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40090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69.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ocx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金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

金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元素之一,也是能够形成独立矿床的元素之一。

正如ВИ维尔纳斯基指出的,金这种元素“广泛分布于所有的土壤、岩石中,并在水溶液中呈现为长久的动态平衡”.A.E.费尔斯曼(1939)曾强调指出:

“对金的地球化学性质研究仍不充分;有关金的地球化学迁移的认识至今还非常混乱”。

O.E.兹甫雅采夫(1941)曾说过,“现有的精确的科学观察和实验尚不足以充分解决有关金的地球化学问题”。

应该说上述地球化学家们的预言至今仍不失其现实的含义,也就是说有关金的地球化学的看法尚不统一,并且突出表现在矿床的成因、成矿作用过程乃至自然金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的研究等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化认识之处。

一、金的地球化学性状

㈠、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

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决定了金的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

众所周知,金的原子序数是79,为奇数元素,原子量为196.9665(197);其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第六周期(长周期),第一副族;与铜、银合称为铜族元素。

其电子构型是1s22s22p63s23p63d104s24p64d104f145s25p65d106s1。

从上述金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图Ⅱ-1)及其原子构型,可知

图Ⅱ-1金的伴生元素地球化学表(据RW博依尔1984)

1-普遍与金伴生的元素;2-通常与金伴生的矿物中的典型元素;3-富集在个别矿体的含金伴生矿物组合中的元素;4-仅见于金矿石内的特征元素;5-金及其化合物(包括人工杂质)中常见的痕量元素

1、金具有十分特征的亲铁性、亲硫性,以及亲铁-亲硫性

从元素周期表中我们能够直观地看出金恰恰介于过渡性元素族和铜族之间,因此兼具过渡性元素族和铜族元素的地球化学属性。

同时,我们业已知道过渡性元素族的第Ⅳ周期元素中的Fe是一个最最重要的地球的组成元素之一,并且不仅是一个造岩元素(主要是铁镁质矿物),而且是一个成矿元素(铁的氧化物和硫化物),因此,金的亲铁性应该具有进入岩石中,以及独立成矿的可能。

由此可见,如果金表生铁进入岩石中的话,它必然呈分散状态。

这就是金的亲铁性导致金的相对分散富集的地球化学状态。

鉴于铁是重要的成矿元素,而且不仅仅能够形成富铁的氧化物矿床(磁铁矿、赤铁矿),很能够形成块状的黄铁矿/磁黄铁矿矿床,也就是说铁具有十分明显的亲氧性和亲硫性。

很显然,金的亲铁性,同样应该具有成矿富集状态的亲氧性和亲硫性。

金的亲硫(铜)性,表明金能够富集成矿的属性,并且主要富集于含有硫化物的矿床中,以及应该是以铁的硫化物为主的矿床中。

这就较好地解释了金能够形成独立矿床或者伴生矿床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富集的矿物学标志,即铁的硫化物是金的富集标志。

金的亲硫性还表示,金富集的地球化学条件即金在分散富集状态时,不仅仅需要铁的存在,同时还需要有硫的存在,也就是说含有硫化物的岩石是金的相对分散富集的地球化学标志。

由于金不同于铜族的其它元素的属性,即金作为第六周期的元素经过了镧系(La镧、Ce铈、Pr镨、Nd钕、Pm钷、Sm钐、Eu铕、Gd轧、Tb铽、Dy镝、Ho钬、Er铒、Tm铥、Yb镱、Lu镥)57-71之后,出现了原子半径不变、核电核数增加、对核外电子数吸引力增大而不容易失去电子云,导致了金的惰性(称此种效应为镧系收缩效应)。

这就是说,金的性质不同于铜族中其它的元素性质,即不能够以硫化物的化合物形式存在于自然界;其化学的活动性大大减弱。

因此,金的亲硫性所表现的形式将是一种极为特殊的

2、金的分布的分散性

由于金是奇数元素,因此在自然界为稀有稀散状态分布的趋势;这种分散分布是趋势显然是不容易富集成矿的。

据BJBkinner统计分析表明,元素丰度介于0.01~0.001%元素如Cu、Pb、Zn不需要预富集过程就能够形成矿床,而<0.001%的元素如Au、Ag、Sn、Hg等元素则需要一个预富集的过程,才可能成矿。

