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4914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

《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docx

4第四讲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第四讲 采用合理的论证方法

【课堂活动一】

【活动目的】

理解论证与推理的关系,学习掌握多种论证方式。

【活动设计】

一、准确把握论证的要求

1.论证的特点

论证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2.论证的组成

任何一个论证都是由论题(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

(1)论题是通过论证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它所要回答的是“论证什么”的问题。

(2)论据是用来确定论题真实性的判断,是使论题成立并使人信服的理由或根据,它所回答的是“用什么来论证”的问题。

(3)论证方法是指论据和论题之间的联系方式,即论证过程中所采用的推理形式,它所回答的是“怎样用论据论证论题”的问题。

一个论证过程可以只包含一个推理,也可以包含一系列推理。

3.论证的规则

(1)论题应当清楚,明白;

(2)论题应当保持同一;(3)论据应当是已知为真的判断;(4)论据的真实性不应当靠论题的真实性来论证;(5)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

违反了第(5)条规则(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会出现以下错误:

(1)论据与论题不相干;

(2)论据不足;(3)以相对为绝对;(4)以人为据;(5)违反推理规则。

4.论证与推理的关系

推理是论证的工具,论证是推理的应用,任何论证都要借助推理才能进行。

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论题相当于推理的结论,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

其不同在于,论证是先有论题后找论据,再用论据对论题进行论证,推理则是先有前提后得结论。

二、了解论证的种类,掌握论证的方式、方法

1.论证的种类

根据论证所用的推理形式不同,可以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

根据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1)演绎论证:

是运用演绎推理的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论证某一特殊论断,在演绎论证中,一般是以科学原理、定理、定律或其他一般性的真实判断为根据,运用演绎推理的形式,推导出某一论题。

(2)归纳论证:

是运用归纳推理的形式所进行的论证,它是根据一些个别或特殊性论断论证一般原理。

(3)直接论证:

是用论据正面论证论题真。

(4)间接论证:

是通过论证与论题相关的其他论断假,从而论证该论题真的一种论证方法。

间接论证又可分为:

反证法和排除法(选言证法)。

反证法

反证法是先论证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断为假,然后根据排中律确定原论题真的论证方法。

反证法的运用步骤大致为:

①设与原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②论证反论题假,通常以反论题为前件构成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其后件为虚假判断),再以此为前提构成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否定后件式,并由否定后件推出否定前件(即反论题假)的结论;③根据排中律(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由反论题为假,论证原论题为真。

反证法的论证过程可表示如下:

(1)求证:

p

(2)设:

非p

(3)证:

如果非p,则q

(4)非q

(5)所以,并非(非p)。

(6)所以,p。

排除法(选言证法)

排除法(选言证法)是通过先论证与原论题相关的其他可能性的论断都不能成立,然后确定论题真的一种间接论证方法。

其思维过程大体是:

①构成一个包括论题这一选言支在内的选言判断;②论证除论题这一选言支之外的其他选言支均不成立;③根据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从而推出论题真。

其论证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1)求证:

p

(2)设:

或p,或q,或r

(3)证:

或p,或q,或r

(4)非q,

(5)非r,

(6)所以,p。

2.反驳

反驳是用一个或一些真实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虚假性或对它的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

也可以说,反驳就是人们常说的揭露谬误的过程。

(1)反驳由三部分构成:

反驳的论题、反驳的论据、反驳的方法。

①反驳的论题:

即被确定为虚假的判断,也就是通常说的“论敌”,就是确定对方论题的虚假性。

②反驳的论据:

即引用来作为反驳根据的判断。

就是确定对方论据的虚假性。

③反驳的方法:

即反驳中所运用的推理形式。

就是指出某一论证的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逻辑联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

(2)反驳的方法:

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

①直接反驳:

就是用论据正面论证某论题假。

即用一个或几个真实判断直接推出某论题是虚假的。

在直接反驳中,可以运用演绎推理(即演绎反驳),也可以运用归纳推理(即归纳反驳)。

②间接反驳:

是先论证与被反驳的论题相矛盾或相反的论题为真,然后根据矛盾律确定被反驳的论题假。

③归谬法:

为了反驳某论题(即确定某论题假)。

首先假定它为真,然后由它推出荒谬的结论,最后根据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就要否定前件”的规则,确定它是假的。

