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6672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5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docx

中国经济热点分析报告第4期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

↘银行业在2011年业绩靓丽

↘银行业高利润的原因分析

↘银行业高利润能否持续

↘银行调整方向分析

银行高利润未来能否继续?

(2012年第4期总第464期)

Zh

前言

2011年,我国银行业实现利润1.04万亿元,同比增长36.3%,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利润增长水平。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银行业利润的高增速呢?

这样的增速在2012年能否持续?

银行又该如何保持利润的高速增长呢?

我们将在本文进行说明。

报告共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银行业高利润引人侧目

我们在这一部分详细分析了银行业高利润的原因。

利息收入占我国银行业利润80%,这主要得益于银行生息资产规模的增长和2011年净息差的上升。

而中间业务收入也是银行利润的增长点。

第二部分银行业高利润能否持续

根据第一部分得到的银行利润增长推动因素,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环境,我们试图找出这些因素在未来的变化情况,以此推断出2012年银行业利润的增长情况。

第三部分银行调整方向分析

针对上一部分得出的结论,结合我国银行业特点及发展趋势,我们对银行业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银行在不断变化的宏观环境中保持利润的高增长。

正文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部分银行业高利润引人侧目

一、2011年银行业盈利分析

(一)银行业盈利情况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1年,商业银行全年累计实现净利润10412亿元,比2010年增加2775亿元,同比增长36.3%。

2011年末,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8%,同比上升0.16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为20.4%,同比上升1.18个百分点。

2008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5,834亿元,仅仅三年,商业银行利润已经增加了一倍。

显然,这个速度远远超出工业了行业的发展速度。

图表1:

商业银行净利润情况

信息来源:

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

图表2:

银行业利润和工业企业利润对比

信息来源:

WIND

就16家上市银行盈利水平而言,沪深两市2132家公司财务报表显示,2011年前3季度合计创造净利润1.4万亿元,其中,16家上市银行共实现净利润6920.54亿元,上市银行创利占全部上市公司净利润的近50%。

(二)银行利润结构分析

2011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息收入2.15万亿元,同比增长29.3%;非利息收入5149亿元,同比增长46.3%,显著高于同期净利息收入的增幅。

图表3:

商业银行利润结构

信息来源:

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

图表4:

商业银行非息收入增长情况

信息来源:

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

二、银行业高利润原因分析

(一)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庞大

中国银行业80%以上的利润来源是是利息收入,也就是说,银行通过存款与贷款利率之间的利差赚取收入。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利息收入持续增长的原因主要是生息资产规模增长和净息差持续扩大。

其中生息资产规模持续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银行业一直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路径,而净息差的上升原因我们将在下一部分中进行说明。

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包括债券投资及其他,存放中央银行款项,存放、拆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以及贷款及应收款项。

我们认为,上市银行经营及发展的趋势基本可以代表我国银行业经营发展的趋势。

观察上市银行生息资产规模在总资产规模中的占比情况,均在95%以上,且变化趋势一致。

因此,我们通过对商业银行总资产规模及变化趋势的研究,来类比出生息资产规模及变化趋势。

图表5:

商业银行资产增长情况

信息来源:

银监会《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2011》

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迅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我国经济迅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2000年以来,我国GDP同比增速均保持在8%以上。

2011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长稳中有所回调。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71564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规模自然也保持着较快的增速。

图表6:

1991年至今我国GDP及其增速

单位:

亿元;%

信息来源:

国家统计局

2、银行业发展以规模扩张为主

长期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方式一直以规模扩张为主。

在我国宏观经济的刺激下,信贷保持较大的增速,银行业也借此机会实现了规模的急速扩张。

根据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已达111.5万亿元,总负债达104.3万亿元。

如果从2003年银监会成立时的27.64万亿元算起,我国银行业总资产在8年时间内增长超过3倍。

(二)净息差平稳上升

净息差是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公式表示如下:

净息差=净利息收入/平均生息资产规模=(利息收入-利息支出)/平均生息资产规模。

在我国,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利率,均由央行决定。

而央行对于商业银行利率“存款定上限,贷款定下限”的规定,保证了商业银行一定水平的净利差,使得银行无论如何都活在滋润的阳光温室之中。

同时,对于信贷的管制,也使得银行的议价能力较强,而资金需求部门则一直处于弱势。

2011年,得益于央行几次加息的推动效应,商业银行净息差延续了2010年1季度以来的平稳上升态势,全年净息差从2010年的2.5%提升至2011年2.7%。

图表7:

