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65981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30.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docx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当代国际口译研究视域下的巴黎释意学派口译理论

张吉良 

【摘要】:

巴黎释意学派在体验哲学观的指导下,摆脱了早期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和20世纪中期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研究范式的束缚,在大胆借鉴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独特的释意学派口译理论(简称释意理论)。

释意理论作为国际口译界诞生的第一种系统的口译理论是几代人前赴后继、坚持不懈、辛勤努力的结果,其中Seleskovitch和Lederer两人作出了最大贡献。

Seleskovitch明确了释意理论的研究对象(即:

会议口译、意义)、提出了它的核心概念、生成了研究假说、建立了解释模型、确立了释意理论的总体框架,因此为释意理论的诞生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外,她还和ESIT的同行们一起摸索并形成了一套口译教学模式,这套会议口译训练模式为高水平会议口译教学提供了质量保证,促使会议口译教学在世界各地走上了专业化道路。

Lederer吸收和继承了Seleskovitch的理论观点,她以语言、言语和记忆的关系为课题,对同声传译的认知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模型;此外,她还将释意理论的适用范围从会议口译扩展到了笔译领域。

Lederer为释意理论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还在于:

她对释意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丰富和完善了释意理论的术语体系。

正是因为Lederer的努力,释意理论才能够在90年代最终走向成熟。

释意学派认为:

口译是一种以意义传递为目的交际活动,为了实现意义的充分传递,口译员必须对源语讲话进行释意;释意需要口译员的认知补充,而认知补充是一个口译员的语言知识、主题知识、百科知识和语境知识相结合的过程。

释意学派还认为:

源语讲话的信息意义不是由讲话文本的语言结构决定的,而是口译活动主体(译员)和客体(文本)之间互动的结果,所以结构主义所倡导的语言分析法不能用于口译研究。

释意学派对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主义的拒绝,表明她们在口译研究工作中大胆摆脱了传统英美分析哲学的影响;她们对口译活动中主、客体关系的重新界定,对意义的崭新理解,充分反映了她们的体验哲学观,表明释意学派的口译研究正在向认知心理方向靠拢。

释意理论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是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对释意理论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

实际上,释意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意义可以脱离语言外壳这一大胆的假设之上的。

但是Seleskovitch提出的这一假说对语言外壳和思维(意义)关系的解释过于朴素和简单,它还把意义和语言形式的脱离绝对化。

更重要的是,该假说自20世纪60年代成形之后就再也未能得到的释意学派研究人员的充实和发展。

实际上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思维语”理论已经告诉我们:

思维先于语言,大于语言,语言对思维有促进作用;人类的思维有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两种形式。

据此我们可以认为,人的思维有精细程度上的不同,口译过程中源语讲话的题裁和内容对意义是否能够脱离语言外壳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口译过程中意义可能不会百分之百地脱离语言外壳,“脱离”现象也不太可能自始至终地发生;口译员在对源语语篇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中,自然语言仍有可能是意义的载体之一。

释意理论三角模型是Seleskovitch为了解释口译的心理过程而作出的一次大胆尝试,显示了Seleskovitch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也为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转向奠定了基础。

它的建立对后来各种口译信息认知处理模型的诞生具有宝贵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但是释意学派口译三角模型对口译心理过程的解释显得过于简单和粗糙,它对于口译活动中介于理解和表达之间,与意义在认知记忆中的储存和提取有关的中介过程未能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说明,这是Seleskovitch等人的研究工作和成果遭致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当代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意义的产生和传递过程比Seleskovitch设想的情况要复杂得多,人脑对语言信息的处理活动是难以用一个简单的语言与意义脱离的概念就能够解释清楚的。

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提出的各种信息处理模型使我们相信,人脑对语言信息的处理可能是串行处理与“并行分布”处理、自上而下的处理和自下而上的处理、控制性处理和自动化处理等这3组6种信息处理方式共同参与的结果。

