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3167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docx

莆田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A卷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下学期高二第二次月考卷

语文(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

鲁枢元

如果对西方现代文学现象稍作考查,便不难发现,二十世纪的文学较之十九世纪的文学,在文学与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方面进行了明显的调整,文学呈现出强烈的“主观性”和“内向性”。

文学的“向内转”,成了整个西方文艺从十九世纪向二十世纪过渡时的一个主导趋势,而令人讨厌的“现代派”们,却在这一历史性的转换中打了先锋。

如果对中国当代文坛稍微做一些认真的考查,我们就会惊异地发现:

一种文学上的“向内转”,竟然在我们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显现出一种自生自发、难以遏止的趋势。

我们差不多可以从近年来任何一种较为新鲜、因而也必然是存有争议的文学现象中找到它的存在。

首先是小说创作方面。

粉碎“四人帮”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悖谬于传统写法的小说作品,例如所谓“三无小说”。

这些小说,其实并不就是没有“情节”、“人物”和“主题”,而只是在割舍了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晰性之后,换来了基调的饱满性、氛围的充沛性、情绪的复杂性、感受的真切性。

这类小说,成就高下不一,但共同的特点是:

它们的作者都在试图转变自己的艺术视角,从人物的内部感觉和体验来看外部世界,并以此构筑起作品的心理学意义的时间和空间。

小说心灵化了、情绪化了、诗化了、音乐化了。

小说写得不怎么像小说了,小说却更接近人们的心理真实了。

新的小说,在牺牲了某些外在的东西的同时,换来了更多的内在的自由。

其次,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还更早一些、更突出地表现在诗歌创作中。

诗人以个性的方式再现情感真实的倾向加强了,诗歌的外在宣扬,让位于内向的思考,诗歌的重心转向了内在情绪的动态刻画,主题的确定性和思想的单一性让位于内涵的复杂性与情绪的朦胧性。

正如谢冕同志指出的,新时期的诗歌,由对外在客观事物的铺叙描摹变为对于具有复杂意念的现代人心灵对应物的构建。

也正如一位青年诗人的自述,新时期的诗歌,发生了由“客体真实”向“主体真实”的位移,发生了由“被动反映”向“主动创造”的倾斜。

上述“三无小说”和“朦胧诗”,应该说都是新时期文学中一些极端的现象。

极端的当然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然而却是当代文学整体动势中最显眼、最活跃的一部分。

除了这些作品表现出较强烈的“向内转”倾向之外,一些选材和写法都倾向于传统的文学作品,受新时期文学这一总体趋势的牵动,也都或多或少地发生了某些“向内转”的倾斜和位移。

比如,一贯以“炮火连天”“杀声动地”为特定风格的我国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也开始由传统的写敌我对垒、生死角逐之类的外部冲突,转为写生死关头人与人之间的“内心冲突”。

又如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一部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很有份量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关于这部小说的创作倾向,张洁在答联邦德国《明镜》周刊记者问时曾作过如此剖白:

“我的小说实际上不讲究情节,不在意对人物的外部描写,我更重视的是着力描写人物的感情世界,渲染一种特定的气氛,描述人物所处的处境,以期引起读者的感情上的共鸣,这样的叙述方法可以比作音乐。

”张洁小说创作追求的显然是一种内向的小说美学。

可以看出,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主题的繁复化、情节的淡化、描述的意象化、结构的音乐化似乎已成了我们的文学最富当代性的色彩。

“内向化”的文学艺术观念已经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审美意识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向内转”即文学在文学与人、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方面进行明显调整而呈现出的强烈的“主观性”和“内向性”。

B.所谓“三无小说”是以基调的饱满性、氛围的充沛性、情绪的复杂性、感受的真切性替换情节的戏剧性、人物的实在性、主题的明晰性的新的小说。

C.由“客体真实”向“主体真实”的位移,由“被动反映”向“主动创造”的倾斜,正是新时期诗歌,由对外在客观事物的铺叙描摹变为对于具有复杂意念的现代人心灵对应物的构建的具体表现。

