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9712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4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

《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阿根廷电影简史.docx

阿根廷电影简史

【资料特供】阿根廷电影简史

  1896年电影传入阿根廷。

1897年出现了第一部短片《阿根廷的旗帜》,系法国人E.皮伊所摄。

1900年第一家影院落成。

1908年,意大利侨民M.加洛拍摄了故事片《枪决多雷戈》,阿根廷电影由此诞生。

1915年描写雇工同庄园主斗争的故事片《加乌乔人的尊严》(导演H.凯罗)获得成功。

H.基罗加与G.贝诺伊特拍摄的表现城市工人暴动的影片《没有衣服的胡安》(1919),是第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影片。

20年代,好莱坞电影占据了阿根廷电影市场,在一时期,J.A.费雷拉为阿根廷电影做出了贡献。

他的作品多表现城市平民生活,富有人情味。

《死亡的探戈》(1917)、《当布宜诺斯艾利斯沉睡的时候》(1922)、《对不起,老太太》(1927)、《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洋娃娃》(1931)等。

    

  1933年,阿根廷最大的电影企业索诺影片公司成立,拍摄了第一部有声片《探戈》(导演L.M.巴尔特)。

30~40年代,阿根廷的电影产量逐渐增加,样式也较多,有情节剧、喜剧社会正剧、历史片等;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电影样式探戈影片打开了国际市场,在拉丁美洲颇受欢迎。

注重形式美的L.萨斯拉夫斯基拍摄了《发生在三点钟的罪行》(1937)、《一个爱情的诞生》(1938)、《鬼妇》(1945)等。

剧作家出身的导演L.托雷斯·里奥斯的作品一般不触及政治,而是描写平民的日常生活,如喜剧片《鸽子大院》(1936)、家庭伦理片《归巢》(1938)、描写人们热爱足球运动的优秀影片《布球》(1943)等。

M.索菲西是一位杰出的导演,以拍摄揭露性影片闻名,如《北风》(1937)、《111公里》(1938)、《老医生》(1939)、《无名英雄》(1940)、《灰色平民区》(1954)等,他在阿根廷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L.德马雷擅长历史题材,《加乌乔之战》(1942)、《潘帕斯莽原》(1946)是他的优秀作品。

M.罗梅罗是位多产的喜剧片导演,其作品娱乐性强,如《船上的孩子们》(1936)、《从前不打发蜡的小伙子们》(1937)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阿根廷电影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开始下降,原因之一是阿根廷政府亲纳粹的政治态度招致美国的经济报复,停止供应胶片;此外,阿根廷电影在经营管理上也存在严重问题。

    

  1946~1955年的庇隆政府执政期间,虽然制定了一些保护电影事业的措施,但是对意识形态严格控制,一些电影工作者因无创作自由告退影坛,或移居国外。

虽然国家提供拍片经费,但结果是产量多、优秀者少。

当时最著名的影片是H.德尔卡里尔根据A.巴雷拉的小说改编的《血的河流》(1952),描写了20世纪初上巴拉那河种植工的悲惨生活。

    

  5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形势有所变化,电影审查比较宽松,庇隆时代流亡国外的电影工作者返回祖国,电影又呈现一时的繁荣。

全国出现许多电影俱乐部,成立了短片导演协会和实验电影协会,电影学院与圣菲纪录电影学校也都于1956年建立起来。

此时期重要影片有德马雷的尖锐反映现实的影片《寂静之后》(1956)、《大墙后面》(1957)、《沙福拉》(1959),H.德尔卡里尔表现贫农生活的《白土》(1959)、《这是我的土地》(1961)等。

    

  圣菲纪录电影学校附属于国立里托拉尔大学,聘请F.比利为校长。

学校宗旨是创建阿根廷现实主义电影,真实反映人民生活。

在比里的培养与指导下,成长起一批年轻人,他们不仅拍了具有社会学研究价值的纪录被压迫阶层人民生活的纪录影片,如《请扔下一个十分硬币》(1958)等,而且还拍摄了这类故事片如F.比利的《被大水淹没的人们》(1962)、S.菲尔德曼的《大生意》(1959)等,被称为“阿根廷新电影”。

在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下,他们中的一些人追求影片艺术结构的完美,表现在人吃人的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孤独心理和“迷惘的一代”等等。

这方面的影片有J.M.苏亚雷斯的《破裂》(1960)、R.库恩的《年轻的老人》(1961)、L.穆鲁亚的《阿利加斯·加德利托》(1961)、D.J.科恩的《安娜的三个故事》(1961)、M.安廷的《奇数》(1961)等。

