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3431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_精品文档.doc

高中历史第一、第二次作业

辅导教师:

孙入学

学员:

孙军

第一次作业:

结合目前我国史学界研究动态,请你谈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

浅谈中国近代化

首先所谓近代化是指:

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在我国,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

其次,中国走向近代化的步伐是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开始的,所涉及的主要领域及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领域:

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2、政治领域:

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3、思想领域:

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4、军事领域:

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5、外交领域:

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再次,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有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方面:

有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方面:

  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3)思想文化方面:

  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洋务运动是此阶段最重要的事件,它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主要领域在经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阶段特征: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

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主要表现在:

  

(1)经济(工业化)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

  (3)思想(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

  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立宪派领导了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其下层革命派则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从清政府,经历了从镇压维新变法到推行“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失败;

  

(2)从资产阶级,发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发生了保皇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的斗争;

  (3)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来看,制定民主革命纲领,领导工农运动,进行国共合作,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特征: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近代化艰难地进行。

由于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官僚资本、日本的侵华、美国的侵略等因素,使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历经曲折,机乎陷入绝境。

同时,增加了新的内涵: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如从外国人手中夺回了“关税主权”,设立了国家银行,统一货币发行权,发行了“法币”,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推动了工业、商业及整个经济领域近代化的进程。

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同时,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的退让,对共产党和工农群众的血腥屠杀等都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

  2、抗战期间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军国主义的大举侵略下遭到严酷摧残。

  3、抗战胜利后

  美国垄断资本与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相结合,又把中国近代化事业推入绝境。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

  1、表现

  

(1)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2)政治上: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等

  (3)经济上: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2、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进程

  走自己的路——:

中共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理论上: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十三届四中全会、十四大、十五大等的主要理论

  实践上: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三大步:

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对外开放(1978年-1999年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3、特征:

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通过整个特征阶段,可以看到近代中国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近代化任务。

  关系:

相互交叉、同步进行,双向互动的辩证关系。

——工业化的发展为近代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近代革命又为工业化的开拓前进扫清了道路。

  民族民主革命是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民主革命的开展过程,是封建势力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在华走狗不断受到打击的过程,是中国由封建专制统治到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到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

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最后对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到的启示有:

1、政治是前提:

国家独立、政权巩固、秩序稳定是实现近代化的必要前提。

  

2、农业是基础:

必须解决农业问题,才能加快近代化进程,为近代化提供支撑。

  3、对外开放、兼收并蓄是各国历史发展的经验。

实践证明,闭关自守导致落后。

只有对外开放,放眼世界,国家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真正实现现代化。

4、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推动近代化的首要条件。

5、知识、人才是关键:

国家要富强,经济要发展,首先是教育要先行。

科教兴国是实现中国四个现代化的科学决策。

  6、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决策,才是近代化的正确途径。

 

第二次作业:

结合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评价,谈谈你在课堂上怎样提高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

(要求:

自拟标题)

结合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分析思维(孙军)

    历史分析思维方法,是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分成几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思维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高中历史课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分析思维方法,是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需要。

  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教师的导向作用举足轻重。

捷克著名学者夸美纽斯说:

"教师的当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来引导学生。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在高中历史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

在传授知识时,不追求知识的数量,而追求知识的质量;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时,不是只把结果给学生,而应把得到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

如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由于着眼于能力培养,较多地侧重于历史理论,给教学增大了难度。

根据这个特点,我们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处理好教材内容,把握住教材结构与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教学时注重传授知识的准确性、传授方法的实用性,让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节,教材的主要内容构架是: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3.都铎王朝的统治4.斯图亚特专制王朝的统治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议会中反对派的形成2.苏格兰人民起义和革命的开始3.英国内战和克伦威尔的统治4.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和"光荣革命"5.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三)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的确立1.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英国内阁制的形成我们将教材所述背景的四个方面加工整理为;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与封建专制统治之矛盾尖锐。

   具体原因:

(1)斯图亚特王朝专制,迫害清教徒,造成政治紧张;

(2)查理一世为讨伐苏格兰人,企图使议会通过征税法案。

   将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概括为5个要点:

(l)新议会召开,革命开始的标志;

(2)美国内战;(3)克伦威尔的统治;(4)斯图亚特王朝复辟;(5)"光荣革命".又从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介绍中概括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1)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在人民支持下,同国王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

(2)资产阶级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历时近半个世纪,才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样将教材内容进行压缩,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记忆和理解的负担就减轻了。

再如,在讲"戊戌变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中国为什么兴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以下思考题:

(1)19世纪7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它们怎样侵略中国?

(2)面对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态度怎样?

(3)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后的形势,为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4)康有为等知识分子怎样进行维新变法活动?

学生看书后,一一回答了这4个思考题,也就知道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什么在中国兴起。

这样,将教材内容线索(问题)化,线索(问题)要点化,要点又做到条理、全面化,将书由"厚"变"薄"了。

同时,依据这些要点,学生抓住了教材的"主心骨",也就能把握教材的结构体系,驾驭教材,再将教材由"薄"变"厚",这样,学生就能从记忆的羁绊中解脱出来,在轻松愉快中得到知识的拓宽和思维能力的升华。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在教学中处理教材内容的难点问题时,我们或将难点分开讲解,或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思考回答,培养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高三复习到"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专题中的英法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我们按时间顺序把这三国革命的背景(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归纳成要点,列成表格,并把要解决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寻求解题的思路、方法,并比较其异同点,得出正确结论。

又如"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中,"有人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欧风美雨的产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