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979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docx

三年级计算下册教案适合三年级12班

一、课程标准要求:

(1)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

•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如:

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究计算机的基本构成,认识不同部件的基本功能。

•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熟练操作常用输入输出设备。

•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2)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信息价值、敏锐捕捉有用信息、主动获取相关信息、甄别筛选正确信息、共享交流有益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初步形成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个个体在学习共同体和社会公共知识创新中的责任,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有益信息创作和知识创新的意识。

•通过身边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基本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描述不恰当应用带来的后果;初步养成负责地使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的习惯,初步形成尊重他人的信息成果和信息产品的知识产权意识;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法。

(3)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与处理信息,以支持学习、探究和解决日常生活问题

(4)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运用写作、绘画、表格等多种方式,灵活地表达想法、创意和研究结果

•能根据内容的特点,思考表达意图和作品风格,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文字、图表、图像、声音等素材,对作品进行设计和规划。

二、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信息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养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和责任感。

(1)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际的问题情境中,并能在不同的情境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当的技术应用方案。

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注意创设高度真实的活动情境,帮助学生针对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掌握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注意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反复理解概念,在难度不同的活动中练习技能,帮助学生在前后的概念之间建立联系,提高操作技能的灵活性。

要避免采用脱离实际应用情境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或强迫小学生进行枯燥的软件命令学习和机械操练,更要避免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信息技术知识。

(2)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支持,积累操作经验、探究科技奥秘

信息技术教育要注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应用技术;在操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探究原理、总结方法、积累经验。

在技术活动与认知活动的互动中提高技术实践能力,培育科技探究兴趣。

避免脱离思考的机械操作与缺乏探究的简单模仿,或者脱离技术实践的“纸上谈兵”式的信息技术教学。

(3)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培养交流能力、形成良好信息意识

信息技术教育要引导小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分享资料、合作交流,通过讨论深化理解,通过合作促进社会建构;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过程中逐步学会积极共享自己的信息,合理表述个人观点,恰当地引用他人观点,培养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交流能力和信息共享意识。

(4)活动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提高信息加工深度,促进高水平思维

活动的选题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学习经验,开发富有童趣的活动主题,保护和激发学生探究未知技术领域的好奇心;还要注意活动设计应具有适度的挑战性,以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必要的比较、分类、综合等深度加工,并通过理解、分析、推理等高水平思维过程来解决问题。

避免活动要求过于简单,导致学生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任务,以免学生形成通过机械复现甚至抄袭他人成果的不良习惯,以及不求甚解的思维惰性。

(5)创设多样化、分层次的学习机会,鼓励个性发展和技术创新

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起点水平参差不齐,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和兴趣分化很快。

教师要通过调查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立分层次的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活动方式。

一方面为水平高、发展快的学生留有自主学习和探索实践的空间;另一方面,对于基础差、发展慢的学生,可采用异质分组、学生互助等方法,变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习资源,帮助其逐步适应学习进度,减少挫败感,确保所有学生都得到适度的发展。

尽量保证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和兴趣的内容,避免“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

信息技术创新的关键期明显早于其他领域,有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即开始在信息技术方面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欲和较高的创造性。

应通过必修与选修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的方式,创造条件发展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实践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少些对主题的统一要求;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少些机械模仿;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操作方式或问题解决方法,要多些接受和认可,少些打击和漠视。