这就是金的成矿的可能性的推理,并且普遍研究者认为这一预富集过程是从含金岩石中通过所谓的“活化-迁移”作用来实现的。

然而,实际上人们并没有明显地观察到岩石的活化迁移现象。

有人认为矿床体的围岩蚀变过程是热液从围岩中萃取金和导致岩石中金活化和迁移的地

表Ⅱ-1Au、Cu、Ag主要地球化学参数一览表

元素

序数

原子量

电子构型

氧化价

原子半径

(10-10)

离子半径

(10-10)

负电性

(X)

电离势

(ev,I)

离子电位

(Π)

氧化-还原电位

(v)

晶格能系数

Cu

29

63.53

3d104s1

0,+1,+2,(+3)

1.278(Ⅻ)

0.96(+1)0.72(+2)

1.8(+1)

1.9(+2)

7.724(+1)20.29(+2)

1.04(+1)2.78(+2)

Cu+2→Cu00.3402

.0.70(+1)0.10(+2)

Ag

47

107.87

4d105s1

0,+1,+2

1.445(Ⅻ)

1.26(+1)0.89(+2)

1.9

7.574(+1)21.48(+2)

1.79(+1)2.25(+2)

Ag+1→Ag00.7996

0.60(+1)

Au

79

196.97

5d106s1

0,+1,+3

1.442(Ⅻ)

1.40(Ⅷ)

1.37(+1)0.85(+3)

0.3~0.4

9.22(+1)20.5(+2)

≈30(+3)

0.73(+1)3.53(+3)

Au0→Au+31.42

Au0→Au+11.68

1.65(+1)

质现象,显然是不合适的。

众所周知,围岩蚀变是成矿流体与围岩的水/岩反应产物,并且是不含矿的流体部分与围岩的反应产物。

如果仅仅依靠通过围岩蚀变获取成矿的话,那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即围岩蚀变是强度是困惑富集程度的正相关标志;另一个应该出现的地质现象是蚀变的部位富集金,而且应该呈现出从围岩至矿体金的含量具有正态曲线的展布状态。

事实上并非如此,蚀变强度不是矿化强度的标志。

总之,所谓金的预富集作用是成矿理论中的一个难解之“谜”。

或者说金的预富集作用不同于其它元素,而显示出其特殊性。

㈡、金的主要地球化学参数及其地球化学性状

1、金的主要地球化学参数

表Ⅱ-1给出了铜族元素的主要地球化学参数,从表中对比可见,金的地球化学参数具有明显的特殊性,造成这种特殊性的主要原因,同样是因为La系收缩所至。

从而使得金与铜、银的地球化学性质显示出既具有相似性,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从表中可见相同性主要表现在它们的氧化价、原子半径、离子半径,因此导致了相互之间能够呈类质同像替代和形成完全的固溶体系列。

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负电性、电离势、离子电位和氧化-还原电位方面。

为了查明这些差异性对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性状,首先需要复习有关的定义:

负电性或者电负性(X)是指元素的原子在化合物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称为元素的电负性,并定义为F的负电性=4.0;与之关联的参数是电子亲和能,所谓电子亲和能是指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阴离子所释放的能量,意即电负性越大,电子亲和能越大,也就是说形成阴离子的趋势越大。

根据电负性的大小,可以推断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可能赋存的最佳状态。

一般情况下,当X>2.3时,元素容易形成呈阴离子状态;当2.3>X>2.0时,金属元素常常呈自然元素状态;当1.7<X<2.0时,元素除了呈硫化物(共价键)外,也可以呈自然元素状态。

从表中可知,虽然Cu和Ag能够呈自然元素状态,但是更易于呈硫化物状态。

金的电负性决定了它只能呈自然元素状态,以及可能呈现出非金属的性质(金酸)。

此外,很显然在铜族元素中,Au的电负性最大,而Cu、Ag相近。

所以铜的一些硫盐矿物(黝铜矿,特别是砷黝铜矿含银)。

因此,在自然界中很少发现金的硫化物和含金矿物。

这就是说,金不可能呈类质同像进入硫化物的矿物晶格中;所谓的载金矿物和自然金之间不可能呈共生(同时沉淀结晶)。

电离势(I)是指使一个最低能态的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形成一价的气态阳离子所需要消耗的能量(ev=23.06kc/mol)。