到60年代中期,“阿根廷新电影”便衰落了。

    

  F.阿亚拉是这一时期成名的重要导演,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涉及当代政治问题的《领袖》(1958)和《竞选人》(1959),其他还有《被俘虏的葆拉》(1963)、《幻想的日子》(1979)、《纸醉金迷》(1984)、《恶梦的过客》(1984)等。

    

  L.托雷·尼尔松是最有国际声誉的阿根廷导演,他的作品富于理性,有深度。

《天使之家》(1957)

《最后一幕》(1959)、《1900年的一个美男子》(1960)和《圈套里的手》(1961)等影片,批评了政治寡头和贵族阶层的某些观念。

他的作品还有《马丁·菲耶罗》

  (1968)、《自由的石头》(1976)等,他的影片一再遇到审查的麻烦。

    

  在国家频繁政变之中,于60年代末期出现了“第三种电影”。

1968年,在阿根廷出现若干地下电影小组。

其一由5名导演(R.贝切尔、N.帕特诺斯特洛、H.H.斯塔格那罗、A.菲舍尔曼和R.德拉托雷)组成,名为“五人小组”,他们主要是创作与现实毫不相干的实验电影。

另一小组名“解放电影小组”。

该小组认为电影的使命在于参加人民的解放战斗,它的主要代表人物F.E.索拉纳斯和O.赫蒂诺,于1966~1968年间在地下完成的巨型纪录片《燃火的时刻》是这个小组的纲领性作品,它揭露了阿根廷和整个拉丁美洲的政治形势。

此外,还有些电影工作者匿名拍摄一些地下影片,如《阿根廷解放之路》等。

“第三种电影”有一个地下发行放映网。

    

  70年代初,一些导演开始拍摄“政治电影”,如R.格莱塞尔拍出《墨西哥:

冻结的革命》(1970),H.德龙拍出《屠杀行动》(1972)。

70年代中期,在庇隆夫人执政期间,一些导演利用有利时机,拍摄了少量揭露性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故事片,如H.奥利韦拉的《动乱的巴塔戈尼亚》(1973)、R.乌里切尔的《克布拉乔》(1973)等。

    

  1976年3月的军人政变后,一些进步导演又流亡国外,银幕上又充满了商业影片。

由于大多收不回成本,1982年仅生产影片17部,加之对放映外国电影限制颇多,所以44%的影院倒闭了。

这时期最活跃的导演是A.阿里斯达伦,他是专门拍摄黑色影片和动作片的。

他的《复仇的时刻》(1981)和《受害者最后的时日》(1982)在国内很受欢迎,在国际上也屡次获奖。

擅长拍妇女问题题材的女导演M.L.本贝格拍摄的《瞬间》(1981)和《谁的太太也不是的女人》(1982),在国内外都取得成功。

    

  1983年10月R.阿方辛当选总统后,宣布取消审查,成立国家电影局,任命M.安廷为局长,电影事业逐渐复苏,一批质量优秀、内容深刻的影片既赢得了国内观众,也获得了国际声誉,如《不再有痛苦,也不会忘却》(1984,H.奥利韦拉导演)、《参议院谋杀案》(1984,J.J.胡西德导演)、《醒悟》(1984,A.多利亚导演)等。

M.L.本贝格的《卡米拉》(1984)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

还有相当一部分影片表现出一种对历史的反思,其中以L.普恩索的《官方说法》(1985)最有名,该片触及了阿根廷社会最敏感的“失踪者”问题,获1986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根据1983年4月颁发的电影法草案,国家电影局从全国电影票房收入中提取10%,对影片实行补贴。

---------------------------

“阿根廷新电影”近年成为全球的新焦点

  每年十月中旬举行的“挪威奥斯陆南方电影节”被公认为是欧洲仅次于戛纳电影节的电影交易盛会。

在电影节上,最受瞩目的影片,是阿根廷导演胡安·何塞·坎帕内拉的新作《关于鲁纳的温情记忆》,它不仅获得了观众最受欢迎的影片,而且也赢得了片商的一致赞赏。

该片是导演“中产阶级家庭生活”三部曲的完结篇,上一部影片《新娘的儿子》

曾经获得过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还获得了2002年阿根廷电影评论家协会的8项大奖,并在哈瓦那电影节、蒙特卡洛电影节上得到过多个大奖。

