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5200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docx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大学教授十佳师德标兵个人先进事迹材料范文

黄冈师范学院2014年“十佳师德标兵”张建军教授个人先进事迹

人物简介:

张建军,男,1953年8月生,中共党员,湖北麻城人。

1974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黄冈师范学院体育系工作。

他1985年录入华中师范大学《体育理论与方法》助教进修班,并以优秀成绩修完研究生主要课程。

他先后担任体育系主任、体育学院院长等职,现任体育学院教授、武汉体育学院兼职硕导、黄冈师范学院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湖北省高校武术协会副主席、湖北省高校乒乓球协会副主席。

已过耳顺之年,体育学院张建军教授依旧奋斗在教育一线。

初次见面,半白的短发,精神矍铄,满面笑容。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少一点懒散,多一份追求,少一点索取,多一份奉献”,问及如何看待教师这个职业时,张教授微微一笑。

“从教三十年了,我记不清教过多少学生,但我敢说我对得起他们,我对得起我的良心。

四十载如一日以身作则树春秋

1974年毕业后,张教授直接来到黄师,当时只有七个教师撑起整个体育学院,一个人当几个人用,但他从来没有抱怨过,只是觉得应该干好它。

他先后主讲《武术》、《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并且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实践教学中都努力营造自由和谐的气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对体育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

他同样注重因材施教,他会对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以激发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他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信条,时常告诫自己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它们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

他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对学生就像自己的家人,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业,还重视他们的思想教育。

他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就是“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

他说,“不会的我们可以学习,但是千万别不懂装懂。

”在教学中他还十分注重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他希望学生德才兼备,不仅学问做的精,人更做的正。

敦敦教诲似父语带病工作忙指导

张教授年轻时曾担任过班主任,他曾多次走进学生寝室,通过与学生座谈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他总是热心地给予帮助。

他说,他把每一位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有一年,他的爱人出国做访问学者,家里小孩比较小而且没有人带,他没有因此向学校请假,而是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后,才匆忙回到家中带小孩。

谈到这些,张教授面露愧色,但他说并不后悔这么做。

2013年,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省师范生技能比赛,学院安排张教授做指导老师,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并且多次不辞辛劳地从新校园赶到老校园来指导学生。

一次,在指导学生时,他因为之前做了一个小手术,所以身体很不适,但为了不影响到学生,他坚持了一个上午,直到听完了学生讲课,并认真地指出学生需要完善的地方,才让熟悉的老师搀扶他坐车回家。

回到家后,他的里衣被憋的全部汗湿了,老伴埋怨他,他轻轻地说了句:

“不能耽误学生呀!

一片痴心育桃李薪火相传德为先

张教授先后担任过体育系主任、体育学院院长等职,为了体育学院更好的发展,他以岗为家,多方奔走,积极地去了解国家政策以及与体育专业相关的办学趋势,推动了体院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最终,体育系由一个专科专业发展到两个本科专业,学生由60人发展到700人。

“我马上就要退休了,为了我们学校体育学院的发展,为了学生们更好的未来,我能多做一点是一点。

”退出了领导职务后,他依旧为体育学院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作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他十分重视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传”“帮”“带”的传授方法,加上张教授无私奉献的精神,使身边的青年教师深受感染。

在他的指导帮助下,体育学院具有硕士学历的青年教师从没有一人,发展到了现在的26人,而且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报考博士研究生。

张教授对待问题总是客观分析,冷静评价,提出具体意见,并落到实处。

他多次负责制订和修订体育专业教学计划,并负责组织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工作中他以身作则,谦虚谨慎。

他对学校或学院安排的分外之事,也乐于接受。

比如,对于本科新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他每年都要认真准备,尽量把自己的学习、研究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们刚一入校就对我校的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促使他们了解专业、热爱专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师德标兵”方敏教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在《师说》中所说,也是她所追求的。

所谓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传授学业,更要催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

在她二十八年的教书育人生涯中,她正以此作为目标,对即将走入社会成为社会栋梁的大学生们,乃至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

她就是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博士生导师,方敏教授。

教学为本,推行教学改革

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中心工作,因此认真探究适合不同时期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是方敏教授在教学中始终遵循的宗旨;让学生多方面深刻得掌握并运用知识是方敏教授多年追求的目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用心学”是方敏教授长期坚持的教学理念。

