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模文言2.docx
《高考一模文言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模文言2.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模文言2
宝山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面语段。
完成第22-26题。
(13分)
杂说
罗隐
珪璧①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
然珪壁者,虽丝粟玷纇
,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
,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
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④之恶,不以为非。
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
泓然而可以照,镜之于物,亦照也。
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
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质。
【注释】①珪璧:
一种玉器。
②丝粟玷纇:
丝粟,细小。
玷纇:
瑕疵,缺点。
③阜积甃盈:
阜,山。
甍,井。
④具体:
全体。
22.第一段以“珪壁”比喻,以“瓦砾”比喻。
(2分)
23.对“为瓦砾者,虽阜积甃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些瓦砾,即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本性。
B.那些瓦砾,虽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嗤笑它的本质,就在于知道这不能改变它无用的事物。
C.那些瓦砾,虽说堆积如山,人们不会指出它的本质瑕疵,是因为知道这不能损害它无用的本性。
D.那些瓦砾,纵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嘲讽它的本质缺点,就在于知道这不能伤害它无用的事物。
24.分析第二段中镜与水的异同。
(4分)
(1)相同点:
(2)不同点: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
26.概括两段文字的观点。
(2分)
(1)
(2)
长宁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8题。
(12分)
徕宁果木记
昆仑踞西域之胜,世传为仙人出入之所,嘉树珍果,萃于其地。
徕宁地近昆仑,得其馀气,多暖而少寒,以故果木之盛甲于天下。
桃、杏、葡萄、梨、枣、苹婆①、林檎②、樱桃,俱极香美,无论矣。
桑椹大可径寸,色白如玉,味甘如蜜。
冰苹婆尤为异品,形如内地苹婆,而莹然无滓,表里照彻如水晶,味香烈而极甘,别城无此种。
又有所谓瓯桲者③,似山东木梨而大,香如木瓜,以蜜渍之,甘酸如山查而香过之,真异种也。
呜呼!
以此珍果,如生于中土,移入神京④,必能贡明堂⑤,飨清庙⑥,供上方之馔,擅华林之春⑦。
其次亦得为卿士大夫所共尝,文人学士所争赏。
乃生于穷荒回纥之地⑧,食之者不知其味,嗅之者不闻其香,甚且珍品与羊胛同烹,名园与马枥为伍⑨,物之不得其地,至此已极,大不可痛惜乎哉!
或曰:
“八埏之外⑩,人蠢而物灵,山川清淑之气多钟于草木,以补人之不足。
”是说也,余姑存而不论云。
(选自铁保《惟清斋全集·梅庵文钞》)
【注】①苹婆:
苹果。
②林檎:
即沙果。
俗称“花红”。
③瓯桲:
即“榅桲”,又名木李,味甘酸。
④神京:
京城。
⑤明堂: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之所。
⑥清庙:
即太庙,帝王的宗庙。
⑦华林:
这里泛指帝王宫苑。
⑧回纥:
古代少教民族。
唐以后散居新疆一带。
⑨马枥:
马棚。
⑩八埏(yán):
八方的边际。
22.徕宁“果木之盛甲下天下”的原因是。
(2分)23.第一段举“桑椹”、“冰苹婆”与“瓯樟”为例,在文中有何作用?
(2分)
24.下面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昆仑山高踞于西域中的胜地之上,世代相传是仙人出没的地方。
B.徕宁的桃、杏、葡萄、梨等八种水果,都很香美,就不用说了。
C.徕宁珍果生于穷荒回纥之地而未生于中土,那是不值得痛惜的。
D.对边地“人蠢而物灵”的说法,戏姑且放在一旁,不加评论吧。
25.文中画线处以喻,表达出作者的不平之慨。
(2分)
26.本文与龚自珍《病梅馆记》都运用了“借题发挥”的写法,但用意却不同。
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4分)
崇明县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
完成第23-26题。
(11分)
游虞山记
沈德潜
虞山去吴城才百里,屡欲游,未果。
辛丑秋,将之江阴,舟行山下,望剑门入云际,未及登。
丙午春,复如江阴,泊舟山麓,入吾谷,榜人诡云:
“距剑门二十里。
”仍未及登。
壬子正月八日,偕张子少弋、叶生中理往游,宿陶氏。
明晨,天欲雨,客无意往,余已治筇屐,不能阻。
自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唐常建咏诗处,今潭名空心,取诗中意也。
遂从破龙涧而上,山脉怒坼,赭石纵横,神物瓜角痕,时隐时露。
相传龙与神斗,龙不胜,破其山而去。
说近荒惑,然有迹象,似可信。
行四五里,层折而度,越峦岭,跻蹬道,遂陟椒极。
有土坯磈礧,疑古时冢,然无碑碣志谁某。
升望海墩,东向凝睇。
是时击光黯甚,迷漫一色,莫辨瀛海。
顷之,雨至,山有古寺可驻足,得少休憩。
雨歇,取径而南,益露奇境:
龈腭摩天,崭绝中断,两崖相嵌,如关斯劈,如刃斯立,是为剑门。
以剑州、大剑、小剑拟之,肖其形也。
侧足延,不忍舍去。
遇山僧,更问名胜处。
僧指南为太公石室;南而西为招真宫,为读书台;西北为拂水岩,水下奔如虹,颓风逆施,倒跃而上,上拂数十丈,又西有三杳石、石城、石门,山后有石洞通海,时潜海物,人莫能名。
余识其言,欲问道往游,而云之飞浮浮,风之来冽冽,时雨飘洒,沾衣湿裘,而余与客难暂留矣。
少霁,自山之面下,困惫而归。
自是春阴连旬,不能更游。
噫嘻!