D.受新时期文学“向内转”总体趋势牵动,某些传统的文学作品在选材和写法的倾向上都发生了某些“向内转”的倾斜和位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自然段由“引”“议”两部分构成,以类比手法提出了一种文学上的‘向内转’竟然在我们八十年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显现出一种自生自发、难以遏止的趋势的统摄全文的观点。

B.第三自然段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阐述了“三无小说”的特点和价值,论证了粉碎“四人帮”后文坛上出现了一种悖谬于传统写法的小说作品。

C.文章引用张洁的剖白有力论证了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是一部在艺术上和思想上都很有份量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也证明了其小说追求的显然是一种内向的小说美学。

D.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论证部分采用并列与递进相结合的层次,析现象抓本质,论证了新时期文学的“向内转”的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张洁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可以看出,题材的心灵化、语言的情绪化、主题的繁复化、情节的淡化、描述的意象化、结构的音乐化成了我们的文学最富当代性的色彩。

B.作者认为“朦胧诗”是当代文学整体动势中最显眼、最活跃的一部分,但否定它的极端性。

C.粉碎“四人帮”后文坛上出现的悖谬于传统写法的小说作品,因为写得不怎么像小说了,就更接近人们的心理真实了;因为牺牲了某些外在的东西,就有了更多的内在的自由。

D.文学上的“向内转”,在我们八十年代的中国显现出一种自生自发、难以遏止的趋势,“内向化”的文学艺术观念成了新时期中国人民审美意识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

但以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有两个绕不开的问题:

一是不可再生,二是污染。

而可控核聚变就能解决这两个问题。

从“进口”上说,可控核聚变所需的原料氘原子和氚原子,在地球上非常丰富。

氘在海水中储量极大,1公升海水里提取出的氘,在完全的聚变反应中可释放相当于燃烧300公升汽油的能量;而氚可通过中子与锂反应生成,在地壳和海水中,锂都是大量存在的。

从“出口”上说,可控核聚变的产物为氦和中子,不排放有害气体,也几乎没有放射性污染,具有环境友好的优点。

除此之外,可控核聚变还有另一个重要特点:

固有安全性。

可控核聚变反应不会引起爆炸,也不会导致泄漏事故。

(摘编自《“人造太阳”离圆梦又近一步》,“人民网”2020年1月10日)

材料二: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于2006年签署,该计划由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韩国和印度七方参与,集中了全世界在磁约束核聚变领域的科技力量,以验证可控核聚变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

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合作项目之一,也是中国以平等身份参加的最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中国的加入促进了ITER计划更好地实施,同时得益于参加ITER计划,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研发和技术水平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通过不断深化国际合作交流,针对当前关键技术壁垒,探索创新,不断实现突破,我国可控核聚变已逐渐由跟跑转向并跑,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核西物院承担的ITER第一壁采购包半原型部件是中国团队承担的一项高难度任务。

当时世界上能够满足ITER第一壁特殊材料要求的只有美国。

科研团队联合国内有关单位通过十多年不懈努力,不仅在特殊材料的制备上,而且在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研制的ITER超热负荷第一壁半原型部件于2016年率先通过国际认证,这标志着我国该技术已达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段旭如、钟武律《揭秘“人造太阳”》,《光明日报》2020年9月24日)

材料三:

中核集团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主体,已经形成了覆盖核工业完整产业链各环节的自主技术体系和自主品牌体系,特别是自主设计建造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正阔步走向世界。

目前,中核集团国内外6台在建“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工程建设均有序推进,安全质量全面受控,是全球唯一不拖期的三代核电。

在核电领域,中核集团从自主建设30万千瓦、6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重大跨越,自北向南建成田湾、泰山、三门、福清、昌江五大核电基地,都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

中核集团是全球唯一连续30多年不间断从事核电站建设的企业集团,这是其他任何国家的企业都没有的。

中核集团也积极参与核领域国际合作,布局组建海外研发中心,引进用好国际领军人才和技术资源。

发挥中核集团的独特优势,积极参与ITER等国际科研合作,为全球核技术创新贡献中国力量。

同时也加快推进“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自主核电“走出去”,更好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余剑锋《自主创新是中国核工业之魂》,《光明日报》2020年9月24日)

材料四:

