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4499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docx

初三化学14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物质的变化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化学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两者本质上的区别是:

物理变化是通过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只是在形态或物态上发生变化,构成物质的分子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时通过变化有新物质产生,构成物质分子发生变化,也就是组成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分子。

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但有这些现象产生并不能说明有化学变化发生,因此,这些现象的产生只是帮助我们判断是否有化学变化发生。

2、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A)物理性质:

指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味道、硬度、熔点、沸点、密度、溶解性等。

(B)化学性质:

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

金属能生锈,某些物质可以燃烧、分解、化合等性质。

注:

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

物质的性质在描述是一般会有“能”“会”“易”“可以”等字眼。

3:

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物质的性质是指物质具有的“特点”,这种“特点”若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则是物质的化学性质,若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则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变化强调的是“变”,着重考查的是变化前后物质的本身有没有变化。

联系:

变化时一过程,而性质是对物质特点的一个描述,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表现着性质。

4: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有密切的关系,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具有的某些性质。

5.常用化学仪器及使用方法

1.能直接加热的仪器

 2.能间接加热(需垫石棉网)的仪器

3.不能加热的仪器 

 

4.计量仪器

 5.用作过滤、分离、注入溶液的仪器

6.干燥仪器

  

7.其它仪器

6.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遵守“三不”原则:

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品尝药品的味道,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气味(应用招气入鼻法)。

(2)药品没有具体说明取用量时,一般按最少量取用:

液体取1ml-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3)用剩的药品要做到“三不一要”:

不放回原瓶;不随便丢弃;不拿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4)固体药品的取用:

块状固体用镊子夹,粉末状或细晶体用药匙取,必要时可用纸槽取。

操作:

把试管横放,将药品送到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竖起。

(5)液体药品的取用:

瓶塞倒放,试剂瓶的标签向手心,瓶靠试管口,倒完后盖紧瓶塞,将试剂瓶放回原处。

①定量取用液体操作:

量筒放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数(若仰视会使读数偏小,俯视会使读数偏大)。

②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用滴管:

胶头在上,滴管不要接触反应容器内壁或放在实验台上,以免沾污滴管。

(6)浓酸,浓碱的使用:

浓酸,浓碱都具有强腐蚀性,使用时要格外小心。

(2)药品分类贮藏

⑴盛放碱液的试剂瓶要用橡皮塞。

⑵易变质的药品存放时间不能长久贮存,最好现用现配制[如:

澄清的石灰水长期存放将因跟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失效]。

⑶易潮解、易挥发、有吸水性的药品要密封保存。

⑷易燃物质(如:

酒精、硫、磷、镁粉等)和易爆炸的物质(如:

高锰酸钾、硝酸铵等)存放时要远离火源。

⑸白磷保存在冷水中,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

(3)过滤的操作

操作要点:

“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

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

滤纸上沿低于漏斗口,液体低于滤纸上沿。

三靠:

漏斗颈下端紧靠承接滤液的烧杯的内壁,引流的玻璃棒下端轻靠滤纸三层一侧;盛待过滤的烧杯的尖嘴部靠在玻璃棒的中下部。

应手持玻璃棒中上部。

(4)物质的加热

⑴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添加酒精;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酒精灯;酒精灯里的酒精洒出来在桌上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⑵给物质加热:

加热前要预热;给液体加热可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给固体加热可用试管、蒸发皿等,试管和蒸发皿可直接加热,烧杯、烧瓶要垫上石棉网;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要用试管夹,管口不能对着人,并使试管跟桌面成45°的角度,先给液体全部加热,然后在液体底部加热,并不断摇动。

给固体加热时,试管要横放,管口略向下倾斜。

加热后很热的试管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

(5)蒸发

蒸发液体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当蒸发皿内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即可停止加热,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移走,并放在石棉网上冷却。

(6)溶解固体物质

一般可采用研细固体、加热、搅拌或振荡等方法加快溶解。

(7)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

操作步骤:

计算、称量(对固体溶质)或量取(对液体物质)、溶解。

说明:

在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的物质,例如浓硫酸的稀释,应把密度较大的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8)仪器的装配和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⑴装配一般由玻璃导管插入橡皮塞、玻璃导管插入胶皮管和塞子塞进容器口(玻璃导管要插入的一端用水湿润)。

⑵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将导管一端伸入水中,可用手掌心握容器外壁,也可用酒精灯微热。

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掌,水进入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9)玻璃仪器的洗涤

⑴水洗法:

在试管中注入少量水,用合试管刷蘸洗涤剂刷洗,再用水冲洗,最后用蒸馏水清洗,洗涤干净的标志是:

附着在玻璃仪器内壁上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⑵药剂洗涤法:

①附有不溶于水的碱、碱性氧化物、碳酸盐,可选用稀盐酸清洗,必要时可稍加热。

②附有油脂,可选用热碱液(碳酸钠溶液)清洗。

(10)实验室安全常识

⑴使用任何电器要谨防触电,不用湿手接触电器,实验结束后应立即切断电源。

⑵酸性烧伤可用清水或2%的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溶液冲洗;碱性烧伤可用2%醋酸溶液或2%的硼酸溶液冲洗,冲洗后涂上油膏,并将伤口扎好。

重者送医院诊治。

⑶眼睛的化学灼伤:

凡溶于水的化学药品进入眼睛,应立即用水洗涤,然后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如属碱类灼伤,则用2%的医用硼酸溶液淋洗;如属酸类灼伤,则用3%的医用碳酸氢钠溶液淋洗。

重者应立即送医院治疗。

⑷干石灰或浓硫酸烧伤时,不得先用水冲洗。

因它们遇水反而放出大量的热,会加重伤势。

可先用干布(纱布或棉布)擦试干净后,再用清水冲洗。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多,占78%,其次为氧气,占21%,再次为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杂质占0.03%。

(氧气、氮气、二氧化碳为纯净物,稀有气体为混合物,它由He、Ne、Ar、Kr、Xe等气体组成。

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尤其是稀有气体,几乎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a、实验装置图:

如右图

b、实验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②集气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再把剩余的容积分成五等份,并用橡皮筋做上记号;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④红磷燃烧停止,瓶内温度降低,白烟消失后打开弹簧夹。

c、现象:

①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烟;②打开弹簧夹,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水的体积约等于集气瓶中原空气体积的1/5。

d、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1/5。

e、讨论:

①液面上升小于1/5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②能否用铁、铝代替红磷?

不能原因:

铁、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2)空气污染的危害、保护:

危害:

严重损害人体腱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雨等

保护:

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工厂的废气经处理过后才能排放,积极植树、造林、种草等

(3)空气质量的检测:

空气质量可划分为五个等级,空气质量的等级越高,质量越差。

目前我国计入空气的首要污染物有:

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4)常见气体的用途:

①氧气:

供呼吸(如潜水、医疗急救);支持燃烧(如燃料燃烧、炼钢、气焊)

②氮气:

惰性保护气(化性不活泼)、重要原料(硝酸、化肥)、液氮冷冻

③稀有气体(He、Ne、Ar、Kr、Xe等的总称):

保护气、电光源(通电发不同颜色的光)、激光技术

2.氧气

(1)氧气的性质

①氧气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下,氧气为无色、无味的气体。

标准状况下,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略大(空气为1.293g/L)。

难溶于水,室温下,1L水中约能溶解3mlO2。

在101kPa时,氧气在-183℃变成蓝色液体,-218℃时,变成淡蓝色的雪花状固体。

②氧气的化学性质 :

具有氧化性,氧气的助燃性是其氧化性的一种表现

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现象

物质

现象

在空气中保持红热,在氧气中发出白光,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产生大量白烟

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固体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Fe3O4)

石蜡

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瓶壁上有水珠生成,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铁、铝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

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裂瓶底

铁、铝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2)氧气的工业制法:

工业上制取氧气:

用空气作原料,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

(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①实验原理:

2H2O

 2H2O+O2↑     2KClO3 

 2KCl+3O2↑

2KMnO4

   K2MnO4+MnO2+O2↑

②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A、发生装置的选择依据;