释意理论口译教学模式诞生于二战后的法国,它是由当时当地特殊的双语人才成长环境和口译市场需求所决定的。

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的确立是对职业会议口译训练作出的重大贡献,它能有效保证职业化口译教学的水准。

人们对释意学派及其理论的了解也多是从接触它的口译教学模式开始的。

但是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欧洲和东亚地区的口译行业现实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释意学派的口译教学模式作出必要调整,通过在口译专业课程中适量设置外语进修课程,对学生进行A语至B语方向的同传训练,来满足口译市场对口译服务的新需求。

同国际口译界早期出现的随感式、零散性口译研究相比,释意理论在系统性、理论性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同时,释意派研究人员身为职业译员兼口译教师的特殊身份和经历也使他们的研究工作更加贴近口译现实,其研究成果也更容易被口译界接受,并能够对口译实践和口译教学产生直接的指导作用。

释意理论之所以一经提出就在国际口译界产生轰动,并迅速流传开来,这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但是释意学派过多依赖研究者个人的直觉体验,主要采用内省式理论思辨法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做法,与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科学研究派”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的实证研究产生了矛盾。

由于研究方法日渐保守,对待批评态度不积极,Seleskovitch和Lederer等人未能及时汲取认知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对释意学派的理论核心进行更新、丰富和发展,这导致了释意理论在其诞生之后的几十年间,几乎没有出现新的发展和突破。

随着80年代中期以后新一代更具研究意识、更好地掌握了口译研究方法的研究人员登上国际口译研究的中心舞台,释意学派及其口译理论的在国际口译研究界便慢慢丧失了它昔日的影响力。

释意理论是口译员培训和口译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石,它的诞生开创了口译动态心理研究的先河,对国际口译研究格局的形成及未来发展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同时它还对人类的机器翻译研究工作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但是释意学派在其研究工作中始终拒绝语言学的口译研究方式,使口译客体被边缘化;此外它只关注成功的口译实践,而对传译失败的原因不作系统认真的分析,这削弱了它的实际实用价值,影响了它的进一步传播。

释意学派认为口译就是译员动用自己的认知知识进行源语语篇进行“释意”的过程,但是对于如何把握“释意”的力度,使译员的理解与讲话人的欲说之言相吻合这个问题,释意理论并未作出进一步的说明。

此外,释意理论还否认“不可译”问题的客观存在,并在口译实践中拒绝采用“陌生化”的口译策略,这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看来,是值得商榷的。

【关键词】:

释意理论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口译过程三角模型口译训练模式科学研究直觉思辨

【目录】:

∙致谢4-6

∙内容摘要6-9

∙Abstract9-11

∙目录11-14

∙第1章绪论14-22

∙1.1引言14

∙1.2选题缘由14-15

∙1.3研究的范围及主要问题15-17

∙1.3.1"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15-16

∙1.3.2口译心理过程三角模型16-17

∙1.3.3.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17

∙1.4研究的理论框架17

∙1.5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7-18

∙1.6研究思路和方法18-19

∙1.6.1研究思路18-19

∙1.6.2研究方法19

∙1.7论文结构19-20

∙1.8小结20-22

∙第2章对释意理论研究的回顾22-56

∙2.1引言22

∙2.2巴黎释意学派简介22-23

∙2.3释意理论的诞生23-26

∙2.4释意理论概要26-34

∙2.4.1口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口译的对象是意义而不是语言27-28

∙2.4.2对意义的理解有赖于译员的认知补充28-31

∙2.4.3"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和口译过程三角模型31-33

∙2.4.4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33-34

∙2.5国内口译界对释意理论的研究情况回顾34-43

∙2.5.1著作翻译和介绍35

∙2.5.2理论研究与运用35-42

∙2.5.3研究特点42-43

∙2.6国际口译界对释意理论的研究情况回顾43-54

∙2.6.1研究情况综述43-53

∙2.6.1.1对释意理论的批评和质疑43-52

∙2.6.1.1.1口译教学44-46

∙2.6.1.1.2口译的认知过程46-52

∙2.6.1.2对释意理论的认同和支持52-53

∙2.6.2研究特点53-54

∙2.7小结54-56

∙第3章释意理论溯源56-78

∙3.1引言56

∙3.2释意理论的哲学源头56-58

∙3.3释意理论与认知科学(CognitiveScience)58-70

∙3.3.1释意理论与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s)58-62

∙3.3.2释意理论与认知心理学(CognitivePsychology)62-70

∙3.3.2.1串行处理(Serialprocessing)与并行分布式处理(Paralleldistributedprocessing)63-66

∙3.3.2.2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的加工(Top-downprocessing)66-67