转变为一价阳离子或者说失去一个电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第一电离势,依此类推。

鉴于I=e2/r(e为电荷数,r为原子半径),因此在原子半径相近的条件下铜族元素之间的电离势的差别取决于电荷数。

即当铜族元素呈+1价时它们容易共生的;当铜族元素呈高价态时,Cu和Ag的电离势相近,可以共生,而Au的电离势大于Cu和Ag,因此Au在一般情况下不与Cu、Ag共生。

离子电位(Π)是判别元素形成配合物(络合物)的稳定程度(争夺氧的能力)的参数。

根据Π=ω/r(其中ω为电价,r为离子半径)和当Π<0.6~2.5时,与其它元素争夺氧的能力很小,不能形成含氧的配合物;可能呈形成其它的化合形式(离子形式);Π越大争夺氧的能力越大,但是在Π为2.5~4.8时,元素在溶液中通常呈自由离子状态,而不是可溶性的配合物状态。

从表中可知,Au+1不容易形成稳定的配合物,唯有Au+3能够呈自由离子状态,而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配合物。

尽管Cu、Ag也不能形成含氧的配合物,但是能够呈自由离子状态,特别是Cu和Ag在+1价时,Ag与Au的离子电位相近;在高价状态时,Cu+2和Au+3均处于形式的状态。

所以,+1价的Au和Ag性状相近,即在贫氧富硫的条件下Ag和Au能够共生;在氧化条件下,Cu和Au具有相似性。

这种相似性表征了它们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伴生,而它们的差异性则是在一定条件下的分离富集赋存的原因。

例如在内生条件下,金银伴生,在外生条件下金银分离;在内生条件下金铜伴生(与岩浆有关的矿床);而在与岩浆无关的矿床中金铜分离赋存的特征等等。

总之,金的地球化学性质表明了金具有十分明显的“二重性”特征。

2、金的地球化学二重性

金的地球化学二重性是对金的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的高度概况和总结,所谓二重性是对于金的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具有相反的属性的总体表述,即在特定的条件下金的地球化学性质和行为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变的特征。

具体分述如下:

⑴、金的化学性状的惰性与地球化学的活泼性

金虽然具有化学性质上的惰性而不溶解于水和任何单质酸,因此金在自然界主要呈单质或者说呈原子状态赋存。

但是在氧化剂存在和同时有与金能够形成配合物的物质存在的条件下,金能够以离子形式溶解。

如下述金溶解于王水的反应方程式:

Au0+HNO3+4Cl=HAuCl4(亮黄色晶体)+NO↑+2H2O

即:

Au+HNO3+3HCl=AuCl3+NO↑+2H2O

AuCl3(褐红色)+HCl=HAuCl4(亮黄色晶体)

上式表明,金首先被氧化成为三价金,再与氯结合形成稳定的配合物〔AuCl4〕-;同样在表生条件下,出现了有强氧化剂〔Fe2O3/MnO4〕存在的条件下,可以溶解盐酸或者硫酸,其反应方程式:

2Au0+Fe2O3+4HCl=2AuCl+FeCl2+FeO+2H2O

地球化学家A.E.费尔斯曼在论述金的地球化学性状时指出:

“如果认为金的较大的比重决定了它的稳定性恐怕是错误的,相反,其金属晶格的综合性质,其离子在化合物中的强烈极化(表现在具有吸引电子的能力)、其特殊的柔软性以及较低的化合价才是金在机械作用下趋于分散和易于生成胶体的原因。