归谬法的反驳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1)反驳:

p

(2)设:

p真

(3)证:

如果p真,则q

(4)非q,

(5)所以,并非p真

(6)所以,p假。

【课堂活动二】

【活动目的】

关注论证的隐含前提。

【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论证的隐含前提

在具体论证过程中,很多作为论据支撑的信息被省去了,在论据支持论点的思维环节上有“跳跃”,这个“跳跃”的思维空间里实际包含有联系论点与论据的判断,是组成论据的假设性内容,它在事实上起着完成论证的作用,也能够体现出逻辑思维的特性,这就是隐含的立论前提。

例如,有这样一个论证:

“不应该兴建核电站,因为它会污染环境”,“不应该兴建核电站”是论点,“它会污染环境”是论据,显然,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有一个跳跃,这里面实际隐含了“环境保护比效率更加重要”这一前提。

但是,“环境保护比效率更加重要”这个前提是否成立?

若成立,则上述观点成立;若不成立或者不严密,则上述观点就值得商榷。

因此,隐含前提往往决定了一篇议论文是否具有逻辑力量。

二、如何发现隐含的前提

由上例可以看出,论证中的隐含前提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它是包含在思维过程之中的一个重要依据,但并未用文字表达出来,藏而不露;第二,论证者(接受者)先行承认或视为理所当然;第三,影响论证的结构与论点的确立;第四,要揭穿貌似有理的论证,往往需要找岀假设性的隐含前提;第五,它有时会有潜在的欺骗性。

要想发现这些隐含前提,首先弄清论证者的观点;其次考虑理由与结论之间的差距(跳跃);第三,寻找支持理由的信息。

在阅读中,也只有补充上这些隐含前提才能够准确把握论证的结构。

【课堂活动三】

【活动目的】

巧妙设置议论“假想敌”,使论证更深刻。

【活动设计】

一、设置议论“假想敌”的作用

所谓设置议论“假想敌”,是指作者在议论某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到反对者的意见或观点,并对此进行分析说理的一种论证方法。

在议论文写作中,恰当地创设假想敌,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消除读者的疑虑,增强议论的严谨性,从而有效地捍卫作者的观点。

很多优秀的议论文中一定有一个假定而强硬的“对手”存在。

也许你的滔滔之理,正是在和“对手”的针锋相对中,才得以更好地生发展开。

如果我们在议论中成功地运用这种方法,那么,议论文“内容充实”,甚至“深刻、丰富”的目标就不难达到了;而且,有了与虚拟“对手”的思想博弈,才可能将思考引向深入,才可能激荡出真知灼见。

二、什么内容可以成为“假想敌”

社会生活中的负面现象,值得论辩的社会问题,与自己所持观点相反、且有一定争议价值的观点,都可以成为“假想敌”。

比如探讨“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一话题,无论是智能手机时代家庭成员“陌生化”现象(家人坐在一起聚餐,各人盯着自己的手机看,缺乏交流),还是年轻人“过年综合征”之类的社会问题(问收入、催婚,让年轻人抑郁、焦虑、烦躁),都可以成为论述“假想敌”。

在写作实际中,设置“假想敌”的标志性语言常常是这样一些短语:

毋庸讳言/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放眼四周,我们不难发现/或许有人说/或许有人认为/也许有人提出/估计有人会说……

三、如何辩驳“假想敌”

文章有了“假想敌”,该如何针对“假想敌”辩驳分析呢?

1.分析实质

透过现象,阐述分析“假想敌”的内在本质,并让这些本质特性昭然若揭,从而给予对方沉重一击。

试看下面的考场作文片段:

我们的生活中,不难听到“命里有时终须有”“努力干什么,顺其自然吧”之类的话,这些被人们奉为人生格言的“金句”背后,无所作为而又追求好结果的心态不言而喻。

人们对于成功时刻投入过多的关注,导致偶然运气的因素被无限放大,最终成为运气决定论的拥趸。

这样看来,“佛系”心态又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运气主义论?

