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7376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docx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教师用书

第3讲 高考中高频出现的史观应用精讲

1.文明史观

概念解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和人类自身文明化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各地之间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需要交流。

典例1 [2016·江苏高考]《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

“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

”这里“水车”的使用(  )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文明发展角度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

(1)注意分析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从纵向与横向、类型与范围等角度理解,要客观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2)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如中国古代“东学西渐”、近代“西学东渐”等。

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借鉴、碰撞与交融的特点,认识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3)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华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4)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

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

2.现代化史观

概念解读:

现代化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即生活方式、习俗的变革。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典例2 [2016·天津高考]1899年初,中国进口了几部马可尼无线电报机,安装在两广总督督署、威远等要塞以及南洋舰队舰艇上,用于军事指挥。

要知道,在同一年,马可尼才刚刚说服英国邮政部建立了一个无线电报站,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

这反映了(  )

①中国应用无线电报基本与西方同步 ②中国在科技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仍处于学习器物阶段 ④世界市场的发展

A.①②B.①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以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思想,以无线电报机的传入为切入点,考查1899年中国的政治、经济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和综合分析的能力。

由“英国无线电通信业务方才起步”可知①正确;②说法错误;由“1899年”可知③错误,戊戌变法使得中国向西方的学习深入到制度层面;由“1899年”和无线电报机的传入分析可知④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选C。

(1)注意从历史发展的纵向角度理解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的主线;从横向角度理解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内容,主体是以科技为动力,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核心,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同时注意横向角度分析对比中国与近代世界各国的相互影响与借鉴。

(2)注意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及模式。

世界现代化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拥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实现现代化社会的基本模式。

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其国情决定。

(3)理清人类步入现代化的主要途径:

一是原发型,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如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国家;二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如亚非拉落后国家。

(4)防止认识现代化的几种偏差

①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

世界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需要客观评价认识。

如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资源匮乏与不可再生问题等。

②不能将现代化等同于西化。

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态度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3.社会史观

概念解读:

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社会问题,以及关注社会经济变迁及其对民众生存状态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关注社会的进步。

社会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息息相关的“小事件”。

“小事件”“小人物”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本质上体现了大众化、生活化的特点。

典例3 [2014·浙江高考]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两幅图片的寓意。

清初要求蓄辫,“蓄辫”成为归附清王朝的标志,民国初年要求剪辫,剪辫被看作“革命”的象征,故选B项;民俗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故A项错误;乙图中的民国初年表明当时清朝已被推翻;C项中“走向败落”表述错误;图片无法反映民主与专制斗争的过程,故D项错误。

(1)明确社会史观包含的主要内容: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归纳新课标教材涉及的社会史观问题,挖掘隐性的中外社会问题,如美国罗斯福新政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理解社会民生问题,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注意梳理中外历史上社会转型问题、自然环境问题、动乱或战乱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问题、婚姻习俗变化等问题。

(3)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

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4.全球史观

概念解读:

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看待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其贯穿的主线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

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注重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重视全球范围内整体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典例4 [2014·江苏高考]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

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

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

A.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的观点可以简单概括为:

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得到合理的分配,因此,造成世界经济的不均衡发展,故选B项。

大规模的跨国运动只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形式,A项错误;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并不是学者所要强调的,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言,是一种严峻的挑战而不是机遇,D项错误。

(1)注意整体史观考察历史视角:

一是从全球的视野和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二是超越西方史学以国家为单位的传统,从学术发生的角度颠覆“欧洲中心论”,以不同人群、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互动为切入点,开辟了考察世界历史的新视角;三是从纵向和横向角度,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人类交往的历史,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四是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将中国历史发展置于世界历史发展大背景下考察认识。

(2)把握人类历史整体化的进程:

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

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3)树立“全球史观”观察问题的正确态度:

一是树立一种全球意识。

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是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可能和必要的根据;二是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要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三是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

5.生态史观

概念解读:

生态史观是生态学和历史学“融合”的产物。

其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生态史观认为,史学研究应从关注历史上的人转换为关注历史上的人与自然及其二者的关系。

