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考试答案80.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7470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1 大小:15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考试答案80.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国学考试答案80.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国学考试答案80.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国学考试答案80.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1页
国学考试答案80.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考试答案80.docx

《国学考试答案8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考试答案80.docx(1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考试答案80.docx

国学考试答案80

重庆市中小学(中职)教师公共课

《国学经典与教育》测试题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

1、梁启超曾提出“诗界革命”,并参与了戊戌变法。

(正确)

正确  错误

2、王夫之认为“善学者必有善教者”。

(错误)

正确  错误

3、《孟子》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是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正确)

正确  错误

4、明末清初三先生是指船山先生、梨洲先生和亭林先生。

(正确)

正确  错误

5、荀子认为教育的发展与教师本身没有关系,轻视教师的作用。

(错误)

正确  错误

6、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错误)

正确  错误

7、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正确)

正确  错误

8、“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比喻修养品德必须培养好心性。

(正确)

正确  错误

9、梁启超把教育活动大致分为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正确)

正确  错误

10、颜之推承袭了孔孟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十分注意对子女道德的教育。

(正确)

正确  错误

11、《论语》反映了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错误)

正确  错误

12、他认为士大夫子弟的教育应该学业为根本,道德次之。

(错误)

正确  错误

13、《对贤良策》的道德教育内容:

树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以仁俺人,以义正我;必仁且智。

(正确)

正确  错误

14、孔子认为“过,则勿惮改。

”,意思是有过错,不要怕改正。

(正确)

正确  错误

15、“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此段文字是说:

只要有“修己治人之道”的人,就可以为人师长。

(正确)

正确  错误

16、乐从内心发出,礼在外貌上表现。

(正确)

正确  错误

17、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正确)

正确  错误

18、孔子说:

“喜欢学习就接近于智慧,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爱,知道廉耻就接近于勇。

”(正确)

正确  错误

19、王夫之认为“性”有“先天之性”和“后天之性”之分。

(正确)

正确  错误

20、因材施教是孔子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正确)

正确  错误

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

21、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A)。

A.《广师说》B.《取士下》C.《学校》D.《取士上》

22、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C)。

A.传授道理B.教授知识C.传道授业解惑D.解答疑惑

23、“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C)。

A.滋润B.滋味C.滋长D.滋补

24、梁启超说:

“救亡图存、教化愚昧,都必须以(D)为本源。

A.强化专制B.扩充军队C.对外修好D.学校教育

25、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B.见C.知D.行

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27、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

(C)

A.严禁学术B.焚书坑儒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D.什么也不做

28、“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精思。

”(《朱子语类》)提倡读书比较好的方法是(B)。

A.广闻博览B.熟读而精思C.多方汲取D.反复思考

29、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0、“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

(C)

A.行动B.替天行道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D.人行横道

31、(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2、王夫之谈教学原则注意对(C)提出相关要求。

A.教师B.学生C.教学双方D.家校

33、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

(B)

A.王充B.董仲舒C.贾谊D.郑玄

34、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B)。

A.自然之质B.后天的学习C.耳鼻口的功能D.遗传的天性

3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告诉我们,(B)。

A.任何事要有领导,不然会失败。

B.任何事要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就会失败。

C.任何事要坚持,不然会半途而废。

D.任何事要团结,不然不会成功。

36、礼云:

“欲不可纵,(D)不可满。

A.自B.只C.治D.志

37、“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38、中学语文教材选有(B)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A.王夫之B.梁启超C.谭嗣同D.黄宗羲

39、“苟非本心之乐为,强之而不能以终日”语出(A)。

A.《习性诸论》B.《书院》C.《尚书引义》D.《四书训义》

40、“少年智则国智”后应接的下句是(C)。

A.少年强则国强B.少年胜则国胜C.少年富则国富D.少年雄则国雄

41、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

42、“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

(A)。

A.虞舜B.虞姬C.虞美人D.其他

43、先王用礼是为了(A)。

A.节制人心B.调和人生C.推行国家政策D.防止倾邪的行为

4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讲了为人之师的标准是(B)。

A.贤者为师B.闻道在先者为师C.学高为师D.能者为师

45、兄弟不(A),则于侄不爱。

A.睦B.慕C.牧D.目

46、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A),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B.认识事物C.传授科学知识D.明人伦

