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922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docx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

关于构建“工厂式”高职办学模式的设想

——以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为例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结构相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从此,我国的高职教育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起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输送高级技术性人才的重任。

1999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指出: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

”随着中国教育市场逐步开放和教育全球化,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教育领域的竞争和企业的需求已成为业内关注的重大课题。

一、职业教育发展改革背景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总体规模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一个具有中国特色和充满生机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体现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教学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更加明确。

但目前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着不少问题,如高职高专真正的“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严重缺乏;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仍然沿袭注入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教学脱离实际,采用灌注、填鸭式教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轻视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不能准确评价一个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反而会引导学生死记硬背,走入应试教育的误区。

种种问题不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高专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

2006年教育部下达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该文件中针对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八大措施,主要有:

加强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明确培养目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加强教学评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切实加强领导,规范管理,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如何卓有成效地落实这些措施成为摆在众多高等职业院校面前的问题。

我院作为全国近千家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之一,如何响应教育部的相关要求,走上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快车道,着力打造和创建成为河南示范型高职院校是摆在我院面前一个十分艰巨并为之努力奋斗的任务。

二、目前我院发展中(什么方面)的问题

1.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如何改善教师教学方法上。

若只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但办学模式不改,仅个体教师的教学改变对学生而言这所学校还是没有什么特点能吸引他们,目前我院新生退学现象比较明显,人数不是很多,但影响较大,跟有退学意向的学生座谈了解到60%左右欲退学的学生都是因为实际的授课模式和宣传的“工学结合”的模式不符,在学校学不到具体的技能,动手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2.实训设备利用效率问题比较突出。

现投入几百万的实训设备,难以系统、有效利用。

本来一套实训设备可供不同系部学生实训,但由于各部门条块分割,就不能充分发挥这些设备的利用价值。

例如,物流实训设备,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以进行安装调试,但现实是,物流学生只是在用这套设备的终端功能,背后的技术性实训功能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另外,实训设备资金利用率没有经充分估算,造成应有的设备不具备,有些已有设备没有充分利用,投入远远大于产出。

3.专业设置散乱问题也较为突出。

职业教育吸引学生的关键点在于要办出自己的教育特色,这将是别人无法企及的优势。

在专业设置上我们应该抓住自己的特色在优势上做文章,不断的发挥壮大自己的优势,而不能仅看到社会的短暂热点就一轰而上,盲目追求专业上的大而全,设置一些既无特色又没有竞争优势的专业。

比如我院在2012年开始招生的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此专业跟我院特色完全不搭界,相对专业设施及师资力量缺乏,这样的专业仓促上马不仅分散了学校的办学精力,也削弱了我校特色专业级优势的发挥。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是由经济贸易系开设,该系共有34位教师,但与轨道交通相关的专业教师没有一位。

从专业特色上看,与其他交通类院校相比毫无专业优势,比如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该专业2012年招生60人,轨道、铁路相关专业招生共923人,专业教师具有深厚的行业背景,实训设备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相当完善,投资已超过千万。

在就业方面,郑州轨道交通公司已和该校签订合作培养协议,国内多个城市的铁路、轨道交通部门都来该校招聘学生。

相比之下,我们在师资力量、就业渠道方面毫无优势可言,今年能将学生招进来,但学生在实习和就业时能否实现与交通行业的无缝链接,令人堪忧。

三、兄弟院校在办学模式方面的做法

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对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经过层层筛选和专家的严格评审,第一批有28所院校进入了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行列。

这些示范建设院校普遍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他们注重与社会、企业的联系,积累了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宝贵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

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长期坚持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培养目标始终坚持“大学水平的能工巧匠”或“能工巧匠型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建设理念是“深圳的经济增长点在哪里,我们就把专业办到哪里”;他们的课程建设理念是“融合职业资格标准,突出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是“教授手上要有油”,等等。

这些都反映了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高职教育模式,即“产学合作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政府、学校、企业三方有机结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服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根据平顶山煤业集团和平顶山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依据岗位群要求开设课程,探索具有特色的“零学费订单培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与平顶山煤业集团签订订单协议的在校生人数达2600余人,其中““零学费培养”180人,由企业承担全部学费260万元,既减轻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由于拥有独特的办学特色和良好的办学模式,这些示范建设院校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突出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是具有良好的社会认可度,招生规模大都在2000人以上;二是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高,全部在91%以上,其中19个院校超过95%;三是初步形成了具有“双师”结构特征的专业教师队伍,28所院校的专业教师队伍中,平均外聘教师比例已经超过23%,其中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邢台职业技术学院的兼职教师比例已经超过了42%;四是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的比例高,其中18所院校已经达到或超过70%;五是学生获取“双证书”的比例高,其中24所院校的“双证书”获取率超过80%,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获取高级工证书的比例已经超过了30%。