生产力是沟通人与自然关系的桥梁,生产力是人类利用、改造和保护自然的能力。

生态史观认为,评估历史流变中人类的活动,应兼顾人类和自然(包括各物种乃至整个地球)、近期与远期、局部和整体的利益。

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等。

因此维护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有思维有意识的人类不可推卸的责任。

典例5 [2016·东北五校联考]“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

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

”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

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

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C.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

D.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答案 B

解析 曼彻斯特是工业城市,材料中的“污秽”“肮脏”等说明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体现了生态史观。

运用生态史观简略梳理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

(1)纵向梳理:

在渔猎时代,人类数量有限,生产生活方式原始,对自然的影响(保护和破坏)都十分有限。

在农业时代,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局部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在工业时代,人类更大规模更广泛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也在更大程度更大范围上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

在未来时代(后工业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或信息时代),我们应充满信心相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时代一定会到来。

(2)横向梳理:

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人与气候的关系、人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人与水资源(江河湖海等)的关系、人与生物资源的关系、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等方面,更具体地分析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

6.唯物史观

概念解读:

唯物史观亦称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具有辩证的观点。

典例6 [2016·天津高考]材料一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工作。

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下图是农村城镇化的两种成功模式。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

(2)结合图中场景,分别指出农村城镇化两种建设模式的特点及制度因素。

(3)综上,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答案 

(1)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

(2)天津华明镇模式:

集中建设,政府主导;土地公有。

瑞士小村镇模式:

相对分散,个性化;土地私有。

(3)城市化是个过程,有阶段性;工商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建设道路是多样化的。

解析 本题以城市化为依托,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考查学生客观认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问,第一小问依据“沿海和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等信息分析作答;第二小问依据“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分析作答。

(2)问,中国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结合材料二中图片“天津华明镇”反映的信息(楼房密集、布局严密整齐、统一规划等)和中国的土地制度分析作答;西方国家农村城镇化建设模式依据材料二中图片“瑞士小村镇”反映的信息(布局分散、杂乱,具有随意性)和西方的土地制度分析作答。

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从城市化的过程、阶段性、原因、方式等角度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梳理中外历史上重大历史现象或历史发展进程,如利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观点。

理解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创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矛盾——罗斯福新政;利用阶级斗争理论分析理解战国百家争鸣中的不同思想流派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法家——新兴地主阶级;孔子、道家——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墨家——小生产者、社会下层;孟子、荀子——地主阶级。

利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理解宋元明清时期经济对思想文化的影响: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出现并不断壮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思想出现。

(2)熟悉掌握重要的唯物史观理论,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斗争理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同时还要注意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方法,如主客观两方面、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全面与片面的观点等。

(3)防止出现看待历史问题的偏差:

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主宰历史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7.革命史观

概念解读:

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时代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范式作为中国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

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新史学发展革命史观更多地表现为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传承。

典例7 [2016·天津高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后,中共中央于1947年2月1日发表声明:

“对于1946年1月10日以后,由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对外借款,一切丧权辱国条约及一切其他上述的协定谅解……本党在现在和将来均不承认,并决不担负任何义务。

”这一声明(  )

A.说明中共“另起炉灶”方针开始实行

B.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

C.结束了旧中国屈辱外交的历史

D.认为国民党政府是在出卖国家利益

答案 D

解析 本题以革命史观为指导思想考查解放战争与《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和分析判断的能力。

由材料中“国民党政府单独成立的……一切丧权辱国条约”等信息可知,本题选D。

A、B、C三项说法与1947年的史实不相符。

(1)运用革命史观看待中外历史的进程: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梳理中外社会历史上引发社会革命或改革的主要矛盾,注意阶级社会里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认识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特征,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如中国近代百年就是一部民主革命的历史,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史,其中贯穿始终的主题线索就是社会矛盾的变化。

(2)理解革命史观考查的内涵和特点:

革命史观考查多是通过题目渗透着革命史观看待历史事件或现象,考查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同时与历史唯物史观相结合,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规律。