虞山近在百里,两经其下,为践游屐。
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
心甚快怏。
然天下之境,涉而即得,得而辄尽者,始焉欣欣,继焉索索,欲求余味,而了不可得;而得之甚艰,且得半而止者,转使人有无穷之思也。
呜呼!
岂独寻山也哉!
23.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复如江阴____
(2)余已治筇屐____
24.仔细阅读第三段,作者的游踪从“城北沿缘六七里”,入破山寺,过、越峦岭,过土坯,到____,____,到剑门。
(3分)
25.下列对“今之其地矣,又稍识面目,而幽邃窈窕,俱未探历”的原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
(3分)
A.风飘雨洒,余与客难暂留。
B.我和同游的客人都感困惫。
C.山上僧人为我们指错了路。
D.春阴连旬,不能再游览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____。
(3分)
奉贤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
(13分)
①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
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
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
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②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睛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
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
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
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
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
夫畜之深者,发之远。
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
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③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
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
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
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④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
“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浙江,不能威之使屈。
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
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
”余曰:
“唯唯。
”
(秦观《游龙井记》)
[注]①靡曼:
美丽。
②咒:
祷告。
22.第①段交代了龙井的、。
(2分)
23.第③段“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
”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4.对“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就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于是(人们)特意相传认为龙居住在这里。
B.(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世上)相传认为是有龙居住在这里的缘故。
C.(人们)于是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D.(人们)却在这里祈祷,这祈祷就总会应验,所以(世上)相传认为有龙居住在这里。
25.本文第②段在表现手法运用上很有特色,请选一角度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虹口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
(12分)
书蒲永昇画后
苏轼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
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
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
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
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
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
永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
如往时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昇同年而语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22.作者称赞蒲永昇画中表现出来的神逸的“活水”,而贬斥董羽、戚文秀所画毫无神韵的“死水”,阐明了 的艺术观点。
(1分)
23.文中“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这一句的大意是
(2分)
24.下列与蒲永昇等能画出活水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随物赋形 B.尽水之变 C.嗜酒放浪 D.性与画会
25.有人说,本文虽属画评,却能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请用文中例子加以说明。
(3分)
26.本文叙议结合。
苏轼的《石钟山记》类似写法,请简要说明。
(4分)
黄浦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
(12分)
游晋祠记
刘大櫆①
①太原之西南八里许,有周叔虞祠。
祠西为悬瓮山,出之东麓有圣母庙,其南又有台骀祠,子产所谓汾神也。
有泉自圣母神座之下东出,分左右二道。
居人就泉凿二井,井上为亭,槛以覆之。
今左井已淹,泉伏流地中,自井又东,沮洳②隐见,可十余步乃出流为溪。
浸水洄洑绕祠南,初甚微,既远乃益大,溉田殆千顷。
水碧色,清冷见底,其下小石罗布,视之如碧玉,游鱼依石罅往来甚适。
水上有石桥,好事者夹溪流曲折为室如舟,大石乔木交荫,老柏数十株,大皆十围,其中厕③以亭台佛屋,彩色相辉映,月出照水尤可爱。
溪中石大者如马,如羊,如棋局可坐。
子与二三子攝衣而登,有童子数人咏而至,不知其姓名,与并坐久之。
②山之半有寺,凿土为室,缭曲宏丽,累石级而上,望之墟烟远树映带田塍如画,《山海经》云:
“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周成王封弱弟于唐地,在晋水之阳,后遂名国为晋。
既入赵氏,称晋阳。
昔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而宋太祖复因其故智以平北汉。
甚哉!