上市银行净息差变化情况

信息来源:

WIND

1、利率管制

从我国目前的宏观环境来看,流动性较为紧张。

然而,CPI居高不下,导致我国已经连续较长时间保持存款负利率,存款增速放缓。

再加上监管层对商业银行采取了日均存贷比等日趋严格的监管措施,银行揽储压力越来越大。

目前商业银行通过大量发行理财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存款利率管制,变相提高了存款的利率,实现揽储目的。

这一现象说明,商业银行提高存款利率的动力较大,但是存款利率上限的存在,控制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

2、信贷管制

在信贷紧缩的背景下,银行对贷款的定价能力较强,银行贷款中利率上浮的比重不断增加。

这也使得商业银行净息差逐步上升。

图表8:

商业银行贷款定价能力

单位:

%

信息来源:

WIND

(三)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2011年银行业利润激增的另一个原因,是存量贷款衍生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长快速,对效益强劲增长形成有力支撑,其中国际银行业通行的以手续费及佣金构成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

1、理财产品快速发展

银行理财包括个人理财和公司理财。

根据银监会年报数据,2008、2009和2010年的银行个人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0.82万、0.97万和1.7万亿元。

根据央行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截止至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275亿元,同比增长45.7%。

图表9:

理财产品发行数量

单位:

信息来源:

WIND

图表10:

理财产品余额和占人民币存款比例

信息来源:

WIND

2、垄断地位导致大量中间业务收入

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直接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直接融资市场不断发展,民间融资金额也迅速增长,但是目前我国融资体系仍然以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报告,2011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12.83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少1.11万亿元。

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901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5712亿元,同比多增85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1.30万亿元,同比多增4205亿元;信托贷款增加2013亿元,同比少增1852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1.03万亿元,同比少增1.31万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37万亿元,同比多2595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4377亿元,同比减少1409亿元。

图表11:

银行贷款在社会融资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单位:

万亿元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银行在融资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使得其谈判能力极强。

同时,2011年,我国信贷资金异常紧张,商业银行利用其垄断优势,通过信贷资源派生出了大量的中间业务,例如按贷款比例收财务顾问费、按贷款转存款的一定比例开银票、保函等等。

这种“只要有贷款,中间业务收入要多少有多少”的畸形的掠夺式收费,使得银行在去年中间业务收入出现了极大地增长。

据统计,2003年《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明确银行收费项目仅300多种,而在7年后却变成3000多种,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银行超强的谈判能力而产生的各类咨询费。

第二部分银行业高利润能否持续?

我们认为,2012年商业银行利润仍然将远高于实体经济利润增速。

但是,较2011年将略有减缓。

一、银行经营规模:

扩张将减缓

(一)受益于高速货币扩张带来的高速规模增长的年代结束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认为银行业的规模不会再出现因为宏观过度刺激因素而导致的过高增长,部分中小银行的高速成长期也已经过去。

这意味着利润增长最大的驱动因素,规模增长的数量级开始减弱。

图表12:

人民币信贷增量和增速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图表13:

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增速

信息来源:

银监会

过去10年商业银行规模的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货币高速扩张带来的。

然而,单纯通过大量增发货币,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新世纪以来,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地水平,大大地超过GDP的增长速度,而M2/GDP也连年上涨,2011年已经达到1.8的高位。

也就是说,我国每1.8单位的货币供应,只能带动1个单位的GDP。

这一趋势说明,如果我国继续简单的通过货币的增发而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效果将会越来差,也将加剧我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脱节。

因此,我们认为,中央将维持稳定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定的货币增量,同时深化经济结构改革,通过信贷结构的优化,保证金融投向实体经济。

高速货币扩张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图表14:

GDP与M2增长率比较

单位:

%

信息来源:

国家统计局

图表15:

M2/GDP一路上升

单位:

亿元

信息来源:

国家统计局

(二)银行业监管限制商业银行规模扩张

我国银行业一直依靠信贷收入作为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在这种只能依靠规模的扩张来获取利润的增长。