  无独有偶,在今年四月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上,也举办了被称为“近年来成为全球新焦点”的《阿根廷新电影》单元,介绍了在世界影坛上引起轰动的七部阿根廷影片。

  比起“墨西哥新电影”的青春张狂,“秘鲁和智利新电影”的传统题材,“巴西新电影”的写实风格,“阿根廷新电影”将“神秘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严酷的新世纪真实”完美融合,而它所涌现的电影人才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三五成群,他们的声名远扬欧美,他们的作品得到了来自世界的喝彩。

  柏林电影节连中三元阿根廷电影引人注目

  在经历了世界金融风暴和不断更替领导人的社会动乱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阿根廷经济,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就在这种时候,布宜诺斯艾利斯毅然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新生代的电影人才,台前、幕后、影评人一应俱全,而他们的高亢创作精神及敬业态度更是值得钦佩。

  这批电影新人,不缺智慧和激情,缺的是资金,他们往往以难以想象的低成本,或最为便捷的数码摄影机,甚至用向学校借来的器材完成拍摄。

他们互相扶持的“阿根廷新电影”的开山之作《世界尽头》,非但依靠导演里桑度·艾朗素的才华横溢,也仰仗了他的亲密战友查比罗和赫特曼自掏腰包为影片购买胶片。

  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的是阿根廷资深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他拍摄的奇幻电影代表作《旅行》

至今还在启发很多后辈导演的想象力。

而获得最佳男主角的则是阿根廷电影的新秀丹尼尔·亨德勒,他在《失落的拥抱》里把一个失去父亲、和卖内衣母亲在商场里过日子的年轻人演绎得非常生动,得到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认可。

该片还获得了评审团大奖,这让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影学院的新锐导演丹尼尔·布尔曼成为“阿根廷新电影”的希望之星。

在一个国际电影节上,一国电影连中三元,新老几代影人同时受到嘉奖,对于如今的“阿根廷新电影”来说并非奇迹,而是多年播种耕耘后的理想收获。

  如果说领导“阿根廷新电影”的导演群是中年一代的实力干将,那么带动“阿根廷新电影”在世界范围异军突起的导演则是一批“青年近卫军”。

马丁·赫特曼是“阿根廷新电影”的开路先锋,

  帕布罗·查比罗和里桑度·艾朗素是中坚力量。

被视为天才的女导演卢西亚·马特尔曾是西班牙著名导演阿尔莫多瓦的得力助手,她导演的处女作《湿乐园》得过柏林电影节最佳新作奖,新作《圣女》更是由阿尔莫多瓦投资和监制,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备受关注。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囚徒》、《梦想阿根廷》……一部部以阿根廷为话题的影片,在世界影坛引起了轰动。

  现在,欧洲各国的电影基金会对“阿根廷新电影”青睐有加,因为它每年都有冲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实力之作。

去年角逐入围的《情人节的礼物》获得了阿根廷、荷兰、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五国的联合投资,今年角逐入围名单的影片也是三国合作的作品。

  新生代作品以亲情人情折射社会问题

  影片《情人节的礼物》是著名导演阿雷罕德罗·阿科莱斯提执导的第15部影片,由阿根廷家喻户晓的剧作家罗德里格·诺亚创作。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一个和祖母生活在一起的8岁男孩的故事。

男孩出生后,母亲就离开了孩子和丈夫。

男孩的父亲则整天生活在女人堆里。

1969年的情人节,父亲带回了一个女人。

从那时起,男孩不再梦想,盼望父亲能给自己找个妈妈。

这部第56届戛纳电影节上被评为“超级温情”的影片把“阿根廷新电影”的一个不变的主题再次强化了。

  “家庭亲情”、“社会人情”,10部“阿根廷新电影”里有六部肯定是这样的题材。

这些电影往往选择“中产阶级中处境尴尬的小人物”生活中的琐碎事件来反映社会的冷酷与温情。

  1999年由查比罗自费拍摄、自编自导的首部影片《半天吊》

,启用都是名不见经传的新演员,制作成本相当低,用的仅仅是16MM的黑白摄影机,但影片却得到了超过30个国际电影奖项,是小兵立奇功的典范。

影片主人公是个经常失业的工人拉路,年过半百,生活依然朝不保夕,还要照顾他那像寄生虫般的儿子。

导演充分利用画面影像的对比来制造戏剧效果,家庭的沉默与工地的嘈杂,闷热的白天与萧瑟的黑夜,影片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个早就过了做梦年纪的人,依旧心怀梦想的可爱与可怜,将贫穷背景下的父子关系描绘得催人泪下。