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

如果选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应用固体与液体反应且不需要加热型的装置,则选择图2-7-1A装置,如果选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应用固体加热型装置,则选择图2-7-1B装置。

B、收集装置选择依据:

根据生成气体的性质,如水溶性、密度等。

收集的方法具体分为三种:

排水法:

适合收集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

如图2-7-1C:

向上排空气法;适台收集密度比空气大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津。

如图2-7-1D;向下排空气法;适合收集密度比空气小且不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气体。

如图2-7-1E。

c、验满方法:

a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集气瓶

内已收集满氧气;

b用排水法收集时,当气泡儿瓶口冒出时证明已收集满。

D、操作步骤: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的一般步骤为:

a.组装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b.将药品装入试管并在试管口堵上一团棉花,用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塞紧试管;c.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d.集气瓶里装满水并倒放在水槽中;e.点燃酒精灯,先预热试管,再对准药品处加热;f.用排水法收集氧气;g.收集完毕,将导管撤管撤离水槽;h.熄灭酒精灯。

E、注意点

a、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b、药品平铺在试管的底部:

均匀受热

c、铁夹夹在离管口约1/3处

d、导管应稍露出橡皮塞:

便于气体排出

e、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

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f、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再收集(刚开始排出的是试管中的空气)

h、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

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i、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基本概念

(1)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原来的性质。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比较:

①从定义上来说: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②从特性上来说: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可以用符号表示;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如熔点、沸点等;不能用符号表示

(2)催化剂(触媒):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能够改变其它物质化学反应的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的物质称为催化剂。

在化学反应中催化剂起着催化作用。

同一种物质在某个反应中是催化剂,在另一个反应中就不一定起催化作用,如MnO2是H2O2、KClO3分解反应的催化剂,但在KMnO4分解反应中是生成物。

同一个化学反应,可以用不同的物质作催化剂,如H2O2分解反应可以用MnO2、Fe2O3甚至红砖粉作催化剂。

(3)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

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4)氧化反应:

物质与氧(氧元素)发生的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缓慢氧化:

铁生锈、人的呼吸、事物腐烂、酒的酿造

  共同点:

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放热

不同点:

剧烈氧化如燃烧时发光,而缓慢氧化不发光,在一定条件下缓慢氧化可转化成剧烈氧化,如:

白磷自燃。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1.水的组成

电解水实验:

(1)电解装置图:

如图

(2)化学反应:

2H2O 通电 H2↑+O2↑

        产生位置      负极  正极

体积比        2 :

1

质量比        1 :

8

检验:

O2---出气口置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木条复燃

H2---出气口置一根燃着的木条------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4)电解水实验的结论:

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

2.水的化学性质

(1)通电分解 2H2O

2H2↑+O2↑

(2)水可遇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碱(可溶性碱),例如:

H2O+CaO==Ca(OH)2

(3)水可遇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酸,例如:

H2O+CO2==H2CO3

3.水资源

(1)水资源的情况:

A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B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污染严重

C我国水资源的状况分布不均,人均量少

(2)水体污染源及水污染的防治。

A:

水体污染源:

①工业废水、废渣的任意排放②农业上的农药、化肥不合理的使用③石油、重金属离子对水体的污染④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等。

B:

水污染的防治:

必须从源头上消除污染,①工厂废水达标后排放②推广生态农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③生产和推广无磷洗涤剂,避免水体“富营养化”④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等。

(3)水体净化:

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都不是纯水,都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都属于混合物。

所以必须经过净化处理之后才可以供人饮用。

A:

水的净化效果由低到高的是:

静置、吸附、过滤、蒸馏(均为物理方法),其中净化效果最好的操作是蒸馏;既有过滤作用又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是活性炭。

注:

过滤是分离混合物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基本实验操作方法。

进行过滤操作:

必须注意“三靠两低、一贴”。

 B:

硬水与软水 ①定义:

硬水是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②鉴别方法:

用肥皂水,有浮渣产生或泡沫较少的是硬水,泡沫较多的是软水

③长期使用硬水的坏处:

浪费肥皂,洗不干净衣服;锅炉容易结成水垢,不仅浪费燃料,还易使管道变形甚至引起锅炉爆炸。

④硬水软化的方法:

蒸馏、煮沸

4.氢气 (H2)

(1)物理性质:

密度最小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难溶于水(排水法)

(2)化学性质:

A可燃性(用途高能燃料;氢氧焰焊接,切割金属)

点燃前,要验纯

现象:

发出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有水珠产生

B还原性(用途:

冶炼金属)

(氢气“早出晚归”)

现象:

黑色粉末变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小结:

既有可燃眭,又有还原性的物质H2、C、CO)

(3)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原理:

Zn+H2SO4=ZnSO4+H2↑    Zn+2HCl=ZnCl2+H2↑

不可用浓盐酸的原因:

浓盐酸有强挥发性

不可用浓硫酸或硝酸的原因:

浓硫酸和硝酸有强氧化性。

(4)氢能源三大优点:

无污染、放热量高、来源广。

5.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分子的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的性质:

分子很小:

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一般来说,气体的分子间隔要大于液体的大于固体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注意:

A:

分子只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不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B:

分子式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是唯一粒子,因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有三种:

分子,原子,

离子,该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那么它的性质就由什么粒子保持

(二)原子

(1)原子的定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原子性质:

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有间隙(同分子一样)

(三)分子和原子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6.物质的分类:

物质的分类:

根据组成物质的成份不同,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

在纯净物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物质称化合物,如P2O5、KClO3、CuCl2等。

含有同种元素的纯净物的称单质,如:

Fe、Cu、O2、He等。

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若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称为氧化物,必须注意的是氧化物一定含氧元素,但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MnO4、H2SO4等都含氧元素,但它们分别由三种元素组成,不属氧化物。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1.

注:

1.相对于原子核来说,电子的质量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2.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而且数目又相等,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并不是所有的原子核里面都含有中子数,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相对原子质量:

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注:

1.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是:

碳-12的质量×1/12,并不是碳-13或者其他的碳的同位素。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相对值,没有单位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3.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

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因此:

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从含义上来说:

元素是宏观概念,只是分种类不计个数,但是原子时微观概念,既分种类,又分个数。

从使用范围上来说:

元素常常用来表示物质是由哪几种元素组成的;但是原子时从微观上描述物质的构成,常用来表示物质是由哪些原子构成,或者分子是由哪些原子构成。

注: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1物质由元素组成:

如: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例如:

(1)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2)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3)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3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

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元素符号:

A:

定义:

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B:

书写原则:

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

H、O、S、C、P等。

C:

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例如:

O:

表示氧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D:

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

Ca、Na、Mg、Zn等。

E: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

例如:

6N:

6表示6个氮原子。

F:

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

O、C、H、N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

N、O

注意: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4.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十八个竖行,分为七个周期,十六个族。

(2)元素周期表的意义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3)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5.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1)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④此外层最多容纳18个电子

(2)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

表示原子的质子数②+:

表示原子核的电性③弧线:

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

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6.元素的分类:

①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易失电子

②非金属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4易得电子

③稀有气体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7.离子:

(1)定义: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分类:

阳离子(由于原子失去电子而形成)带正电阴离子(由于原子得到电子而形成)带负电

原子在变为离子时,质子数、元素种类没有改变;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 原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阴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 阳离子: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8.离子表示形式:

(1)离子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右上角标明电性和电荷数,数字在前,符号在后。

若数字为1时,可省略不写。

例如:

钠离子:

Na+。

(2)离子符号的意义:

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3)表示意义的注意事项:

2Mg2+      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表示两个镁离子

A:

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B:

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

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

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

如:

阳离子:

Na+、Ca2+、Al3+等,阴离子:

Cl-、S2等

(4)常见原子团离子: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9.化学式

(1)概念:

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①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

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②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

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根据名称从右写到左。

若已读出原子个数的就直接写;若未读出原子个数的需根据化合价来正确书写。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例如:

氯化镁:

2;硫酸钠:

2SO4

(3)几点注意事项:

A:

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时,要考虑到元素的排列顺序,还要考虑到表示原子个数的角码应写的部位。

B:

一般化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