4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告诉我们(A)很重要。

A.喜欢学习,努力实践,知道廉耻。

B.喜欢学习,团结力量,知道廉耻。

C.好好学习。

努力行动,知道羞耻D.好好学习,努力实践,知道廉耻。

48、“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反映了孟子(A)的主张。

A.重视环境熏陶B.主张实施仁政C.重视父兄教育D.重视礼仪廉耻

49、韩愈的籍贯是现在(B)省。

A.河北.河南C.陕西D.山东

50、《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

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A)著作。

A.哲学B.文学C.历史D.社会学

51、“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B)的知行理论。

A.梁启超B.王夫之C.谭嗣同D.黄宗羲

52、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A)。

A.格物B.知物C.其物D.及物

53、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C)。

A.不断努力B.循序渐进C.遵循由易而难、由近而远的阶段,且努力学习,则自有进步

D.学习要有计划性

5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C)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55、“乐”的起因是:

(A)。

A.是由人心中产生的。

B.是由不同是声音相互应和产生的

C.是事物影响的结果D.是由古圣先贤著作的

56、韩愈在教育史上最突出的贡献是著有论述教师问题的《师说》,目的在于(A)。

A.光复“师道”B.论述教师的价值C.传授学习方法D.树立师德

57、以自家(C)去处之,便私。

A.思意B.司仪C.私意D.思议

58、“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

(C)

A.公园B.医院C.学校D.监狱

59、“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的观点。

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C.知人论世D.诗无达诂

60、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D)。

A.只重视学B.不重视实践C.只重视教D.必须重视实践

6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

62、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B.教C.性D.义

63、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64、《进学解》的主要观点是(A)。

A.不计较名誉得失,努力学习B.努力学习C.关注名誉D.既要努力学习,又要注重名誉兼得

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

65、下列哪些是对王夫之的称呼(AC)。

A.船山先生B.梨洲先生C.一壶道人D.饮冰室主人

66、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ABC)。

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B.广泛的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D.家庭教育

67、以下哪些言论是孔子讲学的内容(ABC)。

A.为政以德B.以礼治国C.有教无类D.事异则备变

68、下列话语体现了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有(AD)。

A.不陵节而施B.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学不躐等

69、下面哪些表现音乐的道理与政治相通(ABCD)。

A.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B.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C.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D.以上都对

70、“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韩愈《进学解》)也就是说“勤”要做到(BCD)。

A.善于思考B.手勤C.口勤D.脑勤

71、朱熹在长期的大学教育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教学原则(ABCD)。

A.自动和适时的启发B.勇猛奋发和温故时习C.教人有序不可说等D.笃行、博学与专精结合

72、乐得到推行了,有什么样的作用?

(ABC)。

A.耳聪目明B.血气和平C.移风易俗D.以欲忘道

练习试题

一、单选题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B)

A.官府B.学校C.家庭D.社会

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

A.孔子B.孟子C.董仲舒D.朱熹

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体现了孟子的(D)

A.教育思想B.学术思想C.等级观念D.民本思想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

6.《学记》上说:

“不陵节而施。

”这句话体现了(A)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C)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D)

A.朱熹B.孟子C.董仲舒D.孔子

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中有充分反映。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A)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原则B.巩固性原则C.因材施教原则D.直观性原则

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一句出自(C)

A.《论语》B.《师说》C.《学记》D.《孟子》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这句话出自(B)