∙3.3.2.3自动化加工处理(Automaticprocessing)和控制性加工处理(Controlledprocessing)67-70

∙3.4从科学哲学的理论要素说看释意理论70-77

∙3.4.1释意理论的研究路径/取向与范式70-75

∙3.4.2释意理论的研究路线75-77

∙3.5小结77-78

∙第4章"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78-90

∙4.1引言78

∙4.2"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的提出78-80

∙4.2.1最早的"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学说78

∙4.2.2"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的现实基础78-79

∙4.2.3"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的心理学基础79-80

∙4.3"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内涵解读80-81

∙4.4语言与思维的关系81-85

∙4.4.1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Determinism)81-82

∙4.4.2"认知"假设(CognitionHypothesis)82-84

∙4.4.3"思维语"理论(LanguageofThoughtHypothesis)84-85

∙4.5"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评价85-88

∙4.5.1"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过于朴素和简单85-87

∙4.5.2"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将意义和语言的脱离绝对化87-88

∙4.6小结88-90

∙第5章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研究90-107

∙5.1引言90

∙5.2早期翻译过程研究对口译过程研究的启示90-92

∙5.3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的诞生92-94

∙5.4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的假设前提94-95

∙5.5释意理论口译过程三角模型的成就95-99

∙5.5.1为口译研究的认知心理转向奠定了基础95

∙5.5.2显示了大胆的学术创新精神95-97

∙5.5.3为其它口译过程/处理模型的产生提供了借鉴和参照97-99

∙5.6释意模型的不足99-100

∙5.7对释意理论口译模型信息处理方式的补充说明100-105

∙5.8小结105-107

∙第6章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研究107-122

∙6.1引言107-108

∙6.2"教学翻译"和"翻译教学"——从混沌到分离108-110

∙6.3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110-111

∙6.4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111-114

∙6.5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评价114-120

∙6.5.1口译训练与语言教学——理想与现实114-115

∙6.5.2同传训练的译语方向——传统与挑战115-118

∙6.5.3对释意学派口译教学模式的思考118-120

∙6.6小结120-122

∙第7章对释意理论体系的综合评价122-159

∙7.1引言122

∙7.2国际口译研究史回顾122-134

∙7.2.1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口译研究的发轫期122-123

∙7.2.2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初期——实验心理学研究期123-124

∙7.2.2.1研究概况123-124

∙7.2.2.2研究内容124

∙7.2.2.3研究特点124

∙7.2.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中期——从业者研究期124-128

∙7.2.3.1研究概况124

∙7.2.3.2研究内容124-126

∙7.2.3.3研究特点126-128

∙7.2.4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至今——口译研究的"复兴期"128-134

∙7.2.4.1"复兴期"来临的历史背景128-129

∙7.2.4.2研究内容及概况129-131

∙7.2.4.3研究特点131-134

∙7.3.释意学派(人文学派)和科学研究派之间的方法论之争134-136

∙7.4对口译研究方法论的思考136-141

∙7.4.1口译研究方法及特点136-138

∙7.4.2从理论分类说看释意理论138-139

∙7.4.3从研究方法看释意学派与科学研究派的成就与未来139-141

∙7.5释意理论的成就141-146

∙7.5.1开启了口译动态心理过程研究之先河141-142

∙7.5.2口译实践与教学的理论基石142-144

∙7.5.2.1口译专业的招生选拔143

∙7.5.2.2口译专业课程设置143-144

∙7.5.2.3交、同传训练和实践144

∙7.5.3对机器翻译研究的启示144-146

∙7.6释意理论的不足146-155

∙7.6.1拒绝语言学口译研究,将口译客体边缘化147-149

∙7.6.2只关注成功的口译,未分析失败的原因149-151

∙7.6.3"意义"是一种心理体验,难以把握151-152

∙7.6.4未对释意的"力度"进行说明152-153

∙7.6.5否认存在"不可译性"153-154

∙7.6.6拒绝"陌生化"口译策略154-155

∙7.7对释意学派及其理论遭受批评和质疑的原因分析155-157

∙7.8小节157-159

∙第8章结论159-165

∙8.1研究总结159-162

∙8.2本研究的不足及前瞻162-165

∙参考文献165-18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德忠;刘晓民;;释意理论运用于外交口译的支绌与对策[J];大家;2010年16期

2

唐军;;“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孙强;;论释意理论对口译教学的启示[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培蕾;[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丽雯;[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杨海琴;基于释意理论的口译教学实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范丽娟;释意理论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刘甜甜;论口译中的认知补充[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强;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2年

7

施文刚;在巴黎学派释意理论关照下的口译思维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2年

8

陆艳;释意理论指导下汉语成语口译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9

余征;口译策略的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沈丽华;从口译过程看译员素质的培养[D];中南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敬红;阐释翻译理论与阐释过程[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刘和平;;口译培训的定位与专业建设[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3

柴明颎;;口译职业化带来的口译专业化[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4

刘和平;口译教学探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鲍刚;口译程序中的“思维理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6

鲍刚;译前准备“术语强记”的方法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7

刘和平,鲍刚;口译课程教学纲要──根据1992~1993年五十小时实验教学开发整理[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05期

8

鲍刚;口译程序中的语义问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杨春;浅谈翻译模式的发展[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王丹阳;论认知补充在释意翻译理论中的支柱作用[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奕;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浅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2

卢中;;预制语块与大学英语作文教学[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3

杜洪波;向晓红;;英语言语失误的认知因素和心理机制——“He-She,His-Her”运用的个案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刘利平;;词频效应和语境效应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5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6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张雪梅;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8

俞莲年;语言的特殊性与口译[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夏本成;论化学问题解决[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10

王敏;;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论证语类口译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陈思佳;;交替传译笔记——理论与提高[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胡晓静;;俄语口译认证考试评议—以交际语言测试理论的真实性原则为视角[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赵伶俐;;审美认知:

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聿良;;论英汉口译的跨文化语用策略[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政;;CAT引入教学——MTI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A];全国首届翻译硕士(MTI)教育与翻译产业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黄育红;;从翻译学科地位的变化看翻译教材的发展状况[A];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C];2010年

10

周林子;刘小雨;姚希;韩笑;张星辰;;北京市文科类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口译课教学现状调查[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朱锦平;会议口译专业口译能力与外语能力的追踪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谢云才;文本意义的诠释与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

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郭继东;中国EFL学习者中介语交际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陈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汉译英能力与文本测试评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世超;当今翻译教学状况与优化策略[D];河北大学;2009年

2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史小航;DRM范式下加工水平、呈现时间和注意状态对错误记忆的影响[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娜;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中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7

郭明涛;不同水平女排运动员在预判任务中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管颖;羽毛球女单运动员第三拍知觉技能及视觉搜索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9

徐璐;乒乓球运动员决策过程认知加工特征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马艳;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莲;徐敏;张静;;关于英汉习语翻译的几点策略[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张敏;颜文娥;;如何更好发挥释意派理论对口译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3

陈芷蔚;;翻译的释意派理论及其应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