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2843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docx

解读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

解读之

《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

(上集)

【《经典解读》片头】

【画面配音:

智者说:

生命的消逝,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也是生命行走的另一种方式。

当岁月流转,时光的窗帘上,叠印着现代生活的阳光,作为今人的我们,透过诗人的笔墨,仍可清晰地看到当年诗人行走的影像与他丰富的情感世界。

苏东坡,便是消失在时光云海中、却活在诗词文赋、案几尺牍中的一位大文学家。

【出静帧模版字幕:

《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上)】

【画面配音】

苏东坡,号东坡居士,后人喜称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位诗、文、词、书、画五项全能的文豪,多栖的明星,在中国文学舞台上,他是最不怕PK的巨星。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星光暗去,只有他辉光依旧,人气居高不下。

对于今天的人们,他不仅活在阳春白雪的诗词里,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东坡肉”“东坡酒”“东坡砚”等与之有关的事物,总会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出他的无处不在。

【主持人出镜,主持人中景】

纵观苏东坡的一生,满怀一腔“大江东去”的豪情,却又不乏“千里共婵娟”的柔婉,更以其深情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让世人铭记,并为之动容。

他豪放正直、多才多艺、多情多爱,虽然仕途跌宕,但却乐观豁达,性情率真,他的许多传奇佳话都有诗词佐证。

今天,我们就要沿着苏东坡的传奇佳话,与特邀嘉宾一起来解读苏东坡的诗词。

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位嘉宾是何许人。

【画面配音:

上课、办公、写字、读书、散文选刊封面、里面文章、选本书籍,与苏东坡后裔在一起的照片等】

今天特邀的嘉宾是烟台旅游学校高级讲师刘艳琴。

她是中国苏东坡研究学会会员,山东苏学研究专家,烟台著名作家。

2006年,她以五千字散文《来生便嫁苏东坡》在文坛引起轰动,此文大气磅礴、浑厚深沉,读来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先后被《当代文苑》《青岛文学》《散文选刊》等刊物发表转载,入选《2006年度散文选》等多种版本选集,她本人,更是被苏东坡后裔亲切地称作“苏老太太”。

【短片结束,出全镜,主持人和嘉宾】

主:

刘老师,您好!

刘:

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

散文《来生便嫁苏东坡》,是您以一个女人的独特视角,全面解读苏东坡爱妻、亲弟、恤民的传奇一生。

今天,您和我就要顺着这三条线,一起来解读苏东坡留下的词。

不过,我你的文章,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

在中国文坛上,多才多情值得仰慕的文人有很多,离苏东坡年代较近的就有唐朝的李白,宋时的柳永,为何您{看好了}了苏东坡,就对他情有独钟?

刘: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样卷帙浩繁的历史长卷中,文人有如宇宙的尘埃,只有才子特别是大才子才可以日月同辉,光照天宇,明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然而,在这些才子乃至大才子中,人品、才气堪与苏东坡比肩者真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李白无疑是大才子。

但他冷血,文字里很少有涉及闺情的,因为李白是不屑于谈情说爱的。

他更爱的是他的诗和美酒。

而柳永多的只是青楼薄情,怎可与东坡对妻“长相知,不相疑”“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至真性情相比呢。

【以主持人说词为背景,打上小标题:

爱妻:

一个男人与三个女人】

主:

说到苏东坡的至情,刚才刘老师引用了苏东坡写给结发妻子王弗的“江城子记梦”,那我们就首先从这首词开始解读苏东坡的爱妻一面,体会一下苏东坡的“至真性情”。

【出竖排字幕并同声朗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

---苏东坡:

江城子*记梦

【转一版横排字幕:

古诗今译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克制自己不去思念吧,却本来就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

没有地方跟她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

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了

因为我四处奔波,满面灰尘,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

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泪水流淌千行

料想妻子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

就是那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地山岗

【主持人中景镜头】

主:

妻子去世已经有十年了,这天夜里,苏东坡又在梦中见到了王弗,醒来伤感不已,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记梦》,据说在这之前没有人用词这种形式来写悼亡,这一点啊苏东坡是首创,可没想到这一首创,却成了后世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当然是因为苏东坡本身就有着极高的文学造诣,而这首词每每读来都字字血泪,行行悲情,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绵绵不绝的哀伤和思念,我想最重要的还是源于苏东坡对王弗的用情之深。

【拉回主持人和嘉宾全镜】

刘:

是啊,十年对感情来说是怎样的一个概念?

