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5282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6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docx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综述

地质学基础教学教案(部分)

绪论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内容及分科

(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目前世界上95%的能源和75%-80%的工业原料主要取自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生物及人类的生长及生存,也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人们要了解认识地球,就必须研究地球。

地质学就是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研究地球的科学。

地质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但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地质学原理》(英国莱伊尔C.Lyell著)1830年问世,至今近200年的历史。

地球的半径有6300多公里。

人们只能直接观察地球表面,现在世界上最深的钻井仅仅12.6km,这与地球半径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地下深处的情况只能靠间接资料推测。

所以,地质学就目前来讲,主要是研究地壳,即研究地球最表层。

(二)、地质学的研究任务

 地质学对人类社会担负着两大使命:

1.寻找矿产资源。

如Au、Ag、Cu、Fe、U、煤、石油是人们所熟悉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而地下水资源,广义地说也是一种矿产资源。

我国是地下水资源缺乏的国家,急须加强地下水的勘探与合理开发利用,这是水文地质学的任务。

2.环境保护。

查明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与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因为自然灾害会对人民生命财产会造成严重损害。

如楼房、城镇、水库等工程建设要考虑许多地质因素,需要加强工程地质的研究;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关系非常密切,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体,地质环境与生态环境是有机联系的,如一些地方性疾病,常常与该地区岩石和土壤中某些元素元素的缺乏或过多有关。

 

(三)、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

其分支学科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结构、构造及其演变规律。

如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物理学等。

3.研究地球的历史。

如古生物、地史学等。

4.研究地质学应用问题。

找矿勘探、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

5.研究地质方法学问题。

数学地质、遥感地质学等。

6.综合性研究。

地质学发展经历着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

目前正处于新的联合的过程中。

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的兴起。

 

二、地质学研究方法

自然科学研究的共性;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结论,循环、渗透。

地质学的特殊性是其研究对象,大到整个地球,小到元素;地质现象形成于过去、漫长历史时期改造变化,带有推测性;地下深处不可直接观察,推断与假说。

1.自然为实验室,野外资料的重要性。

2.钻探、物探方法。

模拟实验。

3.“将今论古”---现在是认识过去的一把钥匙。

用现在的地质作用造成的现象与地球上保存的地质现象相对比,探讨过去的地质作用和过程。

但不能简单套用。

现代盐湖--干旱、半干旱、蒸发。

珊瑚礁--温暖、清澈、浅海。

 4.建立时空概念。

5.本课程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方面需要数理化知识,另一方面为其它专业课铺好基础。

 

三、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地球概述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外表被一层大气所环绕,透过大气则为大部分被海水所覆盖的固体地球表面。

地球表面起伏不平,为便于测量,以平均海水面所形成的封闭曲面为参考面。

此参考面称为大地水准面。

它是个假想的通过大陆延伸所现成的曲面。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和大小。

赤道半径6378km,两极半径6357km。

赤道周长40075km,即两极稍稍压扁的球体,旋转椭球体。

长短半径差为21km。

实际上北凸(10m)南凹(30m),略呈一梨形。

通常当作球体处理。

由于这些差别很微小,故从卫星上看,地球仍是很园的,因有水、植被而呈蔚蓝色的星。

二、地球表面的一般特征

地球表面高低起伏。

71%的面积为海域,29%的面积为陆地。

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陆地主要在北半球,而且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大陆的形状均为尖端向南的倒三角形。

另外,大西洋东西两岸的海岸线形状十分吻合。

大陆平均海拔高度800m(0.8km),最高8848m(8.8km)(珠穆朗玛峰)。

大洋底平均深度3700多米(3.7km),最深11033米(11km)(马里亚纳海沟)。

若将地球表面地形拉平,则地球表面位于现在的海平面以下2.44km。

 

(一)、大陆表面的形态(陆地地形)

按照高程和起伏特征,大陆表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裂谷系统。

1.山地:

海拔高程>500m(高)、相对高差>200m(起伏大)的地区。

呈线状延伸的山体叫山脉。

如美州西缘安第斯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上高大的山脉大多是在地壳活动特别强烈的地带。

它们可分为两大地带:

一为环太平洋两岸地带;另一为略呈东西向横贯亚洲、欧洲南部、非洲北部的地带(地中海沿岸,即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带)。

上述两带是现今地球上火山和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

由此可见,全球的主要山系基本上是南北方向或东西方向延伸。

 2.丘陵:

地表起伏不大、山峦林立的低矮地形。

一般海拔<500m,相对高差几十米(<200m)。

它介于山地和平原之间。

我国东南丘陵区、川中丘陵。

3.平原:

