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1654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docx

脊索动物门复习课件

脊索动物门

脊索动物门概述1.1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1.2分类概况1.3起源和演化

原索动物

通常将尾索动物和头索动物合称为原索动物

2.1尾索动物

身体包在胶质或近似植物纤维素成分的被囊中,至少在幼体时期尾部具有脊索和神经管,故称为尾索动物或被囊动物。

尾索动物——海鞘

生活习性:

海栖,绝大多数种类幼体浮游生活,成体固着生活

成体阶段形态结构:

外部形态:

被囊,被囊动物茶壶状,进水口,出水孔

内部结构:

咽鳃裂,呼吸

消化:

背板、内柱

循环生殖神经

幼体形态结构:

蝌蚪状,尾部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

海鞘的变态发育——逆行变态

逆行变态:

幼体通常经过几小时的短期游泳生活以后,用它身体最前端的吸附突起粘在其它物体上,接着尾部逐渐萎缩以至消失。

除留下一个神经节外,神经管和脊索也完全消失无遗。

幼体继续发育为成体,躯体由被囊包围,改营固着生活。

海鞘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结构,形体变得更为简单。

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

2.2头索动物

是一类终身具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和肛后尾特征的无头鱼形脊索动物,而且脊索纵贯身体全长,一直达到最前端。

故称为头索动物。

头索动物————文昌鱼

生活习性:

海栖,半埋栖,不善运动

外部形态:

纺锤形,似小鱼,全身侧扁,半透明,无明显头部,大小一般为5050mmmm。

别称为双尖鱼(AmphioxusAmphioxus)、)海矛(LanceletLancelet)、)无头类。

内部结构:

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肛后尾皮肤,肌肉,呼吸,消化,循环,排泄,神经,生殖

复习思考题

脊索动物门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特征的异同点。

􀂋脊椎动物分类的基本情况,记住各主要类群的拉丁名。

􀂋脊索是什么?

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何意义?

􀂋为什么说脊索动物起源于无脊椎动物?

了解脊索动物各类群的演化情况。

􀂋名词理解:

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原索动物、头索动物、尾索动物、逆行变态。

脊椎动物特征及器官系统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出现了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具有脊柱或脊柱的雏形;􀂋用鳃或肺进行呼吸;􀂋具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除圆口类外,均具有上下颌;􀂋出现肾脏;􀂋除圆口类外,均具有成对的附肢。

3.1皮肤系统

基本组成:

皮肤及其衍生物如毛、羽、爪、甲、鳞、某些皮肤腺等。

基本功能:

保护;调节体温;呼吸;感觉;运动;排泄;分泌等。

皮肤的基本结构:

表皮层和真皮层

3.2骨骼系统

基本组成:

软骨,硬骨

中轴骨骼:

头骨、脊柱、胸廓附肢骨骼:

肢骨及其带骨

基本功能:

支持;保护;运动;造血;维持矿物质平衡

3.3肌肉系统

基本组成:

体肌——横纹肌脏肌——平滑肌和心肌

基本功能:

通过其本身的收缩,使身体完成各种运动。

3.4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基本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植物性神经感觉器官——皮肤感受器、侧线器听觉、平衡、视觉、味觉、嗅觉器等

基本功能:

协调身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协调体内活动的统一。

3.5内分泌系统

基本组成:

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胰岛、肾上腺、性腺、胸腺等。

基本功能:

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行为。

内分泌腺:

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分泌的活性物质(即激素)是随血液循环运送到身体组织的。

3.6a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

基本组成:

血液——血浆、血细胞心脏——心房、心室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基本功能:

运输物质;抵御疾病;调节体温。

3.6b循环系统----淋巴系统

基本组成:

淋巴、淋巴管

淋巴器官——脾、扁桃腺、胸腺、淋巴结

基本功能:

回收组织中的多余组织液,调节内环境稳定;清除异物,抵御疾病;造血、储血,调节血量(脾)。

3.7呼吸系统

基本组成:

呼吸器官——肺(鳃)呼吸通道——鼻、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辅助结构——胸廓、气囊、横膈

基本功能:

与外界气体交换

3.8消化系统

基本组成:

消化道——口、口腔、咽、食道、胃、肠、肛门消化腺——肝脏、胰脏、唾液腺、胃腺、小肠腺

基本功能:

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出食物残渣。

3.9排泄系统

基本组成:

肾脏(泌尿)、输尿管(导尿)、膀胱(储尿)和尿道

基本功能:

排泄代谢废物,参与水分、盐分和酸碱平衡的调节,维持有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3.10生殖系统

基本组成:

卵巢,输卵管,阴道,子宫精巢,阴茎,输精管,前列腺

基本功能:

维持性征;产生生殖细胞;延续物种

复习思考题

􀂋脊椎动物亚门的主要特征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圆口纲

圆口纲动物是一类无成对附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又称无颌类

4.1圆口纲分类七鳃鳗目,盲鳗目

七鳃鳗的外形及其生活方式

七鳃鳗目——七鳃鳗:

淡、海水产;半寄生;体鳗形;有奇鳍无偶鳍;7对外鳃孔;1对眼;单鼻孔;无上下颌;口漏斗内和舌上有角质齿

沙隐虫AmmocoeteAmmocoete的形态结构

与文昌鱼相似之处:

脊索动物四大特征;生活方式;取食方式等。

与脊椎动物相似之处:

脑;肝;肾;心脏等

沙隐虫被认为是联系原索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很好的代表P.580

七鳃鳗目——七鳃鳗

囊鳃:

七鳃鳗成体的咽后部有一枝向腹面分出的盲管,为呼吸管。

呼吸管的两侧各有77个内鳃孔,每个内鳃孔通入一个球形的鳃囊,囊内有来源于内胚层的鳃丝,构成呼吸系统的主体,鳃经外鳃孔与外界相通。

所以圆口纲动物又称为囊鳃类

成体的水流方向:

外鳃孔,鳃囊,外鳃孔是对半寄生生活的适应

幼体的水流方向:

口,內鳃孔,鳃囊,外鳃孔

圆口纲————盲鳗目盲鳗

寄生生活;海产;背鳍不发达;11对外鳃孔;眼退化隐于皮下;直接发育

4.2圆口纲主要特征

1.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故又称无颌类;

2.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柱,但有脊椎雏形————软骨质的骨片;

3.只有奇鳍,没有偶鳍;

4.内耳仅一或二个半规管;

5.只一个外鼻孔,位于头部中线上;

6.具独特的鳃呼吸器官————囊鳃,鳃丝起源于内皮层;

7.一心房一心室、有静脉窦无动脉圆锥,闭管循环;

8.中肾;

9.五部脑(端、间、中、小、延脑),十对脑神经。

10.其它:

无鳞片,表皮真皮均多层;软骨;具口腺;有侧线;七鳃鳗幼体为沙隐虫。

复习思考题:

􀂋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脊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功能。

􀂋名词理解:

囊鳃、囊鳃类、沙隐虫

􀂋圆口纲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为什么说圆口动物是最低

等的脊椎动物?

􀂋举出2个例子,说明圆口纲动物对寄生生活的适应。

􀂋圆口动物分为哪两类?

总结两类动物的不同之处。

鱼纲适应水生生活的鱼类—软骨鱼和硬骨鱼

鱼纲是一类用鳃呼吸、以鳍(奇鳍和偶鳍)()作为运动器官、靠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利用这些特征可将鱼类与其它俗称为鱼的动物相区别

5.1.1鱼类的进步性特征

1、鱼类开始具有上下颌,进入颌口类的行列。

颌的出现,,,加强了动物个体主动捕食的能力,扩大了食物的范围,有利于脊椎动物自由生活方式的发展。

颌的出现还促进了运动、感觉、消化等器官的发展,带动了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进化。

2、鱼类开始具备成对的附肢,即一对胸鳍和一对腹鳍,偶鳍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能力,并为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打下基础。

3、鱼类开始具有一对鼻孔和内耳的三个半规管,加强了嗅觉和平衡觉,为脊椎动物嗅觉、听觉的最基本结构类型。

5.1.2鱼类的主要结构与功能

􀂋外部形态􀂋皮肤系统􀂋骨骼系统􀂋肌肉系统􀂋消化系统

􀂋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

鱼类的外部形态————身体分区:

头部,躯干部,尾部

鱼类的外部形态————体形:

纺锤形,平扁形,侧扁形,棍棒形。

鱼类不同的体型是与其在水中的不同生活方式相适应的。

流线型(纺锤型)体形————快速游泳鱼类的体形特征

鱼类外部形态————外部结构

头部结构,鳍((背、尾、臀、腹、胸鳍),鳞片,侧线等

鱼类的尾鳍:

歪尾型如软骨鱼类;原尾型如幼鱼和肺鱼;正尾型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的尾鳍类型

􀁺鱼类的皮肤系统

皮肤的组成:

