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将相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4917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83 大小:10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将相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18将相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18将相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18将相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18将相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将相和.docx

《18将相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将相和.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8将相和.docx

18将相和

18、将相和

牡丹江分局庆丰农场:

万俐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习本课生字。

理解“完璧归赵”“负荆请罪”、

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内在联系。

3、抓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的品质,懂得“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和为贵”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抓人物言行感受抓人物言行感受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的性格特

征;初步感受廉颇居功自傲、知错就改的性格特征。

教学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方法:

研讨交流、品读感悟

教学用具:

小黑板、《将相和》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采用多种方式的检测,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方式的熟读课文,理清条理。

3、用恰当的方法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一、揭题质疑,介绍背景

1、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战国末期的故事《将相和》。

2、质疑: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可能质疑的问题有:

“将”、“相”各是谁?

“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将”指蔺相如、廉颇。

“和”指两人和好。

) 

3、介绍背景

   出示《七国方位草图》,简介时代背景。

二、“四读”课文,扫清字障

1、汇报读文:

生开火车读--------师生共同正音。

  读准字音:

尤其是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īng)

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  

2、指导读文:

读好含生字较多的句子

3、验收读文:

(1)抽读字词:

(小黑板)

赵国、完璧归赵、荆条、诸位、胆怯、击缶、卿相、鼓瑟  

(2)理解新词:

完璧归赵:

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

比喻将东西完好无损地交还给原主。

(联系上下文法)

攻无不克:

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联系生活法)

理直气壮:

理由充分正确,说话很有气势。

(联系生活法)

负荆请罪:

廉颇光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去请罪。

(看图法)

4、展示读文:

读正确,读流畅。

(说说读懂了什么?

三、再次读文、理清条理

1、再次读文:

默读思考:

(1)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可按什么分段,分几段?

(2)提示:

划出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句或过渡段,并根据过渡句或过渡段给文章分段。

(过渡句、段一般往下分。

2、理清条理:

按内容不同分三段。

四、概括段意、归纳内容

1、回忆概括段意的方法:

概括法、抓中心句、摘句法……

2、生交流段意:

方法一:

第一段(1-10)写蔺相如见秦王没有诚意以械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

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概括法)

第二段(11-14)写蔺相如在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后,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概括法)

第三段(15-18)写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概括法)

方法二:

三个小故事可以用“起因+经过+结果”的句式串联段意。

(如:

完璧归赵起因:

秦王贪图和氏璧经过:

蔺智斗秦王

结果:

完璧归赵)

小标题: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学生行为:

指名说段意---开火车说段意---书写在书上

(师巡视批改抄写段意抄错的字)

3、归纳主要内容:

(串连段意法)

按照格式交流:

本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叙,写出了

将相之间由()到()的经过。

学生行为:

好生说-----差生说----自由说-----书写在本上

(师巡视批改好生、差生各自5个,其他同桌互批。

五、检查验收、体验成功

1、看拼音写词语

wánbìguīzhàofùjīngqǐngzuìzhàojíyǔnnùodǎnqiè

()()()()()

2、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乘便

3、辨字组词

璧()荆()诺()诸()

壁()刑()若()者()

(师批改好生、差生各自5个,其他同桌批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蔺相如、廉颇的人物品质。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的形象。

 一、导入,整体感知

  1、导入:

这节课咱们继续我们的历史文化之旅,请大家齐读课题。

  2、交流: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老师想知道在这次历史之旅中,你“遇”到过哪些人,“碰”到了哪些事,对课文有了哪些简单了解。

(板书:

蔺相如、廉颇)

  3、小结:

课文围绕“蔺相如”、“廉颇”这两个人物,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记叙了将相由“不和”到“和”的经历。

我们一起来了解课文内容。

 二、切入,直击冲突

  1、找句:

文中有个句子让我们感觉到了将相的不和,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把这个句子找出来。

2、汇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读句:

自由读句子,你读出了什么?