”这就是说,金不仅能够以不稳定的配合物形式溶解,而且能够以胶体的形式搬运富集。

如前所述,金矿床中经常含碳质物,经研究表明有机酸能够起到保护金的胶体稳定搬运而不沉淀的作用,从而使得金的在沉积时得到富集(加塞斯,1942;费特当,1946)。

粘土质对于金的吸附搬运同样是重要的。

⑵、在自然界中金具有三个价态的形式存在,并且构成了金在自然界中的循环状态

金在自然界中具有三个价态,即Au(0)、Au(Ⅰ)和Au(Ⅲ),这正是金的地球化学活泼性的具体体现。

同时表明了,金在自然界的成矿行为所显示的成矿的遍在性及其成矿地球化学的循环性特征。

金能够成为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块状硫化物矿床、斑岩铜钼矿床的伴生矿产(伴生金矿床),还能够通过热液成矿作用形成独立的金矿床,乃至表生条件下形成各种外生金矿床,从而显示出金的成矿地球化学行为的活泼性。

那么,为什么金在自然界只具有三个价态呢?

我们可以从如下列所表征的金的配合物的歧化反应得到解释

图Ⅱ-2金的硫氢配合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溶解度

3Au+=2Au0↓+Au+3(K=10-13;25℃)

从上式不仅仅给出了自然金从成矿流体中沉淀是不需要与其他元素或者化合物发生所谓的氧化-还原或者交代反应即可以沉淀,同时也表明了金的配合物的不稳定性特征以及表征了一价金在溶液中是不稳定的。

⑶、金的亲铁性、亲硫性和亲铁-亲硫性的二重性特征

大量的实验研究和实际的岩石中金的丰度的查定结果表明,金的亲铁性是金分散富集以及能够作为成矿的物源的重要属性。

例如金在铁质陨石和地核的丰度分别为0.067~3.71(平均为1.5×10-6)和2.6×10-6。

金的亲硫性是金的可迁移性,这就是说金将与硫化氢化合形成硫氢配合物〔Au(HS)2〕-,SewardTM,1982的实验结果表明,上述配合物是稳定的。

H2S=H++HS-(K1=8.4×10-8);HS-=H++S2-(K2=1.2×10-15)

Seward指出,在酸性条件下尽管出现了还原硫的增加和HAu〔HS〕20的溶解度增大,但是,在中性条件下二氢硫化金(Ⅰ)出现了最高的溶解度(参见图Ⅱ-2)。

种种迹象表明,金在溶液中是以二氢硫化金〔Au(Ⅰ)〕配合物的形式存在的(表Ⅱ-2),这是因为大多数金矿床中的矿石矿物是富含硫化物的。

从表Ⅱ-2中可见,凡是生成自由能(⊿G0)越大的,其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越大,即越稳定。

相反,生成自由能(⊿G0)为负值的通常在水溶液中是不稳定的。

其中,Au〔Ⅲ〕在表生条件下不能够以SO42-、SO32-和S2O32-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中。

种种迹象表明,硫的存在是金能够进入热液并形成含金成矿流体的重要条件,换言之,如果含金源缺少硫的存在,那么金将不能够进入溶液中形成含金成矿流体,也就不能够形成热液金矿床。

3、金的热归并性和热扩散性是金的又一突出的二重性特征

金的热归并性是指矿石中的不可见金经过加热至350℃左右之后能够转变为可见金;热扩散性是,如果继续加热至600℃之后,则可见金又转变为不可见金,甚至导致含金的石英变成为桔黄色(显然是由于金发生了均匀的扩散所至)。

滦世伟(1987)曾经运用金的这一属性提出了我国华北陆台含金岩系经历了区域性均一化作用之后,含金性普遍较低的原因的解释。

我们认为金的热归并性和热扩散性的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金矿床形成之后,对矿床的再造作用。

例如,我们经常会发现由于容矿断裂的再活动,在断层面靠近矿体的部位品位增高,变富的现象,甚至出现特高品位和明金。

至于热扩散性导致区域性的均一化现象显然是一种理想思维(热扩散属于

表Ⅱ-2Au-Cl-S-Na-H2O体系中金的配合物生成自由能一览表(БарановаНН1981)

