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提升人生境界 养成美好品德.docx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提升人生境界 养成美好品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提升人生境界 养成美好品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提升人生境界养成美好品德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教案)
提升人生境界养成美好品德
训练目标:
1、通过本次写作训练,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能看到事物本身所蕴含的哲理
2、做到事、情、理的有机融合
3、让学生有意思地引用名人名言来说理
训练重点:
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能看到事物本身所蕴含的哲理
训练难点:
做到事、情、理的有机融合
课前准备:
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并印发相关阅读资料
课时建议:
2课时
训练过程:
一、导入:
师:
大千世界,千变万化,大自然的一切变化无不在启示着我们;国家大事,日常小事无时不刻不在警醒着我们。
如果我们写作文能不为事写事,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能从寻常小事,悟到生活和人生的真谛,那可真是一种大提高。
师问:
生活中,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常能引发你的思考吗?
你从中又悟到了哪些道理?
(让学生们讨论交流后,选代表发言。
学生发言略)
二、例文导学
1、教师质疑:
有位同学以“委屈”为话题,写了一篇作文,请大家帮他分析问题出在哪?
这篇作文可以从什么地方改进?
学生习作:
我的委屈
那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候的事了。
……
(事情的经过是:
小时候,我妈妈经常会检查我的家庭作业,有一次,我妈妈照例要检查我的数学作业,她发现有一题我做错了,我认为自己做得是对的,与与她据理力争,二妈妈却毫不理会,硬是责令我让她说的马上更正过来。
)
第二天上午,老师将改好的作业本发下来了。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作业本,只见就在我更改的那道题上,一个鲜红的大巴叉直映入我眼帘,那大巴叉的一撇一捺就像两根鱼刺一样直刺入我的喉咙,想起妈妈昨天的蛮横,我真是气得眼冒金星。
晚上,我把老师批改的作业本拿给妈妈看,妈妈看后,沉思片刻,然后抬头瞪眼道:
“我昨天难道是这样跟你讲的吗,我明明不是这样讲的,自己没听清楚,反倒来怪我,以后做么事都要仔细点!
”当时我就气得差点晕了过去,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在这以后,我就再也不拿作业给妈妈看了。
2、学生讨论
3、集体交流:
交流的要点可能会有
(1)叙述事情是清晰的,但是不够生动;
(2)作者的叙述就是就事写事,抒情与议论运用的很少;(3)开头结尾不新颖;(4)叙事只是停留在事物的表层,没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根本原因。
4、教师引领:
其实,这位同学的叙述是十分流畅的,也写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自己的情绪变化,详略安排也比较合理,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这除了缺乏细腻的描写外,没有认识的深度,没能透过事物的表层看到本质,没能悟出事情所蕴含的道理,因而也就没能提升文章的中心思想。
结合选文和回顾所学过的课文《珍珠鸟》,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珍珠鸟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
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
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盖在鸟笼上,他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
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来,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
我呢?
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更小哟,雏儿!
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有疏格的笼子钻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是在笼子的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
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的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接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腊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___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
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话在文末出现,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
_明确:
这句话在文末出现起到了点明文章主旨的作用,而且言简意赅。
2.文中珍珠鸟的可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_明确:
活泼、调皮、亲近我、信任我、依赖我。
作者主要是通过细腻的描写来表现的。
三、要点点拨:
1对任何事物的记述都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是记述完毕,文章就可以结尾了,要点出材料本身所蕴涵的意义来要有所感悟,再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2充分运用辨证思维,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让思维不停留在一点上,要能够发现新的角度;
4充分运用求异思维,一个问题,人们惯常这样看待,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这样,文章表达的中心就是新的,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来拔高文章的中心。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分别来举例说明:
例如,以“委屈”为话题作文:
作者写到他在小学时经常要将作业给妈妈检查。
一次,妈妈按惯例检查他的作业,妈妈硬逼着他将一道做得正确应用题改成了错的;第二天,老师发下作业本,“我”见到作业本上的大“×”,将作业本拿给妈妈看,没想到,妈妈竟说:
“我昨天明明不是这么讲的!