四、对于我院教学改革的建议

对于象我院这样行业特色显著的院校,改革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围绕行业办“工厂式”的高职院校。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学校整体方面。

第一,全院上下达成共识,彻底改革办学理念。

我国第一批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校领导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战略规划与实施的推进力和很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但仅仅校领导有先进的办学理念,而基层的教师不接受这种理念,改革仍然缺乏执行力,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若仅仅一线的教师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有着强烈的改变意愿,而领导的观念跟不上,不能为教学一线提供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教学改革也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教学改革必然影响到某些既得利益,这就需要校领导在学校未来的发展和现有模式中进行权衡,只有上下管理者都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达成共识,每个教职员工从“领导让改”转变为“我们要改”,才能形成改革创新的氛围,改革才能推进下去。

第二,立足行业,深入挖掘自己的特色。

从历史渊源看,我院一直和粮食系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河南省的粮食系统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也有着丰厚的师资和培训资源。

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把中原经济区河南定位为粮食基地,粮食和食品行业前景良好,因此我院可以将我们的特色定义“为粮食系统提供专业的各种人才”办学基础,依托粮食加工或食品加工上几条生产线。

第三,根据自己的特色,探索适合的办学模式。

为了更好的体现我们学院的办学特色,提升学院的竞争力,我们可以通过构建“工厂式”的教学模式来实现,具体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

一是办自己的工厂,打出“工贸”的牌子,当然起什么名字,这里只是抛砖引玉,但是这种模式投资和风险都比较大;二是粮食局下属企业的生产线部分转移到我校,我校提供员工(学生)、培训、场地、管理等,对方提供技术指导和原料设备,我校现有的系部可以依托这种生产过程联系起来,粮工系负责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机电系负责设备安装、维护和维修,会计系负责财务,经贸系负责开发市场、组织物流、服务客户和电子商务,计算机系负责网络和会议记录,工美系负责企业宣传,商外系比较独立,可以辅助其他环节,根据生产要求还可以开统计专业。

(莫不是小而全)这样各系部各负其责,如同企业各部门一样,教学目标明确。

这样一来我们的办学模式也属于一种校企合作了,跟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同的是他们把学生送出去,我们把企业请进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感情联系,学生毕业出去跟学校的感情良好,还可以反哺学校。

对比两种模式,我们认为第二种更加适合我们学院的实际情况。

第四,根据教学模式,合理调整教学计划。

新生第一学年或者第一学期主要是在教室学习,学习内容非常明确,针对未来要接手的工作岗位而学习,另外还有各种工作中的规章制度、纪律要求。

到大二分班组,由于学生较多,可以分成较多的班组,虽然在现实的企业环境中是“三班倒”,我们可以实行“五班倒”,每班组的工作时间少于实景中的企业,每班组工作时间少于4小时,轮流当班,教研室专业教师负责带班。

这样既可避免学校被学生认为是“劳力工厂”、“血汗工厂”;将不当班的同学组织在一起总结讨论、学习当班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保障学生还有素质课的学习时间及必要的业余活动,由于班组较多,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教育仍然可以照旧开展。

考试形式,可采取以实际工作表现为主要考核依据,内容应主要为实际操作工作中的方法应用及解决具体问题等。

根据考核成绩给学生定级别和进行相应的奖励,若“校办工厂”经营盈利,可以给学生发工资、奖金;若不能盈利,学校也不会亏损过多,因为我们目前教学和实训基本是纯投入、零产出。

其次,教师和学生角色和心态的转变。

目前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地位,改革后教师成为学生工作中的指导者和监督者(评定成绩),教学任务明确可考量,学生的工作能力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成败,可以通过班组考核表现出来,另外特别要求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过去我校推行的教师们下基层锻炼,那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而改革后教师们将会主动下企业去学习。

学生也从听课者转变为积极参与教与学的实践操作者,学生的身份也转变了,从单纯的学生部分角色转变为工人,这样就要求他们的纪律服从性高、工作责任心强,像在企业里一样受到规章的约束,这是无法通过课堂学习的内容。

明确的教学任务必然会约束他们要学“会”,学习的目的性增强了,学校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才能真正合格。

由于在实习岗位表现好,还有经济上的奖励,表现差、常出错,就会被扣工资,这种考核评价更能体相出公平、公开、竞争意义。

学生毕业出去,不但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岗位经验、深刻的工作体会,而且不同于技校的学生,他们将有含金量更高的大专文凭,充实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让我们的学生在业内找到更好的工作,而且用人单位也乐于接收这样有经验丰富、视野开阔的员工。