核技术在疫情防控中“临危受命”,从2月9日到24日,核工业领域就有44家单位,完成139万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辐照灭菌。

其采用的辐照技术,可将灭菌时间缩短到l天以内。

而我国国标医用防护服大多采用环氧乙烷灭菌,需要7天-14天时间。

既能用于辐照生产,又可为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提供热源。

2019年,山东海阳70万平方米的核能供热项目一期工程正式供热,标志全国首个核能商业供热项目正式启动。

未来,核能还将在工业供汽、海水淡化、余电制氢、同位素生产、制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陈瑜《清洁发电多元利用蹚出中国特色核能之路》,《科技日报》2020年10月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可控核聚变有着反应原料丰富、绿色环保、固有安全性等诸多优点,但实现它并不容易,需要世界各国合作完成。

B.中国加入ITER计划,为国际贡献了中国力量,促进了计划的更好实施,也促使我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C.核西物院攻坚破难,在特殊材料制备和焊接工艺等多项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成功研制了ITER超热负荷第一壁半原型部件。

D.核技术在疫情防控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单位采用核辐照技术,对医用一次性防护服进行辐照灭菌,大大缩短了灭菌时间。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ITER计划成功验证了可控核聚变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那么人类将获得取之不竭的能源,将彻底解决能源和环境的问题。

B.中国以平等身份参加ITER计划,承担高难度任务并圆满完成,说明我国的科技力量不断提升,也体现了我国为实现“科技大国”的努力。

C.中核集团是我国核科技工业的领头军与核心力量,引领着我国核能向着更安全、更环保的方向发展。

D.未来核技术的应用领域会愈加广泛,不仅在工业领域,还能够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为人类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6.中国核事业是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核能之路的?

请结合相关材料简要分析。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补天

孙道荣

认识老唐很偶然。

那天因为急事出门,出了地铁口,天忽然下起暴雨。

朋友的店就在一百多米处,但雨太大了,没带雨伞,我犹疑着,是干脆冒雨奔跑过去,淋成个落汤鸡呢,还是等雨小一点再过去。

就在我犹疑不决时,有个人拿着一把伞,戳到我面前。

他嘴里还说着什么,风大,雨急,进出的人又多,人声嘈杂,我没听清。

我想,他是见我没带伞,要卖伞给我吧。

我摇摇头,身子不自觉地往后退了退。

家里的伞太多了,很多都是出门忽然遇雨,临时买的。

再说,刚才出门匆忙,身上也没带钱呀,我又不会手机支付。

他还是坚定地将伞递到我面前。

这人可真是怪,我心里嘀咕着。

嘴上对他说,不好意思,我不买伞。

他听了我的话,笑了,说,我不是卖伞的,我看你没带伞,雨又这么大,你拿去用吧。

还有这样的好事?

我不相信地打量了他一眼,他穿着雨衣,头上还戴着一个竹编的斗笠,透过雨衣,能隐约看见他里面穿的是黄色的工服,看样子是个环卫工人。

见我还是不相信,他一把将伞塞给我。

我接过了伞。

我说,谢谢你。

这样吧,我就到前面不远的地方,我去拿一把伞,就回来还你。

他笑笑,没事,不用还我的。

我撑着他给我的伞,向朋友的店走去。

事情办得很顺利。

回来的时候,我跟朋友借了一把伞,又带上了他送我的那把伞,我要还给他。

地铁口找了一圈,却没有看到那个人。

我又在地铁站附近转了一圈,远远地看到一个环卫工人在冒雨清扫路口的一滩积水,我走过去,果然是他。

他也认出了我,一手拄着扫把,一手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说,没想到,你还真来还伞了,一把旧伞,不值当呢。

我说,你帮了我忙,已经非常感谢了,伞嘛,自然应该还给你。

他憨憨一笑,收了伞,用劲甩了甩,然后折叠好,塞进身边的环卫车的座位底下。

我看到里面,还有几把伞。

便好奇地问他,你带这么多伞出门干什么?

他嘿嘿乐了,说,很多人跟你今天一样,出门忘记带伞,却突然碰到大雨了。

我呢,遇到了,就送给他一把。

还有这样的好人?