”于是,我便从此不再将作业拿给妈妈看。
可是文章就此结束主题就很一般,老师便在其文后加了这样一个结尾:
“大人们,当你们凭了自己的权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时,错误的往往是你们自己”。
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拔的很高了。
所以说,写文章不能只停留在事情的表面。
再如谈到“网络”这个话题,谈到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大多谈的是它的负面影响,却避而不谈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极大便利。
其实,“网络”是一面双刃剑,看你怎样去利用它,运用得好是决不会伤害自己的。
再如,一个事物从一个角度可以是这一个观点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则是另一个观点:
一粒种子的嫩芽从石头缝里钻了出来,这一现象,就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观点:
(1)种子的力量巨大,居然能几乎无缝隙的石头钻出来;(2)人才都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3)石头象征着对新生事物(幼苗)的巨大压制力等等。
看事物最好是有独到的眼光。
例如,荷花历来是人们颂扬的对象“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都是在赞美荷花,可我要说荷花是自命清高、炫耀美丽之辈,远比不上深埋在地下的藕茎——藕,深埋在泥土,身体却未曾受到半点污染,比荷花的额境界高了一层,藕茎是默默无闻的,它是荷花的根基,为荷花提供养料,却从没争名,更没有炫耀过;
5从小处着眼,要能从小事中发现问题,甚至是大问题。
小中可以见大,针孔里可以看世界,这个道理已普遍被我们所接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每时每刻都有惊天动地的事情发生,即使发生了那些大事,也不可能一一被我们所体察、所目击,所以我们必须有从“小”中看到“大”的功夫。
例如,有同学看到猴子被人利用作赚钱的工具,被鞭打得血痕斑斑。
从之一街头常见现象,她想到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我不能破坏它们的生存环境,更不能肆意地捕捉它,鞭打它——我们人类对野生动物是有罪的。
还有一个同学,她看到一则新闻:
一只狗,看见一只跛腿的母鸡将被轧死,那狗奋不顾身将母鸡用身体顶了出去,自己却倒在了血泊中……作者由此展开联想:
现实中好多人都看到有儿童落水江河,无人去救,甚至还有人说:
出手三万,我就救人……于是眼睁睁地看着那孩子沉如江中。
于是,作者由此提炼出“有时候人还不如狗”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就具有现实性和深刻性。
四、实战演练
请结合双休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写一篇侧重于叙事悟理的记叙文。
要求做到叙事、抒情、悟理相结合。
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五、拓展阅读
阅读提示:
所选三篇文章(一篇是教材中的《珍珠鸟》和及两篇课外选文),其中《珍珠鸟》是属于细腻生动的描写与深刻的感悟相结合的美文;《有一种美德叫宽容》是一篇偏重于议论的文章,作者运用寓言和事例,以及辩证的方法写出了宽容的重要性,议论性的文章也写出了诗意;而吴程程的《轻轻掩门的一声轻响》既有诗意的描写,也有动人的细节,既有浓浓的亲情,还有深刻的感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一)有一种美德叫宽容
有这样一则寓言:
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咬伤了,结果咬马的马回到家中,不吃不饮,浑身颤抖,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
这个故事体现了一种感人的品质——宽容。
这种品质应该使我们这些万物之灵的人类惭愧汗颜,更值得我们反思探询。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或者家庭或者环境或者阅历,或者知识结构或者生活体验或者利益立场等等,人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价值判断、世界之观,人生之态不可能完全一样。
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背景下上述各项也会有所差异。
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这种差异性会时时突显,而影响到人们的正常交往,波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所以,胡适先生早就呼吁说:
“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
宽容必须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要用全面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这样才能得出实事求是的结论,认清楚事物的本质。
我们本能都是首先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这往往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我们一定要跳出自己的圈宥,从第三方的角度客观公正地看待问题,更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
宽容必须无私。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只会要求别人宽容自己,是不会宽容别人的。
因为他总是以自己的眼前利益为评价事物和别人的标准,这样的人计较蝇头小利,算计眼前的得失,对社会常常耿耿于怀,对别人往往吹毛求疵,被自己圈宥在自己的欲望中难以自拔。
只有无私的人才能跳出自私的圈宥,不被眼前的利益束缚,不因别人的一时过错嫉恨,充分考虑到他人的利益,社会的公理,从而理解别人的苦衷,宽容对方的过错。
宽容必须宽以待人,就是在心理上接纳理解别人的处世方法,尊重别人的处世原则。
我们必须清楚,人总是有缺点,会犯错误的。
即使是真正的英雄也不是没有过卑下的情操,只不过他们不会被这卑下的情操所奴役罢了。
我们反省自己不也是说了后悔的话、办过后悔的事?