再次,在学生管理方面,学生的业余文体活动、团活动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一部分,(与其次不对称)如同企业也有员工的业余文体活动一样,照旧可以开展,跟上级教育主管相关管理内容照旧对接;奖、助学金评定也有可查的实际记录来评定,对学生而言,工作好不但有奖金而且还有奖助学金,这跟企业中的奖励制度也符合,不但加薪而且升职。

这种投入有效,内部分工明确,各系部之间紧密联系成为体系,教、学、练一体化的“工厂式”办学模式还能直接反映出学校的教学效果,如果盈利说明办的好,学生的水平高;如果亏损,学校和学生要找问题并进行改进,但不必因为亏损而止步,因为相比当下高额投入、效果不明确的实训方式来讲这种模式尽管在经济方面亏损但教学效果应该更好。

五、结语

本文所提及的“工厂式”办学模式构想,能够依托行业充分发挥我院的办学特色,形成我们特有的办学优势,该模式对于学生、学校和企业来讲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上着学、拿工资,领文凭”,在学校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不仅可以学习专业技能,而且还可以看到直接收益和自己的特点,了解专业的基础上有时间思考自己以后的工作是什么样的,喜不喜欢这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才更适合自己等等诸如此类问题,锻炼技能的同时也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对于学校而言,这种模式能够积极响应教育提出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要求和办学目标,同时也向社会输送具备实际工作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学生,受到企业欢迎的同时也能扩大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考,学校办学可以进入良性循环模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对于企业而言,招到这样熟练的员工,省去大笔培训费用,节省企业开支,稳定企业员工队伍都是有利的。

该模式在实际执行时会遇到种种问题,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但该模式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衷心的希望这种模式可以给当前我院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参考课题观点:

2、加强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创新建设

职业教育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就要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四个“共同”,实现三个“零距离”。

四个“共同”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课程体系,共同研究开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材,共同选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师资,共同实施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计划。

三个“零距离”是指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用工需求零距离,课程设置与职业活动零距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零距离。

在实施过程中应重视教学改革,大力推动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及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实现“双赢”和共同发展。

例如,上海大众工业学校先后与30多家企业签订了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不仅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大、中、小型生活车、客车、货车,轮流来到修理车间,在师傅的带领下参与汽车的保养、清洗、美容和一些简单的小修项目。

同学们在这样一个实践过程中,通过企业师傅们的传、帮、带和自身的努力,共同探讨解决了许多在实践中碰到的难题,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学校的专业教师长期深入企业车间,学习、实践、研究汽车新技术,积累汽车维修的“临床经验”,并为企业在维修汽车过程中碰到的疑难杂症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及时开发撰写了《数控机床操作工》、《车工工艺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图CAD》、《汽修维修》、《电工技能训练指导书》等23本校本教材,有效地帮助企业解决了汽车维修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难题。

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今的校企合作已进入了一种更为“紧配合”的阶段,部分专业课程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共同承担产教研任务,从单向的劳动力输出变为双向的校企交流。

需要强调的是,在对学生开展校内、校外的专业实训过程中,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应锐意创新改革,围绕综合职业素质要求打破院系各专业及实训基地“各自为政”的管理制度限制,按照学生的就业岗位兴趣可适当交叉轮岗进行实训,以适应学生将来就业和变换职业的需要。

如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借助武汉武商量贩连锁有限公司的资源优势在校内建立实训超市,就是按照企业真实的环境、设施布局、流程与运作、经营目标建设的实训基地,员工全部是由来自营销与策划、会计、商务管理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担任,由实训指导教师担任超市经理,企业派驻有经验的骨干员工做技术指导,超市面向全校师生和周边居民营业。

依靠这种合作模式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已与100余家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项目,聘请安排了全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实习上岗,也营造了不同专业学生互帮互学的氛围,提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步入社会平稳创业就业坚定了坚实的基础。

3、以多层次合作为基础,积极创办校外实训基地

由于校外实训基地的运营过程一般是由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共同参与,以指导学生的理论与技能学习,不仅能减轻校内实训基地在教学安排上的压力,弥补校内实训设备、场所空间和功能缺陷的不足,还为学生提供了更真实的实训场景。

因此,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十分必要。

但是在实际运作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许多职业院校开展的“2+1”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过程中,往往把前两年的理论学习和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割裂开,实训、教学“两张皮”;校企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磨合,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难以有效衔接,致使学生最后一年顶岗实习“放羊”现象比较普遍,使学生感到学非所用;更有一些企业对顶岗实习的学生与实习员工不能同工同酬,管理与疏导教育缺失,大量学生被迫毁约,离开实习基地。

为此,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可供选择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式有两种:

一是实训基地进入企业模式。

依托企业、园区建立院校与企业共用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由企业或园区提供实训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条件,实训设备由校企共同投入,按照企业要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将校内实训室建在企业,使单纯的实训室转变成生产车间。