基于这样的盈利模式,迫于盈利压力和严酷竞争形势的商业银行很难有主动调整盈利模式和控制资产规模的内在动力。

如此便出现了尤其是每一轮经济的高速发展,都伴随着银行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银行信贷规模的急剧扩张又带来更大融资需求的现象。

(1)资本充足率的限制

这样的盈利模式对于资本的补充要求很高。

在资本有限的情况下,银行规模不可能无限制的疯狂扩张。

在2011年出台的征求意见稿中,央行对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根据银监会最新的《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系统重要性商业银行原则上2013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5%(5%+储备资本2.5%+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1%),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9.5%(6%+2.5%+1%),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1.5%(8%+2.5%+1%);其他商业银行原则上2016年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7.5%,一级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5%,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10.5%。

目前,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成为了制约其规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

2009-2010年,多家商业银行已经通过发行债券、配股融资等手段,补充资本金,以应对监管层对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2011年底,又一轮的银行融资已经启动。

图表16: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2011年第三季度)

注:

黄色部分为未达到新监管要求标准的公司

信息来源:

上市银行公报

虽然消息称资本管理办法正式稿将较征求意见稿有所放松,但是资本充足率仍然制约着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迫使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改变原有的一味追求规模扩张,实现更多利息收入的单一模式,发展低资本要求的中间业务。

(2)存贷比的限制

除了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之外,存贷比的监管要求,也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

在2005年汇改之后,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贷比水平多数维持在68%以下,2011年10月末为67.5%。

从各家银行的中报来看,除工行、建行、农行和北京商业银行之外,其他各家银行的存贷比都在70%以上并多数接近75%水平,因此系统存贷比上升的空间已经不大。

图表17:

上市银行存贷比压力依然较大

注:

黄色部分为未达标公司

信息来源:

上市公司公报

二、净息差变化:

将见顶回落

我们预计,2012年净息差将呈现年初小幅上升,下半年见高回落的趋势,若降息像我们预期的最早在下半年进行,则2012年全年平均净息差较2011年仍略有上升。

(一)资产收益率见顶回落

1、贷款收益率变化分析

我们认为,贷款收益率将在2012年上半年继续上升,而下半年则有望回落。

从全年来看,评价贷款利率较2011年略有上升。

2012年乃至2013年整体贷款收益率将呈现前高后低的景象。

从14家公布期限结构的上市银行数据来看,上市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重定价周期在一年以内;其中,大银行的贷款重定价一般滞后于中小银行。

因此,2012年初由于贷款的重新定价,贷款收益仍有望继续上升。

此外小企业贷款占比的提高也有提高贷款收益的作用。

图表18:

14家上市银行贷款重定价期结构

单位:

%

信息来源:

WIND

图表19:

贷款结构变化

单位:

%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我们认为,贷款重定价将在上半年使得贷款收益率达到峰值。

而在2012年下半年,贷款收益率将下滑。

事实上对于贷款利率而言,贴现是市场上最迅速的反映渠道,一般而言贷款利率有一定的滞后性。

同时,最近的贴现利率显示了市场上贷款额度紧张的局势已有所缓解。

图表20:

票据贴现利率

单位:

%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就目前商业银行贷款的定价能力而言,已经达到历史高位。

尽管基准利率不高,但是我们发现,2011年第三季度实际贷款利率已经快接近08年的高位,下浮的占比只有6%。

因此,随着贷款需求的减弱,放松政策后银行贷款供给的增加,银行的定价能力会有所下降,贷款收益率也将出现缓慢的下滑。

图表21:

贷款利率变化

单位:

%

信息来源:

中国人民银行

我们假定10%的融资平台重新定价,个人按揭贷款也将在2012年年初重新定价,两者合计将提升贷款收益率。

同时,假定2012年末至2013年存款利率下降25个基点,贷款利率下降50个基点,活期存款利率只下降18个基点。

在以上假设条件下,我们对2012年商业银行贷款收益率进行预测如下:

图表22:

贷款收益率预测

单位:

%

信息来源:

银联信

2、债券及同业资金收益率变化分析

在贷款收益率略有上升的同时,债券收益率则可能下行。

一方面,债券的供给将继续增加,另一方面,资金面的情况也开始宽松,整体债券收益率会下降。

图表23:

债券收益率

信息来源:

WIND

图表24:

商业银行持有债券的结构

信息来源:

WIND

图表25:

上市银行持有债券的期限结构

信息来源:

上市银行公报

此外,同业资金的运用利率可能也略有下降。

图表26:

同业往来资金收益率

信息来源:

WIND银联信

3、资产收益率变化分析

在各品种资产收益率涨跌互现的同时,结构的改善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对资产收益率更有利。

随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贷款、债券等高收益品种的占比会提高。

整体而言,资产收益率可能在2012年基准利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仍略有上升,但在宏观经济下滑的情况下,我们预计2012年-2013年基准利率有可能下行,在此基础上,资产收益率在未来两年内可能明显下降。

从季度来看,我们认为2012年2季度资产收益率可能达到最高,而随后的3、4季度则可能回落。

图表27:

商业银行资产结构

信息来源:

WIND

图表28:

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预测

信息来源:

WIND银联信

(二)资金成本上升

在资产收益率2012见顶回落的同时,资金成本下降的幅度将有限,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可能上升。

导致资金成本上升的原因有以下四点。

1、存款重新定价

存款的重新定价时间慢于贷款,2011年最后一次升息发生在7月份,2012年1年期以上存款的重新定价仍将持续;2-3年期的存款的重新定价要延长到2013年。

2、定期存款占比上升

随着利率看跌预期的上升,存款人可能拉长存款久期,存款长期化并且定期化的趋势可能上升,这样也会加大存款成本。

根据我们测算,活期存款占比下降1%,存款成本上升3个基点。

3、高成本负债占比的提高

根据政策,为小企业贷款发行的金融债可从贷存比中扣除,我们预计2012年银行将发行较多的金融债,这样金融债占付息债务的比重可能会上升。

我们预计2012年银行共发行4800亿金融债券,这些债券发行利率一般而言高于现在的资金成本,因此这些高成本债券利率的上升必然整体上会提升资金成本。

4、存款竞争激烈

最若贷存比的限制依旧严格,2012年银行间对存款的争夺日益激烈,2012年的存款实际成本可能仍维持在高位。

(三)货币政策影响难以判断

2012年利差的不确定因素更多的在于货币政策,一是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影响,一是基准利率下降的风险。

前者对利差会有正面影响,后者对利差的影响基本为负面。

如果央行不降息,我们预计2012年银行业的净息差可能在上半年见顶,下半年回落。

如果央行在下半年降息,则降息的方式,特别是基准利差和活期存款的调整幅度对2013年的净利差有较大的影响。

在基准利率调整时,对净利差的影响一方面视基准利差的变动,另一方面要看活期存款利率的变动,一般而言,即便在基准利差不变的情况下,由于活期存款利率变动较小,升息周期利差会扩大,降息周期则利差会减少。

图表29:

历年来基准利差变化情况

信息来源:

WIND

展望未来,我们认为情况可能要略为复杂。

一是基准利差的变动难以预测。

一方面,如果经济增速下降,同时通胀仍在3.5%以上,整体上存款利率下降的空间不大,但贷款利率则有一定的下降可能,另一方面,银行近年来利润占企业盈利的比重越来越大,金融机构获利过高,在这种情况下,不排除非对称降息的可能。

二是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随着时间的流逝,理财产品规模的扩大,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越来越大。

我们对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无法准确预测,这为利差判断带来了难度。

图表30:

基准利率变动对净息差的影响

信息来源:

WIND

(四)利率市场化的潜在影响

我们认为,目前我国倒逼利率市场化条件已经出现,但是最佳时机仍需等待。

在2012年,银行对于全面放开利率管制而引起的净息差的大幅下降无需过于担忧。

然而,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必将带来净息差的大幅下降。

1、我国利率市场化具备条件

存款搬家倒逼中国利率市场化。

我们认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已经具备,从动力上来看,和美国较为相似,都是金融脱媒下的存款倒逼。

2011年负利率下存款大量表外化流向银行理财,无论大行小行都面临了存款问题。

2010年6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3.57万亿,与同期人民币存款余额比例为4.5%。