千年是神话,百年不现实,只有十年是比较真实的。

十年间的“不思量自难忘”化作简练凝重的词语,犹如声声哽咽,压抑沉重的气氛,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

【画面配音】

苏东坡与王弗成婚时,一个十九岁,一个十六岁。

王弗,聪慧沉静,贤淑达礼,是苏东坡一生最信任最依赖的爱人。

两人琴瑟相和,恩爱有加。

但天妒幸福,这个蕙质兰心、“红袖添香夜伴读”的女子,与苏东坡甘苦与共十一年后,以二十七岁的花样年华撒手人间。

【切回刘艳琴画面】

刘:

王弗早逝,对苏东坡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苏东坡在王弗埋骨的山头亲手栽下了三万株松苗。

三万株啊,要种多长时间?

点点滴滴的泥水中,包含了多少情和爱!

他是把自己那一缕相思化成了三万株万古常青的松树,岁岁年年,生生世世,守候在爱妻身旁了。

主:

这种感天动地的表达方式,我想也只有苏东坡这样的奇男子才能做到!

但生命沉寂,终将是一场无法告白的伤逝,这种伤逝只会在活着的人眼里流淌成一曲令人潸然泪下的哀歌。

这首歌流淌了十年,一朝化为诗词,便惊天地,泣鬼神了。

刘:

是啊,男儿有泪不轻弹,化作诗词更断肠啊。

2007年是苏东坡诞辰970周年,受苏东坡家乡眉山市活动组委会的邀请,我到眉山参加纪念会议,其间到埋着王弗和苏东坡父母的“短松冈”参观,见短松已粗壮,王弗墓边预留的墓坑早已不在,又想起了这首诗,大家不禁唏嘘感叹了一番。

主:

这首词感动了无数的世人,但按照咱现代人的思维,有一个人怕心里不是滋味,这个人就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在姐姐去世后,她作为续弦嫁给了苏东坡。

可是,刘老师,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据史料推算,苏东坡是与王闰之结婚六年之后写了这首纪念王弗的词。

你怎么看这时苏东坡的感情?

刘:

苏东坡在他与第二任妻子生活了六年之后,为王弗写下了这首令所有读懂了的人摧心扼腕、痛断肝肠的词,这更说明:

苏东坡是个重情的人,没有因有了新欢就忘了旧情。

主:

这会不会是对活着的人是一种伤害或者轻视?

刘:

不会的。

王闰之没有姐姐王弗那样的锦绣才华,但却不失为一个好女人。

她温顺贤德,百依百顺,她正是敬重苏东坡对姐姐的深情,才带着仰慕嫁给苏东坡的。

【画面配音】

王闰之对苏东坡写悼亡诗的举动,非常理解和同情。

她对苏东坡与王弗之子,如同己出。

她认同苏东坡的人生价值观,给予他家庭的温暖与和谐,陪伴着他走过了二十五年的跌宕时光,其中经历了苏东坡一生最大的劫难乌台诗案和黄州贬谪。

但这二十五年也是苏东坡创作最丰收的阶段,这跟王闰之的宅心仁厚有着极大关系。

以至风雨相伴25年后,当王闰之又先于苏东坡去世时,苏东坡肝肠寸断,发出了“归不同时死亦同穴”的哀呼。

【主持人镜头】

主:

相交腹有诗书的王弗,很多人说,王闰之与苏东坡更像是柴米夫妻。

当然了,贤惠的王闰之给了苏东坡很多创作的灵感,但苏东坡似乎写给王闰之的诗词并不多,我查了很多资料,好像只有一首《蝶恋花》流传最广,而且这首词是在王闰之去世四年后,恰逢她生日,这时苏东坡为王闰之写下了这首词。

刘:

我不敢确定苏东坡为王闰之写了多少,因为近千年的时光,可以淹没很多东西,也许写了,只是没有流传下来而已。

但作为王闰之,陪伴这样一个人间奇男子25年,并给予他很多创作灵感,这就已经足够人们艳羡的了。

主:

那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蝶恋花》。

【竖排字幕: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横排古诗今译】

古诗今译

在春风微拂的正月初五

岷江岸边

堤柳微黄,柔丝万缕

在锦绣窗纱的屋内

暖阳融融,春意葱郁

书香中降生了一个奇女。

三个儿子对你一样的敬爱

你疼爱他们也同心一意

想当年我们一起把受困的鱼儿同放水里

你这样善良的人

天公也会让吉祥的曼陀罗

在你的坟前飞花如雨

【主持人】

主:

刘老师,这首词与写给王弗的《江城子记梦》相比,似乎少了刻骨铭心的伤痛,却多了赞美。

你觉得这是否代表着苏东坡对王闰之的感情不及王弗?

【刘艳琴】

刘:

不能这么理解。

感情表达方式不同,有人嚎哭,有人抽泣,但你不能说哭得大声的人就格外悲伤,是吧?

我觉得从词中“奇女”两字,可以看到王闰之在苏东坡心中的份量。

另外,从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贤惠良善,在苏东坡眼里,这样性情如水的女子才是世界上最美丽爱人。

主:

这也许就说是人们所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感情一般,又怎么会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呢?

刘:

不过,王闰之也做了一件糊涂事,就在苏东坡“乌台诗案”被捕入狱时,她担心小人从诗文中找出苏东坡的罪状,便一把火将苏东坡的诗稿焚毁。

成了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主:

这个举动对我后人来说确实很可惜啊,但是作为女人都能理解她的选择,她是太爱苏东坡了,怕这个男人再引言获罪,再受迫害,所以也就情有可原了。

刘:

对,总得来说,王闰之真的是一个好女人。

她在临去世时,还把苏东坡的贴身伺妾王朝云叫到床前,拜托王朝云,好好照顾苏东坡,无论以后境遇如何,都不要离开他。

【画面配音】

王朝云是十二岁时在杭州由王闰之买来做侍女的,朝云多才多艺,聪明漂亮,深得苏东坡夫妻的喜爱,长大后王闰之做主收房为侍妾。

在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苏家的仆从侍妾都被遣散了,只有朝云坚决不走,愿意追随主人去一片蛮荒的贬谪地黄州,在黄州四年朝云为苏东坡生有一子,可惜未满周岁就夭折了。

在苏东坡的后半生中,朝云始终对苏东坡“钟敬如一”,万里相随,九死不悔,直到34时岁病逝于惠州。

朝云是苏东坡凄凉晚年中唯一的红颜知己。

主:

“身处逆境,还不离不弃”怪不得苏东坡写给这个女人的诗词是最多的,还把她称为“天女维摩”。

刘老师,在苏东坡写给王朝云的诗词中,您觉得哪一首比较著名?

刘:

苏东坡为朝云写的最著名的一周怀念词,要数《西江月•梅》!

【出竖排字幕】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古词今译:

梅花生长瘴疠之乡,却不怕瘴气的侵袭,因它有冰雪般的肌体、神仙般的风致。

仙姿艳态,引起了海仙的艳羡,经常派遣使者来到花丛中探望;这个使者,就是倒挂树上的绿毛小鸟(状如幺凤)

梅花天然的洁白,不屑于铅粉妆饰;梅花谢了(洗妆),而梅叶仍有红色(不褪唇红),爱梅的高尚情操已随着晓云而成空无,已不再象王昌龄梦见梨花云那样做梦见梅花的梦了。

刘: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梅花,实际上是写朝云的冰清玉洁天生丽质。

主:

这样说来,那句“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的确表达了苏东坡在朝云死后已经心如槁木了。

刘:

是啊,曾经沧海难为水,人生难得一知己。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苏东坡吃完了晚饭抚着肚子问侍女:

“你们说我这里都是什么?

”有的说是一肚子学识,有的说是一肚子诗文,朝云却说:

“那是一肚皮不合时宜。

”苏东坡大呼:

“对!