(3)防止错误运用革命史观的偏差:

一是不能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二是错误的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三是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未能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如运用多种史观看待近代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航路开辟与殖民扩张的认识等。

8.多元史观

概念解读:

用多种史观去解读同一事件。

典例8 以下是四位同学在评价李鸿章及其领导的洋务运动时得出的不同结论,各结论所体现的历史史观依次是(  )

①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机器大生产的第一步。

②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③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科学技术,也引发了社会风气的新变化。

④洋务运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

中国不再是“天朝上国”,而是远不如西方国家富强的世界各国中的一员。

A.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 革命史观 社会史观 全球史观

C.全球史观 革命史观 近代化史观 社会史观

D.革命史观 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 近代化史观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多元史观考查对洋务运动的认识。

理解了各种史观的含义,可知选项B项是正确的。

对历史的分析更多的时候不是以一种史观去分析,用不同史观分析同一历史事件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只有用多种史观去观察分析一个事件时,这一事件才会更丰满,才会更接近真实与客观。

史观应用限时专练

 时间:

35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5·江西五校第二次联考]某版本高中历史课本的单元内容如下,此单元内容最适合的标题是(  )

第33课 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166

第34课 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171

第35课 现代化在北美、东亚的扩展……177

第36课 20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与改革……182

第37课 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87

第38课 发展中的新兴大国……193

A.现代化的世界进程B.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D.现代化的不同模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现代化史观,意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的信息“现代化在英国的启动”“现代化在欧洲的扩展”“苏联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发展中的新兴大国”等,可以分析其核心问题是现代化在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发展情况,故选A项。

2.“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这一评价(  )

①夸大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②立足于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 ③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文明史观体现在“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现代化史观体现在“给欧洲人送去了新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据此可知②④正确。

材料从对欧洲以及促进人类文明交流来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①③说法错误。

3.汤因比说:

“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

A.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B.阶级斗争分析法

C.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D.历史结构分析法

答案 C

解析 材料“人们要敢于认为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利用是行不通的”说明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故选C项。

作者强调的是文明角度,A项错误;阶级斗争分析法强调的是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B项错误;历史结构分析法强调的是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分析客观事物和社会现象的方法,D项错误。

4.“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帝国的大门,给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思想和先进的生产力,瓦解了这些古老帝国的腐朽思想和落后的、个体的、小农式的生产方式……”这样的认识(  )

①夸大了殖民侵略的积极影响 ②体现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③体现了世界史逐渐发展为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④告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的评价相对客观,①错误;题干体现了西方侵略冲击了旧的经济结构,新的经济因素产生等,反映了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②正确;西方列强的侵略,将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即是世界联系加强,③正确;侵略产生了两个方面的结果,说明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重大历史事件,④正确;故选D项。

5.从世界发展的角度看,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最大价值是(  )

A.使人类首次进入美洲大陆

B.打破了美洲与世界其他地方隔绝的状态

C.发现了美洲独有的农作物

D.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

从整体史观命题,由“世界发展的角度”和“最大价值”可知B项正确。

6.“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

然而,当西方被看成是现代生活的源泉(天使般的西方)时,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

”上述材料体现的史观有(  )

A.革命史观、全球史观B.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C.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D.全球史观、文明史观

答案 C

解析 题干信息“当西方被定性为侵略者和剥削者(魔鬼般的西方)时,义和团对西方的反抗使中国的爱国者深感满足,并很容易被冠以赞美之词”,反映了义和团英勇反侵略斗争,体现的是革命史观;“义和团那种毁坏西方电报电话设施、铁路和汽船的行为,则往往成为造成严重困境的缘由而遭到严厉的遣责”,反映了义和团盲目排外,体现的是近代化史观,故选C项。

全球史观是用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文明史观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排除A、B、D三项。

7.“元旦由原来的大年初一,变成了1月1日……现在看来,倒还是一件阴差阳错的好事——元旦像一个起点,元宵节又像一个终点,差不多两个月的光景,中国人都在忙着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制度规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