表皮,由多层上皮细胞构成分为生发层和腺体层;真皮,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皮肤衍生物:

粘液腺、毒腺、色素细胞、发光器、鳞片等

皮肤分泌的黏液:

润滑体表,减轻水流的摩擦阻力;保护鱼体;凝结水中悬浮物

鱼类的体色保护鱼类在水中藏匿。

如:

珊瑚礁鱼类、淡水鱼类等。

鱼类的鳞片

楯鳞————为软骨鱼所特有,可平顺水流,减少涡漩

硬鳞————为原始硬骨鱼的鳞片,如鲟鱼

骨鳞:

圆鳞————多见于鲤形目鱼类

栉鳞————多见于鲈形目鱼类

鱼类鳞片的起源

楯鳞————为表皮和真皮共同演化而来

硬鳞————源于真皮层

骨鳞————源于真皮层

鳞片与鱼龄:

根据鳞片上显示的年轮可确定或估计鱼的年龄。

􀁺鱼类的骨骼系统

鱼类骨骼:

中轴骨骼头骨:

脑颅和咽颅,脊柱,肋骨

附肢骨骼鳍骨奇鳍骨:

支鳍骨、鳍条偶鳍骨:

硬骨鱼支鳍骨退化

带骨肩带:

肩胛骨、乌喙骨、锁骨、上锁骨;腰带:

坐耻杆或无名骨

硬骨鱼头骨

1脑颅:

鼻囊区、蝶骨区、耳囊区、枕骨区、背\腹\侧面骨胳

2咽颅:

颌弓1对、舌弓1对、鳃弓5对

(硬骨:

分软骨性硬骨、膜性硬骨二种)

舌接型:

:

鱼类脑颅和咽颅的连接方式

鱼类的肌肉和运动

鱼的肌肉包括头部肌肉、躯干肌、附肢肌

具肌隔、分节呈锯齿状排列的躯干部肌肉是游泳前进的主要动力。

鱼类的消化系统结构组成及其对水环境和食性的适应

消化系统:

1消化道:

口→咽→食道→胃→肠→肛门

口、颌齿、鳃耙、肠

2消化腺:

肝脏、胰脏

鳃耙:

着生于鳃弓内侧的突起,是阻拦食物随水流出鳃裂的结构,与食性有关;还有味觉的作用。

鱼类的呼吸系统

硬骨鱼的呼吸——水流的出入

利用口腔壁、鳃盖和鳃膜的运动,改变口咽腔和鳃腔的压力,造成水流出入,并在水流通过鳃的同时进行气体交换。

鳃:

有效的呼吸器官

􀂾气体交换面积大􀂾壁薄(2层细胞)􀂾丰富的毛细血管􀂾逆流循环

硬骨鱼的心脏:

静脉窦、心房、心室,一心室一心房,心脏小,位于头骨下、胸鳍间,受头骨、胸鳍及其肩带骨保护。

软骨鱼的心脏:

静脉窦、心房、心室,一心室一心房

鱼类的血液循环:

心脏→动脉→鳃→组织器官→静脉→心脏单循环

鱼类的五部脑

端脑:

嗅脑:

由嗅球和嗅束构成

大脑:

大脑顶壁很薄无神经组织(除软骨鱼和肺鱼);主要由侧面和腹面的嗅神经组成古脑皮;腹面是纹状体。

端脑为嗅觉和运动调节中枢。

间脑:

间脑底的血管囊发达,感受水深和压力。

中脑:

视觉中心。

小脑:

小脑发达,使身体活动的主要协调中枢,与运动的协调、身体平衡的维持有关,也是侧线和感觉中枢。

延脑:

是呼吸和多种感觉的中枢。

鱼类的十对脑神经

Ⅰ嗅神经端脑感觉神经Ⅱ视神经间脑、中脑感觉神经

Ⅲ动眼神经中脑运动神经Ⅳ滑车神经中脑运动神经

Ⅴ三叉神经延脑感觉和运动神经Ⅵ外展神经延脑运动神经

Ⅶ面神经延脑感觉和运动神经Ⅷ听神经延脑感觉神经

Ⅸ舌咽神经延脑感觉和运动神经Ⅹ迷走神经延脑感觉和运动神经

鱼的感觉器官

皮肤感受器——侧线:

感觉水流的方向和强度,也能感觉水中的振动,特别是内耳所不能感觉到的低频振动,使鱼类能感知周围的物体。

皮肤感受器——罗伦氏壶腹:

软骨鱼特有的皮肤感受器是水流、水温、水压及盐度的感受器,也能感受微弱的电流。

嗅觉器官:

发达(如鲨鱼)。

由一对外鼻孔和一对嗅囊相连。

视觉器官:

角膜平,无折光作用;晶体大圆,起聚光作用;镰状突调节视距。

视距短,视野宽。

无眼睑和泪腺。

听觉器官:

􀂋仅有一对内耳,主要司平衡觉,也能感受音响。

􀂋鲤科鱼类的韦伯氏器有听觉作用。

鱼类排泄系统

􀂋排泄尿液􀂋调节渗透压

淡水硬骨鱼的渗透调节

􀂾肾脏排出多余的水,重吸收NaCll􀂾鳃部吸盐细胞吸收NaCll􀂾食物摄取NaCl

——海水硬骨鱼的渗透调节:

􀂾吞入海水􀂾鳃部泌盐细胞排NaCl􀂾肾脏排MgSO4、排水减少􀂾随粪便排出MgSO4

——软骨鱼的渗透调节:

􀂾血液中保持约2%的尿素

鱼类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

一般雌雄异体。

由两性生殖腺及其生殖导管构成,卵巢与输卵管直接相连。

生殖方式:

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卵生)绝大多数硬骨鱼。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卵胎生)绝大多数软骨鱼、少数硬骨鱼。

体外受精,体内发育少数硬骨鱼如罗非鱼、海马等。

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少数软骨鱼和硬骨鱼

鱼类的洄游:

鱼类生命活动中的一种周期性、定向性和群体性的迁徙运动,特称为洄游。

根据洄游目的的不同,可分为:

生殖洄游;(溯河洄游,如大麻哈鱼;降河洄游,如鳗鲡)索饵洄游;越冬洄游

5.2鱼类的分类

软骨鱼类:

板鳃亚纲————鲨形总目(侧孔总目),鳐形总目(下孔总目)

全头亚纲————仅11目

硬骨鱼类:

内鼻孔亚纲——肺鱼总目,总鳍总目

辐鳍亚纲————硬鳞总目,鲱形总目,鳗鲡总目,鲤形总目,银汉鱼总目,鲑鲈总目,鲈形总目,蟾鱼总目

软骨鱼与硬骨鱼的主要特征比较

软骨鱼:

软骨;;楯鳞;;口腹位,肠中有螺旋瓣;鳃裂多直通体外;无鳔;体内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歪尾型。

硬骨鱼:

硬骨;多为骨鳞;口一般前位,肠中多无螺旋瓣;鳃裂不直接通体外,有鳃盖遮护;鳔常存在;多数为体外受精,卵生;原尾、正尾型。

软骨鱼类

板鳃亚纲:

体梭形或盘形,鳃孔5~7对,各自开口。

鲨形总目(侧孔总目):

体梭形,鳃孔侧位,背鳍背位,胸鳍与头侧不愈合,有尾鳍。

鳐形总目(下孔总目):

体盘形,鳃孔腹位,背鳍位尾部,胸鳍发达与头侧愈合,尾鳍或有或无。

全头亚纲:

体梭形,鳃孔44对,外有膜质鳃盖,统一开口。

仅银鲛目11目33科约3030种

硬骨鱼类

内鼻孔亚纲ChoanichthyesChoanichthyes分为肺鱼总目和总鳍总目具内鼻孔;有肉质桨叶状偶鳍,其鳍内有分节的支鳍骨支持,外被有鳞片,故也称肉鳍亚纲((SarcopterygiiSarcopterygii))。

该亚纲鱼类较少,分布面小,现存种类分为22总目77((66)种,主要见于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等地,我国不产。

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Actinopterygii分9总目,我国产8总目各鳍均由真皮性辐射鳍条支持,无内鼻孔。

硬鳞总目,鲱形总目,鳗鲡总目,鲤形总目,银汉鱼总目,鲑鲈总目,鲈形总目,蟾鱼总目

复习思考题

􀂋给鱼类下一简单的定义,以区别鱼类和其它动物。

􀂋为什么说鱼类是最适应水生生活的类群?

试从鱼类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来加以分析。

􀂋鱼类的消化道结构是怎样与食性相适应的?

􀂋试从骨骼、尾型、鳞片、比重调节、渗透调节、呼吸、繁殖等方面来比较软骨鱼和硬骨鱼。

􀂋论鱼类各器官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鱼类各亚纲有哪些主要类群?