我就这样认识了他。

再次见到他,是个中午,晴天。

从朋友的店里出来,看到一个环卫工人蹲在树底下,吃着自带的盒饭。

我认出来了,是老唐。

我走过去,请他到朋友的店里坐着吃饭。

他坚持不肯。

我返身回到朋友的店里,搬了两张凳子过来,给他一张,我自己一张。

我们坐在大树底下,随便聊了起来。

他比我年长十来岁,听口音,是江西人。

一问,果然是婺源的。

我还是很好奇,他为什么会在雨天送伞给别人?

再说,他哪来那么多伞呢?

他告诉我,他有一个祖传的手艺,就是修伞。

以前在老家时,他在镇上摆了一个摊,专门给人修伞。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用的还是油布伞,笨重,但伞面大,遮风挡雨的效果很好。

那时候,一般人家,也就一两把伞,坏了,绝舍不得扔掉,花钱重买一把。

穷呢,哪敢浪费啊?

因而,他的修伞生意也好。

说是修,其实更多的是补。

油布破了一个洞,或撕了一个口子,拿来让他补。

老唐说,先在破洞四周刷上桐油,待桐油微干了,撕下一块他用竹料自制的油纸,封上,再刷一层桐油。

等桐油收干了一点,再贴一层油纸,如此往复三四次,破洞就修复如初了,看起来就跟新伞一样。

老唐在说起这些时,不像一个修伞匠在修伞,倒更像一个民间的艺人,陶醉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

他说,那时候,修一把伞只要一两角钱,但因为是个技术活,挺受人尊重的。

他也靠了这门祖传的手艺,养家糊口,日子过得还不错。

他说,后来,伞的品种渐渐多起来了,折叠伞、自动伞流行了,这倒没难住他,原理都差不多,他很快就掌握了修理的技术。

真正致使他撑不下去的,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伞破了、旧了,不再找他修理,而是扔了,直接换一把新伞。

他的生意,渐渐冷淡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姑娘,拿了一把旧式的雨伞来找他修,伞骨差不多散架了。

他对姑娘说,这把旧伞,不值得修了,修理的钱比买把新伞还贵呢。

姑娘却央求他一定要修好,说这是她奶奶用过的伞,小时候,奶奶就是用这把伞接送她上学的。

姑娘说,奶奶走了,我想修好这把伞,留个念想。

老唐说,人间的每把伞,都有一个故事呢。

后来,修伞的生意撑不下去了,老唐就进了城,做了一名环卫工。

我扫地的时候,经常会捡到别人扔掉的伞,大多只是些小毛病,修修还能用。

老唐说,我就将它们修好,随身带着,遇到下雨天,有人没带伞,我就送给他,挡挡雨。

吃过饭,老唐要继续工作了。

跟他告别时,他忽然说,以前,有个来修伞的人跟我说,你们修伞的人,是在补天呢。

这句话,我记了大半辈子。

我也记住了,老唐。

(选自2020年8月30日《新民晚报》)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认识老唐很偶然”一句开头,颇具匠心:

既收到了吸引读者的效果,又起到引出主人公和全文主要道具“伞”的作用。

B.在开头的几个段落里,本文借“我”突然遇雨这件事,让一个助人为乐、做好事不图回报的环卫工人的形象地站立在读者面前。

C.本文详细地描叙了老唐修伞的过程,主要目的在于突出老唐的匠人精神,突出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D.本文插叙一个姑娘为纪念逝去的奶奶来请老唐修伞这件事,既证明了伞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更证明了下文那句话所说的道理。

8.本文画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

9.环卫工老唐以前是个修伞匠,他的匠人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①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

孔子曰: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之外,于今为要绥,而习类尚因其故。

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求其所谓甚陋者而莫得。

独其结题鸟言山栖羝服,无轩裳宫室之观,文仪揖让之缛,然此犹淳庞质素之遗焉。

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

夫爱憎面背,乱白黝丹,浚奸穷黠,外良而中螫,诸夏盖不免焉;若是而彬郁其容,宋甫鲁掖,折旋矩矱,将无为陋乎?