教学中,她坚持采用问题引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中营造良好的氛围,逐步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了解前沿的学术研究,以开阔眼界,培养自身的科学思维和学术创新。

2011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做访问学者期间,方敏教授在研究工作之余到研究生课堂、实验室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比较两国教育理念、方式和方法的不同。

回校后,她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探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的方法。

本科教学中,方敏教授着眼于实践和理论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采取了多项的教学方法的改进,精心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过程,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在《操作系统》课程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操作系统内核的设计方法,方敏教授结合教改项目,实施了大班主讲、小班辅讲的教学改进。

将大班分成多个小班,学生们带上笔记本电脑进课堂,一边进行理论讲授,一边进行原型理解。

使学生容易把握操作系统设计理念在原型中的体现,缩短了理论和实践的距离,受到了学生的好评。

研究生教学中,所教授的《Petri网原理及应用》课程概念抽象、理论性强,对此,采取了从实际应用需求引入概念的方法,理论方法回到应用的教学模式。

将这门原本比较抽象、逻辑性很强的课程变得易于理解并具体化了。

同时,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总结Petri网前沿技术,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们自主学习、研究打下了基础。

多年来,经过课程组老师的共同努力,负责建设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基于WRK的操作系统实验以及网络应用程序设计等3门课程先后被评为省部级精品共享课程。

以研提教,使科研成为教学增长的发动机

一直以来,如何协调教学和科研二者的关系,成为高校老师关注的热点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事了28年科研和教学工作的方敏教授,深知“只有教学、科研两手抓,才能教的更好,研的更精”。

她在教学中常常融入科研成果和方法,从实际应用需求出发引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最新研究技术角度考虑课程知识的发展。

将最新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同时在优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追求技术创新,使得科研和教学更紧密结合在一起。

科研方面,方敏教授始终追随国际学术前沿,对现有研究方法和结论进行分析和升华,不断寻找创新点,始终坚持一个科研人员所必备的严谨,大胆假设反复求证,积极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

针对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与网络技术”,方敏教授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间的学术交流。

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工业攻关项目、西安市科技攻关项目、多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以及横向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参加多项国防预研、国防预研基金项目研究。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五十余篇,出版书籍8部,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软件著作权3项。

与微软、Intel公司合作2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教研相长,学生科研生活中的同行人

西方哲人说,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在上面种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最好的办法是让美德占据它。

作为教师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应该让美德占据自己的灵魂。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方敏教授不仅自己走在学术创新的前沿,还鼓励、引导学生走科研创新之路。

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走出去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学术交流。

在团队内部引入分组交流机制,鼓励学生定期报告研究进展。

学术讨论时,大家各抒己见,阐述自己的想法。

关注每一个新奇的想法,促使大家在讨论中提升观点,扼住问题的关键。

开放的思维最终还是要落到实处,一个创新的想法最终要进行缜密的实验验证,回到实际应用需求中去。

这种培养模式一方面可以开拓研究思路,督促研究进度,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科研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

方敏老师的学生关注科研方法的同时也注重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为胜任将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

“社会需要的是不可替代的人才”,“一个有想法的人才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方敏老师常常叮咛学生,也常常高标准要求自己。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深深的影响着学生。

方敏教授所指导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学生们掌握的不仅仅是突出的专业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创新独特的学术理念。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方敏教授正以她的人格魅力和辛勤工作,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的道路上孜孜前行,用实际行动阐释着“师者”的内涵。

安徽师范大学省师德标兵陈文忠教授主要事迹材料

陈文忠教授在教育教学岗位上数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毕生以职业为事业,以教学为使命,历届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等方面受其深刻影响,在平凡人生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卓越贡献。

迄今为止,陈文忠教授已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工作了37个年头。

有这样几句话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届学生中盛传:

上了安徽师范大学却没听过陈文忠老师的课,那就算是白来了!

在他的课上,我们的惰性荡然无存,陈教授的诗意不可抗拒!