三、教学时间安排

本学期共有21周,第6周十一放假1周,考查科目实授课15周,第18周考查科目考试。

每周一课时,共计16课时,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新朋好友2课时

第二单元挑战自我4课时

第三单元十指神功4课时

第四单元汉字当家3课时

第五单元电脑探秘2课时

四、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日期

课题

课时

重、难点

1

08.30︱

09.03

第1课芝麻开门

——初始计算机

1

认识计算机各部分的名称作用;学会开关机。

2

09.06

09.10

第2课扫雷大赛

——鼠标的使用

1

通过游戏练习鼠标的使用。

3

09.13

09.17

第3课幸福家园

——“直线”工具和“矩形”工具

1

学习画图工具的使用。

能熟练的使用鼠标。

4

09.20

09.24

第4课椭圆世界

——“椭圆”工具与文件保存

1

学习画图工具的使用。

会保存画图文件。

5

09.27

10.01

第5课列车飞驰

——图的复制与粘贴

1

学习画图工具的使用。

学会复制与粘贴。

6

10.04

10.08

国庆节放假

7

10.11

10.15

第6课漂亮花边

——“曲线”工具和“填充”工具

1

学习画图工具的使用。

8

10.18

10.22

第7课步入舞台

——认识键盘

1

认识键盘,知道基准键手指的分工初步学习打字。

9

10.25

10.29

第8课兄弟合作

——主键盘手指分工

1

知道手指的分工,进行打字练习。

10

11.01

11.05

第9课拯救苹果

——字母输入

1

学会字母的输入。

11

11.08

11.12

第10课激流勇进

——单词输入

1

学会单词的输入。

12

11.15

11.19

第11课真诚帮助

——初始智能ABC

1

认识智能ABC。

学会输入汉字。

周次

日期

课题

课时

重、难点

13

11.22

11.26

第12课快捷行动

——词组的输入

1

用智能ABC输入词组。

14

11.29

12.03

第13课欢歌笑语

——整句的输入

1

用智能ABC输入句子。

15

12.06

12.10

第14课全新视角

——计算机的组成

1

知道计算机的组成。

16

12.13

12.17

第15课工作之谜

第16课智慧之源

1

知道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知道常用软件。

17

12.20

12.24

复习

1

18

12.27

12.31

考查科目考试

1

19

01.03

01.07

考试科目复习

20

01.10︱

01.14

考试科目复习

21

01.17︱

01.21

考试、放假

五、信息技术学生评价方案

评价目的: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给予评定。

2、通过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中的表现对其在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发展给予评价。

评价内容:

1、兴趣、态度(10%)结合学生平时情况,对信息技术学学习的兴趣、课前准备、课堂纪律、上课发言情况,通过自评、生评、师评完成。

2、平时成绩的平均值。

(10%)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

3、期末卷面测试成绩。

(70%)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幅作品。

等级量化:

90分以上为A

89~80为B

79~70为C

69~60为D

60分以下为再努力

评价方法:

(1)综合运用各种过程性评价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操作能力

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适当选择和灵活运用表现性评价、成长记录等评价方式,以学生在操作或实践活动中的实际表现和成果作为评价依据,全面记录和评价学生在信息素养、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实际表现,避免采取一次测验或考试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局面;评价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和分数排名。

除成长记录之外,信息技术活动的评价主要以典型作品评价和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为主。

典型作品评价主要是通过作品,分析学生的作品设计思路、制作过程以及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而不能只评价作品本身的优劣;项目型实践活动评价主要观察、记录并评价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参与意识、交流能力与合作精神、加工处理信息的深度、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包括信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个性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实际表现。

(2)实时观察、动态把握、及时引导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社会责任感、有关价值观念和使用习惯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

教师应在学生实践中,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典型社会现象、道德两难情境或相关案例的方式,把握他们的情感、态度及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实际行为表现,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将有关的法律、法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并自觉指导自己的实践。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察不是为了给出量化分数,而是为教师的教育引导提供依据,教师要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预防、适时的关怀或适度的引导,要避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简单量化甚至打分排名。

(3)避免只考察机械记忆的机考和考察死记硬背的纸笔测验

尽量采用上机评价的方式,考察学生实用性的技术操作能力以及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难以组织上机评价时,也可以采用纸笔式的评价,设置面向实践的开放式问题(如问题解决分析、项目设计、作品规划、短文写作等),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有关作品制作的设计规划和技术应用方案是否合理,或把握学生对相关社会问题的看法。

避免假借机考之名,实际考察对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知识和命令的机械记忆,杜绝通过“偏、难、怪”的选择题、填空题来误导学生死记硬背书本知识,甚至使信息技术教育误入“只重应试,不重实践”的误区。

六、教学常规要求

1、按时到微机室门口排队上课。

2、带齐鞋套抹布等用品。

3、开机前先擦拭电脑上的灰尘。

4、上课对号入座,不准私自调换座位。

5、上课时不准随意搬动显示器,机箱。

6、下课时把键盘、鼠标、课本等摆放整齐。

7、检查座位周围是否有垃圾,如有垃圾及时捡起投入垃箱方可离开教室。

七、各周备课

 

第一周

第一课芝麻开门

教学目标:

认识计算机,知道计算机外观的基本组成;能区分常见的计算机种类,并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计算机知识的欲望。

认识计算机桌面组成;认识鼠标,了解鼠标的四种操作,会进行单击、双击操作。

教学重点:

认识鼠标,了解鼠标的四种操作,会进行单击、双击操作。

教学难点:

计算机的组成,操作系统的桌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慧最近去了电子城,在那里可长见识了,那里的叔叔叫他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还给她介绍了计算机的一些常识。

我们来看看吧。

新授:

1.认识计算机:

计算机可分为巨型机、大型机、小型机和微型机。

微型机又称为个人电脑、PC(PorsonalComputor)机。

常见的个人电脑有台式和便携式(笔记本电脑)。

2.打开计算机:

先打开显示器,再打开主机箱。

3.认识计算机桌面

4.鼠标的操作:

单击,左键按一次;双击,快速按左键两次;右击,按右键一次;拖动,按住左键不放,再移动鼠标。

课后反思:

这节课是这学期的第一课,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大概的认识。

重要的是要能利用鼠标进行简单的操作。

这节课我用大量实物让学生观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整体上对计算机有一个了解。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于鼠标的操作还是不够好,特别是拖动鼠标,学生往往会松开左键,或者不会移动。

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示范,让学生能够操作。

第二周

第二课扫雷大赛

教学目标:

本课通过玩“扫雷”游戏,进一步巩固上节课学习的鼠标操作。

同时练习“右击”与“双击”的操作。

由于“扫雷”游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可在教学中配以思维训练,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关机”操作时,要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的习惯,爱护计算机。

教学重点:

熟练鼠标的操作。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正常关闭计算机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在计算机中有许多有趣的智力游戏,大家一定很想试试吧。

今天,我们就来玩玩“扫雷”游戏。

新授:

1.启动游戏:

“开始”—“程序”—“附件”—“游戏”—“扫雷”。

2.开始“扫雷”比赛

3.游戏结束

4.关闭计算机:

单击“开始”—“关闭系统”—选择“关闭”。

第三周

第三课幸福家园

教学目标:

熟悉“画图程序”;学会“直线”、“矩形”和“填充”工具的使用;能运用直线、矩形及相关工具,画出自己的居住环境。

教学重点:

学会“直线”、“矩形”和“填充”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

能运用直线、矩形及相关工具,画出自己的居住环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用画笔把我们的小区描绘出来吧!

新授:

一.启动“画图”程序

“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二。

画楼房

1.选择“直线”工具,画一条直线,作为地平线。

2.选择“矩形”工具画楼房的侧面。

3.分别选择“直线”和“矩形”工具,画出楼房的阳台、窗户等。

4.选择“用颜色填充”工具,给楼房填色。

课后反思:

这节课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如楼房是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的,是什么样的结构,有哪些基本单元,这些单元之间的位置如何等,然后再动手。

通过这样的“预备”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在画图程序中创作的特点。

能鼓励学生创新。

鼓励学生表现他们自己的生活。

不足之处在于“直线”工具和“矩形”工具的样式和样式的选择,没有向学生讲清楚。

第四周

第四课椭圆世界

教学目标:

掌握“椭圆”、“橡皮”和“放大镜”等工具的使用方法;会画课本示例中的圆形器物;能保存绘画作品。

教学重点:

掌握“椭圆”、“橡皮”和“放大镜”等工具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能保存绘画作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身边有许多圆形和椭圆器物,很是惹人喜爱,我们就用椭圆工具把它们画出来。

新授:

一、画茶碗:

1.选择“椭圆”工具,画椭圆。

2.分别画三个椭圆作小茶碗的碗口、碗托和碗把。

3.选择“橡皮”工具,擦去多余线条。

二、保存图片

单击“文件”菜单,选择“保存”命令,打开“另存为”对话框。

输入名字,然后点击“保存”。

 

第五周

第五课列车飞驰

教学目标:

掌握“选择”工具的使用;理解并掌握“复制”和“粘贴”操作。

通过学习相同图形的画法,体会“复制”在画图中的奇妙作用。

接触对图形选中部分进行缩放、旋转、翻转的操作技术。

教学重点:

掌握“选择”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复制”和“粘贴”操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火车那里开,这里开!

我们用画图程序来绘制小火车。

新授:

一、画火车头

1.分别选择“矩形”工具“椭圆”工具,画出车身,并填充颜色。

2.单击“选择”工具,选择火车头,会出现一个虚况。

3.在虚框内拖动鼠标,移动到适合位置。

二、画车厢

1.用“矩形”工具“椭圆”工具画出车厢

2.选中车厢,然后复制。

3.将复制出的车厢移动到火车头后面.