4、交流:

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气量狭小、居功自傲。

读出廉颇傲慢:

语气上扬。

生试读--齐读

  5、质疑:

在老将廉颇看来,蔺相如的官职做的比他大,就靠着一张嘴。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板书:

嘴?

  过渡:

我们就来看看蔺相如的这张“嘴”,看看这张“嘴”有何特别之处?

三、品读,感悟品质

(一)研读“完璧归赵”,感受“无我”

  “完璧归赵”中这张“嘴”

1、复习学法:

读找:

(找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是怎样说的)

读画:

用---画出画出“完璧归赵”中这张“嘴”说了什么

用•••画出是怎样说的

读情:

用喜欢的语气读。

读悟:

品读人物品质。

2、依法学习:

3、合作交流:

读找:

(1-10自然段)

读画:

第一句: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第二句:

他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第三句: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第四句:

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第五句:

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决不失信。

不然,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读情:

①学生先说说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②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

③师点拨指导

④齐读

读悟:

A对比读一、三句:

 ⑴对比、质疑:

读一、三句话,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矛盾的地方吗?

(蔺相如先对赵王信誓旦旦地承诺“一定把璧送回来”,却对秦王说“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

 ⑵解析、理解:

“理直气壮”什么意思?

他为什么敢“理直气壮”地威胁秦王?

(引导学生感知蔺相如有敏锐的洞察力,他看出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和十分喜爱和氏璧,体会蔺相如的机智,持璧在手,底气充足。

 ⑶感受、品读:

你觉得蔺相如这个人怎么样?

第一句:

读出对蔺相如说话时的稳重。

语调平和。

重读:

愿意、不肯、一定(突出蔺的深深谋远虑,智慧超人)

第三句:

读出蔺语气坚定、理直气壮。

读出“威胁”的语气

重读:

撞。

B对比读二、四句:

⑴对比:

对比着读这两句话,你又发现了什么?

⑵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蔺相如都是在骗秦王。

⑶质疑、解疑:

蔺相如为什么要骗秦王呢?

你读出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

第二句:

读出蔺相如的机智。

第四句:

将此句转为蔺的语言,读出他的勇敢。

C品读第五句:

  ⑴读句:

你又读出了什么?

  ⑵解词:

“大大方方”怎样理解?

  ⑶猜想:

当蔺相如“大大方方”说完这番话,等待他的可能是什么?

为什么?

⑷小结:

面对强大而不讲理的秦王,面对很可能到来的死亡,蔺相如为什么

能做到“大大方方”呢?

(引导学生体会,已经完成了赵王交给的任务,不辱使命的蔺相如此刻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第一句:

他的态度”想了一会”体会蔺的深深谋远虑,智慧超人)

第二句:

他的语气轻松,体会他的勇敢无畏。

第三句:

他说话时理直气壮。

体会蔺的勇敢无畏。

第五句:

他的说话态度大大方方,能体会出他不畏强权,没有将个人生死放在心上。

4、读“完璧归赵”,体会人物特点

(1)齐读:

读一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站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个人?

(2)讨论:

蔺相如把生死都置之度外,他为的是什么?

(3)小结:

为了保住国家的利益,蔺相如能够忘却个人的生死,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板书:

无我)

(二)研读“渑池会见”,感受“无畏”

 “渑池会见”中的那张“嘴”

1、依法学习:

读找-读画-读悟

2、交流汇报:

读找:

(11-14自然段)

读画: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读情:

①学生先说说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②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

③师点拨指导

④齐读

读悟:

(1)身份对比:

蔺相如一个赵国的臣子

秦王战国最有实力的国家的大王

(2)做法对比:

秦王要求赵王为鼓琴,赵王不好推辞

蔺以死相逼,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

第一句:

“生气极了、拼了”两词重读,可能看出他已经将自已的生死置之度外,勇敢无畏。

读情:

指导朗读。

现在你就是机智勇敢的蔺相如,你来逼逼不可一世的秦王。

  蔺相如为什么?