夷之人乃不能此,其好言恶詈,直情率遂,则有矣。

世徒以其言辞物采之眇而陋之,吾不谓然也。

②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

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

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谓予之乐之也,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

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

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

③嗟夫!

诸夏之盛,其典章礼乐,历圣修而传之,夷不能有也,则谓之陋固宜;于后蔑道德而专法令,搜抉钩絷之术穷,而狡匿谲诈,无所不至,浑朴尽矣!

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

斯孔子所为欲居也欤?

虽然,典章文物,则亦胡可以无讲?

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不中不节,卒未免于陋之名,则亦不讲于是耳。

然此无损于其质也。

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

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

【注】龙场,在今贵州修文县。

当时作者谪龙场驿丞。

要绥,指边远地区。

结题:

指少数民族结发于额的装束。

羝服:

羊皮作衣服。

甫:

章甫,古代的礼帽。

掖:

衣袖。

折旋矩矱:

遵守规则法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B.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C.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D.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列堂阶/办室奥琴/编图史/讲诵游适之道/略具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夷,先秦时北部民族泛称。

“九”并非具体数目,只表示众多之义。

后泛称少数民族。

B.轩裳,古代卿大夫所乘坐的一种前顶较高而有帷幕的车子。

裳,指帷裳,车旁的布幔。

C.诸夏,周代分封的“王之支子母弟甥舅”各个诸侯国。

后泛指中原地区,中国。

D.君子,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

后“君子”被赋予道德的含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被贬到当时的边穷地区贵州龙场当驿丞,条件艰苦,甚至连住处也没有。

当地人认为他没法待下去,但他还是扎下了根,借孔子之语命名住所,感到生活安宁而快乐。

B.我们耳熟能详的《陋室铭》文笔之空灵飘逸,从居住环境、生活情趣、交往人物等角度体现陋室不陋;而本文内涵沉雄大度,层层推进,说理深入:

二者主旨迥异。

C.本文并非简单描述贬所环境差,条件苦,而是讲述了当地人虽性情粗野,却醇厚质朴,更易接受圣学教化。

至于说自己无力担此重任,需要等待君子来,这是自谦。

D.作者写作目的有四:

伸张孔子夷地“何陋之有”的观点,期待品德高尚的人来夷地教化百姓,赞扬少数民族人民直率坦诚、乐于助人的品性,表达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盖古之时,法制未备,则有然矣,不得以为陋也。

(2)龙场之民,老稚日来视予,喜不予陋,益孚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圣明君。

【注】①诗人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诗人随后也过大庾岭去欢州。

②洛浦:

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长地阔”“岭头”“白云”这些虽是自然之物,但它们营造的意境却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感情。

B.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洛浦风光”和“崇山瘴疠”形成强烈的反差,引起读者的共鸣。

C.“人何处”是默念友人杜审言人在何方,类似于设问,不答而答,不言自明,表意含蓄。

D.最后一联“两地江山”既可指与朋友分隔之远,又可指与朝廷相距万里之遥,面君之难。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请概括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韩愈《师说》中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英雄的风流余韵经历无数历史风雨而一去不复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我是个诗人,却因为各种因缘,有机会走进很多地方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

最使我震撼的,是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历史文化精品展。

那么多展品,或朴拙或华美、或雄浑或纤巧,_________。

它们都是各个历史时期我们这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瑰宝,大美不言,却闪耀着无声的光华。

偌大展厅的展品遵照历史年代布置成了相互勾连的一连串“回”字形空间,仿佛走进了漫长的历史走廊,置身其中,让人浮想联翩。

辗转迂回间,我忽然明白,我看到的,其实都是时间,_________的展品,其实都只是时间的各种幻象。

最初的展品,其实是由自然做出的选择,散布在广袤的天地之间。

后来有了有形的博物馆,有了人为的拣选。

我不否认人为拣选之于它们的意义。

但我想,最终,时间依旧是唯一的评判者。

只有经历过时间,_________后,其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被保留下来。

或者,再往遥远的将来想一想,最终,这些有幸保留下来的展品或许也会_________。

()是的,诗歌不是学术研究,不是论文,不需要缜密、翔实的考证,也不需要确凿、科学、正确的结果。

但是它需要有温度的感知,有个性的表达,需要独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