地势宽广较平坦,四周为山岳,或山地与海洋之间。

如华北平原、松辽平原。

低平原---海拔<200m,华北平原,东北平原

高平原---海拔200--600m,成都平原

4.高原:

海拔600m以上的宽广地区。

四周为陡崖。

世界上最高的青藏高原,海拔4000米以上。

5.盆地:

四周为高原或山地。

中央低平(平原或丘陵)。

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

 6.洼地:

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低洼区。

吐鲁番盆地中的艾丁湖湖水面比海平面低150m,称克鲁泌洼地。

7.裂谷系统:

东非裂谷为一系列峡谷和湖泊组成,位于高原上。

(大陆)裂谷是指大陆上巨型线状低洼谷地,这是地壳上被拉张而裂开的地区。

 

(二)、海底表面的形态(海底地形)

根据海底地形的基本特征,把海底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洋中脊三个单元。

1、大陆边缘:

大陆与大洋连接的边缘地带,占海底总面积的1/5。

(1).大陆架--大陆在水下自然延伸的部分,围绕大陆的浅水海底平原。

表面平坦,坡度<0.1,水深一般200m以内。

浅海、陆棚

(2).大陆坡--大陆架外缘坡度变陡,平均4.3°,最大20°,这一斜坡直到深海底,这就是大陆坡。

坡脚深度1400--3200米。

  大陆坡常有海底峡谷横切,呈"V"字形,两岸很陡。

(3).大陆基--大陆坡与大洋盆地的过渡地带,坡度缓。

(4).海沟--岛弧系,海沟--山弧系。

有些地方大陆基不发育,却发育海沟。

称活动型大陆边缘。

太平洋北部和西部的阿留申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无论是这些岛屿本身,还是把它们连接起来,都成弧形,称为岛弧。

岛弧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长条状的巨型凹地,横剖面类似不对称的"V"字形,深度在6000m以上,称为海沟。

海沟与岛弧常平行伴生,构成海沟--岛弧系。

太平洋西岸特点。

太平洋东岸,有海沟,无岛弧,但这时大陆西岸为一海岸山脉,称安弟斯山脉,亦呈弧形,称海沟--山弧系。

板块消减地带。

活动型大陆边缘,陆架、陆坡不宽,缺失陆基;稳定型大陆边缘,陆架、陆坡、陆基环绕着大陆。

2、大洋盆地

海洋主体,占大洋面积一半(45%),水深主要4000--5000m,也称深海盆地。

深海盆地中最平坦的部分称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中可见到范围不大,地形比较突出的孤立高地,称海山。

露出水面称海峰。

夏威夷群岛为一系列海峰。

海山顶部被海浪削平,位于水下,称海底平顶山。

   大洋盆地中较宽阔的隆起区,称海底高地(海底高原)。

海底的山脉(长条状隆起区),无地震活动的,称海岭。

 

3、洋中脊

洋中脊是位于大洋中间,经常发生地震,正在火山活动的海岭。

洋中脊是大洋中央的巨大"山脉",延伸于四大洋,连绵数万公里。

占大洋面积1/3。

大西洋中脊,中央部有一巨大的裂谷,称中央裂谷。

陡,宽数十公里,深1--2km。

太平洋洋隆,中央裂谷不发育。

洋中脊被一系列横向断裂错开。

转换断层。

板块构造基本概念。

三、地球的物理性质

(一)、密度和压力

根据万有引力公式可计算出地球质量,为5.976*1027g;地球质量与地球体积之比,求得地球平均密度5.52g/cm3。

按实际测得地表岩石的平均密度2.7,地表水的密度为1,故推测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较大。

地心最大达13。

地球内部的压力主要是静压力,是由上覆地球物质的重量所产生的压力。

Ph=h*dh*gh

dh--该深度以上平均密度,gh--该深度以上平均加速度。

10km处压力为3000atm,地心350万atm;深度越大,压力越大。

 

(二)、重力

地面重力的变化随纬度增加而增加,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

两极重力最大。

因为:

地面重力为地面某处所受地心引力和该处地球自转离心力的合力。

地心引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而与地心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赤道半径最大,故赤道地心引力最小,两极最大。

离心力与该处自转线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赤道离心力最大。

合力赤道重力最小。

赤道重1000g的物体拿到两极就重1005g。

离心力比地心引力小得多,赤道最大也只有地心引力的1/289,假若,地球自转速度比现在快17倍,赤道离心力增大17*17,即289倍,与地心引力相等,物体就无重量了。