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

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

A.是非之心B.进退之心C.悲喜之心D.善恶之心

17、《学记》是(C)四十九篇中的一篇。

A.《大学》B.《论语》C.《礼记》D.《中庸》

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A)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19.(C)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这个故事说明了(B)对教育的影响。

A.父母B.环境C.老师D.教学方法

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

A.义B.仁C.礼D.智

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B)

A.不平衡性要求B.个别差异性要求

C.顺序性要求D.互补性要求

24.荀子以(A)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的关系。

A.经济B.政治C.军事D.文化

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D)看作是最终目标。

A.闻B.见C.知D.行

27.孟子曰: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

A.简约B.复杂C.炫耀D.文化

28.(D)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29.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A.人性恶B.人性善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

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C)。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

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4.孔子在(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反映了教学的(D)。

A.因材施教原则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D.教学相长原则

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

A.巩固性B.启发性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

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

A.人性善B.人性恶C.人性无善恶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C)。

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

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

A.智之端B.仁之端C.义之端D.礼之端

41.荀子以(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2.《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A)。

A.教育B.政治C.经济D.军事

43.春秋时期是思想家百家争鸣的时期,(B)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A.墨子B.孔子C.韩非D.老子

4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此话意在强调成大事者,应该(B)

A.专心致志B.磨练意志C.持之以恒D.深造自得

45.荀子认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的思想方法容易片面,妨碍认识事物的全貌。

因此,他提出了(C)的思维方法。

A.注重“积”“渐”B.闻、见、知、行结合

C.解蔽救偏、兼陈中衡D.“虚壹而静”,专心有恒

46.下列名言属于孔子说的是(A)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

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7.下列语句,哪一句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D)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B.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48.“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的思想出自(B)

A.《学记》B.《论语》C.《四书集注》D.《孟子》

49.“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最早出自(B)

A.《论语》B.《学记》C.《尚书》D.《孟子》

50.《学记》上说: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这句话体现了(B)

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

51.反映孔子教育民主思想的主要言论是(A)

A.有教无类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B)的治国思想。

A.取信于民B.为政以德C.讲究礼节D.因材施教

53.“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孟子此话中提出了(C)的观点。

A.以意逆志B.以己度人C.知人论世D.诗无达诂

5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下一句是(A)

A.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B.择其好者而从之,其不好者而改之。

C.选其善者而跟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D.择其善者而学之,其不善者而更之。

55.(C)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的。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6.孟子认为有无(B)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A、知识B、先天善良本性C、才能D、财富

57.孔子对教育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持肯定态度。

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C)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天赋比平民高贵、优越的思想。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学而优则仕。

C.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D.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5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B)占首位。

A.文化知识B.道德教育C.自然科学D.生产劳动

59.孟子认为,君子的教育方式有五种,有的像及时雨一般润泽万物,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还有以流风余韵为后人所自行学习的。

这体现了(D)的精神。

A.诲人不倦B.循序渐进C.由博反约D.因材施教

60.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A)治天下”的名言。

A.《论语》B.《荀子》C.《孟子》D.《韩非子》

61.《学记》用(D)来形象地说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D.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6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出自(C)

A.《大学》B.《论语》C.《孟子》D.《中庸》

63.子曰: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这一段讲(A)的重要性。

A.躬身实践B.冥思苦想C.学思结合D.废寝忘食

64.《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B)。

A.教材B.教师C.教法D.学法

65.荀子认为成为老师的条件有四种,而(D)并不包括在这里面。

A.尊严而使人敬畏B.年老而有威信

C.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清楚阐述D.博学

6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个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C)

A.《大学》B.《论语》C.《学记》D.《中庸》

6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思想出自(C)

A.《学记》B.《大学》C.《论语》D.《师说》

68.子曰: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B)的教学方法。

A.循序渐进B.因材施教C.启发诱导D.有教无类

69.《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B)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C.巩固性原则D.启发性原则

70.孔子招收的学生有出身平民的颜回、子路、曾参、原宪、仲弓等,也有贵族家庭出生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