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6557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1)~

(2)题。

(11分)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②。

[注] ①诗老:

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②石曼卿《红梅》中有“认桃无缘叶,辨杏有青枝”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

选AC 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

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

请作赏析。

(6分)

答:

 

 

解析:

逐句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

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①拟人。

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

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诗歌鉴赏]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

首联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

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

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

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

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

颈联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

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

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

尾联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重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11分)

菩萨蛮

李 晔①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

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笼碧树,陌上行人去。

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

[注] ①李晔,唐昭宗。

乾宁三年(896),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

“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襟。

”(《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

皇帝殿宇。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

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隐。

B.词人虚写“双飞燕”,既表达了词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C.“千山”“万丘”既是阻挡词人视线的大景、近景,也是词人内心高低起伏的深刻写照。

D.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唐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极致。

E.本词有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

情真语真,浑朴苍凉。

解析:

选BC B项,“双飞燕”不是虚写,文中景物描写都承自首句“登楼遥望”,故而为实景;“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理解错误,本词写家国情怀,不掺杂儿女之情。

C项,“千山”“万丘”不是近景,是远景。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片。

(6分)

答:

 

 

解析:

题干明确考查“情景关系”,故思考的方向应为该词用了什么抒情手法。

情景之间,无非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再兼顾情感的乐哀和景物描写的乐哀。

本词写词人遥望远方之景,长安宫室,双飞之燕,渭水长流,千山迢迢,借景物抒发忧愤之情,使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

另外,词人心怀国都被破之悲,却眼见双飞之燕快乐飞翔的乐景,以乐衬哀,倍增其哀。

参考答案:

①乐景衬哀情。

(1分)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

词人用燕子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

(2分)②寓情于景。

(1分)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

(2分)

[诗歌鉴赏]

本词首句“登楼遥望秦宫殿”,直笔陡起,如开门见山。

自王粲写作《登楼赋》之后,古人登楼往往与无穷的忧愁联系在一起。

李晔贵为天子,却被叛臣凌逼,仓皇避难华州。

其内心的忧愤,不难想见。

何况华州节度使韩建早有不臣之心,更使李晔于忧愤之外,还有危惧之感,亟盼返回京师。

但京师尚在叛臣控制之下,欲归不得,只能以遥望暂慰愁肠。

下片头两句,虽然是写遥望所见,但情感已经深化一步。

词人力图从无可奈何的忧愤中挣脱出来,以求改变这种类似软禁的境遇。

他的目光已由遥望宫殿转向探寻出路。

这种探寻是徒劳的。

远望天际,唯见“烟笼碧树”而已。

这凄迷的景象,犹如一团裹于心头的愁云惨雾,驱之不散。

本词以“望”字统摄全篇。

上片写登临极目所见所感,由景生情,又融情于景;下片从“望”字生出切盼之心,景为情设,情由景生。

通篇结转出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而无矫揉造作之态,故词的思想内容虽无足论,而艺术上却有可取。

这首词情真语真,浑朴苍凉。

持平而论,其艺术价值不减唐代名家之作。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戏题牡丹

韩 愈

幸自同开俱隐约,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注]。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

[注] 经营:

指蜂儿于花间盘旋采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幸”字流露了作者担心、紧张的情绪,“何须”则带有劝告语气,呼应题中“戏题”二字,写了牡丹同开皆隐约,又写了它们的“斗轻盈”。

B.第二联就牡丹的性格做进一步描绘,“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同上联“同”“俱”相呼应,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

C.第三联写“双燕”轻轻掠过,却是没有心机的,一个“还”字点出了繁忙;“游蜂”劳动经营,却是多情的,着一“正”字也表明忙碌。

D.第四联采用叙述手法,说多年来“我”已懒于过问世事,今天在栏边看到这些牡丹,禁不住眼睛暂时明亮起来。

E.全诗既描绘了牡丹的娇艳,又抒发了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前六句采用拟人手法,通过戏谑调侃的语气,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赏花画卷。

解析:

选BE B项,“性格”分析不正确,应为“神态”。

E项,“娇艳”分析不正确,应为“婀娜多姿”。

(2)与前两联相比,本诗后两联描写牡丹的角度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解析:

本诗的主体对象是“牡丹”,其他的人(作者)和物(双燕、游蜂)的描写对主体对象起侧面衬托的作用。

“双燕”“游蜂”作为牡丹的身外之物也频频关照、时时拂掠,侧面写出了牡丹花的姿态。

尾联就很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侧面表现牡丹之美。

参考答案:

侧面描写,(2分)第三联通过描绘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来表现牡丹的美,(2分)尾联通过写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来表现牡丹的美。

(2分)

[诗歌鉴赏]

首联写牡丹“同开俱隐约”,不必“相倚斗轻盈”,这是指牡丹花之间“同开俱隐约”,还是以牡丹与别的花相比较,并未言明。

从诗意看,似指牡丹花之间可能性为大。

“幸”字流露了作者担心、紧张的情绪。

“何须”则是劝告语气,正应“戏题”二字。

这联写了牡丹“同开俱隐约”,又写了它们之“斗轻盈”。

“隐约”“轻盈”写牡丹的神态,但这并不轻松。

这一联里显然凝聚着韩愈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

颔联就牡丹的神态作进一层描绘。

“并作”仍强调同样的特征,同上联“同”“俱”呼应,更说明“斗轻盈”的不必要。

是上联旨意的形象论证。

颈联描绘了牡丹花开之后燕舞蜂忙的嬉闹场面。

实际也是渲染了牡丹花所处的环境。

尾联很清楚地表露了作者见牡丹而心喜,忘却多年尘俗之事的愉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采桑子

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注]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注] 西湖:

指颍州(今安徽阜阳)西北颍河、清河等交汇处的天然湖泊。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第一句有总摄全篇、点明题旨、直抒赞美之情的作用,也表明全词是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用舟动景换的方法来展现西湖美景的。

B.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所以舟只能缓慢地漂荡在湖面上,游人也才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C.“绿水逶迤,芳草长堤”描写了由湖心到堤岸、由近到远的画面,“隐隐”句从听觉的角度刻画了西湖欢乐的情调。

D.全词描绘了春日西湖绿水蜿蜒曲折、长堤芳草青青、游人笙歌声不断、水面光滑如琉璃、小船在春波上缓慢移动的清丽活泼之景。

E.这首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全词色调清丽,充满诗情画意,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极度快乐之情。

解析:

选BE B项,“‘短棹’写词人的船桨不趁手”错误,“短棹”意指船小,体现的是词人悠闲的状态。

E项,“表现了词人归隐后的极度快乐之情”于文无据。

(2)词的下片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

抒发了词人的什么感情?

(6分)

答:

 

 

 

参考答案:

下片主要使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来描写西湖春色。

(2分)下片一、二句写西湖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光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

动静结合,使画面富有美感。

(2分)抒发了词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游玩西湖的愉悦之情。

(2分)

[诗歌鉴赏]

这首词是《采桑子》组词中的一首。

写的是春色中的西湖,风景与心情,动感与静态,视觉与听觉,两两对应而结合,形成了一道流动中的风景。

全词以轻松淡雅的笔调,描写泛舟颍州西湖时所见的美丽景色,以“轻舟”作为观察风景的基点,舟动景换,但心情的愉悦是一以贯之的。

色调清丽,风格娟秀,充满诗情画意,读来清新可喜。

上片主要写堤岸风景,笔调轻松而优雅。

“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漂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绿水逶迤,芳草长堤”两句写由湖心经水面到堤岸,再整体向远处推进的动态画面。

而“隐隐笙歌处处随”一句又从听觉的角度将西湖的欢乐情调刻画了出来,“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

下片的视点收束,主要写“绿水逶迤”。

过片写水面平滑,“无风”二字为枢机所在,盖正因无风,方使得西湖水面清澈而平滑,也方使得游人“不觉船移”,其间不仅有诗情,而且合乎逻辑。

结拍写船动惊禽,划破了湖面的平静,为这一趟悠闲之旅平添了一个兴奋点。

大概沙禽久已习惯于西湖的平滑,所以轻舟带来的小小涟漪,就足以惊起沙禽而掠岸飞过。

视点也因此由近到远,再向高处延伸,将立体而富有动感的西湖呈现在读者面前。

全词以轻舟的行进为线索,渐次写出堤岸和湖面的景物特征,并将游人之悠闲意趣融入其中,轻舟短棹、绿水芳草、游人笙歌与惊飞沙禽,“西湖好”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