小结:

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再次把生死置之度外,用命去逼秦王击缶,蔺相如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让我们记住,蔺相如这个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而“无畏”的人(板书:

无畏)

(三)研读“负荆请罪”,感受“无私”

 读“负荆请罪”中的这张“嘴”

1、依法学习:

读找-读画-读悟-读情

2、交流汇报:

读找:

(15-18自然段)

读画:

蔺相如说: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读悟:

 

(1)换句式: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

 

(2)质疑:

敢骗秦王、敢逼秦王的蔺相如为什么要避着不如秦王厉害的廉颇呢?

他到底怕什么?

(引导学生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矣”)

 (3)品悟人物特点:

蔺一心想到的是赵国的安定

读情:

①学生先说说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为什么?

②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

③师点拨指导

④齐读:

读出蔺的宽宏大量、无私,要有气势。

(板书:

无私)

解疑:

我们再来看看廉颇的话,蔺相如真的“就靠一张嘴”吗?

从这张嘴的背后你又读出了什么?

小结:

蔺相如靠以他的生命做代价去骗秦王,去逼秦王。

尽管他没有出入刀光剑影的战场。

但他用他的唇枪舌剑,他靠他的“无我”“无畏”“无私”为赵国保住了利益,维护了尊严,保持了安定,他这张嘴是耍嘴皮子吗?

(擦去黑板上“嘴”后的“?

”,改为“!

”)

四、回归,感受“廉颇”

  1、谈感受:

(1)读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你对廉颇有了新的认识吗?

(板书:

知错就改)

  

(2)“负荆请罪”什么意思?

文中“脱下战袍”,“战袍”对将军意味着什么?

廉颇为什么要脱下这身象征着荣誉、身份和地位的战袍?

2、品人物:

廉颇为什么“负荆请罪”?

(引导学生感受廉颇的爱国)

五、总结,体会“和为贵”

  1、师生总结:

因为爱国,战功赫赫的廉颇将军能负荆请罪,也因为爱国,勇敢机智的蔺相如虽不怕秦王,却处处避着廉将军。

因为他们知道,和则万事兴,和则国家强,和为贵啊!

(板书:

爱国)

  2、齐读:

读文中最后一句话。

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18将相

蔺相如(嘴!

)失和廉颇

无我无畏无私知错就改

  和

 

第三课时

一、回顾整理,再悟写法

1、回顾整理:

本文抓住了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写出了将相和这个事件。

说说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学生行为:

指名说---教师点拨---共同归纳

2、再悟写法:

说说本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

(抓动作、语言刻画人物形象)

二、读读背背,积累佳句

1、读一读:

说一说文中你喜欢的词句。

(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

2、背一背:

找一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且背一背。

(指名读---说理由---自由背)。

三、创设情境,描写人物

1、创设情境:

情境一:

今天我迟到了。

情境二:

找尺子。

情景三:

……比赛开始了。

2、赠送好词:

描写人物动作的成语:

身手敏捷、风驰电掣、动如脱兔、举目眺望、大步流星、昂首挺胸、手舞足蹈、张牙舞爪

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

呆若木鸡、目瞪口呆、神采奕奕、全神贯注、聚精会神、眉飞色舞、瞠目结舌、挤眉弄眼、眉开眼笑、目不转晴

描写人物心情的成语:

举棋不定、忐忑不安、心急如焚、七上八下、六神无主、心神不定兴高采烈、喜出望外、欢天喜地、火冒三丈、怒气冲天、垂头丧气、无精打采、闷闷不乐、欢天喜地、欢蹦乱跳

2、独立写作:

生自由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评价:

1)评价标准:

是否抓住人物的动作或语言或神态或心情进行描写。

语句是否通顺。

是否用上了积累的好词佳句。

2)评改:

指名读其他同学按要求评价。

落实:

好生评——差生评——教师总结点拨

4、修改习作

万俐的教学反思

亮点: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写批注、小组讨论、谈话体会的

方式,让学生领会人物的精神,从方法上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课文、如何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并且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遗憾:

1、在有感情的朗读训练上缺乏频率,当时有些忽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

老师包办代替的话语有些多,应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

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在教师重难点指拨下,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五单元19、草船借箭

主备:

万俐修改:

万俐执教:

万俐

教学目标:

1、采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理解生词,理清课文条理。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感悟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4、通过反复读文,体会过渡段的作用,并学习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感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

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体会“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感

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教学方法:

研讨交流、品读感悟 

教学用具: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采用多种方式的检测,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方式的熟读课文,理清条理。

3、用恰当的方法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的四大名著有什么吗?