基地以企业为管理主体,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实训课程,学生集中到实训基地顶岗实习,教师到企业、园区实践,企业师傅到学校任教,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岗位能力相对接、实习实训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

二是校企股份合作模式。

重新核定职业院校与企业的资产,以股份合作的形式把双方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

根据校企双方投入资产的比例,以企业或学校为主体成立董事会,共同管理、经营学校与企业,实现校企股份合作一体化。

这种模式能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紧密结合,车间就是教室、师傅就是教师、实训就是生产,彻底解决职业教育脱离生产实际的问题。

例如,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为了提高校外实训的实效性,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2006年独创了“把学校搬到企业,把课堂设在车间”、“建设企业校区,打造没有围墙的校园”的“宝安模式”。

与“2+1”模式有着本质不同的是,“工学结合、六层推进”模式是把最后一年的顶岗实习分解为职业体验、专业实习和顶岗实习三个不同层次,在三年学习中交替进行,层层推进。

使学生在实战环境和校园中来回得到“磨”和“练”。

按照校企合作协议,企业负责提供实习场地,由宝安职校负责改建为符合教学要求的标准教室、实训室、教师办公室、阅览室等,各种教学设备、设施全部由校方负责购置;校、企双方联合成立管理办公室,学校派出专门的管理队伍常驻企业校区,负责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企业抽调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担任实习老师,协助校方开展实训教学。

这种合作模式所以获得成功还在于是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下,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相关的劳动法规,给予学生同工同酬的待遇。

当然,也有不少高职院校根据自身情况不断创新完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模式。

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的“两化”理论。

针对广告策划与设计、室内设计与装潢、营销策划等专业,学生在“两化”基地中,通过仿真实训、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多种方式,逐步强化操作技能,在教学组织上,将学生分成项目团队,由公司技术人员带领学校师生共同参与公司的实际项目运作,部分理论课程结合企业的项目需要改造成项目课程。

由双方教师组织教学,从而实现了教学与实训、训练与生产运营的有机结合。

不仅培养了学生具有良好的就业能力,而且造就了大批“双师型”教师,使学校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实训、教学“两张皮”的现象,促进校企合作走向更深层次,金华职院还从组织架构等管理体制上创新改革。

2008年学院撤销系级建制,逐步完善与行业企业管理相融合的组织架构,建立项目部、工作室等教学实训一体化实体机构,并代表学院以独立的法人资格开展服务活动,统筹组织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以及社会培训,将校内、校外基地纳入项目部或工作室管理,专任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按学科专业背景进入相应的工作室或项目部。

并以此为契机全面推动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改革。

如今,以接受来自企业的生产项目为基础的教学、实训活动已经在整个学院推广开来。

仅艺术设计学院就成立了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影视动画、雕塑等多个工作室。

目前,随着政府对中职学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全面推行,又会吸引大批高中学生涌向职业学校,相比之下的高职院校的高学费,有可能因此失去一部分生源。

为此,高职院校如果能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探索“零学费入学”、“顶岗实习挣学费”的创新教育模式也是保证生源数量、提高生源质量的有效途径。

鉴于我院办学经费的紧张局面,创办校内实习基地困难重重,也可以采取集资、多元化参股的办学形式,加强与其他同类型、或者同地域的高职院校横向联合,创办实习集团或综合性的实习基地,通过资源共享,辐射各高职、中职院校,对进入实习期的学生统一集中进行培训,以提升实习基地的整体社会效益。

 

结束语

“工学结合”归根结底不在于教学设施、教学场所,而在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之所以受到质疑,不仅仅在于“黑板上开机器”,还在于只注重知识传授,没有把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目标。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国内外涌现出了多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订单式”、“工学交替式”,还是“半工半读式”、“顶岗(就业)实习式”等,每一种模式都有其特点和优势,但也有实施条件的限制。

我院只有根据所属的行业、区域特点及自身的实际情况,抓住中央着力打造“中原经济区”的契机,积极倡导大学生投身到加工、服务、物流等多种产业的创业实践中,不拘一格地选择一种或多种“工学结合”的实施模式,才能多角度、深层次推进“工学结合”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教育厅2009年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z],http//:

www.haedu.cn.

[2]陈强,李挥.河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助推人口大省经济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12-15.

[3]高康.重校企合作:

“实践型”教学的风气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创建品牌实现培养对接[N].文汇报,2011-10-05

[4]职业教育如何担起更多社会责任[N],中国教育报.2009-6-9

[5]童学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思考[EB/OL].(2007-06-05)http:

//

[6]重庆科创职院:

以技能培训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N],中国教育报.2009-6-17

[7]赵存明等.高职高专院校“产学”结合中的“研”[J].现代大学教育.2007(5):

4-6

[8]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13-15

[9]许春树,侯洁.走工学结合道路,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06).

[10]孔晓华.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多元主体的价值取向[J]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