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8866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docx

高考历史通史版大二轮专题精讲精练限时训练3

限时训练3

 对应学生用书P125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

1.(2019·四川德阳一模)

宋太祖时期中央所辖州县数量统计表

时间

公元960年

111

638

公元979年

297

1860

(据《宋史·地理志》整理)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以确认的历史结论是,宋初(  )

A.科举改革成效显著B.地方治理得到强化

C.经济重心南移加快D.地方机构日渐臃肿

解析 题干中979年与960年相比,州、县数量增多,表明地方被分化,中央权力增大,故选B项;题干州县数量变化与科举制关系不大,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未涉及经济问题,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州县的分化,反映不出地方机构情况,排除D项。

答案 B

2.(2019·清华大学附中高三测试)隋代史官属于皇帝侍臣,通过忠实履行其职权,记录皇帝的“动作法度”,使当代皇帝畏于死后留下臭名而有所顾忌,更使后代皇帝行为举止有所殷鉴,从而实现其存在的政治意义。

这表明隋代史官(  )

A.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

B.因侍奉皇帝而影响记载史实的客观性

C.工作认真负责而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

D.因参与政治管理而淡化历史记录职能

解析 通过题干中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限制皇权的作用,故A项正确;题干主要述及隋代史官的作用,而没有涉及其记载史实的客观性,故B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隋代史官的作用,没有涉及其“成为后世史官的典范”,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中所述及的隋代史官的作用可知,其参与政治管理并没有淡化其历史记录的职能,故D项错误。

答案 A

3.(2019·“皖南八校”联考)唐玄宗时规定,“京官不曾任州县官者不得拟为台省(中央)官”;宋代有一条规定:

“举非州县之职,则毋以台谏选焉”。

由此可知,当时的高官选拔(  )

A.强调对中央政令的服从

B.注重出身和门第

C.以官员的德和才为标准

D.注重基层实践经验

解析 题干没有提及高官对中央政令的态度问题,故A项错误;对于高官的出身和门第问题,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高官的选拔标准,但是不是以德和才为标准,故C项错误;通过题干可知,唐玄宗时期的高官必须有州县官的经历,在宋代,高官必须从“州县之职”中产生,这说明在唐朝和宋朝,中央高层的官吏必须有基层经历,故D项正确。

答案 D

4.(2019·博雅闻道测试)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

自唐太宗在修《氏族谱》时规定“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后,“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

这一变化(  )

A.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的淡化

B.进一步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

C.为庶民参与政治提供了机会

D.客观上促进了科举制的确立

解析 “唐代初期‘门第’等级与魏晋时期有了很大的差别”,但是等级的本质没有变化,故A项错误;“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对过去传统的门阀有一定的打击作用,故B项正确;“不顺论数世之前,至取今日官爵高下等级”没有体现庶民地位的上升,故C项错误;“‘门第’等级逐渐以官品高下取代了士庶之分”与科举制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9·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宋代规定,枢密院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武府”,其长官“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

此规定(  )

A.不利于充分发挥军队战斗力

B.提高了官员的军事理论水平

C.形成了军政和行政互相制衡

D.扩大了宰相对军事的监督权

解析 根据材料“‘枢密使’不得由武将担任,只授予文职官员”可知,这一现象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升,故A项正确;文官担任军事长官,是为了防止武将拥兵自重,并非文职官员提高了军事理论水平,故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军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二府三司制下行政权与军政权相分离,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9·四川德阳一模)据考古发现,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

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

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削弱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传统坊市格局已经被打破

解析 据题干“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可知,工商业发展使得皇宫偏居一隅,故选C项;临安既有经济功能又有政治功能,两者仍旧合一,排除A项;宋朝时期皇权加强,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坊与市,排除D项。

答案 C

7.制瓷工艺中的匣钵可以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粘釉、火刺、变形等缺陷。

唐朝越窑因使用匣钵,产品器形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润,极大提高了瓷器质量。

这说明唐朝(  )

A.技术创新推动手工业发展

B.南青北白制瓷体系的形成

C.手工业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D.官窑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

解析 材料反映了制瓷中使用匣钵而使瓷器质量提高,这说明技术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唐朝越窑使用匣钵的结果,不能说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体系,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朝手工业技术在世界上的地位的信息,C项错误;官窑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D项错误。

答案 A

8.(2019·“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

其变化趋势说明(  )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解析 材料并未体现政府收入减少,而是强调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钱币收入增加,故A项错误;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之间消长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没有任何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的折线图不难看出,这一时期唐宋政府布帛的收入呈现较大幅度的下降趋势,同时谷物收入出现一定规模的下降态势,而反观钱币收入则呈现大幅的激增趋势,根据经济学常识我们不难得知,钱币收入的增长与商品经济的繁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故C项正确;古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始终未能真正出现,鸦片战争之后才出现自然经济真正意义上的解体状况,故D项错误。