”就大笑起来。

苏东坡的一生浮沉都在这个“不合时宜”上,苏东坡哪能不在这样的知己死后心灰意冷。

这也让苏东坡对朝云的相知耿耿于怀,以至于在纪念朝云而修筑的“六如亭”,苏东坡亲撰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主:

都说千金易得,知音难求。

不难想象苏东坡在此后的日子里,有多少苦雨孤灯的夜晚,就有多少“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的惆怅了。

在朝云之后,苏东坡再也未娶。

这样情深意重的好男人,谁不心动呢?

所以,也就有了刘老师这篇《来生便嫁苏东坡》了。

刘:

对呀,你想,嫁给一个全心全意爱妻子的男人,沉浸在他呵护的柔情里,虚枕在他温暖的胸膛上,把全世界浓缩成一个爱人。

走到哪里,你都可以把骄傲写在脸上,把胸脯挺得高高,把腰枝扭得乱颤,把脚步走得铿锵;走到哪里,你都可以笑得日月灿烂,山河添色。

主:

说到这啊,我也心动。

刘老师,如果您真的嫁给了苏东坡,你会是哪个女人?

刘:

我会是王朝云,为他收拾行囊,伴他一路风风雨雨地远行。

不过,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从坡翁乘风归去的公元一一零一年算起,已有九百多年,当我也乘风归去并转世投生时,应该有一千年了吧。

虽然我不知道在这千年的轮回中,有多少人曾经如我一样地期盼过,但我仍愿意倾尽我的全部虔诚来祈祷:

在来生,请满足我的千年等一回:

嫁一个这样有情有义的好男人。

主:

在这里我们也祈祷:

愿这世间所有的好女人都能嫁给爱她懂她的好男人。

顺便提醒一下电视机前的女同胞们:

极品难遇,遇到了就一定要抓住!

如果能在今生解决,咱千万别拖到来生,因为来生毕竟太遥远了。

好,今天的节目我们讲述了苏东坡的三段情感历程,也解读了苏东坡写给爱妻的诗词。

喜欢苏东坡,喜欢他的词,那么请在下周二同一时间继续收看《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下集,到时刘老师和我将为您继续解读苏东坡在亲弟、恤民方面的诗词。

别忘收看。

再见。

【主持人和刘老师一起向观众点头再见】

【歌曲《》结束】

解读之

《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

(下集)

【《经典解读》片头】

【画面配音:

智者说:

生命的消逝,是生命的另一种存在,也是生命行走的另一种方式。

当岁月流转,时光的窗帘上,叠印着现代生活的阳光,作为今人的我们,透过诗人的笔墨,仍可清晰地看到当年诗人行走的影像与他丰富的情感世界。

苏东坡,便是消失在时光云海中、却活在诗词文赋、案几尺牍中的一位大文学家。

【出静帧模版字幕:

《苏词与来生便嫁苏东坡》(下)】

【画面配音】

苏东坡,号东坡居士,后人喜称苏东坡。

苏东坡是一位诗、文、词、书、画五项全能的文豪,多栖的明星,在中国文学舞台上,他是最不怕PK的巨星。

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星光暗去,只有他辉光依旧,人气居高不下。

对于今天的人们,他不仅活在阳春白雪的诗词里,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

“东坡肉”“东坡酒”“东坡砚”等与之有关的事物,总会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出他的无处不在。

【主持人出镜】

主:

苏东坡的一生称的上空前绝后,他的头上有很多的桂冠:

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美食家、思想家、政治家。

他词开豪放一派,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的在文学艺术造诣放面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智商奇高,足以吸引古今女性把他视为白马王子,更致命的是他还具有着高超的情商。

因此,女性对他趋之若鹜是必然的。

上期我们邀请了一位“来生便嫁苏东坡”的女性,和我一起解读了苏东坡的爱情诗词,今天,我们还邀请她与我一起来解读苏东坡“亲弟、恤民”的诗词。

【画面配音】

今天特邀的嘉宾是烟台旅游学校高级讲师刘艳琴。

她是中国苏东坡研究学会会员,山东苏学研究专家,烟台著名作家。

2006年,她以五千字散文《来生便嫁苏东坡》在文坛引起轰动,此文大气磅礴、浑厚深沉,读来激情澎湃荡气回肠,先后被《当代文苑》《青岛文学》《散文选刊》等刊物发表转载,入选《2006年度散文选》等多种版本选集,她本人,更是被苏东坡后裔亲切地称作“苏老太太”。

【短片结束,出全镜,主持人和嘉宾】

主:

刘老师,您好!