被悲剧打动过的人,再怎么堕落也堕落不到哪儿去;同样,听过陈老师课的同学,再想那么心安理得地逃课就不太可能了。

37年来,陈老师不仅重视教书,更加重视育人,同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在各方面均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同事和学生心目中“大学教师”的楷模。

以职业为事业,以教学为使命

陈文忠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勤奋工作,爱岗敬业,寓人格熏陶于日常教学之中,他常年主讲不同层次的多门课程,主要有:

基础课《文学理论》、《新闻学概论》,选修课《西方文艺理论史》、《现代西方文学批评》,硕士生课程《文艺学美学研究导论》、《黑格尔与德国古典美学》等,多年来都是文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

陈老师每学期都会收到同学们很多封来信或邮件,仅2008年以来的信件,初步统计已近10万字。

对这些信件以及教学和社会的反思,构成了一本近20万字教研专著《写在教学边上》(即将出版)。

就本科教学而言,他本着“一切为学生着想,教学是永无止境的艺术”的教学理念,刻苦治学,每一门课程都力求在最广阔的文化背景中掌握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积累中外文学史和文学创作实践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同时,研究教学心理,重视授课艺术,力求使每一堂课在师生心中产生“知识共鸣”。

由于教学效果显著,1999年他获得了安徽师大“皖泰”教师教学优秀一等奖,2007年被授予“省级教学名师”。

他热心学生的社团活动,几乎每学期都为学生做义务讲座,主要有:

《学术思考和学术提问》、《关于古典诗歌的接受史研究》、《对生命一次性的哲学思考》等等。

在讲座中,他不仅传播知识、介绍学术动态,而且将为人和为学结合起来加以讨论,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懂得做人的道理。

精彩的讲课、讲演,常常成为激励学生的格言,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陈子语录”,网上现有近百条“陈子语录”流传。

就研究生教学而言,他一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指导学生精读学术经典,对学生的作业和毕业论文的要求近乎苛刻;另一方面又非常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对家境贫困的研究生进行资助,目前已资助数万元。

从1997年以来,他共招收指导硕士研究生36人,已毕业的30位均以优秀成绩取得硕士学位,多人获省硕士论文优秀奖。

勇于探索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教学策略

对本科生而言,他围绕“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的核心目标,在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勇于探索,不断求新,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首先,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不断调整教学方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针对学生只听课不读教材的现象,指导学生读书做笔记,将课堂教学和课外自学互相结合。

针对新闻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以“理论讲授、实例剖析、学生当堂新闻评论”三结合的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意识。

其次,在课程和教材建设方面也作了坚持不懈的探索。

他是1987年安徽教育出版社《文学概论》教材的主要执笔者。

近年,为改变“文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轻能力的偏向,他编选了一本《文学评论文选》作为辅助教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教学效果甚好。

2002年以来,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主编出版了《文学理论》教材,并于2007年、2012年出版了第二、三版;承担了安徽省高教自考《文学概论》网上课件的设计研究工作,并着手主持“文学理论”精品课程建设,该课程2004年获“安徽省精品课程”称号、2009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资助、2013年获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资助。

此外,他还担任了校“双基课”教材《人文·社会·自然科学基础》的副主编,将自己对人文的理解,以教材的形式贯串到全校的教学活动中去。

就研究生教学而言,他一方面对学生因材施教,针对具体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另一方面创立了“读书报告会”制度,每两周将研究生集中在一起,针对研究生的读书情况进行集中讨论。

这使学生踏踏实实去读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做学问的艰辛。

在当前这个比较浮躁的时代,这种制度对研究生学问意识的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探索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的同时,他还关注中学语文教育。

在他看来,一个人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的高低,中学阶段至关重要。

为更新中学语文教师的文艺理论水平以提高教学质量,他有对针性地撰写“文艺学与语文教育”的系列论文(即将结集出版),在全国“中语”界产生了良好影响。

“传、帮、带”,关心青年老师成长

陈文忠教授非常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近十年来,他几乎每年都会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观摩课,深入第一课堂,听青年教师上课,然后提出非常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根据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全院教师做教学经验报告,比如《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每一个沉默的学生都是一座沸腾的火山》、《三十五年“悠闲”读书教学生活回顾》等,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文学院教师江守义、章池、项念东、李伟等,都曾在陈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江守义老师现已是文艺学学科带头人、省学术后备人选,项念东获首届“安徽省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大赛”一等奖,李伟获“省级教坛新秀”称号。

