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4677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0.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教材解读.docx

一年级教材解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

首先我深深地感谢领导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和大家一起交流的机会。

对于人教版一年级新教材我也是去年才接触,所以,认识还很浅薄。

如我的讲解有不当之处,还请谅解,并提宝贵建议。

下面我就和大家说说我对一年级新教材的分析和理解。

一、教材内容变动

1.加强了准备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二单元)

(1)把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为第一单元“准备课”。

第一单元“准备课”包括数一数、比多少两部分内容。

是由实验教材中的第一、二单元合并而成的。

“数一数”是原来的第一单元,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数数的情况和经验。

比多少是原来第二单元“比一比”的内容,而原来第二单元的“比高矮”“比长短”与数学学习的关系不是很大,被删去了。

(2)将“位置”由一年级下册提前到一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位置,主要是认识“上下、前后、左右”。

是从一下移过来的,而原来“位置”中“左右的相对性”以及“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则删去了。

2.降低了难度

(1)平面、立体图形的认识分散编排。

认识图形原来包括:

认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主要是加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

但在实验过程中老师们反映:

学生一下子接触的图形太多,认识辨别难度较大,不易掌握。

因此现在本册先认识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再认识平面图形。

(2)只认识整时。

“认识钟表”原来包括:

认识整时和半时,但实验过程中教师普通反映:

半时的认识比较困难,我们把“半时”的认识移到了二年级上册。

本册只认识“整时”。

二、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

1-5的认识和加减法;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本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4.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5.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6.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编排特点

1.各领域内容穿插编排,互相搭配。

这也是全套教材的一个特点。

这册教材共九个单元,从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准备性知识(第一、二单元)、数与代数(第三、五、六、八单元)、图形与几何(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第七单元和数学乐园)、统计与概率方面只在练习中设计了简单的统计图。

这些内容穿插安排,互相搭配。

如数与代数一共有四个单元,都相隔一单元,使同一领域的内容从总体上有所变化,这样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枯燥。

并且每册第一单元尽可能安排内容比较少、活动性强的单元,给一定过渡时间,让玩了一个假期的学生慢慢地恢复学习状态。

2.加强了对知识的整理。

·大的单元(多个知识点)后面都安排了一个“整理和复习”(1-5增加了)。

·具体编排上,给出整理的线索,引导学生自己整理、总结。

如对所学计算的整理,每次都给出线索

3.增加了数学的背景知识。

教材结合学生所学的内容安排了一些数学背景知识,以丰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

如P60介绍用算筹表示数的方法,p72简单地介绍古埃及的象形数字。

P85古代计时工具。

 

4.解决问题突出对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的体验。

对于解决问题,义务教材太强调技巧,而课标实验教材太强调情境创设,都没有把落脚点放在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上。

这次修订总结了以往教材、教学经验,借鉴了国外教材的一些做法,形成了现在的解决问题的编排思路:

体现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让学生通过体验,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一般思路。

5.练习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

·带着前面的内容进行练习(p90第3题、p93第5题,不断线);

为后续知识的学习做铺垫(p68第6题凑十的、p80第3题是10加几的、p94第7题,为乘除法的学习积累感性经验)。

  6.注重知识的渗透。

·如填未知加数(原来作为例题安排在6-10的加减法中,但深不深浅不浅,教学的度不好把握,渗透在各部分知识的练习中。

p56暗示了未知加数,在直观图的提示下容易填出得数、P63通过画一画帮助学生填出未知加数、p68借助数的组成)。

 7.为教学评价提供线索。

评价是老师们非常重视又感觉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了老师们的一些经验以及国内、外教材的做法基础上,我们在每个单元的最后安排了一个评价版块,给老师们如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提供一点思路和线索。

几颗星代表第几单元。

四、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准备课

(1)教材内容

◇数一数

◇比多少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数一数。

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学生的数数情况,并使学生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对数数方法进行指导。

·组织学生数一数身边的事物。

◇给出了1~10十个数字,了解学生认数字情况

·◇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1~10十个数字,只是了解不是正式教学。

不要求学生全部认识1~10各数。

建议:

在准备课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常规。

例如主题图中数量是1的事物除了国旗外还有教学楼、教师,数量是2的事物除了单杠外还有坐在是登上的学生,数量是3的事物除了石凳外还有踢足球的学生等等。

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让学生们充分地观察,充分地数。

在充分利用了主题图以后,还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数一数教室里黑板、门窗、灯管的数量,文具盒里各种文具的数量;认识五官,并结合五官的作用,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教育,还可以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任意的数,让学生在数数的活动中,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比多少”通过一一对应比较两组事物的多少,使学生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习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事物的多少。

◇由童话故事引出学习内容。

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童话故事,以此为背景引出学习内容。

◇提供了丰富的比较素材。

如“一张石桌”“三个苹果”“四根萝卜”“四个小凳”“两条跳出水面张望的小鱼”等等,教材提出“图中还可以比什么?

”提示老师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充分地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掌握比较的方法。

第二单元 位置

(一)教材内容

“上下”“前后”“左右”。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三对方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接触,“上下”“前后”的方位儿童基本上已建立起来了,所以教材先认识上下、前后,并且把它们安排在一个例题中(去掉了原来专门教学前后的例2,在例1中加入了“前后”的认识);而左右相对于前两对方位难一些,所以后认识,并且专门安排一个例题进行教学。

1.上下、前后。

结合情境和活动认识。

教材以一座大桥为背景,有2层加上水面共3层,每层都有交通工具,这些交通工具都有上下、前后位置关系,教材通过先示范如何用上下、前后来描述两种交通工具的位置,再让学生自己选两种交通工具像这样进行描述,以进一步明确上下方位。

让学生充分地说。

例题、第4题,每两层物体的位置都有上、下关系,例题、第2题每两辆车,每两个人的位置都有前后关系,因此,可说的内容很多。

让学生充分地说,既能调动积极性,又给他们大量的练习机会。

描述的语言不要过分单调、机械。

可以像教材示范的那样说“谁在谁的上(下)面”“谁在谁的前(后)面”,也可以说“谁的上(下)面是什么”“谁的前(后)面是什么”。

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说法来描述,通过语言的灵活促进思维的灵活。

感受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可以把对两种事物相关描述对照起来,如汽车在火车的上面,火车在汽车的下面;语文书在数学书的上面,数学书在语文书的下面等,进行比较,让学生从中体会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左右。

儿童辨别“左、右”有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判断左、右的根据是身体的左、右两半,后来有人证明在左、右分化中起绝对优势作用的不是身体,而是手。

也就是说,儿童建立左、右的过程是:

先将左、右同自己的左、右手建立起联系,然后再与自己身体的两边对应起来,最后以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判断。

教材教学左、右概念时,就是按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

①让老师背对着学生,学生模仿老师举右手,再让学生想一想左、右两只手的习惯性分工,将左、右与自己的左、右手对应起来,②再通过“做一做”第1题,初步感知身体的左、右。

③再通过练习二的第1题,让学生以自身为中心确定物体的位置,逐步建立左、右的概念。

对于左右的相对性,教材去掉了,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难度(儿童一般在7岁左右,不仅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而且也能以别人为标准辨别左右)。

另一方面主要是这方面的原因,教学中老是纠缠以谁为标准。

可是在咱们的练习中又会遇到,那么我简单地说一说:

以谁为标准,一般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

为了便于说明我们把观察的对象按属性进行分类:

(1)观察的对象是无生命的物体,一般确定左右的标准是观察者

(2)观察的对象是人或动物,有两种情况。

①当问及的问题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一般以人或动物为标准。

②当问题不涉及到人或动物身体的左右时,以谁为标准皆可。

  如上左图,如果以观察者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奶奶;如果以女孩为标准,女孩的左边就是爷爷。

像这样判断照片中某人的左边或右边是谁时,以照片中的人或看照片的人为标准都是可以的。

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最好是标明参照的标准,如给下图中的某人或某动物加上标明参照标准的说话框,这样就没有异议了。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学内容分为三段:

1~5各数的认识;加、减法的初步认识;0的认识和加减法。

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1~5各数的认识。

集中编排,从数概念的不同方面:

基数、数的顺序,书写,大小比较,序数、数的组成等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充分感受基数含义。