化学式

⊿G0

化学式

⊿G0

化学式

⊿G0

化学式

⊿G0

化学式

⊿G0

化学式

⊿G0

Au0p-p

42.7

AuCl_2-

-36.1

Au(HS)_2-

7.9

Au(SO3)_23-

-94

AuCl_30

-19.9

Au(OH)_4-

-116

Au0Cl0p-p

1.2

AuOH0

-14.8

Au(H_2S_3)_2-

26.0

Au(SO_3)_22-

-230

AuCl_4-

-55.6

Au(OH)_52-

--155

AuCl0

12.8

Au(OH)_2-

-66.0

HAu(SO_4)_20

-236

Au3+

103.6

Au(OH)2+

44.2

AuCl(OH)_3-

-103

AuCl(OH)_2-

52.4

AuS_2O_3-

-100

AuCl2+

57.2

Au(OH)2+

-15.2

AuCl_2(OH)_2-

-88.7

AuHS0

14.7

Au(S_2O_3)_23-

-242

AuCl_2+

16.9

Au(OH)_30

-75.9

AuCl_3(OH)-

-73.1

一种物理迁移,其不可能构成迁移范围的均一化迁移,只能够作些十分有限的迁移而已)。

⑸、金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和分配方面显示出极其明显的相对均匀性和普遍的不均匀性特征

这种相对的均匀性和普遍的不均匀性不仅仅表现在含金的地质体中,而且也表现在矿床中。

如果说金的相对均匀性属性是金不可能形成富集成矿的原因的话,那么正是普遍的不均匀性属性才成为了金能够富集并形成金矿床的基本属性,以及含金的矿源不可能是固化了的含金岩石或者含金的地质体。

关于金矿床的物质来源问题这里将着重说明以下几点:

①在过去了的漫长时间里,就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性看法。

有人主张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幔和地核的接合部的碱性煌斑岩岩浆;有人则主张来源于地壳与地幔的接合部-太古代绿岩带;

②大量的调研统计结果表明,岩石中金的丰度不是判定金能否成为成矿物质的供给者,关键在于岩石中金的赋存状态,即金的赋存状态是判别近能否形成矿床的重要依据,因此提出了岩石中的金应该呈吸附状态、硫化物中的金和赋存于岩石的矿物粒间金的说法;

③在经过上述的实际调研工作之后人们发现,岩石中金不可能成为矿床的物质供给者,只有而且必须是没有固结的沉积物中的金、岩浆中的金才可能成为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供给者。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只有沉积物中的金才可能是独立金矿床的真正的成矿物质来源或者说供给者。

二、金的地球化学性状与成矿作用问题

金的地球化学性状是指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分配、分散富集的状态。

很显然,金的地球化学性状取决于它的地球化学性质,特别是它的地球化学性质的二重性。

㈠、金在自然界中的状态

1、金的地球化学二重性决定了金在分布分配上的二重性特征

金的亲铁性是金在分布分配上的主导因素,因此凡是富铁的岩石大多数显示出含金丰度较高,因此在:

⑴、金的宇宙丰度

查定表明(表Ⅱ-3、4),金在各种陨石中的含量变化是不均匀的,含量最高的是石质铁陨石和铁质陨石,次之的是宇宙尘、磁性金属、磷化物相和硫化物相。

虽然大致可以矿床金的亲铁性和亲硫性,显然存在一些需要解释的问题。

例如含量最高的是石质铁陨石和铁质陨石,并且两者金的含量极其相近。

这一现象表明陨石并没有完全圈层化,或者说指组成物质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分异。

因此,

表Ⅱ-4金在月岩中的丰度

表Ⅱ-3金在月球以及其他星球中的丰度

名称

数据来源

查定样品名称

件数

变化范围(10-9)

平均值

月球

阿波罗11

细粒、细中粒玄武岩

7

0.015~0.72

0.23

阿波罗12

细粒、细中粒玄武岩

9

0.0075~0.08

0.042

阿波罗11、12

火山角砾岩

10

0.35~5.0

1.7

阿波罗11、12

月壤和月尘(表土)

11

1.4~5.7

2.5

月球16

水星

据加纳帕塞和安德斯(CanapathyandAndes;1974)

516

金星

250

火星

214

地球

257

陨石类型

矿物相

样数

变化

平均(10-6)