但生活绝不是靠运气来经营的,年轻人对命中注定的肯定,无疑是对主观努力的否定,是对人生掌控权的放弃,是对自己的放任自流。

(选自《用努力打破运气决定论》)

这段文字一开头就引出“假想敌”,然后用“无所作为而又追求好结果”“运气决定论”“变相的运气主义论”点明对方观点的实质,又用“对主观努力的否定”“对人生掌控权的放弃”“对自己的放任自流”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对其实质做进一步的阐释,凸显出对方论调的错误。

这样的论述分析有理性,不是在乱扣帽子,表现出明显的逻辑力量。

2.指明危害

分析负面现象或对方态度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或产生的严重危害。

实际上就是通过分析危害从反面论述自己的观点。

试看下面的考场作文片段:

当下,“佛系青年”“积极废人”……这些热词广泛传播,这些青年“人设”大行其道。

有的人会说:

这些热词不过是青年人的自嘲而已,何必看得这么严重呢?

确实,单独看来,这一系列“丧系”名词,更多的是带有一种自嘲的意味。

但是,当这一堆“丧系”名词频繁地在社会生活中出现、流行乃至火爆,它可能不是一种人的自嘲自解,而是一个群体的自哀自怜。

这些青年“人设”,传达出来的是一种消极等待、追求安逸、不思进取的想法:

我已经足够努力了,歇一会儿理所应当。

而且这样的想法在群体内不断得到响应,在不知不觉间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

如果放任这样的“丧系”思想传播,会懈怠了气力,软化了精神。

(选自《警惕“丧系”,远离颓废》)

这段文字开头引出“假想敌”,然后分析其表现,指出其实质,结尾在分析相关“人设”的实质(“一种消极等待、追求安逸、不思进取的想法”)之后,用“腐蚀着青年人的思想,消磨了青年人的斗志”“懈怠了气力,软化了精神”,揭示了“佛系青年”“积极废人”等青年“人设”可能产生的严重危害。

这样的辨析方法也往往和分析实质结合在一起来使用。

3.归谬反驳

为了反驳某个论题,先假定它的观点为真或者逻辑成立,然后由它推导出荒谬的结论,来驳斥对方论点的虚假性,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

试看下面的考场作文片段:

有人认为:

满屏都是“小鲜肉”的“娘化”现象是时代审美的倒退。

我倒不以为然。

近年来,娱乐圈、艺术界,作为公众人物的集合,自始至终便存在着“硬汉”和“奶油小生”之争。

无论是早期的蔡国庆和姜文,还是如今的众多小生和吴京,观众总要有个比较。

但是,现在的文化获取渠道不再单一,人们受教育的水平大幅度提高,审美观也更趋多元,倘若每天一打开电视,用上手机,看到的都是战争剧中满身伤痕的壮汉,抑或是各种健硕的肌肉男,这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翻来覆去听八大样板戏有什么区别?

(选自《审美标准应多元开放》)

在叙述“文化获取渠道不再单一”“审美观也更趋多元”这些前提条件之后,假定“每天一打开电视”“用上手机”,会出现“看到的都是战争剧中满身伤痕的壮汉,抑或是各种健硕的肌肉男”这类现象,进而推导出“这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翻来覆去听八大样板戏有什么区别”的结论,以类比凸显对方观点的荒谬性。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通过迂回的方式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四、设置“假想敌”应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四个方面:

1.多元性,即假想敌的来源一般有三个层面:

中心观点、小论点(段)和论据。

2.适度性,每个人的反驳能力有大有小,拟设假想敌时,要拿捏好假想敌论点的力量,千万不能将假想敌的观点说得非常严谨,最后无法回到中心观点,如此这般,得不偿失。

3.综合性,三种手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综合使用,不存在截然分开现象。

4.层次性,在驳斥假想敌时,要有理有据,层层推进驳斥,剥茧抽丝,条分缕析,切不可胡搅蛮缠、蛮不讲理。

【课堂活动四】

【活动目的】

如何写好驳论文。

【活动设计】

一、什么是驳论文

论文的论证方式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

我们通常写的议论文先直接提出中心论点,再用论据加以论证,从而证明自己的观点,此为立论;先摆出一个要批驳的观点,通过反驳这个观点来确立自己的观点,此为驳论。

侧重于驳论的论证方式的议论文就是驳论文。

二、驳论文的结构

1.摆出要批驳的观点(树靶子)。

2.深入地分析,针锋相对地批驳。

3.树立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4.适当结尾,照应观点,提出希望。

以上四步是驳论文的基本结构,根据不同的论证需要也可以适当调整其先后顺序。

【典例分析】

朽木可雕

①在保守者的眼中,朽木是低能的符号,是无用的象征,是放弃的对象,不值得付出心力雕琢,也不可能出现逆转奇迹。

②于是,“朽木不可雕也”在足够长的岁月里,成为雕琢者冠冕堂皇的借口,成为“朽木”们自暴自弃的理由。

③罗丹说: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

④朽木亦此。

较良木而言,它更像一块试金石,考量雕琢者乍现的灵感和回春的技巧。

⑤朽木可雕。

从理论上说,朽木也是一种材质,只要化腐生肌,就能焕发新的活力;即便无药可救,只要停止腐朽的进程,便只是一段记忆的缩影。

⑥朽木可雕,从实践上看,百草治百病,百人有百用,朽木有朽木的特质与不群。

新木生叶,朽木生芝。

相信它有用,置于有用之地,让它做有用之事,才是关键。

没有信心,纵是金玉良材,也与废柴无异。

⑦天生我材必有用,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何况朽木。

⑧朽木不是废木。

朽木可雕,金贵的是眼光,重要的是技巧,关键的是信心。

⑨心不朽,木便永生;心不朽,人便可塑。

(选自《格言》)

[分析] 第①段摆出了要批驳的观点,即“朽木不可雕也”。

第②段提出了上面观点的害处,即这个观点使资质差的人从主观到客观彻底失去了进取的机会。

第③-⑧段树立了自己的观点,即朽木可雕,并加以论证。

第⑨段简洁有力的结尾,发人深省。

三、反驳的方法

论点、论据、论证是议论文的三要素,想驳倒对方自然也就从这三要素入手,不管你针锋相对地反驳对方论点,还是抓住了对方论据的漏洞,或者揭示了对方论证过程的不合逻辑,只要能驳倒对方,你的观点自然也就可以站住脚了。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在学习写作驳论文阶段还是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反驳的方法。

1.反驳敌方论点

【典例分析】

智者劳贤者忧,不智不贤无所求。

既为智者贤者,为何有忧有愁?

只因有欲有求。

欲望这个词,听起来似贪似嗔似痴,却任谁都不能免俗。

换句话说,没有了欲望,生之趣味何在?

生之意义又何在?

颜回箪食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成就他的,是求道德的欲望;刘邦初见万人瞻望的秦始皇,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是”,激励他的,是求功业的欲望;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照读,杨时程门立雪,引导他们的,是求知识的欲望;尼采扬言“总有人会失败,但那个人绝对不是我”,支撑他的,是求胜利的欲望;汶川地震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幸存者崔昌会,在废墟下靠蚯蚓和野草为食,最终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拯救他的,是“我要活下去”的求生存的欲望……

[分析] 这段文字反驳的观点是“无欲则刚”。

作者开篇就直接反驳敌方观点,提出智者、贤者都是有欲望的。

接下来连续用颜回、刘邦、匡衡、车胤、杨时、尼采、汶川地震中的幸存者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即“有欲则刚”是正确的,短短两百多字中引用了古今中外的事例,说服力极强。

2.反驳敌方论据

【典例分析】

“厚积薄发”是个纯粹的伪命题。

要知道,“厚”无止境!

姜太公韬光养晦直至古稀之年,将毕生功名寄托在一枚直钩上,该算厚了吧。

但就算他真的钓来了周文王这条大鱼,在窃喜之后,他又如何面对那段本应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却混迹于市井之中的青春韶光?

这还算好的,自古至今,隐忍不发、闭门苦学者何止千万,又有几人闻达于后世?

绝大多数都随历史风尘湮没无痕,当然,随之湮灭的还有胸中壮志、满腹经纶,可惜之至。

所以,隐忍这个词,离我们这个时代越远越好,我们应该“薄积厚发”。

[分析] 姜太公在古稀之年得到了周文王的赏识,这一千古佳话一直以来就是“厚积薄发”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明,可是作者在这个事例中找到不合理的成分,那就是姜太公辜负了自己的青春韶光,并且,于古稀之年大展宏图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能的,姜太公不过是个个例。

作者通过反驳敌方论据间接地反驳了敌方的论点,从而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薄积厚发”。

3.反驳敌方论证

【典例分析】

俗语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在古代,只有圆规才能画出圆形,只有曲尺才能画出方形。

然而,在今天,不借助这些工具,仅仅是点几下鼠标,就可以画出数以千计的标准图形。

规矩实际是一种比喻:

假如你不按照一定的方式出牌,你就一定玩不成。

真的如此吗?

