隐密的修仙之法。

钟离权:

唐末著名道士,姓钟离,名权,字云房,京兆咸阳(今属陕西)人。

后改名觉,字寂道,道号正阳子,又号云房先生,元代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奉为正阳祖师、北五祖之一,著作《灵宝毕法》《云房三十九章》。

吕洞宾(798--?

):

唐末著名道士,姓吕,名岩,字洞宾,宋代封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王重阳全真道奉为北五祖之一,著作《直指大丹歌》《指玄篇》。

陈抟(?

—989):

五代宋初著名道士,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县)人。

隐居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

后来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山石室。

著作颇多,但大部份已经佚失,《正统道藏》中收有《阴真君还丹歌注》。

他博学多才,精通易学、医学、养生学、相学,是一位哲学家、易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相术大师,在中国道教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显要地位,享有崇高威望。

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成就尤其显著:

①创绘“太极图”、“先天方圆图”等系列《易》图,成为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

②著《易龙图序》,传河洛数理,成为中国“龙图”的第一人。

③注释《正易心法》,倡先天易学,成为宋代新易学始祖。

④著《指玄篇》、《观空篇》、《胎息诀》和《阴真君还丹歌注》等,摈弃外丹,注重内丹,成为天下睡仙第一人。

⑤著《龟鉴》、《心相篇》等,提出“有天者贵,有地者富,有人者寿”,把自然水火认作人的生命之源。

⑥著《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木岩集》、《诗评》等,博学多才,后世尊他为“儒师道祖。

⑦书写“福寿”二字,内含“田给予福,林付长寿”八字哲理,独具特色,为后世所推崇。

今安岳、大足、潼南、峨眉山、华山、蓬莱等地,皆保存了陈抟“福寿”二字石刻。

⑧精通棋艺,立健脑益智之功。

传说陈抟与赵匡胤以棋局赢华山,“自古华山不纳粮”讲的就是这个传说故事。

3、宋辽金元时期

北宋历代帝王对道教都相当崇奉,真宗、徽宗尤以崇道著称。

南宋统治者吸取徽宗崇道亡国的教训,在长时期内对道教实行严格管理。

但此时,全真教、金丹派南宗、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等新道教在全国兴起,广泛流传于民间。

元代统治者为缓和矛盾,对各宗教都大加提倡,对道教各派皆扶植利用,不少道教首领和名道士封官晋爵,获得真人封号,许多失意儒士也纷纷涌入道教,使道教呈现出颇为兴盛的局面。

宋元道教有两个显著特征。

其一,顺应三教融合的时代思潮,盛倡三教同源,融摄儒佛,使道教学说带有浓厚的融合三教的色彩。

其二,内丹派迅速发展,至元初,南宗北派合一的内丹派全真道与符箓派正一道并列成为道教两大教派。

南宗:

北宋张伯端创立的内丹派,又称“南五祖派”。

据称,张伯端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在成都遇异人授以金液还丹诀,后以金丹之道授石泰,泰授薛式,式授陈楠,楠授白玉蟾。

此派于元初与北方全真道合流,因活动于南方,道教称为南宗。

张伯端(984-1082):

北宋著名道士,内丹派南宗创始人。

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浙江天台人。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时年八十二岁,于成都遇异人(刘海蟾)授以“金液还丹之诀”,乃著《悟真篇》阐扬其学,后又钻研佛经禅语,撰《禅宗歌颂》,还撰有《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等。

张伯端南宗倡导道禅双修,主张先命后性,由道入禅。

其主要代表作《悟真篇》专言内丹,显具特点有四:

一是吸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二是宣扬金丹为修仙之道,强调先命后性;三是以《阴符经》《道德经》为祖经;四是吸取佛教禅语以为道教修性内容。

张伯端的阐发,基本总结和完成了炼养内丹的理论与方法,因而《悟真篇》与《参同契》同被尊为道教的“丹经之祖”,张伯端被尊为内丹南宗的“开山之祖”。

全真道:

金王重阳创建的内丹派,又称全真教、全真派。

始祖是少阳东华帝君,少阳传正阳钟离权,正阳传纯阳吕洞宾,纯阳传刘海蟾,再传王重阳,道教称“北五祖”。

王重阳主张儒道佛三教合一,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凡学其道者,均号全真道士,固称为全真道。

主要经典是《道德经》《清静经》《孝经》《心经》,以及王重阳著作《全真立教十五论》。

后来他的七位大弟子:

马钰(丹阳子)、谭处端(长真子)、刘处玄(长生子)、丘处机(长春子)、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太古子)、孙不二(清静散人),分别开创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龙门派、崙山派、华山派、清静派(道教称“北七真派”),南宗与北派合流,使金元时期道教大兴,特别是丘处机开创的全真龙门派的兴起,使这一时期的道教进入鼎盛之势。

王重阳(1112-1170):

金代著名道士,全真道创始人。

原名中孚,字允卿。

后改名世雄,字德威。

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

祖籍陕西咸阳大魏村人,累世为地方大族。

著作《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重阳立教十五论》等,今存于《正统道藏》中。

正一道:

又称正一教、正一派。

始祖是汉末张陵及其天师道。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张与材(?