  卢西亚·马特尔执导的《湿乐园》以两个有着表亲关系的中产家庭为中心,50多岁美扎是家庭主妇,整天酗酒不愿面对沉闷的生活,她对无能丈夫的莫名藐视和对儿女的爱恨情仇交织在一起。

影片营造出令人窒息的死水微澜氛围:

闷热的午后,肮脏的游泳池,一切都应和着沉寂的现状。

当人们处于情感麻木状态时,恰好是崩溃的先兆,这也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现实呈现,无怪乎这部影片推出后不久,阿根廷就遭受了历史性的金融灾难。

  嬉笑怒骂风格迥异寓言般地揭示主题

  “阿根廷新电影”对于“灰色爱情电影”和“黑色讽刺电影”的尝试也是卓有成效的。

赫特曼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他的每部作品都极尽讽刺与幽默,把爱情的辛辣、世态的悲凉“改头换面”。

  在1999年的《我的名字,太多怪事》中,赫特曼制造了一场“浪漫风暴”:

辛西亚在27岁生日那天毅然决定,告别灰色岁月,一切重新来过。

当她外出旅行时,一个意大利游客告诉她,他认识一个与她同名同姓的女子。

从此,她开始了寻找另一个“辛西亚”的旅途。

导演用“身份之谜”的轻喜剧,将阿根廷当代的精神分裂作了微妙鞭笞,当大多数人对现实采取集体遗忘的悲观态度时,辛西亚的上下求索却洋溢着乐观主义。

  到了2003年,赫特曼在阿根廷、法国、德国联合拍摄的电影《春光不再的时代》,将身份的混乱演变成社会的集体生存危机。

出租车司机亚历山大有个做白日梦的朋友,他说中国生产一种神奇手套,既可保暖还可以随意改变尺码,他们决定合伙投资这宗大买卖。

影片场景设计荒谬,喜剧的意境却蕴藏着悲剧的基调。

小人物的黄粱美梦并不可笑,整个社会的白日妄想才是最可悲的。

  获得2003年国际影评人联盟年度最佳拉美电影特别奖的影片《众里寻他》,是女导演西莲娜·梅嘉的处女作。

影片描写25岁的安娜,从首都返回故乡小镇,追寻自己的过去和难忘的初恋,可惜往日不复存在,未来闪烁不定。

这是部举重若轻的爱情片,用喜剧的笔触从容地描绘出生活中涌动的暗流。

  每一部优秀的“阿根廷新电影”都像一个寓言,从生活的细微处入手,深入浅出地揭示主题。

这些影片,在表面的嬉笑怒骂下,都暗藏着汹涌的波涛,主题深刻、人物生动、影像细腻,并将一些矛盾的元素巧妙地融合成自己的电影语言。

它将现实主义的社会批评和极简主义的形式有机结合,在含蓄的艺术电影背后寻找社会和民众的意愿,这正是它能独树一帜的原因所在。

----------------------------------

  

 马丁的旅行(小陈说的《旅程》)

上帝创造的第一件事就是旅行,之后是疑虑和乡愁。

――安哲罗普罗斯《尤里西斯生命的凝视》

马丁·卢卡的父亲离开了世界最南端的城市、他的家乡乌斯怀亚,去旅行了,开始一个穿越整个拉美的旅行。

他离开了和他有矛盾的、可他依然爱着的前妻,离开了崇拜着他的儿子——马丁。

之后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引起了他对整个拉丁美洲的疑虑,于是有了送给马丁的、对整个拉美旅行见闻的连环画。

或许由于必然的乡愁和思恋,他寄给了乌斯怀亚的家人许多信,可都被马丁的妈妈、他的前妻烧了。

马丁,这个对所有学科都感兴趣,尤其是对神奇的拉丁美洲风土人情感兴趣的孩子,被父亲的连环画深深的吸引,决定也去看一看这个神奇的大陆,当然还有寻找父亲的目的。

于是他也离开了动荡不安、大雪纷飞的火地岛上的故乡乌斯怀亚,离开了那所不停的掉下伟人画像的学校、离开了亲生母亲与继父,离开了已经怀孕却堕胎的女友。

开始了这段自己的旅行。

从被阿根廷政府出卖用以偿还外债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到几乎被洪水淹没的布宜诺斯艾利斯,从已经变成沙漠和有毒物品堆放站的玻利维亚到贫穷的安第斯山区,从秘鲁古城库斯克到亚马逊河,从巴拉伊索金矿到加勒比海海岸,从哥伦比亚到墨西哥。

