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3601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4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

《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单元 第 29 课时.docx

第四单元第29课时

第四单元第29课时

16、化石吟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11年7月22日

备课人:

吴华锋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三、学习难点:

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

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

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

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积累词语。

(1)给加点字注音:

骸骨潜行引颈长吼葱茏猛犸

(2)理解词义:

造物主:

化为乌有:

海枯石烂:

日转星移;

3、《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请听老师范读。

(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

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三)问题导学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

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

(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四)典题训练

“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

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五)精讲点拨

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

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五、归纳小结

学生自主进行。

六、当堂检测

1、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

3、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在好在哪里?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而后生词两遍。

2、写一篇介绍恐龙或其他古生物的短文。

 

第四单元第30课时

17、看云识天气

(1)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11年7月20日

备课人:

陈向前审核:

一、学习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②掌握抓住事物特征并按顺序进行说明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

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三、学习难点:

掌握抓住事物特征并按顺序进行说明的写法。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1、你能说出下面谚语的意思吗?

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②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2、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17、看云识天气。

(二)自学指导:

1、默读课文,给加点字注音:

点缀  笼罩   峰峦   一霎间   

崩塌  匀称   冰雹   卷积云    

2、从注释上查出这些词语的意思:

峰峦预兆轻盈弥漫征兆

3、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用文中原话回答)

                                  

                                   

(三)问题导学:

1、细读课文,思考:

①全文主要说明了什么内容?

请简要概括。

                                  

                                   

②文章说明的基本思路是怎样的?

可分为几部分?

                                    

                                  

                                 

2、自行设计表格,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预示的天气情况。

学法提示:

将云分为两大类,按云的形态可分为晴天云和雨雪天的云;再按云的光彩分四种。

只要顺序合理即可,设计的简洁些、详细些都可以。

(四)典题训练:

1、找出并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风云变换蒙胧不清大雨顷盆乌云迷漫

2、填空:

本文思路清晰,井然有序:

先总说,

再具体说明,最后总说。

(五)精讲点拨:

本文思路清晰,紧扣题目进行说明,不但说明看云可以识天气,还进一步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由说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

云的种类很多,但文章从现象人手,进而触及到事物的本质。

如:

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说明层次清晰,将“看云识天气”事理说清楚,最后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

五、归纳小结:

科普说明文的学习,可以遵循这样的规律:

抓特征、理顺序、讲方法、品语言。

六、当堂检测:

阅读分析

(一)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

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

云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2.本段的结构形式是。

3.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

4.本文段为了说明云的形态之多,一连用了多个比喻,这些比喻有什么作用?

5.《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写了很多关于天气的谚语,请将你积累的关于天气的谚语写出两条。

七、作业:

读写课后生字词并熟练掌握。

第四单元第31课时

17、看云识天气

(2)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1年7月20日

备课人:

陈向前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2、学习本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

3、培养学生观察热爱自然的习惯和情趣。

二、学习重点:

把握说明方法及作用。

三、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生动而准确的语言。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节课归纳出的科普说明文的学习规律是什么?

为了将事物事理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抓住了其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还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

例如:

分类别、打比方等等(当然也有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总括看来可称为生动说明。

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是语言的准确性。

2、板书课题并出示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1自然段的内容。

2.“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3自然段中总结四种薄云特点的一句话是什么?

4.举例说明看云识天气对工农业生产的好处。

(3)问题导学:

1.你能举例说明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吗?

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学法提示: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

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

2.你能举例说明文章语言的准确性吗?

(四)典题训练:

1、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⑴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

⑵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

⑶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

⑷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

(5)精讲点拨:

科普说明文无论采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语言或生动或准确,都是为了把被说明对象更真实、更准确、更具体、更科学、更通俗、更形象的展示给读者,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1归纳小结(略)。

2当堂检测:

语段阅读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①)天气的情况。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②)的,外层是(③)的。

这种光圈叫做晕。

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

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

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

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

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人们常说:

“东虹轰隆西虹雨。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朝霞在西,表明(④);晚霞在东,表示(⑤)。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文中①处应填的词语是(  )

A.断定  B.推定  C.推测  D.猜想

2.文中②处应填的颜色是,③处应填的颜色是。

3.文中④处填天气状况是,⑤处填天气状况是。

4.这段文字第一句话是(  )

A.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B.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5.这段文字采用了的说明方法。

6.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  )

A.总——分  B.分——总  C.总——分——总

七、布置作业:

独立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第四单元第32课时

18、绿色蝈蝈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11年7月22日

备课人:

吴华锋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①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习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

三、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四、学习过程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

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

(一)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

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

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

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

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

绿色蝈蝈。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自学指导

1、了解法布尔。

2、默读课文,积累词语。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静谧狩猎喑哑篡夺哀号

莴苣喙螽斯嗉囊

(2)理解词义: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更胜一筹:

惊慌失措:

静谧:

(三)问题导学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3、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

为什么?

4、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

为什么?

(四)典题训练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精讲点拨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五、归纳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

六、当堂检测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横线上:

连序不断夜色仓茫更胜一畴断指残腿劫略串夺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题目:

 

第四单元第33课时

19、月亮上的足迹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11年7月20日

备课人:

陈向前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二、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

三、学习难点: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嫦娥奔月”的故事如今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

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自学指导:

1.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

(三)问题导学:

1.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长时间?