水之为利害也。
唐高祖盖以唐公兴,尝祷于晋祠。
既定天下,太宗亲为铭而书之,立石以祟叔虞之德。
今其石在祠东,又其东为宋太平兴国之碑。
③是来也,余兄奉之官徐沟,余偶至其署,因得纵观焉。
念余之去太平兴国远矣,去唐之贞观益远矣,溯而上之,以及智伯及叔虞,又上之,至于台骀金天氏之裔,茫然不如在何代。
太原之去吾乡三千余里,久立祠下,又茫然不知身之在何境。
山川常在,而昔之人皆已泯灭其无存。
浮生之飘转无定,而余之幸游于此,无异鸟迹之在太空.然则士之生于斯世,虽能立振俗之殊勋,赫然惊人,与今日之游一视④焉可也,其孰能判忧喜于其间哉!
于是为之记。
【注】①刘大櫆:
清代,桐城派创始人之一;早年以布衣游京师,晚年归故里,一生很不得志。
②沮洳(jùrù):
潮湿。
③厕:
置。
④一视:
等量齐观。
22.第①段从哪些方面介绍晋祠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对第②段画线句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功绩。
B.智伯决此水以灌赵城,是晋水为害太大。
C.智伯灌赵城,宋太祖平北汉都是晋水的大罪孽。
D.宋太祖复因其故智平北汉,是晋水为利太大。
24.文章可分为前后两部分,第②段应画在前部分还是画在后部分,请简要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分条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1)
(2)
(3)
(4)
嘉定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
净因院画记
苏轼
①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
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
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
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
以其形之无常,是以其理不可不谨也。
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
而至于其理,非高人逸才不能辨。
②与可①之于竹石枯木,真可谓得其理者矣。
如是而生,如是而死,如是而挛拳瘠蹙,如是而条迭遂茂:
根茎节叶,牙角脉缕,千变万化,未始相袭,而各当其处,合于天造,厌②于人意,盖达士之所寓也欤!
③昔岁尝画两丛竹于净因之方丈③,其后出守陵阳而西也,余与之偕别长老道臻师,又画两竹梢,一枯木于其东斋。
臻师方治四壁于法堂,而请于与可,与可既许之矣。
故余并为记之。
必有明于理而深观之者,然后知余言之不妄。
【注】①与可:
文同,字与可,时著名画家,作者表兄。
②厌:
满足。
③方丈:
佛寺长老或住持居室。
22.苏轼,字,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作品。
(2分)
23.第一段“世之工人,或能曲尽其形”一句中,“工人”的意思是。
(2分)
24.以下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与可的画作不合常形却合常理。
B.与可为净因院前后共计作了两幅画。
C.作者认为与可的画既符合事物的本来面貌特征又体现内在神韵。
D.本文是作者应道臻师的邀请而写作的。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
(3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金山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23—26题。
(12分)
孟德传
苏辙
①孟德者,神勇①之退卒也。
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
嘉佑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之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
“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
”
②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
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为侯者所执。
德具白本末,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
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
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③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
世之君王,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
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
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
未有特立于世者也。
今孟德心中无所顾,其造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
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有删改)
【注】①神勇:
禁卫军的军营。
23.(2分)解释下列加点字。
(1)德具白本末()
(2)而其色见于面颜()
24.(3分)下列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神勇之退卒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B.以其子与人/德以不顾死
C.凡猛兽类能识人气/大类女郎也D.人望而知之/拔剑切而啖之
25.(3分)孟德对山林的爱好到了痴迷的地步,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方面。
(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26.(4分)作者称孟德为“有道者”,请结合第③段划线句的议论,在以下人物中任选一位,谈谈他们身上的“浩然之气”。
苏武司马迁文天祥孟子
静安区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回答22—26题。
(12分)
周公谨墓下诗序[1]
粱肃(唐)
①昔赵文子观九原,有归欤之叹;谢灵运适朱方,兴墓下之作。
或怀德异世,或感旧一时,而清词雅义,终古不歇。
②十三年春,予与友人欧阳仲山旅游于吴。
里巷之间,有坟岿然。
问于人,则曰:
“吴将军周公瑾之墓也。
”予尝览前志,壮公瑾之业;历于遗墟,想公瑾之神。
息驾而吊,徘徊不能去。
昔汉纲既解,当涂方炽,利兵南浮,江汉失险。
公瑾尝用寡制众,挫强为弱,燎火一举,楼船灰飞。
遂乃张吴之臂,壮蜀之趾;以魏祖之雄武,披攘踯躅,救死不暇。
袁彦伯赞是功曰:
“三光三分,宇宙暂隔。
”富哉言乎!