马丁遇到了总是开着大货车扭来扭去的残缺不全的拉美人,遇到了从智利来的船老大,遇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祖母与堂妹,遇到了不停击鼓以掀起“喧嚣的战争”的铁托,遇到了被利马大学生强暴的库斯克女孩,遇到了爸爸现在的巴西妻子以及爸爸墨西哥的同事;看到了“为了祖国而努力游泳”的阿根廷人和他们的总统蛤蟆博士,看到了外债重4·95公斤的秘鲁高原穷困的印第安人,看到廉价出卖自己劳动力的巴西工人,看到为了节约能源而“紧缩绷带”的巴西国民和他们的总统蝌蚪博士,看到哥伦比亚猖獗的犯罪活动,看到出席“下跪国家首脑会议”的各国元首包括拉美人亲密的朋友、美国总统“豺狼先生”。

是的,在这块大陆和当前形势下,唯一保证自己安全的姿势就是屈膝下跪,因为站直了就要被飞弹打中,趴下又证明你已经死了。

马丁在旅途中遇到的那个总是一言不发的红衣女孩出现了三次,马丁问她:

“你从哪来?

”“你叫什么名字?

”,“你为什么不说话?

”。

如果把那个虚幻的女孩看成是马丁自己,那他岂不是在进行一种自我的天问,在寻求一种人类最朴素问题的答案。

是的,“我从哪来?

”,“我叫什么?

”……

而马丁最终的目的,他要寻找的父亲呢?

对马丁而言找不找到父亲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在心中父亲已经早已和他在一起了。

导演费尔南多·索拉纳斯营造了一个幻想现实主义下的拉美大陆,许多的片子中的现实是基于导演幻想的,而片中又插入许多魔幻现实主义的传说与故事。

或许幻想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是基于幻想,而后者是在现实基础上加故事。

至于具体的关于幻想现实主义的内容可以通过博而赫斯的小说了解。

总之,幸运的是,所有这一切我们在索拉纳斯的《旅行》和《云》中都看到了。

《云》(1998)

  布宜诺斯艾利斯上空的云很厚

    

阿根廷,一个一直令我魂牵梦绕的国度。

潘帕斯草原、大量冰川湖、世界之极火地岛、世界最宽的布市24车道的十月十七日大街、糖果碗球场、河床队、博卡青年、世界上最锐利的中前场攻击阵容、探戈以及这个国度带给我的很少的电影。

我能够看到的阿根廷电影的确不多,就只有官方说法、灯塔、旅行、探戈、探戈课以及这部《云》,其中《探戈》和《探戈课》还不完全算阿根廷的。

庆幸这么六部都没让我失望,其中的《旅行》和《探戈》至今仍回味无穷。

  

2年前,许多人看到了《旅行》,也似乎记住了导演FernandoSolanas,这部Solanas1992年的电影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

如今又见到了他1998年的作品《云》。

很有诱惑力的封面和片名告诉我快看。

  

片头的探戈音乐和冰冷的画面让我觉得《旅行》又开始了,看下去,完全和《旅行》迥异。

不知为什么Solanas总要这样描绘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国家,不过这次布宜诺斯艾利斯没有被水淹没,却有着下个不停的雨和似乎永不散去的云。

与《旅行》类似的,故事也是有着一个个标题的展开,镜子剧院-------等待中-------淹没-------怒吼。

  

还是那个美丽的开头,一切人们和车辆都在倒行,画外音交待着这是一个雨一直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整个城市笼罩在厚厚的云层下,而人们一直在等待着云的散去。

就这么一个短暂的开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阿根廷,一个世界上唯一的从发达国家(19世纪末世界前十强)变成发展中国家并且还在继续倒退的阿根廷,一个永远出口球星和牛肉的阿根廷,一个处于可怕经济危机之中并且所有的人们都在等待乌云散去的阿根廷。

  

随着镜子剧院镜头的出现,故事开始了,剧团的歌者唱着:

“坚持说不、多说不、就不会有什么损失….”国家经济持续衰退,大街上的人们和车辆加快了倒行的速度,剧团观众越来越少,政府要求这群甚至交不起电费的人停止经营,而剧团主管始终对文化部说“不”。