具体---抽象---具体

实物---数---实物

基数的含义应包括认读数

会认读能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达的数量含义

◇数的顺序。

由于学生很早就记住了数字的顺序,只要他能认得这些阿拉伯数字(把这些数词和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对应起来),知道它们的顺序并不困难。

现在我们不仅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数的顺序,还要让他们理解为什么是这样的顺序。

◇1~5的写法。

重视书写、分散难点。

由于1~5的认识是集中编排,因此受教材编排方式的影响,1~5的写法也集中在了一起。

但这里并不是要求集中教学1~5的写法。

实际教学时,老师们要重视书写,但可以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把写数分散进行。

◇比多少。

教科书第17页,教材中呈现了一幅“三个小猴分水果”的情景图,图中小猴和各种水果是散乱放置的,并将小猴和三种水果一一对应竖直排成一列,统计出数量,然后再比较数的大小。

并且在这里渗透了统计的思想,给学生出示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让学生认识。

引出第一批数学符号“=”“>”“<”,介绍如何用数学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的比较结果。

增加了“>”“<”的写法。

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经常出现错误。

①教材在帮助学生认识这些符号的开口方向时,是这样做的:

用直观的方法一一对应的方式,形象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三种符号,如:

教学“=”时,在“=”上面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数量相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表示相等;②教学“>”“<”时,可以这样做的:

在“>”的左侧用简笔画画一条大鱼,在其内侧画一条小鱼,并给出口诀“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于”;在“<”的内侧用简笔画画一条小鱼,在其右侧画一条大鱼,并给出口诀“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于”,帮助学生记忆抽象数学符号的名称。

当然,老师们肯定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

序数和基数对比编排

教材从“排队买票”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感受数不仅可以表示数量也可以表示顺序。

◇分与合(数的组成)。

分两步教学:

先通过把4棵向日葵放到两个筐里的不同情况,帮学生认识4以内数的组成;然后再通过把5根玉米放在两个食盒里,让学生探索5的组成。

2.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主要内容:

加、减法的含义和1~5的加减法。

加法的含义就是“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计算”,减法的含义就是“从一个数里面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用减法计算”,加减法的含义比较抽象,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来说是理解还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教材都借助情境图或操作,通过动态演示“合并”“去掉”的过程,来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首先情境图换了。

如加法,原来放纸鹤的情境,换成了小丑合气球的情境,小丑把3个气球和1个气球合在一起,合并的过程非常突出;除此之处,还增加了体现这一过程的点子图,点子图既能表示合并,又能更好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加法、减法的计算。

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学生主要有三种方式:

点数,接着数或倒着数,利用数的组成,开始教学时,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随着教学的进行慢慢可以引导学生按照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3.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

◇0的认识

教学主要是从没有可以用0表示,0可以表示起点等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0的含义的:

用小猴逐次吃桃子的情境图教学没有可以用0来表示;出示直尺图,教学生活中0还表示起点,并通过直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数的顺序。

通过提问“你在哪儿还见过0”,让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体会0的不同含义。

◇0的的加减法

根据没有可以用0表示来计算:

教材用3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的情境图,教学得数是0的减法的意义;通过两片荷叶上的青蛙图教学有关0的加法。

在讲有关0的减法时,让学生独立思考。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一)教学内容

初步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直观认识,感受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在初步认识了四种立体图形后,“做一做”安排了两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

这种活动素材,老师们可以利用,也可以加以改造,如有老师把它改造成摸实物---猜形状的活动。

总之应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立体图形的特征,以便建立清晰的表象。

第五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一)教学内容

这部分教材除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还有混合运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二)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1.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数的认识(6、7---8、9----10)。

和1-5的认识一样,三段认数都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抽象--具体的过程,来体会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的。

但有所不同的是,在抽象出数之前,增加了用点子图表示数,更概括了。

(2)加、减法。

◇改变了“一图几式”的编排:

压缩“一图二式”(不再作为一小段),直接由“一图二式”过渡到“一图四式”,最后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一图三式”(一加两减)。

(3)问题解决

这一单元我们结合6、7和8、9的加减法,设计了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体验,初步了解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我在教学时给学生概括了4点:

1、找。

即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2、想。

即想一想应该列一个加法还是减法算式3、列。

即列出正确的算式、4验。

即从问题入手,验证结果的正确性;在全册教材中不要求学生写单位名称和答。

2.连加、连减与加减混合。

教材主要是结合动态展示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的情境图,让学生体会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的含义,了解运算顺序。

第六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

分两段编排:

(1)11-20各数的认识;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1)11-20各数的认识

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

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

11-1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一,20是2个十。

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2个2个、5个5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

(2)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在这里第一次给出“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等名称,只是让学生认一认,不要求学生背下来,随着老师的使用,让学生熟悉。

(3)解决问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同时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教学中老师们可以设计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用数数方法解决的问题。

如解决乘车要坐几站、要爬几层楼、再过几天是小朋友的生日的问题。

 

小宇回家,他来到楼下,发现电梯坏了,只好走楼梯上楼了。

数学乐园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把这些卡片都贴在黑板上,先不出问题,只出序号,在讲游戏规则时,说明每张卡片上都有一个问题,答对了才能停在哪里。

然后再作示范,之后可以让同桌的两个同学用提前准备的游戏盘,进行活动。

活动后进行全班交流,重点放在学生有问题的地方。

如6个正方体是不是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体,可以通过拼一拼来确定。

活动最后,还可以把这些问题按知识领域归类,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

对于教材呈现的问题,老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进行改编或设计,从而使活动的内容更加适合本班的学生。

第七单元 认识钟表

(一)教学内容

这一单元包括两部分内容:

让学生认识钟面(分针和时针)和电子表;会读写整时(在教学时都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的,而且都是钟面与电子表对照出现。

认识整时是教学重点。

(2)教学建议

充分抓住了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玩、以动手操作为主,使教学难点逐步消化。

教学前把钟表模型发给了每一个学生,利用学具,分三步走:

先老师拨,让学生仔细观察,并动笔记录;再点名上台拨自己喜欢的时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分小组动手拨学具,巩固应用。

在第一步、第二步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认知时针、分针的旋转方向,了解什么是顺时针方向。

要注意的是,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

凡让学生放开说的,教师不能代说。

教材为了降低认识“几时几分”的难度,并丰富练习的形式,教材特意安排了“几时过一点儿”“快到几时”的习题,并为后面认识“几时几分”做铺垫。

第八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一)教学内容

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相关的解决问题

分三小节编排:

(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

(1)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教科书第89页,主要教学凑十法,由于从头点数、接着点数都是以前学习过的方法,而凑十法是第一次出现,是比较新的方法且以后可能经常用,所以此处单独提出来讲,给出了“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

教材先利用装一箱牛奶的实物图显示“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并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算一算,加深对“凑十法”的理解。

还配合图在算式下面注出了凑十的过程,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凑十法”,也为学生脱离实物通过思考算出得数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这个开放的情境,让学生看图、说图意、自己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到此,介绍了三大类计算方法:

点数的方法(又包括:

从头点数、接着大数点数、接着小数点数);凑十法(又包括:

拆小数凑大数和拆大数凑小数);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方法。

5、4、3、2加几。

在这一小节,就不再突出任何一种算法,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完成计算。

(2)解决问题

结合本单元内容安排了两个解决问题的例题,如例5呈现的信息比较有特点,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获得人数信息。

例6是需要进行逆思考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能根据生活实际口头编出三句话的应用题,并能解决。

第九单元总复习

“总复习”分为“这学期学了什么”和“练习”两大版块。

“这学期学了什么”按知识版块复习,如数的认识、数的运算等,内容是提出某一知识的一些关键性的思考问题,供学生在讨论问题中整理所学知识。

“练习”按照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排列,全部题目均为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

总复习具体内容包括:

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包括位置的复习)、认识钟表和用数学。

通过总复习的教学,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使学生提高计算能力,同时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复习时要注意突出重点与难点,在结合本班学生具体情况下,有针对性地安排好复习课。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数序、大小、组成和序数的含义,加深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加减的含义。

2、熟练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正确较迅速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会辨认常见的四种立体图形及位置,知道整时。

4、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复习重点:

20以内进位加法和10以内加减法,根据加减的含义和算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建议

1、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编写复习预案,体现复习的查漏补缺功能。

2、重视表格的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概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