各有什么主要特点?

每一类群举出1-2个例子。

鲤形目和鲈形目鱼类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两栖纲

两栖纲动物是一类在个体发育中经历幼体水生和成体水陆兼栖生活的变温脊椎动物。

6.1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6.1.1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的困难

1)在陆地上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2)呼吸空气中的氧气3)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4)在陆地繁殖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条件6)适应陆地生活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6.1.2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

􀂙运动————五趾型附肢

􀂙呼吸————肺

感觉————听觉、视觉

两栖类的视觉器官

􀂋眼睑、瞬膜、泪腺的出现,是对陆地生活的适应。

􀂋晶体稍扁、角膜外凸,便于观察稍远的物体。

􀂋晶体牵引肌收缩,牵拉晶体向前移动并改变晶体的弧度。

骨两栖动物的四肢

五趾型附肢的出现是动物演化史上一个重要的形态变革,它使脊椎动物登陆成为可能。

五趾型附肢的肩带与头骨脱离联系,使前肢获得较大的活动范围,增加了前肢运动的灵活性和复杂性;腰带骨与脊柱的荐椎相连,使后肢承重能力加强。

五趾型附肢还从鱼鳍的单支点关节发展为多支点关节。

6.1.3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不适应

1)运动2)呼吸(皮肤辅助呼吸)3)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4)在陆地繁殖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必须的温度条件6)适应陆地生活的感官和完善的神经系统

6.2两栖类的主要结构特征1)皮肤裸露、富于腺体,能辅助肺呼吸;2)五趾型附肢;33))脊柱分为四区;4)心脏为一心室二心房,不完全的双循环;;5)成体具肺,出现)内鼻孔,,口咽式呼吸;6)大脑具原脑皮,),10对脑神经,出现中耳;7)卵生;体外受精,变态发育;8)新陈代谢水平低,神经调节不完善,为变温动物。

蛙的口咽式呼吸

呼吸方式:

两栖类动物出现了胸骨,但尚未形成胸廓,呼吸作用靠口腔底部的升降和颤动、肺及腹壁肌肉回弹来完成,除肺脏外,口腔黏膜也可气体交换的能力。

血液循环方式:

单循环:

心房→心室→血管→鳃→血管→身体组织→静脉→心房

双循环:

肺循环:

心脏→动脉→肺→静脉→心脏

体循环:

心脏→动脉→组织→静脉→心脏

鱼类:

单循环两栖类和爬行类:

不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

完全双循环

鱼类的脊柱仅分化为躯干椎和尾椎两部分,而两栖动物的脊柱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四个部分,使两栖类的头部活动能力和后肢的承重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体现了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性。

但两栖类的颈椎和荐椎均仅有1枚,故头部活动和后肢承重能力均有待提高。

6.3两栖类的分类

无尾目Anura:

负子蟾科,盘舌蟾科,蟾蜍科——大蟾蜍,雨蛙科,蛙科——中国林蛙,树蛙科,姬蛙科

有尾目CaudataCaudat无足目

两栖纲各目动物的主要特征比较

无足目有尾目无尾目

四肢无至少具前肢有

体形细长如蚯蚓状长宽短

尾短或无有无

骨质鳞有无无

成体鳃无有或无无

幼体附肢出现顺序/先前肢,后后肢先后肢,后前肢

脊椎95-285枚10-60枚6-10枚

种类数约160种约360种约3450

复习题

􀂋结合水陆环境的差异总结动物有机体从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两栖动物对陆生生活的适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其不完善表现在哪里?

􀂋简要总结两栖纲动物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五趾型附肢的特点、构成及其出现的意义。

􀂋两栖动物分目、各目主要特点及其代表动物。

爬行纲

7.1爬行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与不适应

一、动物从水生到陆生面临的困难支持体重、呼吸空气、防止蒸发、陆地繁殖、维持体温、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二、爬行类对陆生生活的适应支持体重、呼吸空气、防止蒸发、陆地繁殖、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

三、爬行类对陆生生活的不适应维持体温

羊膜卵及其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羊膜卵的结构:

卵、卵黄、卵膜(蛋白膜、壳膜、卵壳)

􀂃胚胎发育:

羊膜腔、胚外体腔、尿囊;羊膜、绒毛膜、羊水

􀂃意义:

使动物毋需回到水中繁殖,为动物向干旱地区分布及开拓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条件。