答案 C

9.(2019·广西南宁一中模拟)南宋时期,贺寿、赠祝、以词代简等应用性词作中,议论化成分比较常见;写山水风月,常寓含某种幽微之理。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市民阶层的需求

C.尚理风气的影响D.空谈义理的浸染

解析 据所学,幽微指细小、轻微,也可指深奥精微,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学世俗化倾向不属于材料的“幽微之理”,故A项错误;据所学,市民阶层需求的文学通俗也不是“幽微之理”,故B项错误;据所学,理学使儒学哲学化与材料“幽微之理”含义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应用性词作”说明不是空谈义理,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9·湖南长郡中学检测)“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的程颢指出“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

程颢如此评价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

A.三教合流推动佛教渐趋中国化

B.佛教的传播直接冲击着儒学地位

C.与儒家重世间伦理的理念不符

D.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

解析 “佛教渐趋中国化”在魏晋时期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不能体现对儒学的冲击,故B项错误;“‘佛之学为怕生死,故只管说不休’,并以世界为虚幻是强生事”表明,他认为佛学重业生,而儒学重现世,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代表封建统治阶级利益,说法正确,但并不是程颢做出如此评价的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 C

11.胡适在评论中国古代的某思想流派时说:

“(它)挂着儒家的招牌,实是禅宗、道教、佛教的合产品……但其中的主要观念却是古来道教的自然哲学里的天道观念。

”这一流派(  )

A.研究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行为准则

B.提出与佛道学说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从哲学高度论证伦理纲常的合理性

D.探寻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的明理方法

解析 儒学一直关心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天道自然,故A项错误;新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阐述儒家义理,并不是与两者截然相反,B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流派是指理学,格物致知是理学的明理方法而本心体悟是心学的明理方法,故D项错误;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是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故选C项。

答案 C

12.清人李渔《闲情偶寄》载:

“(元杂剧)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

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

”这反映了元杂剧(  )

A.缺少精练的艺术特色

B.具有非常鲜明的生活化特征

C.实现了诗书的平民化

D.较好地发挥了社会教化功能

解析 根据材料“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代杂剧具有浓厚的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更加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故B项正确;元杂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元杂剧的产生是适应市民阶层的诉求,没有体现出诗书的平民化,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元杂剧的教化功能,故D项排除。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

13.钱穆先生说: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方面唐和宋之间起了变化,这就是中古和近世的差别……首先,从政治上讲,是贵族政治的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

与此同时……选用官吏的方法,由从贵族阶级中推举——变为通过考试录用了。

(宋代)科举分好几种,其中进士一级最受尊崇。

进士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并且有的考题开始涉及某些现实问题。

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迁》

材料二 宋代的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利用的因素,在消化吸收的同时,他们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儒学概念,并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

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说:

“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1)根据材料一,结合宋代相权演变的史实,指出推动宋代“贵族政治衰落、君主独裁政治的兴起”的相关措施,并概括宋代科举制度的进步之处。

(9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的特点。

(6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论证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一观点。

(10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中科举制的完善,结合北宋在中央加强君权削弱相权的措施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要结合材料信息“考试除试赋、诗外,还试论,有的考题开始涉及某些现实问题。

当时的考卷以数码代替人名,并且誊抄出来以防因笔迹泄露而发生舞弊现象”,从考试的内容和考试的程序或过程来总结。

(2)问,可结合材料信息“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给予系统的哲学论证”“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概括即可。

第(3)问,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城市发展、思想文化、科技成就等方面进行论证。

答案 

(1)相关措施:

科举制度的完善;为分散宰相权力,增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设三司以总理财政。

进步之处:

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实用;考试过程更加严密公正。

(9分)

(2)特点:

吸收佛、道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使儒学进一步哲学化、思辨化。

(6分)

(3)论证:

经济方面:

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

思想文化方面:

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发明在宋代推广应用,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高峰。

(10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然而,这一切又与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

——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

(要求:

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解析 首先概括材料信息,提炼观点。

根据材料中“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等信息可以归纳,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中“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信息可以归纳,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根据材料中“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等信息可以归纳,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等。

然后结合史实加以论述。

答案 示例一

观点:

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3分)

阐述:

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读书风气的形成,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9分)

示例二

观点:

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3分)

阐述:

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

(9分)

示例三

观点:

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3分)

阐述:

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