登月全过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7.

2.宇航员登月后做了哪几件事?

3.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

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

(四)典题训练:

①想像一下在登月的高空中,宇航员会有什么感觉?

②文中写道,“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太空”,这样做合适吗?

五、归纳小结:

略。

六、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观测(cè)  泯灭(mǐn) 厄运( è )  发酵(xiào)

B、啜泣(chuò)小憩( qì ) 竦峙( shì ) 飞跃(yuè )

C、铁锹(qiāo) 海域(yù )  卓越(zhuō) 潜行(qián)

D、干涸(gū) 梦寐(mèi)  畅谈(chàng) 轨道(guǐ)

2、请把下列句子的正确排序填在下面横线上。

①登月舱与飞船对接成功。

         ②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

③飞船进入大气层,回到地球。

      ④登月舱打开舱门。

⑤飞船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间点,向月球进发。

⑥宇航员被唤醒,登月舱升空,离开月球

⑦两位宇航员换乘登月舱。

         

⑧火箭推动“阿波罗11号”飞船发射升空。

⑨地面呼叫,飞船减速,准备登月。

⑩登月舱平稳降落在月球上。

正确的顺序是:

3、阅读语段,回答如下问题: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

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

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

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

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

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

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电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

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

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

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

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

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①第一段文字记叙了(               ),是按照(    )的顺序写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          )——点火发射——火箭加速——(          )——(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

②简析“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的表达效果。

                                                              

③飞船的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中用“缓缓”一词,是否矛盾?

                                                                                 

七、布置作业:

①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

你会做些什么?

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题目为《我驾飞船登月》。

 

第四单元第34课时

20、山市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11年7月20日

备课人:

陈向前审核:

一、学习目标:

①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②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③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学习重点:

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幻景。

三、学习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①许多人都听说过海市蜃楼,却无缘目睹这种神奇。

有道是“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

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

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②出示目标并板书课题:

山市

(二)自学指导:

引导学生用“五读法”学此文;“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在诵读中展开联想和想像。

1、一读通语句:

读准字音和停顿。

2、再读明大意:

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直译课文。

(三)问题导学:

1、三读有感悟:

①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②结尾的作用是什么?

③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2、四读品内涵:

欣赏感受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学解释其中的道理?

3、五读得启迪:

读完本文你有何得到什么启迪?

(四)典题训练:

1、积累运用:

文中出现了三个形似字:

“恒”“亘”“垣”,它们的读音相同吗?

分别注出来。

(1)恒________

(2)亘________(3)垣________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高插青冥________

(2)直接霄汉________

(3)历历在目________

(4)一切乌有________

(5)黯然缥缈________

3.从课文中找出和“无何”含义相同的一个词:

________。

4.根据意思写出文中原句。

(1)但经常是好几年不出现一次。

(  )

(2)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

(  )

5.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世称________。

(五)精讲点拨:

略。

五、归纳小结:

再次强调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

六、当堂检测: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1.选段写了________。

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窗扉皆洞开:

________

(2)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________

3.山市有什么特点?

4.找出选段中表示时间的词,看看山市蜃景的变化分哪几个阶段。

5.按原文在选段横线上填空。

6.作者对城郭和危楼用了不同的写法,你能具体说说吗?

7.“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句中的“耸起”能换成“耸立”吗?

为什么?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第四单元第35课时

综合性学习:

探索月球的奥秘

课型:

新授课时间:

2011年7月20日

备课人:

陈向前审核:

一、活动目标:

①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的思想方法。

②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③写作时,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的内容。

④掌握查找资料,应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二、活动准备:

学生准备: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资料。

查询、下载资料并进行分类。

上交档案袋。

②分组:

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月球奥秘知多少”学习小组和“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学习小组,两个小组又细分为“月相”、“月食”、“潮汐”、“人类登月”、“月球与人类关系”、“神话传说”、“文章诗赋”、“对联”、“民风民俗”、“音乐绘画”等各个小组。

三、活动过程:

1、开场白,播放”人类登月”的录像,感受人类的伟大。

2、课堂展示过程:

组织一次月球知识擂台赛,分三个擂台小组,每个小组有三个人。

成立组委会,由组委会编题,赛后评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3、第一轮

必答题:

●你知道人类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登上月球的?

●哪个国家的哪一位宇航员第一次踏上月球?

●关于月球的来源有哪些说法?

●你知道月球上有哪些可以利用的资源?

●人造月亮是怎么回事?

●月球和地球相距多远?

●人类历史上是谁第一个开始月球的科学观察?

比赛规则:

①赛台三名选手必须依次在规定的时间内作答。

②答对一题得10分,答不完整或答错不扣分。

③答题时间30秒。

4、第二轮

抢答题:

●“朔”“望”各是什么现象?

●“月海”是月球上的海吗?

最大的“月海”叫什么?

●月球与地球的年龄哪个大?

●月球的半径是多少?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现象?

比赛规则:

①主持人读完题,说“开始”时,第一时间发出声响者有优先解答权。

②第一发言人答不对或不完整的,小组其他人可适当补充,不得超时。

③限时一分钟,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