爬行动物的呼吸

􀂋肺的结构相对完善肺的体积增大和分隔的增加,使气体交换的表面积加大。

􀂋出现了由软骨环支持的气管

􀂋首次出现胸廓。

除口咽式呼吸外,胸廓的出现使胸腹式呼吸(p.396)成为可能

􀂋结束了皮肤呼吸

表皮高度角质化,可有效防止体内水份的蒸发。

含氮废物排泄以尿酸形式排出(鱼类、两栖类为尿素)。

膀胱、大肠和泄殖腔均有重吸收水分的能力

适应陆地的感官和神经系统的主要体现

􀂋首次出现鼻甲骨,为卷曲的薄骨片,上覆盖有嗅粘膜

􀂋出现外耳道

􀂋晶体扁圆,主要以睫状肌调节视觉,可改变晶体形状和晶体与视网膜间的距离

􀂋五部脑不在一个平面上,出现了脑曲

􀂋大脑在鱼类古脑皮、两栖类原脑皮的基础上出现新脑皮

􀂋具1212对脑神经((ⅪⅪ副神经和ⅫⅫ舌下神经,延脑发出的运动神经)

7.2爬行类的主要结构特征

1)皮肤被有鳞片、干燥,皮肤腺不发达;2)五趾型附肢发达,趾端具)爪;3)胸廓多形成,脊柱分为五区;4)不完全的双循环,心脏为一心室二心房,静脉窦退化),,动脉圆锥消失;5)后肾,排泄尿酸;6)大脑具)新脑皮,12对脑神经,出现外耳道;7)卵生,产羊膜卵,体内受精,体外发育;8)新陈代谢水平低,神经调节不完善,为变温动物。

脑皮的演变:

在动物的系统进化中,脑皮的发展可分为三阶段:

古脑皮、原脑皮和新脑皮,最早分别出现于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新脑皮在哺乳动物得到高度发展。

7.3爬行纲的分类

1、喙头蜥目

喙头目RhynchocephaliformesRhynchocephaliformes仅一种,原始陆栖种类,具一系列古爬行类特征,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有活化石之称。

嘴长似鸟喙,故名之。

寿命长,性成熟晚(约2020年),孵化期长(1515月),为珍稀动物。

2、龟鳖目

为爬行动物中的特化类群,共有330种。

代表性种类:

平胸龟科——平胸龟;龟科——象龟、乌龟;海龟科——海龟、玳瑁;棱皮龟科——棱皮龟;鳖科————中华鳖、

3有鳞目Squamataformes1、蜥蜴亚目3400多种2、蛇亚目约2300种

4、鳄目Crocodiliformes

复习题

􀂋简述羊膜卵的主要特征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为什么说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现存爬行动物的五个目及其常见的代表动物。

鸟纲

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8.1鸟纲的主要特征

8.1.1鸟类在动物演化中的进步性特征

1、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2、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3、具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统一;4、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恒温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恒温动物:

具有高而稳定的新陈代谢水平,具有保温能力,中枢神经系统具有调节产热和散热的能力

变温动物:

新陈代谢水平低、缺乏体温调节和保持能力

恒温的意义:

1、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2、使机体对刺激的反应迅速而持久,运动能力加强3、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扩大了生活和分布的范围

8.1.2鸟类对飞翔生活的适应

1、外形:

􀂋前肢特化为飞翔器官——翼;􀂋具流线型外廓,纺锤型体形、被覆羽毛;􀂋颈长而灵活,后肢强大,弥补前肢变翼后的不便;􀂋躯干结实,尾骨退化,有利于飞行的稳定;􀂋尾羽在飞翔中起舵的作用

2、皮肤:

􀂋薄而松的皮肤,便于飞翔时肌肉的剧烈运动;􀂋表皮衍生物————羽毛,其分布(羽区和裸区)有利于飞翔,构成飞翔器官的一部分,使外廓更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3、骨骼:

􀂋骨骼轻而坚固,具充满空气的腔隙和坚固的横梁;􀂋前肢特化为翼;􀂋具有龙骨突起,以增加飞翔肌肉(胸肌)的固着面;􀂋牢固的胸廓,尤其是肋骨;􀂋骨骼的愈合和尾骨的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于中央,有助于在飞翔中保持平衡;􀂋V形叉骨等

4、肌肉:

􀂋背部肌肉退化,胸部肌肉发达,控制前肢和后肢的肌肉都尽量集中到躯体中心位置,有利于重心稳定和飞行中的平衡。

5、消化:

􀂋牙退化,认为是减轻体重的适应;􀂋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