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40053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3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知识点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前重点汇总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成长史)

1.【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1)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

(2)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

2.【选择、简答】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

(1)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这三者相互渗透、补充,构成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学说: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

③科学社会主义处于核心地位。

3.【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思想和费尔

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斯密,李嘉图);

(3)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吐、欧文)。

4.【简答】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

(1)不是脱离实际抽象的思辨体系,而是面对现实世界;

(2)不是宗派主义体系,能正确对待非马克思主义;

(3)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能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自我完善。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什么样的)

5.【简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

类解放的科学)。

6.【选择、简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科学性:

①揭示客观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②具有深刻性;③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

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2)革命性:

①彻底的批判精神;②鲜明的政治立场。

(3)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关系

①不可分割:

科学性源于革命性的要求,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

②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靠科学性来保证;

③二者内在地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由一系列原理表现。

7.【选择、简答】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

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8.【选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1)最高理想:

实现共产主义。

(2)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历史使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相互区别、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关系。

三、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怎么去对待)

9.【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1)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由马克思

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2)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①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

②从客观存在的情况出发,不能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出发;

③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一、唯物主义:

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一)世界的本质问题

1.【选择】哲学的基本问题(对世界本质问题的回答)

物质和意识(或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1)第一方面: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①回答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属于本体论的问题;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地认

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①回答的是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属于认识论的问题;

②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提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

2.【选择】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1)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2)唯物主义:

物质是本原、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第二性。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为某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

认为水、火是

万物本原、“五行说”等);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把原子看成世界的本原;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属性。

(3)唯心主义:

意识是本原、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第二性。

①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如:

“存在

就是被感知,心外无物”等);

②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如:

“理念”“绝对精神”“天

理”等)。

(二)物质是什么样的

3.【选择】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物质的含义)

(1)定义:

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性是客观实在性。

(2)意义:

①同唯心主义、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②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4.【选择】运动(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和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和静止: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同时,也承认事物的相对

静止状态,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①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

②相对主义诡辩论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③二者的错误在于把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割裂。

5.【选择】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1)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不可分离:

①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

②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

(2)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3)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

(三)人与物质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

6.【选择】实践的本质

(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表述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7.【选择】实践的基本特点

(1)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2)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社会历史性。

8.【选择】实践的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3)科学实验:

为改造世界提供知识。

二、唯物辩证法:

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一)世界联系与发展: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9.【选择】联系和发展

(1)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发展

①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

大的发展前途;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②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A.是对世界如何存在,或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回答;

B.它们之间的对立体现在:

唯物辩证法:

联系、发展、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形而上学:

孤立、

静止、否认事物内部矛盾;

C.两者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简答】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①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②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环节的中心线索;

③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

和根本分歧。

(2)【选择、简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②矛盾的斗争性: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区别是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联系是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3)【选择、简答】事物发展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

①内因:

事物的内部矛盾。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其内部矛盾;

②外因:

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③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

A.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现实意义:

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4)【选择、简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②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不同,都有其特殊性。

其方法论意义: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如: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

辩证统一

A.互相联结: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B.互相区别:

不能互相代替;

C.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现实意义:

从中国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5)【简答、论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①主要矛盾:

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②次要矛盾:

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

A.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制约主要矛盾;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实意义:

A.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要抓住主要矛盾,不忽略次要矛盾,要注意二者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B.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选择、简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

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②矛盾的次要方面:

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

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

A.两者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面制约主要方面;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实意义:

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认识事物的性质;也不能忽视支流,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11.质量互变规律

(1)【选择】质、量、度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和量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A.质是量的基础,规定着量的活动范围;

B.质总是一定量的质,量也制约着质;

C.这种质和量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充分体现在“度”中。

②度体现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坚持适度原则。

如“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

可而止”等。

(2)【选择、论述】量变和质变

①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微小的、不显著的;

②质变: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根本性的、显著的;

③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

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原理:

辩证统一

(1)事物的发展过程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2)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现实意义:

(1)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准备走曲折道路,充分认识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13.【选择】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1)原因和结果:

反映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2)必然性和偶然性:

反映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3)可能性和现实性:

反映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

(4)内容和形式:

反映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的关系。

(5)本质和现象:

反映事物的根本性质和表面特征的关系。

三、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规律和思维联系与发展的科学

14.【选择】规律(自然、社会规律)

(1)含义:

物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

客观性(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普遍性。

(3)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①自然规律:

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

②社会规律:

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受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

15.【选择、简答】意识(思维)

(1)意识的本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③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个人只有在社会群体中生活,学习语言,才

能形成意识。

(2)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

①意识的能动性:

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

②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C.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D.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最突出的表现。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什么样的)

1.【选择、简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

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如“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选择】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认识的本质)

(1)认识主体

①含义: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特点:

A.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具有社会历史性;

B.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是认识主体突出的特点。

(2)认识客体

①含义:

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②构成:

自然客体(自然界);社会客体(人类社会);精神客体(精神活动和精神产品)。

③性质:

客观性;对象性。

(3)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对立统一

①具有改造和被改造的实践关系,是两者之间最基本的关系;

②具有反映和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③相互作用,主体改造和认识客体,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3.【选择】科学揭示认识本质的意义(认识本质的意义)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唯主

义认识论、不可知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

(1)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2)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是对思维是否认识存在,是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的回答。

(3)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认识过程是反映和创

造的统一,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

标志。

4.【全题型覆盖】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认识过程)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割裂二者统一性会导致的错误

①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对

立统一的关系。

A.对立: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统一: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

互渗透。

②割裂二者统一性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A.经验主义夸大个别、局部的经验,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B.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把理论当成教条。

(2)认识的两次飞跃

A.第一次飞跃(感性到理性):

人们在实践中最先产生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由量变发展到变,出现认识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任务的真正完成。

B.第二次飞跃(理性到实践):

①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只是认识运动的一半,还要实由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②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有更重大的意义。

5.【简答】认识的反复性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1)认识的反复性

①定义:

认识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而

是要经过多次反复的。

②原因:

A.从认识客体方面:

客观事物本身的复杂性;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任何事物

都处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受到限制;

B.从认识主体方面: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2)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①认识的有限性指每个时代的个人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②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③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母个时代的个人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

无数有限性的认识得以实现。

三、真理与价值(正确认识及其意义)

6.【选择】真理(正确认识)

(1)真理及谬误

①真理: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②谬误:

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

③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对立统一

A.对立:

相互排斥、相互否定;

B.统一:

相互依存、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真理的属性

①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A.承认真理的客观性,这是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B.承认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在真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②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

A.相互依存;

B.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C.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7.【选择】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检验正确认识的标准)

(1)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

①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

②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

(2)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①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的本性在于它同客观实际符合;

②由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3)逻辑证明与实践检验的关系

①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

②承认其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逻辑证明依赖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经过

8.真理的价值(正确认识的意义)

(1)【简答】真理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对立:

①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相符合的关系;

②价值是指客体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客体对人有用的属性。

统一:

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改造世界,以实践的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是真理所表

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

(2)【选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①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②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

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四、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认识目的及其落实)

9.【选择】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认识目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10.【选择、简答】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目的的落实)

(1)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①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

理;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两者相统一,体现在;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B.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马哲的精髓和活的灵魂。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

A.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党革

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党的领导和工作路线,

B.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一致的。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是什么样的)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与精神方面)

1.【选择】社会存在

(1)地理环境

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

②地理环境影响社会的发展(主要通过对物质生产的影响实现)。

(2)人口因素

①人口因素也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二;

②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3)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

础,是形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2.【选择】社会意识

(1)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看,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①社会心理:

表现在人们的情感、愿望、风俗、习惯、传统等;

②思想体系:

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抽象化、系统化的特性。

思想体系又分

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A.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

并为之服务,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

B.非意识形态包括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不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没有阶级性。

(2)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3.【选择、简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

而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

会发展;反之亦然;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重要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二)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规律(社会的规律)

4.【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

(1)生产力: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2)生产力系统的四类要素:

①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A.劳动者包括体力和脑力劳动者;

B.劳动资料。

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劳动对象。

②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

③渗透性因素:

主要指自然科学。

④准备性因素:

主要指教育。

5.【选择】生产关系和生产关系体系

(1)生产关系:

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2)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

的基础。

 

6.【论述】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

规律: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不适合则阻碍;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

现实意义:

(1)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

(2)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7.【选择】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