课后反思:

这节课首先出示做好的火车,然后问学生“这列火车的车厢是一节一节画出来的吗?

”等,激发学习兴趣.对绘制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绘制不太好的学生进行鼓励,不让他们灰心。

第七周

第六课漂亮花边

教学目标:

“曲线”工具和“填充”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

“曲线”工具的应用

教学难点:

“填充”工具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填充图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身上穿的衣服有美丽的图形和花边,我们用画图方法把它画下来。

新授:

一、画花边

1.选择“曲线”工具

2.拖动鼠标画直线

3.在左侧向下拖动鼠标

4.右侧向上拖动鼠标

5.用椭圆工具画红色花朵

6.用“曲线”工具画叶子

7.组合

二、填充

给图形填充颜色时,应注意被填充的图形必须是封闭的,要不然颜色会跑到图形框线外。

第七课步入舞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坐姿和指法。

2、掌握基本建打字方法。

3、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打字习惯。

教学重点:

坐姿和指法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计算机学习中,打字是必不可缺的,开始学习用键盘进行打字练习,与我们刚开始学习写字一样,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姿势。

姿势正确有利于击键,可以提高操作的效率,并且不易疲劳。

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

二、讲授新课:

1、认识键盘上的8个基本建,练习基本键的键入。

2、了解正确的坐姿和指法,明确10个手指的分工。

3、正确的坐姿

(1)上身保持挺直,两肩放松,身体正对键盘。

(2)量较适当分开,平放与地面。

(3)屏幕中心略低于双眼,胸部距离键盘20厘米左右,如图所示。

(4)手指略弯曲,左手食指放在(F)键上,右手食指放在(J)键上,其他手指再按顺序轻放在相应的基本键上。

8个键是“基本键”。

大拇指位于空格键上。

4、启动金山打字通2002

双击桌面上的金山打字通图标就可以启动金山打字通2002。

5、键位练习

基本建(A、S、D、F、G、H、J、K、L、;)的练习。

击键方法:

对应的手指短促而有弹性地击打对应键,不可用力过猛或长时间地按住键。

敲击的要有节奏而均匀。

(1)选择“键位练习”。

在功能选项菜单栏上,单击“英文打字”菜单,打开它的下拉菜单。

单击下拉菜单中的“键位练习”命令,进入下图所示的键位练习界面。

(2)如果计算机中安装有声卡、耳麦、音响等多媒体设备,将办又悦耳的音乐响起。

这是键盘上就会出现一个与其他键颜色不同的键,这个键就是要求我们击打的键。

(3)击键正确后,会出现新的键供你练习;如果击键错误,会在击错的键上出现符号X。

三、提示说明

1、当用食指击键时,其余三个手指应保持在各自的基本键上,不要翘起。

2、当小指击键时,食指不要翘起,当食指击键时,小指不要翘起。

四、退出金山打字通2002

如果想结束练习,只要单击系统菜单中的按钮,就可退出金山打字通2002。

 

第8课兄弟合作

教学目标:

继续学习键盘及键盘的使用方法,学习手指的键位分工。

教学经验与体会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努力探索,下面谈一点体会。

一、为信息技术课程正名

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微机课,直到现在仍有些老师和学生分不清,继续称之为微机课。

但这两者之间有很大区别。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

”如果继续使用“微机课”或“计算机课”这个名称,就很难体现基本的课程教学目标,将“微机课”改称为“信息技术课”是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国际上信息技术的定义是有关所有信息产品、信息工具的使用技术,相比之下微机或计算机的概括范围要窄得多。

当今世界主流的信息技术是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是从定义上范畴较广的一个概念。

二、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在21世纪的今天,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信息技术革命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必将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作相应的调整和更新。

在基于Internet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一种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

1.“任务驱动”型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

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

这个原则体现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每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并尽可能将学习任务明确化、通俗化、具体化,让学生抓住重点,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和兴趣。

在指导学习的时候,应当注意针对学习内容明确相应的任务,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WPS软件操作,应该先让学生学会基本操作,然后出示一段比较简单的编辑排版后的文字,让学生按照格式完成。

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学学会常用工具栏、复杂选项、复杂格式等操作,并且保持极大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那么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

为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比如,我在教学中把每班按学生的情况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安排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我先单独辅导这部分能力较强的学生,然后由他们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时,还可以把学生当中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选出来当班级辅导员。

3.学生相互协作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