同时,陈老师还多次被邀请为兄弟高校的教师做教学的培训报告,并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2014年4月,陈文忠等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邀请,为该校“教师教学发展系列讲座”做报告,陈老师发言《让思想流动起来——谈课堂教学艺术》广受好评,主办方称陈老师的报告对中国科技大学的青年教师起到了直接的示范引领作用,并邀请陈老师择时来给他们的学生集中地讲授一门课程。

心系社会,深具文化担当精神

陈文忠教授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者,他对当今社会抱有极深的关切。

常常能够结合最新发生的社会动态,给学生以具有哲学高度的引导,使其健康成长。

同时,陈老师还经常受邀到各地讲学讲演,常以其对文学、文化的挚爱之情和真知灼见打动与会者。

2008年10月,应芜湖市市政协之邀,面向市政协中心组学习成员以及机关理论学习同志,在市政协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化建设——我的文化困惑与文化思考》的专题讲座。

此次讲座不仅是一位专业理论学者对当今文化建设目的意义、现时状态、运行机制、缺失过漏作冷静的系统剖析,更是一位人文学者对未来文化建设最为深切的人文呼唤。

2013年11月,受芜湖市教育局的邀请,为“芜湖市第四届鸠兹德育论坛”做题为《国学的当代使命》的报告。

与会者包括自芜湖市各县区教育局德育工作分管局长、德育科长、各直属学校校长、政教主任及优秀教师代表500余人,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倾心华文教育,海外传播中华文化

受国务院侨办及中国海外交流协会的邀请和指派,陈文忠老师随“海外讲学交流团”,于2006年、2007年、2010年先后三次赴美国纽约和波士顿、缅甸的曼得勒和东枝、马来西亚的亚庇、根底咬等十多个城市讲授“中国文化”、“中国散文经典欣赏”课程,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保证讲学效果,陈文忠老师作了精心准备:

一方面,根据课程要求和学员的实际情况撰写了10万余字的《中国文化概说》和5万字的《中国散文经典欣赏》讲义(均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印行),对中华文化产生的基元、传统文化的形态、以及中国的语言文字、哲学思潮、史学传统、文学艺术等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另一方面,根据海外华文教学实际和学员要求,讲授了《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传统蒙学教材以及“唐人诗选”等等。

2007年9月,云南省侨务办公室专门来函感谢陈文忠教授在缅甸的精彩讲学。

云南省侨务办公室高度评价了陈文忠教授的讲学活动,得到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馆的高度赞扬,充分体现了安徽师大的优良校风与先进水平。

云南省侨务办公室在感谢函中还表示,安徽师大派出优秀教师赴缅讲学,为缅华教师开展系统的师资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与教学水平,给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给予了积极帮助,这种心系华教、支持华教的精神值得尊敬。

最后,以那篇广为流传的《学者·智者·长者——解读我们眼中的陈文忠老师》的报道中学生们的话,来结束这篇材料:

作为学者,陈老师读书、读生活,内视精神世界,外观现实人生,表现出通达与智慧;作为老师,陈老师不仅播撒知识,而且培养人格。

作为长者,他真诚坦率,表现出具有亲和力的人格魅力。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师德标兵”裴庆祺教授

课题研究中的真“导”师

对于带学生做课题、搞研究,裴庆祺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一件事情、一个课题,具体怎么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度,鼓励他们多思考,尽量用自己的方法完成。

”裴庆祺说,“我们培养学生,特别是带研究生,更应该注重他们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只是一味地‘瞎’指挥,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没什么好处。

当然,引导并不是放任不管。

为了最大限度启发学生,他专门组织了一个网络安全专题讨论班,定期开展专题活动,并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参加。

在讨论班上,大家“毫无禁忌”。

他会引导同学们大胆地谈自己的想法,介绍课题研究的心得。

“大家在一起讨论交流,能激发出不少想法。

”与裴庆祺在同一个课题组的一位年轻老师说。

“他特别注重引导,使参与课题组的工作成为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我们自己有干劲,从心底里愿意完成这项工作。

”通信工程学院2013级硕士生高鑫介绍,平日里的课题讨论或专业课上,裴庆祺最喜欢通过问题来引导他们,指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并非答案,鼓励他们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