规矩不是凭空产生的。

我不禁要问:

“在立规矩之前,方圆何在?

”规矩按制定的时间先后分旧规矩和新规矩,那么我们到底要遵循哪个规矩?

如果一味地在行为上端正老实,合乎标准和常理,新规矩从何而来?

如果有幸在遵循旧规矩的基础上保证了自己的成功而成为新规矩的制造者,我们是否也成了不规矩的人?

如果每个人都遵循着规矩,世上的人都将故步自封,有何进步发展可言?

[分析] 作者先树靶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后分析这句名言中的内在逻辑,按照敌方的论证逻辑最后推导出了错误的观点,即人们都将循规蹈矩、故步自封,人类社会将没有进步发展的可能。

敌方的论证逻辑不成立,其论点自然也就站不住脚了。

四、佳作欣赏

弄斧必到班门

人们常用“班门弄斧”来讥讽那些不自量力、在比自己才能高的人面前自我卖弄的人。

然而,在行家里手面前展示才能的人并非都不自量力,也并非都出于卖弄的目的。

相反,敢于班门弄斧的人很多都拥有自信和勇气,他们“弄斧”的目的是得到行家的指教和提携。

数学家华罗庚就曾教导他的学生说“弄斧必到班门”!

李白初出茅庐就带着他的新诗集到京城去拜访当时的文坛领袖贺知章,真可谓是班门弄斧。

贺知章读了《蜀道难》之后大加赞赏,送了他“谪仙人”的雅号,并将他推荐给了唐玄宗。

正是这次班门弄斧,成就了一代诗仙。

年未弱冠的李贺在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面前即兴作诗《高轩过》亦称得上班门弄斧,可正因如此他才得到了韩愈的指点和帮助,在他因避讳不能参加进士考试时,韩愈还作文为他鸣不平。

所以,只要抱着虚心求教的态度,班门弄斧又有何妨?

然而,那些不敢班门弄斧的人也并非都是出于谦虚谨慎的态度,他们更多的只是担心自己出丑而已。

爱面子、过分在乎他人的评论都是阻碍进步的绊脚石。

孔子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尚且不耻下问,向关公学习刀法,向鲁班学习挥斧又有什么丢人的呢?

不愿班门弄斧,表面上看是谦虚谨慎,实际上正是不能虚心求教的心理在作怪。

班门弄斧可以发展自己,更可以促进创新。

饥荒肆虐,袁隆平在水稻专家鄙视的眼神中坚持研究杂交水稻;非典横行,钟南山院士在医学权威质疑的声音里坚持冠状病毒理论;追求真理,伽利略在民众怀疑的目光中走上了比萨斜塔……他们都因为班门弄斧而遭到了质疑和嘲笑,他们也都因为敢于班门弄斧而创造了奇迹。

所以,班门弄斧是挑战权威的精神,是创新进步的动力。

如今,我们常常在媒体上看到各种带着“大师”“专家”头衔的名人,在这些人“高妙”的理论下,我们往往变得过于谦虚,有人放弃了多年的饮食习惯,有人砸锅卖铁去置办房产,有人疯狂地购买股票基金,有人辞去了工作网上开店……直到某些“大师”“专家”的真面目被揭穿,人们才发现,其实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的自己才是真正的专家。

班门弄斧,是虚心求教的精神;班门弄斧,是挑战权威的勇气;班门弄斧,是创新进步的动力;班门弄斧,是破解迷信的利器。

所以,即使面对关公,我们也要举起大刀;即使遇见鲁班,我们也应亮亮斧子,既谦虚,又自信,抱着学习和突破的态度就不怕任何人的嘲笑。

[点评] 文章开篇直接反驳敌方观点,并引用华罗庚的话提出己方观点,即“弄斧必到班门”。

接着用了李白和李贺两个例子证明己方观点,颇具说服力。

然后分析了敌方观点的错误根源,继而指出了勇于班门弄斧的好处。

充分论证己方观点之后能够联系实际,指出迷信权威的危害,使观点具有了实际意义。

班门弄斧又何妨

周仓虽然败在了关公刀下,但从此以后他可以跟随在关公的左右,与强者为伍才能强大自己。

我们不能只关注失败时的丢脸,更应看到失败后的收获。

梅之涣讥讽那些在采石矶题诗的人是班门弄斧未免刻薄,众多诗作当中即使没有胜过李白诗意的,相信也不乏比肩之作。

如果在妙手名篇面前人人都怕班门弄斧遭人耻笑,那么屈原之后当无人作诗,韩愈之后当无人为文,曹雪芹之后当无人再写小说……那么,民族文化当如何传承?