又见面了

刘:

主持人好,观众朋友们好!

主:

有人说,人间最宝贵的是亲情,连爱情也不能与之抗衡。

在历史上,兄弟齐名的故事很多,但像苏东坡与弟弟苏辙,哥俩感情这么好的,却不多见,是吧?

刘:

是。

虽说兄弟亲爱本是人之常情,但能够患难与共至死不渝的,并不多见,尤其是官宦中,我们熟悉的那首《七步诗》也是共享文名的曹植曹丕兄弟间的事,那诗的背后可是刀光剑影,生死一念间啊。

像苏家这样的兄弟情义连《宋史》都说“近古罕见”。

主:

的确啊,翻开这哥俩的诗词文集,随处可见彼此牵挂、勉励、思念、祝福的唱和之作。

刘:

有一次,他们一起出川应举,留宿在怀远驿,夜晚风雨大作,寒意阵阵,身体稍弱的苏辙起身披衣,见哥哥正在读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诗,诗中有两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

诗中的情境正好与兄弟二人的此刻情形相吻合,兄弟感叹:

一旦入了仕途,风雨之夜一起谈论古今对床而眠,怕也会成为一种难得的奢侈。

于是二人立下了“雨夜联床赋新诗”的约定,说好入仕之后决不长恋官场,将来一定要早早退休,归隐山林,再重温这份“夜雨对床”的闲情逸致,享受天伦之乐人生之美。

【画面配音】

然而,“夜雨对床”就成了兄弟俩的一个心结,在二人互相唱和的几百首诗作中,夜雨对床成了二人一生反复被提及的话题,然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宦海沉浮中,令他们魂牵梦萦的“夜雨对床”之约终成画饼。

直到苏东坡归天,苏辙遵遗嘱,把苏东坡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上,又命子孙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遗骨也安葬在兄长身边,兄弟二人才长长久久地厮守在了一起,并给苏洵立了一个衣冠冢,算是苏东坡兄弟也回家了。

【切回刘艳琴镜头】

刘:

在苏东坡的最后落脚地河南郏县的三苏坟景点,有著名的八景之一“苏坟夜雨”,据说如果是在幽静的深夜游览此地,便可感受“苏坟夜雨”的特有气氛:

耳际仿佛风声紧促,雨珠横斜,但分明衣襟未动,发丝仍干。

可惜我去三苏坟的时候是个白天,没有感受到这个场景。

主:

“苏坟夜雨”也许是善良的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因为“三苏”的踪影已经远去,世间只留下了“三苏坟”,后人便用“苏坟夜雨”来告慰苏东坡的遗憾,也告慰今人的遗憾。

刘:

苏东坡的遗憾还不只这一个,他还有个“中秋对月”的向往,那首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他向往与弟弟共赏一轮月的真实写照。

【出竖行字幕】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横排出古词今译】

古词今译

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我端起酒杯询问苍天。

不知道神仙的宫殿里,今晚是哪个年份?

我想乘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铸就的美丽月宫,在那么高的天上,我禁受不住寒冷。

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

月亮转动,照遍了华美的楼阁,夜深时,月光又低低地透进雕花的门窗里,照着心事重重不能安眠的人。

月亮既圆,便不应有遗憾了,但月亮为什么常常要趁着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

人的遭遇,有悲哀,有欢乐,有离别也有团聚;月亮呢,也会遇到阴、睛、圆、缺;这种情况,自古以来如此,难得十全十美。

只希望我们都健康长在,即使远离千里,也能共赏这一轮圆月吧。

【切回访谈现场】

主:

这首词里,那些无眠的思念,尤其是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原以为是写给恋人的,没想到是传达着兄弟二人的手足深情。

刘:

可怜的是,兄弟一生只在徐州相聚了一个中秋便只能“千里共婵娟”了。

后来,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后,一个阴错阳差的误会使苏东坡误以为皇帝要杀他,在心惊胆战中他首先想到的是弟弟,给弟弟留下两首诀别诗,愿与苏辙“世世为兄弟”。

而自海南流放地返乡途中,老东坡病重,念念不忘的仍是归来之后始终没见的弟弟。

主:

兄弟情深,以至于此(生死想系),有兄如此,夫复何求?