所以在接受别人的长处之时,也要接受别人的短处、缺点与错误。
想想我们自己也常说后悔话做过悔恨的事,何必要求别人完美,苛求他人让自己心顺意足呢。
如果被朋友的过错而伤害,要从对方的错误中找出自己的原因,检讨自己的过失,还要善意地寻找对方犯错误的原因,比如:
或者受别人挑拨或者一时糊涂或者是信息不畅,总之不要轻易认为他是主观故意。
同时应该明白:
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所以我们要善于忘却眼前的纷争,看到一致的长远利益,多想对方的优点,别忘了对方以前对你的好。
宽容必须善于甄别传言。
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会渐次地失真,况且中国的语言太过复杂,讲究“语境”,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会有截然相反的寓意,传言者即使百分之百的善意、分毫不差地转述了他人的语言,但他很难准确地把当时的语境表述出来。
更何况还有少数别有用心的小人在“添油加醋”。
所以我们不要轻信传言,更要甄别谗言。
宽容必须正确的对待批评监督。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同样,不受制约的人性也必定走向堕落。
无论是正确的行使权力还是我们人生的健康成长都离不开反面的监督。
我们不仅要感谢那些善意的批评,还要感谢那些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我们有所误解,发生过冲突,甚至怀有敌意的朋友,他们从另一个侧面帮助了我们,使我们时刻感受到监督,从而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把人性中“恶”的一面约束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他们同样是我们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力量。
正面的支持鼓励固然可敬,但反面的监督更能使一个人臻于完善。
对待批评要“沙里淘金”,不能“蛋里挑骨”。
批评当然要尽量客观、中肯,然而如果要求任何批评都百分之百准确也无异于放弃批评。
批评者与被批评者由于立场、观点、方法、角度、知识水平等等的不同,不可能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达到一致。
所以,对待批评不能吹毛求疵,不应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应该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应该学会从错误甚至是恶意的攻击诽谤中看到有益的成分。
所以我们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我或许拼命反对你的观点,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宽容需要沟通。
人们间的误会乃至冲突往往是由于时空的错位而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所以,朋友间有了矛盾应该及时地沟通,坦诚布公地交心,将心比心地理解,设身处地地换位。
不能轻易的听信传言,更应该剔除别有用心地谗言。
这样才可以为理解找到理由,为宽容搭建好平台。
宽容需要智者的胸襟。
越是睿智的人,越是胸怀宽广,大度能容。
因为他洞明世事、练达人情,看得深、想得开、放得下;因为愚昧者是感悟不出“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的辨证哲理。
宽容需要仁者的善良。
富有仁爱精神的人,也必是宽容的人。
他心存恕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所以,与刻薄多忌的人相比,宽容的人必多人缘、多快乐。
如果说宽容有什么秘诀的话请记住:
记住他人的好,常思自己的过。