我们认为在监管规范限制下,理财产品的扩张速度会放缓,但市场自发需求下的发展趋势不可逆转。

例如监管层叫停了超短期理财产品,但银行又开始力推滚动型循环理财产品。

我国理财产品的倒逼效应与美国80年代初放开存款利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上世纪70年代,通胀高企,受“Q条款”限制,美国存款利率上限只有5.25-5.5%。

货币市场基金风险较低但收益明显更高,于是银行存款大幅持续流入货币基金。

经过近5年高速增长后,管理层放开了对存款利率上限的管制。

因此,我们认为,在“十二五”期间内,我国将出台一系列政策,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2、我国利率市场化在今年难以有大动作

(1)我国利率市场化并非迫在眉睫

首先,脱媒还没严重到美国当时的程度。

美国1978-1981年货币市场基金规模的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60%,占银行存款比例达到12%,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理财产品在监管限制下显然不会得到这么快速的发展;

其次,银行渠道并未脱媒。

美国当时是被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基金)脱媒,银行丧失渠道。

而我国理财产品的资金来源、运用仍被银行控制,银行渠道并未脱媒,在决定理财产品的发行上银行仍占据主动。

(2)我国宏观环境不适合短期内全面放开利率管制

首先,国内外利差过大下放开利率管制对通胀不是好事。

美国是零利率,欧洲也在降息,现在放开利率管制的话,国内外利差进一步扩大导致热钱重新流入,而央行为防止人民币快速升值被迫增加人民币货币供应,对通胀又会形成压力。

其次,利率市场化将增加地方政府偿债压力。

2012和2013年是地方政府偿债次高峰。

对地方债务集中到期的流动性风险化解方法,一是借新还旧,二是地方自主发债。

目前地方政府自行发债只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试点(上海、浙江、广东、深圳),规模也有限,放开利率管制对地方政府偿债压力只增不减,不利于金融稳定。

3、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将继续渐进式推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已经进行了近15年,实现了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外币存贷款以及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定价,实现了人民币大额协议存款和委托贷款的市场化定价,打开了人民币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对人民币公司贷款和个人贷款分别给予了最高10%和30%的下浮空间。

利率市场化遵循了“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长期后短期”的原则顺序,我们认为这一顺序将继续遵循下去。

然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展慢于最初的设想,表明管理层对于金融稳定和改革步伐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回顾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激进式改革对经济与金融发展程度要求往往较高,对经济的冲击较大,较难获得成功,如智利和阿根廷的改革;而渐进式改革对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冲击较小,往往更易获得成功,如香港、日本和美国。

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将继续渐进式推进,在2012年这个国际国内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一年,不会有根本性突破,更不会开放对净息差影响最大的存款利率上限。

4、放宽利率管制后息差将大幅下降

利率市场化是各国银行都曾经或正在面临的挑战。

美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到1986年完成,历时15年,在推行利率市场化的最初3-4年,银行净息差下降75个基点,降幅达到18.9%。

此后,净息差呈上升趋势,并逐步恢复到市场化之前水平,但信用成本率从1970年的0.3%上升到1985年的0.8%,剔除信用成本后的实际净息差仍下降20%左右。

日本、台湾的经验也显示,利率市场化的最初几年,净息差下降10-20%。

图表31:

美国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实际净息差的影响

信息来源:

银联信

分析中国的情况,如果在短期内实行利率市场化,利差收窄的可能性很高。

这是因为中国目前银行业处于垄断竞争的格局,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占比已降至约50%,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仍在逐步扩大,参与竞争的市场主体越来越多,同业之间的竞争还算比较激烈,出现“君子协定”的可能性不大。

并且,在当前央行紧缩流动的背景下,存款利率将连续上升;“十二五”期间贷款利率下限一旦放开,净息差下降的趋势就不可避免。

三、金融体制改革:

稳步进行中

金融体制的改革需要较长的时间。

在2012年,银行业利润受此影响而出现明显变化的可能性较小。

就长期影响而言,打破银行业垄断地位,发展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是大势所趋,那么银行业利润增长回归正常水平也将成为必然。

(一)合理放宽准入门槛

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

“深化金融机构改革。

着力加强公司治理,形成有效的决策、制衡机制,建立规范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推进股权多元化,切实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参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改制和增资扩股。

我们认为,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远程网络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