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后齐读)

2、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引入新课: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文本了解草船借箭的整个经过。

二、四读课文扫障熟读

1、汇报读文:

生开火车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指导难字的读法:

妒忌调度弓弩

2、引导读文:

①指读字词:

嫉妒、都督、水寨、擂鼓、呐喊、丞相

(指名读———难词导读———互读———开火车读)

②师指导难句: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3、验收读文:

同桌互查读文情况

4、展示读文:

自荐读(句、段)----赛读(比速度、比准确度。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思考:

本文重点围绕“借箭”一事写了几个内容,按什么分段,分几段。

2、互动交流:

理清条理(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四段。

3、概括段意归纳内容

①、回忆概括段意的方法:

概括法、抓中心句、摘句法……

②、生交流段意: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摘句法)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概括法)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概括法)

第四段(10)周瑜长叹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抓中心句)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用小标题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让亮造箭;

第二段,准备造箭;

第三段,草船借箭;

第四段,借箭成功。

学生行为:

指名说段意---开火车说段意---书写在书上

(师巡视批改抄错的字)

③、归纳主要内容:

串讲段意法

(抓六要素法概括法等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概括。

学生行为:

好生说——差生说——自由练说——写在书上

(师巡视批改好生、差生各自5个,其他同桌互批。

四、运用方法书写生字

1、出示方法:

读帖定位—读帖自写—评评改改

2、运用方法,自主练写

3、汇报难字,师相机辅导

妒:

第一笔撇点,采用定位法,从左半格的三分之一处起笔。

4、生再次练写

五、检查验收体验成功

1、开火车抽读二类字:

2、看拼音写词语

jídùdūdūshuǐzhàilèigǔnàhǎn

()()()()()

(落实:

师批改好生差生各自5个,其他同桌批改。

4、区别形近字。

庐()督()寨()擂()呐()

妒()叔()赛()蕾()纳()

(落实:

师批改好生差生各自5个,其他同桌批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感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一、复习引入感知“神妙”

1、复习引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草船借箭》。

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说: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

2、感知“神妙”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

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过渡: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去文中寻找答案。

二、熟读课文品悟“神妙”

1、回忆学法:

读找(问题所在的段落)

读画(用“—”画出问题答案的句子。

读情(用喜欢的语气读)

读悟(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探究

3、合作交流:

读找:

(3-9自然段)

读画:

1、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2、“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5、“鲁肃吃惊地说:

“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6、“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

“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7、“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读情:

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读出鲁肃的吃惊。

读悟:

1、早在三天之前诸葛亮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2、选择有雾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3、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4、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5、从曹操的做法体会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说明诸葛亮算得准很神。

6、诸葛亮让调转船头是为了让船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

练说: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

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

(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预设: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小结:

诸葛亮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

为什么?

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过渡:

从借箭一事,周瑜真正地明白了(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人物对比深悟“神妙”

1、人物对比:

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A、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生:

我觉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

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

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B、教师提示:

根本区别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得是什么?

(造)

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

(借)

由此你觉得两个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诸葛亮有创造性思维)

2、深悟“神妙”:

诸葛亮之所以能有那么神奇的办法是因为他有与众不同的(创造性的思维)

四、拓展延伸赞美“神妙”

1、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哪些关于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事例?

(学生自由说)

2、赞美“神妙”:

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等)

五、总结验收明确收获

1、填空: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通人性)

操作步骤:

自由说-----开火车说------本子上写

落实:

师批组长-----组长批组员

2、问答题:

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1)雾的作用。

(冬季,雾在四更最浓。

(2)船的作用。

(草人──雾中似人;相连──空隙较小,易于受箭,正反都可受箭。

(3)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