这样一个好丈夫好兄长,确实另人感动和敬佩。

刘:

其实,更让人感动和敬佩的是他的爱民恤民。

苏东坡从政四十年,历任八个州的太守,每到一地,关注民生,为民办实事。

范仲淹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历来受人们赞叹,而苏东坡是始终把“忧其民”放在第一位的,他上表乞钱救民,上书求太后宽免贫民的积欠,一有朝廷与百姓争利益的事就急赤白脸地大声抗争。

【画面配音】

苏东坡继承了战国时齐国管仲的治国理念:

富民以强国。

这个理念,别说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就是放在当今也并不过时。

基于这个理念,他时刻把百姓放在心头,苏东坡在登州,也就是今天的蓬莱,只做了五天的知州,却上了两个奏章,《乞罢登莱榷盐状》结束了登州盐民因食盐官营购价太低、盐民难以糊口而十室九逃荒的历史。

苏东坡走后,登州百姓设生祠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好官,至今的蓬莱百姓中,还将“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的故事,向所有热爱苏东坡的人热情相告。

苏东坡在登州任上虽然时间很短,但却留下了十多篇诗文佳作,他的诗词墨迹增添了蓬莱阁的文化含量。

【切回现场访谈镜头】

主:

其中那首《海市诗》最为著名: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这些诗句至今仍静静地刻在蓬莱阁苏公祠的墙壁上,只是让人有了“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感喟。

刘老师,查阅苏东坡的官场履历,我发现他特忙,无论是在杭州、密州,还是到徐州等地任职,他一到不是遇到水灾,就是旱灾,要么就是蝗灾。

难道才高一世的人注定要经历太多的波折,这样才能显示命运的公平吗?

刘:

这些宿命的因果我们无法弄懂,我只知道,苏东坡是一个为官爱民的人。

【画面配音】

知徐州时,正赶上黄河的大洪水,徐州城被围,他亲上城墙护守,几十天不回家,劝阻想弃城逃亡的富人: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终于保住了被围困了五十多天的徐州城,当他迁任湖州太守时,州城百姓满城空巷夹道相送,感激他“前年无使君,鱼鳖化儿童”。

以至于千百年来徐州人都亲切地称呼苏东坡为“我们的老市长”。

【切回访谈现场】

刘:

苏东坡在徐州虽然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但他勤政为民的佳话不少。

从他在徐州任职时留下的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关心民生、惦记农事的一颗为民心。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首词。

【竖排字幕】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苏轼

【横排古词今译】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

村子的南北头响起纺车的支呀声,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涌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

于是试探地敲一家村民的屋门,问一声;可否给碗茶?

【切到访谈现场】

刘:

当时,徐州旱灾严重,苏东坡率众求雨归来后提笔写下了这首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始,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这些真切完全来自于苏东坡对百姓的爱。

主:

对老百姓的爱,可以称之为大爱,在苏东坡为官的生涯里,这种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

即使在被贬到黄州,一个犄角旮旯的地方,当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他还真把自己当成个官了,苏东坡眼里的官,就是要不顾个人的忧患,永远情系百姓。

刘:

是的,他在九死一生地被贬黄州后,看到当地有溺死初生婴儿以减少人口的恶俗,他是“闻之辛酸,为食不下”,给武昌太守朱寿昌写信,教他恩养弃子,严律溺杀婴儿,自己则成立救儿会,向当地的富户劝募钱米,请当地的僧人管理财务,并且带头捐出十千钱款,而此时的他也已是日用不能超过一百五十钱、自耕于军营的东坡以糊口的囚犯。

主:

这样的事,苏东坡的一生做的太多了,但他却一生仕途坎坷。

他这个人不被朝廷待见,却被老百姓爱戴。

所到之处的老百姓都忘不了他。

像他这样的为官之德之道,无论放在哪个朝代,都是“放之天下而皆准”,您说是吧?

刘:

是呀,苏东坡到密州任知府,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诸城,遇当地蝗虫灾害。

他一边将实际情况写成奏章,呼吁朝廷减免赋税,一边组织百姓生产救灾,并拨出库粮,收养那些无家可归的儿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