分溜系数

铁陨石

石墨

3

0.0015~0.003

0.0023

金属相/石墨=753

陨硫铁

6

0.002~0.008

0.0046

金属相/陨硫铁=335

硫化物结核

10

<0.02~0.08

<0.06

金属相/硫化物结核>28

磷化物

2

0.15~0.179

0.165

金属相/磷化物=9

铁质陨石

140

0.067~3.71

1.5

球粒陨石

磁性金属

26

0.69~2.90

0.165

磁性物/非磁性物=77

非磁性物

26

0.0048~0.091

0.023

石质铁陨石

7

0.27~3.19

1.63

吉林陨石雨

O群H亚群

0.235

宇宙尘

0.216

在硫化物相、甚至硫化物结核、陨硫铁之类应该富集金的矿物相含金较低就能够得到较好地解释。

这一现象能够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地球还没有完全圈层化之前或者说地壳还没有形成的时候,金主要富集在富铁的岩浆或者熔岩中,以及金在地球中分布的无序状态和不均匀特征。

这就是说在地球的表壳岩形成时总体上含金较高,但又是极不均匀的。

如表Ⅱ-4所示,两次采集的月球玄武岩含金丰度相差较大,由此可见月球的含金丰度也是不均匀的。

称为从中可知除火山角砾岩含金丰度较高之外,含金丰度最高的是月尘和月壤。

由此可见,风化的物含金最高,似乎可以认为“沉积物”含金的丰度最高。

⑵、金在地球各个圈层和不同岩石中的丰度

从表Ⅱ-5中同样可以看出铁镍核含金丰度最高,而上地幔和下地幔相当地壳最低。

这一现象表明了金元素的向心性或者说是向心元素。

既然如此,那么地壳中金矿床中的金来源何处呢?

是地核还是地幔,显然地幔中的金难以提供地壳中业已形成的金矿床所需要的物质的量(即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岩形成的矿床金的储量并不丰富)。

来源于地核,尽管曾有人对此十分感兴趣并且提出过相关的理论,然而却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笔者认为地壳中的金矿床的物质来源主要是地壳本身,即地球还没有完全圈层化时期形成的表壳岩-地壳与上地幔的接合部-太古代绿岩带(AAKeays,1982)。

表Ⅱ-6、7、8中可知,在各类岩石中沉积岩含金丰度最高,特别是沉积物中的含碳质沉积物最高。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地壳中金的再富集作用主要是通过风化剥蚀以及搬运过程实现的。

这是由于

表Ⅰ-6金在各种岩石中的丰度(据Boyle;1979)

表Ⅱ-5地球各个圈层含金丰度(据黎彤;1976)

表Ⅰ-7金在各种沉积岩中的丰度(据黎彤;1976)

岩性

件数

变化范围

平均值

海洋沉积物

299

0.3~2500

52.3

砂-砾岩

3479

0.2~430

57.2

杂砂岩

38

1.0~100

13.0

含金砾岩(南非)

400~230,000

8000

粉砂岩-页岩

1356

0.1~800

8.0

含磷化物片岩含黄铁矿杂砂岩、黑色页岩、凝灰岩

19

2.5~2100

132

凝灰岩

97

0.5~112

6.9

石灰岩、白云岩

440

0.2~88.9

7

蒸发岩

石膏、硬石膏

18

5~85.2

20.8

岩盐、钾盐等

15

0.5~30.0

23.8

隧石

3

5~40.0

16.7

磷块岩

1

9.2

锰结核

1

1.2

全部沉积岩

5761

0.1~2500

40.3

元素

地球(10-6)

地壳(10-6)

上地幔(10-6)

下地幔(10-6)

地核(10-6)

Au

0.8

0.0035

0.005

0.005

2.6

Ag

3.2

0.08

0.06

0.05

10

Au/Ag

0.25

0.0438

0.0833

0.1

0.26

岩石类型

岩石名称

件数

丰度

深成岩

硅铝质

花岗岩

310

1.7

花岗闪长岩

380

3.0

长英质岩(包括花岗岩-长英质岩脉)

23

4.2

火山岩浅成岩

过渡型

闪长岩、石英闪长岩、二长岩、英云闪长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