想发展自己,不妨班门弄斧。

苦吟诗人贾岛在其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的时候遇到了文坛领袖韩愈,不管身份地位还是才华名声,贾岛都显得相形见绌,可他还是对韩愈吟诵了自己正在锤炼的诗句,于是才有了“推敲”的佳话。

因为惜才,韩愈帮助贾岛还了俗,还赠给他参加进士需要的银两。

所以,遇到名家里手不能失之交臂,不妨在行家面前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真正的大师给予你的一定不会是讥讽,而是真诚的帮助。

想突破创新,不妨班门弄斧。

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必然要挑战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

挑战成功的成为后起之秀,挑战失败的被看作班门弄斧的小丑。

“胜者为王”的思维习惯倒也无可厚非,但我们应该肯定的是,班门弄斧才有突破的机会。

牛顿的经典力学超越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又挑战了牛顿的经典力学……当初备受嘲讽的“小丑”后来成了一代宗师,于是西方科学不断发展、不断创新。

如果你想有所成就,不妨先试着做一回“小丑”。

想抓住机遇,定要班门弄斧。

帷幕徐徐拉开,灯光逐一熄灭,钢琴大师李斯特却突然邀请当时毫无名气的肖邦代为演奏。

绝妙的音乐征服了所有听众,掌声如雷。

当灯光再次亮起,只见肖邦坐在钢琴前,短暂的惊愕之后便是无数的鲜花与掌声。

这固然是李斯特有意提携肖邦,但如果肖邦没有班门弄斧的勇气,这个难得的机遇也就不属于他。

惧怕在关公面前舞刀,不敢在鲁班面前挥斧,说到底不是因为没有自信,就是没有实力,抑或两者皆无。

所以,用勤奋来增长你的才干,用时间来积淀你的能力,当你实力不俗,当你自信满满,如果遇到“关公”,如果路过“班门”,别忘了亮一亮你的刀法,挥一挥你的巨斧,你的未来就在那刀光斧影之间。

[点评] 文章开篇反驳了敌方的论据,在分析故事的过程中推导出了错误的结论,间接地驳倒了敌方论点,可谓巧妙。

用三个分论点组织了立论的主体部分,结构清晰,逻辑严谨。

结尾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感情充沛,议论简洁有力。

【课堂活动五】

【活动目的】

掌握辩论的技巧。

【活动设计】

一、攻击技巧

1.设置两难 即设置两难的问题,无论答此或答彼都将陷入被动。

但是一定要对准话题,不可以无病呻吟。

2.主动引申 即将对方的某个事实、某句话加以引申,造成己方主动、对方被动。

3.以矛攻盾 即将对方论点和论据间的矛盾,这个辩手和那个辩手陈述中的矛盾、某个辩手陈词中的矛盾、答这个问题和答那个问题之间的矛盾或其他方面的矛盾予以披露,令其尴尬,陷其于难堪。

4.归谬发问 即将其论点或论据或其他问题引申归谬,陷其于左右被动,无力自救。

5.简问深涵 即问题很简单,但含义很深刻,与辩题密切相关。

答准确很难,但是答不出来就很丢人,估摸回答却不准确,这也很容易陷入被动。

6.撕隙抓漏 即将对方的一小道缝隙撕裂撕大,将其明显的漏洞失误给予揭发提问,令其难堪。

7.熟事新提 人往往忽视身边、自身很熟悉的事物,所谓熟视无睹,充耳不闻,或非常熟悉却只知道大概却不明白它的详细内容。

一般对这类事情提问,也很容易让对方陷入被动。

8.逼入死角 即把对方的问题逼入死角,再发问,令其难以逃脱。

9.多方追问 即从几个方向、几个侧面、几个层次同时问一类问题。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必须对准一个核心,即辩论的主要立场和观点,以造成合围的阵势,使对方没有招架的能力,更没有回手的能力。

10.夹击发问 即两个或多个人同时问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