可以把地心引力近似当作重力。

把地球作为一个均匀球体,以海平面为基准计算出来的各地重力值,称理论值,但实际各地测定的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这种现象称重力异常。

实测值大于理论值,称正异常,反之负异常。

引起重力异常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地下物质组成不同,不均匀。

根据重力异常范围大小分为区域重力异常、局部重力异常。

前者范围大,可据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后者范围小,可用以探矿。

在进行小面积重力测量时,常常以区域重力异常值作为标准值(背景值)。

在埋有密度较小物质如石油、煤、盐等非金属矿产及沉积岩、酸性岩等的地区显示负异常。

在埋有密度较大物质如Fe,Cu,Pb,Zn等金属矿产以及基性岩等的地区,显示正异常。

浮土或植物覆盖区,用重力探测地下矿产、岩石和构造,叫重力勘探。

重力在地球内部随深度而有不甚规则变化。

在2900km内,随深度增大,2900km以下,随深度减小,地心为零。

 

(三)、地磁

地球是一个球形磁铁,磁力线在地球周围分布,形成一个偶极地磁场。

地磁场的南北两极与地理南北两极不重合,相距甚远,地磁极位置也在不断变化。

1970年磁北极位于76°N和101°W,磁南极位于66°S和140°E。

地磁极的迁移可能是地内深部物质运动引起的。

由于地磁极与地理极不相吻合,从而地磁轴与地理轴(地球自转轴)不相重合,两者交角目前约11.5°。

因此,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经线)之间也就有交角,这个交角叫磁偏角。

罗盘指针是地磁南北,指北针偏在经线东边叫做东偏角,符号为正,偏在经线西边叫西偏角,符号为负。

用罗盘测方向时应加以校正才能得到地理方向。

如南京西偏4°(-4°),正北罗盘刻度盘读数应是356°。

磁针的空间位置与水平面之间夹角叫磁倾角。

磁针与磁力线重合,赤道水平,两极直立。

我国地处北半球,南翘北倾,故南针绕有铜丝。

使磁针偏和倾的磁力大小的绝对值叫磁场强度。

地磁场三要素:

磁偏角、磁倾角、磁砀强度。

把地磁场近似地看成是均匀磁化球体产生的磁场,这种磁场叫正常磁场。

磁异常:

正磁异常——实测磁场大于正常磁场,磁性岩体和矿体(如磁铁矿、镍矿、超基性岩、高磁性物质);

负磁异常——实测磁场小于正常磁场,低磁性或反磁性矿物和岩石(如金、铜、盐、石油、花岗岩)。

(四)、地电

地球具有电性,发电厂是以大地作为回路的。

电导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

电暴。

地电异常,电法勘探。

 

(五)、放射性

在地表的岩石、水、大气、生物中都有放射性元素存在,地球内部深处也有存在,但主要集中在地球上部特别是酸性岩浆岩中。

238U、235U、232Th、40K、87Rb,这些寿命长的放射性元素才有地质意义。

放射性的主要表现是放出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之一(能源)。

利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物数量计算岩石年龄---放射性年代学。

放射性元素集中的矿物或岩石,射线强度大,用仪器测量放射性异常,寻找放射性元素矿床,放射性物探。

放射性检测---环保。

 

(六)、地热

火山爆发、温泉等现象说明地球内部具有很高温度。

地内温度分布状况可分为三个层:

1.外热层(变温层)---地球表层,温度来自太阳热。

太阳热大多数辐射回空中。

外热层温度向下减小。

昼夜变化、四季变化。

2.常温层(恒温层)---内、外热层的分界面,相当于年平均温度。

中纬度地区深(比两极、赤道),内陆深(比滨海)。

3.内热层(增温层)---热能来自地球内部,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每增深100m,增加2.5度,这叫地热梯度(深度增加100m所增加的温度)。

地温极(地热增温级),增加1度所需的米(深度)。

40m

地热会从高温流向低温(传导、对流、辐射)。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叫热流。

大洋区热流值比大陆区高,大洋中以海岭和大陆边缘最高,海沟最低。

地热从海岭上升而在海沟下沉之故。

年青山区高于时代老山区。

地热异常区(温泉、火山地区),热水、发电、医疗。

(七)、弹塑性

地球具有弹性,能传播地震波。

地球又有塑性,有时强烈弯曲的岩层不会破裂。

在作用速度快、持续时间短的力的条件下,地球表现为弹性;

在作用速度慢、持续时间长的力的条件下,地球表现为塑性。

地震波有纵波、横波两种:

纵波(p波)——传播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相同;横波(s波)——传播介质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地震波在不同密度和刚性程度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一致;在地下压力很高的情况下,固体物质密度大,波速快;遇到不同物理性状介质的界面时,发生折射与反射;在液体介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减速。

  

人工地震---地震勘探法。

 

第二节地球的结构

地球不是均质体,具圈层结构。

以地表为界分内圈、外圈。

一、地球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外圈)是指包围着固体地球表层的地球组成部分。

(一)大气圈:

气体组成,厚度大于几万公里,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大气密度以地表附近最大,随高度增大而迅速减小,最后逐渐过渡为星际气体,因而大气圈没有明显的上界。

1.根据气温的垂直变化和密度状况,把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五层,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其次是平流层。

A.对流层:

从地面到温度最低处,平均10.5km;赤道17km,两极9km。

气温来自地面辐射热(地面太阳热得增温后反射出来热)。

所以越高越冷。

高外不胜寒。

B.平流层:

自平流层顶到50公里高空。

平流层顶园形。

气流水平运动,温度随高度增加。

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成为生物的天然保护层。

C.往上还有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2.根据大气成分把大气圈分为均匀层(低层大气)和非均匀层(高层大气)。

A.在100公里以下是低层大气,大气由18种气体混合组成,分布均匀,故叫均匀层。

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空气--低层大气。

主要成分N2、O2,次要成分对地质作用意义较大的有CO2、O3、H2O。

O2是生物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促使岩石氧化分解的重要成分。

N2是植物造蛋白质的主要原料。

CO2地面温度保护层,促使岩石碳酸盐化。

促使岩石分解的主要因素。

温室效应。

H2O水汽吸收地面辐射热,保护大气温度,包裹大气微粒成云、雾、雨、雪。

常年湿度大,即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或降水量大于500mm的地区称为潮湿区;常年湿度小,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或小于250mm的地区称干旱区。

介于两者之间称半干旱区。

B.100公里以上为高层大气,分O2、N2、H2三层,不均匀。

(二)水圈地球表层的水体。

大部分汇集在海洋里(97%),另一部陆地、河、湖、岩石土壤中。

高山和两极的冰。

盐度:

水中所溶解的固体物质的含量称盐度。

(单位用%。

-----淡水----0.3‰。

----半咸水----24.7‰。

---咸水---

海水平均盐度为35‰。

,故为咸水。

盐成分主要为NaCl,MgCl2等。

大陆中水平均盐度<1%。

流动水(河流、泄水湖)--淡水;死海(不泄水湖)--咸水。

水循环--海陆水分之间的交换。

(三)生物圈地球表层生命物质组成的一个封闭的圈层。

植物、动物、微生物。

10公里高空、3公里深处,水圈中都有生物,界线不截然。

大量生物集中在地表和水圈。

生长三要素:

水分、空气、阳光。

生物生命活动,造成生命元素C、O、H、N等化学循坏;微生物是地质作用的重要因素。

 

二、地球内部圈层

据物探资料推测(地震波、重力)。

地震波的研究,发现地球内部存在着几个突变面,显示了地球内部具有圈层构造。

地球内部有两个最明显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称为不连续面。

莫霍面、古滕堡面,据此划分地壳、地慢、地核。

南斯拉夫地质学家莫霍洛维契奇于1909年发现的,地震波穿过此界面时,波速突然增大。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古滕堡1914年提出来的,此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减小,横波其至不能通过,即Vs=0,推测为液态(外核)。

(一)地壳厚度  大陆平均33公里(最厚70km青藏高原,平原20km),大洋底平均6公里,总平均为16公里,为地球半径的1/400,很薄。

固态物质,密度2.7。

(上部地壳)硅铝层(花岗质层)大陆地壳才有硅铝层

----------------康拉德界面

(下部地壳)硅镁层(玄武质层)

科拉半岛超深钻中未发现预计的康拉德面。

洋壳为玄武岩,陆壳为花岗闪长质(表层为沉积岩,下层为深变质岩)。

(二)地幔 厚约2860公里(古滕堡面约2900公里)。

占地球体积的82%,基本上为固态。

超基性岩。

以1000公里为界,分上地幔、下地幔。

上地幔密度3.5,下地幔5.1。

在上地幔60--400公里范围内,有一个地震波低速带,推测属熔融状态,液态,可以蠕动变形而缓慢流动。

称软流圈。

软圈上、下界线是渐变的、起伏的。

软流圈以上,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和地壳一起合称岩石圈。

(三)地核 密度10--13;由Fe-Ni组成。

外核:

液态;过渡层;内核:

固态。

通过内、外核界面时,波速增加。

第三节地质作用和地质年代

一、地质作用:

(一)、基本概念:

(二)、地质作用的能源:

(三)、地质作用的分类:

地质年代系指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时代。

包括二层含义(二种计时方法):

1.相对年代---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相对先后关系)

2.绝对年龄---地质体形成或地质事件发生距今有多少年。

(确切年龄)

 

正如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可以社会发展的主要事件,(如不同朝代,不同的社会阶段作为时间的概念。

类似于社会年代,对整个地球发展演化的历史,对地质历史,对地质历史中发生的地质事件的论述、记述、研究也需要一套相应的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

相对年代(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绝对年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距今多少年)

二、相对年代的确定

相对年代的确定就是要判断一些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关系。

这些地质事件保留在地质历史留下的物质纪录中。

可根据几个基本原则来判断,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及切割穿插定律。

(一)、地层层序律

1.地层:

在一定地质时期内所形成的层状岩石(岩层组合、沉积层组合)。

即一定时代的岩层组合.

地层形成时是水平或近于水平,老的先形成,在下面;新的后形成,叠置在上。

因构造运动而倾斜,泥裂等可判断顶面。

2.地层层序律(叠置原理):

原始产出的地层具有下老上新规律。

它是确定地层相对年代的基本方法。

(二)、生物层序律

1.化石:

埋藏在岩层中的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如动物的骨骼、甲壳;植物的根、茎、叶;动物足迹、蛋、粪、动植物印痕。

生物实体被某种物质(CaCO3,SiO2,黄铁矿等)充填或交代而石化;生物遗体中不稳定成分挥发逸去,仅留下碳质薄膜。

生物结构保持不变。

2.生物演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

一方面,老地层所含生物越简单、原始、低级,新地层中则高级;另一方面,不同时代地层含有不同类型化石及其组合,而在相同时期相同地理环境(原先海洋或陆地相通,即同一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地层,都含有相同的化石及其组合,这就是生物层序律。

生物演化是不可逆的。

3.有些生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很强,虽经慢长的地质历史,它们的特征无明显变化。

如舌形贝从5亿多年前即已在海洋中出现,至今仍然存在。

它对确定地层时代意义不大。

标准化石:

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对研究地质年代有决定意义的化石。

4.地层层序律和生物层序律的综合运用,可以系统地划分和对比不同地方的地层,恢复地层形成顺序,进而研究生物演化。

地层有上下关系,时代先后。

建立综合地层柱状图的方法。

△D

DD

△△

△D

DD

△△

△D

(三)、切割律(穿插关系)

切割律:

侵入体时代的围岩新。

类似关系还有(可适用切割律):

侵入岩的捕虏体时代比侵入体老;砾岩中砾石时代比砾岩时代老;脉体被切割者比切割者老。

+++++++++

++++

三、同位素地质年龄

(一)、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

1.具有不同原子量(中子数不同、质子数相同)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

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动放射出能量,即具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如238U,235U,234Th,232Th,87Rb,40K等。

经过放射性衰变(放出a粒子、B粒子、r射线)变成稳定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蜕变速度。

某一放射性元素蜕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它是一个常数。

如238U--->238Pb半衰期为4.49×109年,234Th的半衰期为24.1天。

 2.本世纪三十年代发现了元素的放射性,诞生了科学的测年方法。

根据衰变规律,有

T=(1/)Ln(1+D/N)

式中Y--衰变常数(每年每克母体同位素能产生的子体同位素克数);D--蜕变而成的子体同位素;N--矿物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后剩下的母体同位素;t--包含该放射性元素的矿物的同位素年龄(放射性同位素的年龄)。

 3.通常用来测定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

K-Ar,Rb-Sr,U-Pb,40Ar-39Ar法用于测定较古老岩石的年龄;14C的半衰期短,专用于测定最新的地质事件或考古。

取样送专门单位测定,准确性有待提高。

 

(二)、地质年代表

(相对)地质年代单位年代地层单位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第二章矿物

地球的物质组成中,地壳由岩石组成,岩石由矿物组成,矿物由各种元素组成。

第一节矿物的概念

一、地壳中的元素与克拉克值

元素——由原子组成(原子核、核外电子)目前己108种(总数)92种(自然界)

同种原子可有不同原子量(中子数不同)称同位素,108种元素中(108-21=87种)均具有两种以上同位素混合,同位素共300多种,其中几十种具有放射性,蜕变释放α、β、γ粒子。

放射性同位素,对人体杀伤力很强。

人们一直想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分布情况各种元素占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