宽容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气度,是一种境界,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良好的润滑剂,因而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宽容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
宽容不是弱者无可奈何的示弱自保,也不是强胜者、完美者对他人的垂怜施惠,不是居高临下的态势,它表明的仅仅是我们的自知之明及由此而具的谦恭温和和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当然宽容要适度,宽容不珍惜宽容的人,是滥情;宽容不值得宽容的人,是姑息;宽容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
宽容如缕缕和煦的春风可以抚平人们浮躁的心灵,又如滴滴甘露无声地滋润人们疲惫的心田。
它会让喧嚣变得宁静,让自私变得无私,让混沌变得纯净。
它净化人的心灵,它消弭诸多的无谓祸患,它给人带来和睦与快乐。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一段台词:
“宽容就像天上的细雨滋润着大地。
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
我们应该学会对别人表现宽容……”
(二)轻轻掩门的一声清响
吴程程
①小时候临睡前,父母每每要到我床边帮我掩好被褥,才熄灯关门,安心离去。
我喜欢躺在床上,眯着眼,看着自己卧室的门像一把扇子似的被合起,看着那原先敞开的光逐渐被门缝压成一条线,渐细,渐细,然后消失尽,并在一瞬间发出极轻的细响——是锁洞咬住了锁舌。
②记忆中,父亲关门特别轻,像怕惊扰了我小脑袋下枕着的梦,有时我甚至屏息也听不到那一瞬间的声响。
③还记得八九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在午睡,我蹑手蹑脚地走进他的卧房取一本书,出来时小手攥紧了门把手,希望也能像父亲一样,让锁洞轻轻含住锁舌,莫发出声音惊扰他,谁料,关门瞬间的声音还是异常响。
④此后,我便开始琢磨关门时的力度,左右手的配合。
这渐渐成了一种习惯、癖好,以至每每有人离开房间,我都会不由自主地竖起耳朵,去留意门被合上那一刻发出的声响。
我着迷于此,就像钟情于品一口茶的余香,错过了,心里总若有所失。
⑤渐渐地,我学会在那一响中读人。
⑥有些人,离开时从不关门,像特意为留在屋内的人准备一颗隐性炸弹,就等一阵乱闯的风撞上。
于是,就知道这些人多半欠些细心、体贴。
还有些人,不愿默默离开,悄悄不是他们别离的声息,他们决意要离开得轰动些,于是,他们的背影便伴随一声“砰”的巨响,久久回荡在一双双备受惊吓的眼神中。
⑦相比之下,有些人的离开则如露滴竹叶,那清响着实令人回味。
那轻轻的一合,就像为一首短诗画下了一个清脆的句点,言尽而意无穷。
于是我暗自揣度,这样的人该有怎样一颗细密而饱满的心啊。
⑧记得读大学时的一天,我闭门在寝室里自习。
有人在门外轻叩两声,停约几秒,再推门而入。
现在想来,那两声提醒的轻叩真是妙不可言,因为那小心的提醒给出了一段时间,让门里门外的两个人避免了一场措手不及的尴尬。
许多时候,人跟人之间的点点关怀与温暖,就在于如此不经意的掩门、叩门之间。
⑨前些日子回家,看父亲坐在椅子上听着音乐睡着了,我轻轻地关上门,毫无声响。
那感觉,就像完成了一个多年的夙愿。
作文指导课教学案一体化设计(学案)
提升人生境界养成美好品德
训练目标:
1、通过本次写作训练,让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能看到事物本身所蕴含的哲理
2、做到事、情、理的有机融合
3、让学生有意思地引用名人名言来说理
训练重点:
透过事物的现象能看到事物的本质,能看到事物本身所蕴含的哲理
训练难点:
做到事、情、理的有机融合
课前准备:
向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并印发相关阅读资料
课时建议:
2课时
训练过程:
一、导入:
二、例文导学
1、教师质疑:
有位同学以“委屈”为话题,写了一篇作文,请大家帮他分析问题出在哪?
这篇作文可以从什么地方改进?