于是时弥远而气益振,世逾往而声不灭,有由然矣。
③诗人之作,感于物,动于中,发于咏歌,形于事业。
事之博者其辞盛,志之大者其感深。
故仲山有过墓之什[2],廓然其虑,粲乎其文,可以窥盘桓居贞[3]之道,梁父间吟之意。
凡有和者,当系于斯文。
注释:
[1]本文是作者为欧阳仲山《周公瑾墓下诗》所作的序言。
[2]什:
篇。
[3]盘桓居贞:
言人在不可进取对应保持高尚正直。
22.指出第①段引用“赵文子观九原”和“谢灵运适朱方”两个典故的目的。
(2分)
23.分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语言表达特点。
(2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以后凡是有应和之作的,都应附在我的序言之后。
B.以后凡是有应和之作的,都应附在欧阳仲山的诗作后面。
C.以后凡是同意我的观点的文章,都应附在我的序言之后。
D.以后凡是同意我的观点的文章,都应附在欧阳仲山的诗作后面。
25.依据文章相关内容推断欧阳仲山的身份。
(2分)
26.简述本文的写作意图。
(4分)
卢湾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菱溪石记
欧阳修
①菱溪之石有六,其四为人取去;其一差小而尤奇,亦藏民家;其最大者偃然僵卧于溪侧,以其难徙,故得独存。
每岁寒霜落,水涸而石出,溪旁人见其可怪,往往祀以为神。
②溪旁若有遗址,云故将刘金之宅,石则刘氏之物也。
金,伪吴时贵将,与行密俱起合肥,号三十六英雄,金其一也。
金本武夫悍卒,而乃能知爱赏奇异,为儿女子之好,岂非遭逢乱世,功成志得,骄矜富贵之佚欲雨然耶?
想其陂池台榭,奇木异草与此石称,亦一时之盛哉!
今刘氏之后散为编民,尚有居溪旁者。
③予感夫人物之废兴,惜其可爱而弃也,乃以三牛曳置;又索其小者,得于白塔民朱氏,遂立于亭之南北。
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
④夫物之奇者,弃没于幽远则可惜,置之耳目则爱者不免取之而去。
刘金者虽不足道,然亦可谓雄勇之士,其平生志意,岂不伟哉。
及其后世,荒堙零落,至于子孙泯没而无闻,况欲长有北石乎?
用此可为富贵者之戒。
而好奇之士闻此石者,可以一赏而足,何必取而去也哉。
【注释】欧阳修在庆历五年被贬滁州任太守,次年在滁州写下了此文。
23.写出高中课本中欧阳修一篇作品的篇名《》。
(1分)
24.第①段交代了菱溪之石的______和______。
(2分)
25.对第③段“亭负城而近,以为滁人岁时嬉游之好”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把他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B.丰乐亭靠城比较近,把奇石立在那里以满足当地百姓庆祝生日时好好游玩。
C.立奇石在靠城路近的丰乐亭,让人们在岁末除夕游赏观玩。
D.丰乐亭凭借离城近,推荐作为当地百姓每年游玩的好去处。
26.本文表达方式上有叙述有议论,试就此加以赏析。
(4分)
27.文末画线句作者表明了对奇物应有的态度,即不要一人独占独赏,应与人一同欣赏,试对此思想观点加以评价。
(3分)
闵行区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2分)
说宫
宋曾巩
室堂奥①备然后为宫。
宫,贤有力者之所有也。
若乃为之,则非贤有力者之所能也。
故有材木于此,虽累千万,必待匠人焉尔。
匠人之为之也,广轮②高下,横斜曲直,一板③以上皆有法也。
巧既发于心,绳墨刀尺皆应于手,其成也必善。
巧既夺于心,绳墨刀尺皆戾于手,且以高者为库,直者为钩也,其卒可以成自善乎?
有若公输在,肯舍法度而利之乎?
不肯,则将得拙工,而嗜利者从之,为之穷岁月,耗材与力,至竭而已耳。
今夫天下之为宫也,人主之所安而有也,州县有司之为室堂隅奥也,万机之为材木也,人主之所不能自治也,其势必付之人。
付之而当且专,则辑④矣。
付之而当否未前定,又一一束缚之,其异于戾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