-1316,字国梁,号广微子)被嗣为第三十八代天师,袭掌江南道教;大德八年(1304)授以“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后又授以“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赐一品金印。

从此,天师世系均以“正一教主”身份出现,并统领江南阁皂山、龙虎山、茅山等三大符录道派。

次后,《正一经》成为主要经典,以符录斋醮、降神驱魔为主要宗教活动的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太一道、净明道等,均归入正一派。

4、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道教派别主要有:

张三丰武当派、陆西星丹法东派、李涵虚丹法西派及伍柳派。

但是,此时期的道教呈停滞、衰落之势。

其原因,一般归结为:

道教内部,教团腐败,日趋失控;道教外部,理学强力排斥,民间宗教争夺地盘,统治者的扶植热情日益降温。

近代以来,随着辛亥革命,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道教的影响基本上限于民间。

三、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道教与中国古代思想

汉代以后,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重要特点,就是儒佛道三者的斗争与融合。

三者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最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补共存的关系。

汉魏两晋时期,刚入境不久的佛教为实现其中国化,往往依附于儒道,以儒道为桥梁,利用其某些概念范畴来阐述自己的学说。

儒家在蜕变为谶纬神学后,也从道教中吸取了不少思想资料。

魏晋时期占思想界主导地位的玄学就是兼综儒道的产物。

隋唐时期,儒佛道之间呈鼎立之势,在互相排斥的同时,佛教吸收了道教中的性命修炼和养生气功学说,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佛教中国化。

比如,佛教的止观禅法吸取了道教内、外丹修炼法,佛教密宗的“即身成佛”与道教的“即身成仙,几乎同出一辙。

宋明时期占思想思主导地位的理学是会通儒佛道的产物。

理学学者在创建其思想理论体系时,大量吸收了道教的思想资料。

理学从范畴、命题、思维方式到本体论、认识论、心性论、修养论,都留下了道教思想的明显痕迹。

2、道教与古代文学艺术

近二千年来,道教与古代文学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

道教在依托文学艺术宣传其教义的同时,也对古代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道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影响了许多古代文学家、艺术家。

李白、苏轼等大批古代文学艺术家的生活道路、思想的形成过程与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不少人成为道教信徒。

其次,道教教义和神仙境界为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我国古代的诗词、歌赋、戏曲、小说、音乐、舞蹈、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各门类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取材于道教,包含着道教教义与神仙生活的内容。

道教是古代文学艺术的重要源泉之一。

此外,我国古代的审美意识与创作思维也受到了道教的空灵玄想、体悟入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影响,道教的某些艺术形式与手段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3、道教与古代自然科学

道教对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化学、医药学、养生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代道士在炼丹的反复试验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化学知识和技术,不但促进了我国古典化学的产生和发展,而且对我国古代的冶金、药物合成、火药发明等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还留下了丰富的医学理论著作。

著名道人葛洪的《玉函方》、《肘后备急方》,陶弘景的《补阙肘后一百方》,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流传至今的医学著作,在许多医学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大大丰富了我国传统医学的宝库。

道教的养生思想对我国古代养生学的发展起到了主导和推动作用。

道教重人贵生,重命贵身,视元气为生命之本,认为通过炼养元气,使人体元气充盈,就可以达到永生不死的目的,为此发明了许多养生的技术与方法。

如清静养生、运动养生、形神合炼、节制饮食等。

这些养生术,构成了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部分,其中大多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节中国佛教

一、佛教基础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创建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

而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地区,对亚洲国家的政治、文化、经济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的创始人为迦毗罗卫国释迦族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前565~前480)。

29岁那年,他毅然舍弃王位,抛妻别子,出家修行。

经过6年苦行之后,在菩提树下静思冥想七天七夜,终于觉悟成道,创立佛教。

他被信徒们称为佛陀,意为“觉悟者”;被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理论艰深思辨,教义繁琐复杂。

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谛、缘起、十二因缘、业报轮回、三法印等等,是一个包括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修养论在内的庞大体系。

在二千余年的流布过程中,这些教义不断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