“一个人本事再大也做不了所有事情,一定要靠团队。

”通信工程学院硕士生王游说,这是裴庆祺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

对这一点,他深有体会:

“裴老师经常组织我们探讨交流,确保大家的研究方向不跑偏。

总之,他总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融进团队。

学习上的严教授

“能力有高低,但是态度不能有差别。

”这是裴庆祺的口头禅。

“裴老师都当教授、博导了,对本科毕业论文还是‘不放过’。

”通信工程学院大四学生陈永乐说,即便是反复修改过好几稿,裴庆祺老师还会对每个人提交的材料逐字逐句地审,一个公式、标点都不放过。

裴庆祺对自己的团队、对学生严格要求,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

“有一次跟着裴老师去北京参加项目答辩,为了对答辩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做到提前考虑、做出预案,他带着我们准备答辩材料一直到深夜3点多。

”高鑫说,除了正常工作时间,裴庆祺老师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实验室工作,“‘老板’对自己都那么严格,以身作则,我们还哪敢偷懒。

正是对自己、对团队的严格要求,裴庆祺和他的团队近年来在科研方面取得了许多成绩:

主持和参与20余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863计划、国防预研等项目,研究成果分别荣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08年度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度中国航空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

发表SCI检索论文20余篇,获授权PCT专利5项、国家发明专利32项、软件著作权20件。

参与制定多项标准,已获颁布的包括中国电子行业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IEC国际标准3项、ITU国际标准2项。

课里课外的有心人

从1998年留校任教,裴庆祺一直承担“计算机通信网”“无线网络安全专题讨论”等课程的教学任务。

案例多、故事多、互动多,这是同学们给裴庆祺的课堂总结的三个特点。

“上学期我选修了裴老师的‘无线网络安全专题讨论’,他上课挺有意思的,和其他老师不太一样,感觉和我们的代沟很小。

”通信工程学院大四学生施克蒙说。

研究学生特点和授课方式方法,是裴庆祺常做的功课。

“给学生上课,是我们做老师的本分,真正上好课,才是尽了最大的责任。

”研究琢磨教学,裴庆祺有自己的理由:

“现在网络资讯这么发达,我们如果还用老一套去‘对付’学生,肯定不行,换个角度讲,给学生上课对老师来讲也是一个不断融汇知识,不断夯实基础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为了备好课,他有时会就课堂内容和授课形式提前找学生沟通,尽量选用他们最容易接受、最喜欢的方式讲授。

除此之外,他还非常注重把自己科研工作中的最新成果、行业新动态,以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穿插到课堂上。

正是由于在教学方面肯钻研,留校任教以来,裴庆祺主持或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的教改项目有10余项,撰写教材及专著2部、教改论文5篇。

2005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2009年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还多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

谈起这些奖项,裴庆祺认为都是“浮云”。

“这些成绩都是过去时,只有学生认可、喜欢,卓有成效,才是教学工作的现在时或者将来时。

”他说。

“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

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如果不够,教学就完全成了应付差事了。

”为了上好课,裴庆祺不仅研究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下功夫,课堂之外他也没有闲着。

用他的话说:

“我自己也是工科出身,工科学生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不能与实际应用脱节。

为了做到这一点,即便是在当上教授、博导以后,裴庆祺依然坚持指导本科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这个在很多博导、教授看来“不打粮食”的工作。

“亲身指导他们动手实践,不仅能跟学生有更深层次的交流,对于了解学生的实践需求也很有帮助。

近几年,他指导的本科生在各项赛事上屡有斩获。

2011年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2013年获“挑战杯”陕西省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全国一等奖2项,并获得数模竞赛美国赛二等奖。

他个人也因此被评为2011年度通信工程学院优秀学习导师和全国“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生活中的好师长

通信工程学院2013级信息安全专业硕士生徐蕾蕾谈起自己的导师,坦言裴庆祺老师更像是一个大朋友、一个令人尊敬的师长。

“裴老师对我们特别关心,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

他会不时地跟我们交流,聊聊生活和学习上的事。

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他从不以导师的姿态要求我们,而是像朋友一样,对大家不懂的地方、做得不好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