退休的人们都没能领到政府承诺的退休金,为民请愿的官员希望人们耐心等待,乌云会散去。

而最终兑现的什么都没有,聪明人被愚人所领导,一切合理的要求在腐化和愚昧中淹没。

自杀的人们和看自杀的人们。

剧团留下的人成了顽固的钉子户,仍然坚持说不。

最后,仅剩下两人的剧团做了告别演出,观众们(都是等着无法兑现的退休金的朋友们)“腾云驾雾”的前来观看。

  

同样的歌者(后进了精神病院)唱着和片头同样的那首似乎应该叫做“阿根廷可以说不”的歌结束了故事。

顽固的剧团最终成功的对抗了政府,没有失去他们的剧院,可他们得到什么,最后的观众是在“云”上的。

同样“坚持说不、多说不”的老安力最终死去时仍然没有得到一直等待中的退休金。

剧团就是阿根廷,人们等待着乌云的散去,以为“快了、总有一天”,可是片中的时钟却是在往后转,顽固不化的剧团坚持说着不,即使没有了任何观众。

  

其实笼罩在厚重云层下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往后走着的阿根廷人应该知道此时此刻“阿根廷不可以说不。

沼泽

(导演:

路奎西亚.马特尔)        每年二月份,阿根廷西北部就会开始下起热带雨林特有的倾盆大雨,雨水把广阔的森林变成了一片人畜都无法通过的沼泽湿地,炙热的太阳晒在沼泽上,热气与雾气让这儿一片死寂。

五十岁老妇人梅恰,就住在这片沼泽地的边缘,她与她的表妹塔丽在这儿经营着一座农场,她们各有四个小孩,各有一个老公,两个家庭在沼泽边挣扎着生存,但是这一年夏天,两个意外事件让她们面临了生存的挑战……电影藉由阿根廷西北部的严酷沼泽地形,来带出两个家庭在困境中挣扎求生存的经过。

《美味人生》

这是由女导演宝拉•荷娜黛茲祖母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

影片叙述了一个德国男生,满怀着希望来到陌生的阿根廷,想挽回一段失落的感情。

很不幸地,他初到此地所有的钱就被偷了,还好他认识了一家意大利餐馆老板娘,暂时在她的餐馆住下并工作。

餐馆老板娘年轻时也是为了追寻一个梦想来到这里,非常惺惺相惜于他的遭遇。

这个德国男生也在此结识了许多常到餐馆用餐的客人,他逐渐了解到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也都有伤口;而这一切也使他更加了解了自己……。

大城市里总有许多人生的千百种滋味。

成就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五光十色,大概就是这些现实生活里从不曾间断、一直勇往直前的人生梦想……。

宝拉以其特有的纤细感情和女性的角度来剖析这个关于男人与女人之间友情、爱情,以及女人自我梦想实践的故事。

导演奇妙地运用了旅行和美食架构成这部电影,她认为旅行时所产生的距离感,才能让人把周遭人事物都看得更清楚:

自己想什么?

或是要什么?

有时距离太近反而容易看不清。

探戈-水平欲念的垂直表达。

探戈是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城市脚步,的确,探戈是所有交际舞中最有激情的一种,伴随2拍或4拍的切音节奏,舞蹈双方若即若离,却有一种难以压制的激情跃跃欲出。

探戈(卡罗斯.绍拉,1998)

        片子通过探戈舞剧回顾了七十年代末布宜诺斯艾利斯那段恐怖的军人独裁时期。

                第一次看《探戈》惊讶于片中那美丽暖色调、片中片那用幻灯做场景的美妙构思和一段段不绝于耳的动听探戈。

毫不犹豫买到原声碟,爱死这种手风琴、大提琴、小提琴、钢琴和吉他的五重奏。

第二次看《探戈》,折服于卡洛斯.绍拉结尾那善意的悬念,记住了片中的许多细节,片头Mario和Lora的对话竟与片末Irene与Anzelo的对话几乎完全相同,强烈的占有欲带来完美的结尾,而Mario面对镜子那段自言自语是否也是当时拍片中卡洛斯遇到的困境。

第三次看《探戈》完全倾心于里面大量的探戈舞蹈,令人情不自禁却又无奈自己的舞蹈笨拙。

除了导演卡洛斯.绍拉外,《探戈》剧组还有《现代启示录》、《末代皇帝》的摄影大师VittorioStoraro,著名电影音乐创作人LaloSchifrin。

探戈课(萨丽.波特,199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