学生习作:
我的委屈
那是我小学四年级时候的事了。
……
(事情的经过是:
小时候,我妈妈经常会检查我的家庭作业,有一次,我妈妈照例要检查我的数学作业,她发现有一题我做错了,我认为自己做得是对的,与与她据理力争,二妈妈却毫不理会,硬是责令我让她说的马上更正过来。
)
第二天上午,老师将改好的作业本发下来了。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作业本,只见就在我更改的那道题上,一个鲜红的大巴叉直映入我眼帘,那大巴叉的一撇一捺就像两根鱼刺一样直刺入我的喉咙,想起妈妈昨天的蛮横,我真是气得眼冒金星。
晚上,我把老师批改的作业本拿给妈妈看,妈妈看后,沉思片刻,然后抬头瞪眼道:
“我昨天难道是这样跟你讲的吗,我明明不是这样讲的,自己没听清楚,反倒来怪我,以后做么事都要仔细点!
”当时我就气得差点晕了过去,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在这以后,我就再也不拿作业给妈妈看了。
2、学生分组讨论(4人小组)
3、集体交流:
(将交流的成果派代表发言)
4、教师引领:
其实,这位同学的叙述是十分流畅的,也写出在事情发展过程中自己的情绪变化,详略安排也比较合理,但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这除了缺乏细腻的描写外,没有认识的深度,没能透过事物的表层看到本质,没能悟出事情所蕴含的道理,因而也就没能提升文章的中心思想。
结合选文和回顾所学过的课文《珍珠鸟》,并思考后面的问题:
珍珠鸟
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
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
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盖在鸟笼上,他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
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来,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他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
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
我呢?
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更小哟,雏儿!
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有疏格的笼子钻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
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是在笼子的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逃到画框上去了。
只要大鸟在笼子里生气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
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的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接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地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
这样,它完全放心了。
索性用那涂了腊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
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在我的肩上。
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
待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___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了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有醒,睡得好熟!
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1、“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一句话在文末出现,这句话起到了什么作用?
_
2.文中珍珠鸟的可爱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_
三、要点点拨:
要做到对事物的认识比较深刻,从而深化或者升华文章的主旨,下面的一些原则与方法可以供大家参考:
1对任何事物的记述都不要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是记述完毕,文章就可以结尾了,要点出材料本身所蕴涵的意义来要有所感悟,再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发表议论,抒发感情;
2充分运用辨证思维,学会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3充分运用发散思维,让思维不停留在一点上,要能够发现新的角度;
4充分运用求异思维,一个问题,人们惯常这样看待,而我却不这样认为。
这样,文章表达的中心就是新的,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来拔高文章的中心。
以上四个方面可以分别来举例说明:
例如,以“委屈”为话题作文:
作者写到他在小学时经常要将作业给妈妈检查。
一次,妈妈按惯例检查他的作业,妈妈硬逼着他将一道做得正确应用题改成了错的;第二天,老师发下作业本,“我”见到作业本上的大“×”,将作业本拿给妈妈看,没想到,妈妈竟说:
“我昨天明明不是这么讲的!
”于是,我便从此不再将作业拿给妈妈看。
可是文章就此结束主题就很一般,老师便在其文后加了这样一个结尾:
“大人们,当你们凭了自己的权威自以为是,独断专行时,错误的往往是你们自己”。
这样文章的主题就拔的很高了。
所以说,写文章不能只停留在事情的表面。
再如谈到“网络”这个话题,谈到它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大多谈的是它的负面影响,却避而不谈互联网给人们带来的极大便利。
其实,“网络”是一面双刃剑,看你怎样去利用它,运用得好是决不会伤害自己的。
再如,一个事物从一个角度可以是这一个观点而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则是另一个观点:
一粒种子的嫩芽从石头缝里钻了出来,这一现象,就可以提炼出这样一些观点:
(1)种子的力量巨大,居然能几乎无缝隙的石头钻出来;(2)人才都是从艰难困苦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3)石头象征着对新生事物(幼苗)的巨大压制力等等。
看事物最好是有独到的眼光。
例如,荷花历来是人们颂扬的对象“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都是在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