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4305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梅兰芳语文S版

教学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

“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要求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4.让学生了解梅兰芳的爱国之情,并激发学生对梅兰芳的尊敬以及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1.理解梅兰芳其人以及他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梅 兰 芳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上海沦(lún)陷。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指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历史背景。

􀀌日本侵略者打着“中日亲善❶”的幌(huǎnɡ)子,找到了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兰芳,请他到电台去为他们播一次音。

[句导读:

“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形象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面目。

]虽然并没有明说播音的内容,但梅兰芳心里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的丑恶行径。

[句导读:

从心理上写梅兰芳的敏锐。

][①请你概括一下日本人找梅兰芳播音的目的。

]于是,他便❷以去香港演出为由拒(jù)绝了。

[句导读:

从行为上写梅兰芳的坚定。

]

段导读:

梅兰芳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

􀀍然而,日本人并未善罢甘休,他们又“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

[②“邀请”带引号,说明了什么?

]梅兰芳平时性情温和,但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纠缠,他发怒了。

[③本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说明了什么?

]他明白,虽然这场戏的大多数观众是普通百姓,但一旦应邀登台唱戏,日后如果日本人邀请去唱戏,去“满洲国”或东京演出,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回绝呢?

[句导读:

心理活动描写体现了梅兰芳想法的长远、周全。

]于是,他又一次毫不犹豫地拒绝❸了。

段导读:

梅兰芳再次拒绝了日本人的邀请。

􀀎著名画家丰子恺(kǎi)曾慨叹❹:

“茫茫青史,为了爱国而摔破饭碗的‘优伶(línɡ)❺’,有几人欤(yú)?

”[④丰子恺的话说明了梅兰芳是怎样的一个人?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作为当时的中国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便是其中之一!

段导读:

丰子恺对梅兰芳拒绝日本人的评价。

􀀏当然,梅兰芳也意识到,只要他留在上海一天,日本人对他的骚(sāo)扰就一天不会停止。

深思熟虑之后,梅兰芳离开了上海,来到了香港。

[⑤梅兰芳离开上海的原因是什么?

]

段导读:

梅兰芳离开了上海。

􀀐因为战乱,梅兰芳被迫滞留❻在香港达四年之久。

在日军围攻香港期间,日本人仍然别有用心地邀请他。

[句导读:

表明日本人仍在纠缠梅兰芳。

]只要梅兰芳答应登台演戏,一切奢华❼的生活都唾(tuò)手可得。

[⑥日本人是用什么手段来引诱梅兰芳登台演戏的?

]然而,他对这些不屑一顾。

他不愿也不可能为侵略者粉饰太平。

他宁[nìnɡ]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⑦用“宁愿……宁愿……也不愿……”的句式表现了梅兰芳怎样的品质?

]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⑧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

]

段导读:

梅兰芳再次拒绝日本人的利诱,不为日本人演出。

􀀑香港沦陷后,日本占领军又三番五次地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

生活上的困顿❽,梅兰芳能够忍受;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危险,他也能坦然面对;但难以排遣的苦闷是:

为抗拒日本人一次又一次的骚扰❾,他需要太多拒绝的借口。

[句导读:

“生活上的困顿”能忍受,“无处不在的危险”能坦然面对,唯一的苦闷是如何拒绝日本人的邀约,从中可见梅兰芳对物质生活的淡然及对生命危机的无畏。

同时也为下文梅兰芳蓄须埋下伏笔。

]

段导读:

梅兰芳为编造拒绝日本人的借口而苦闷。

􀀒怎样才能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演出的念头呢?

冥思良久,梅兰芳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便是“蓄须”。

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开始改变自己的形象:

衣着变得极其随便,头发很长时间才理一次,而以前每天都要刮掉的胡须,也开始出现在嘴边了。

[句导读:

“一向爱好整洁的梅兰芳”用“蓄须”来对付日本人,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梅兰芳的内心是很苦闷的。

]孩子们好奇地问他:

“爸爸,你怎么留起卓别林的小胡子来了?

”[⑨梅兰芳想出的让日本人断绝请他登台的念头的办法是什么?

]

段导读:

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而留起了胡子。

􀀓梅兰芳起初笑而不答,只是抚摸着胡须,露出一副得意的样子。

[⑩“得意”二字说明了什么?

]孩子们追问急了,他才装作幽默地答道:

“我留了小胡子,日本鬼子还能强迫我演戏吗?

”[句导读:

“装作幽默”说明梅兰芳此时的心情是极度痛苦的,从他的话可以看出,他把“蓄须”作为与日本侵略者斗争的一种手段。

]

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是扮演旦角的。

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

段导读:

写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而作出的牺牲。

但是,对他这样一个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呀!

多少次,他冲上太平山顶,想狂歌,想飞舞,积聚在内心的对唱的渴望与对舞的向往,就像是被挡在堤坝后的滚滚洪流,澎湃(pénɡpài)激荡,却又无法冲破阻隔,奔腾万里。

[

以上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表达效果是什么?

]

段导读:

写出了梅兰芳对艺术的热爱。

老奸巨猾的日本驻港部队司令酒井猜到了梅兰芳蓄须的目的。

但面对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这样一位同样受日本人民爱戴的艺术家,他着[zhuó]实有些无奈。

[句导读:

“这样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和酒井的“无奈”,从正面和侧面体现出梅兰芳在艺术界具有的国际影响力。

]况且,梅兰芳以“我是个唱旦角的,年纪老了,扮相不好看了,嗓子也坏了”为由拒绝登台,也合情合理。

[

日本人无可奈何的原因是什么?

]

段导读:

写日本人也拿梅兰芳没有办法。

然而,“蓄须”也不是一劳永逸(yì)的。

当他最终从香港返回上海之后,日本人、汉奸轮番登门,有的说“小胡子是可以剃(tì)掉的嘛”,有的说“年纪大不再登台,也可以,出来说一段话,与年纪大和胡子都是没有关系的嘛”。

[句导读:

具体写出了梅兰芳返回上海后受到劝诱甚至威胁。

]面对这些劝诱甚至威胁,梅兰芳一律斩钉截铁地拒绝。

[

“斩钉截铁”说明了什么?

]他一方面坚持蓄须,一方面甚至不惜自伤身体。

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对疫苗过敏的他曾请私人医生为他一连注射三针伤寒疫苗,致使自己连日高烧不退,差点失去性命。

[句导读:

具体写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侵略者邀请而不惜伤害身体的做法。

]梅兰芳的良苦用心,终于击碎了日伪的痴心妄想。

段导读:

梅兰芳为拒绝日本人的邀请而付出巨大牺牲。

  第二部分(第2~13自然段):

写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登台演出。

就这样年复一年,虽然不能登台演出,生活日渐窘(jiǒnɡ)迫,但梅兰芳始终坚持着,等待着抗战胜利。

[

体会这句话表达的思想感情。

]

  第三部分(第14自然段):

梅兰芳始终没有答应日本人的要求,等待着抗战胜利。

  

一是梅兰芳是文化名人,受人爱戴,不敢对他下手;二是唱旦角的,却留须,不适合演出了。

  

说明了梅兰芳态度的坚决。

  

疫(yì)苗:

用病毒、细菌等制成的生物制剂。

接种或注射于机体内,能产生免疫力,对有关疾病起预防或治疗作用。

  

重点句解析:

“就这样年复一年”说明时间的持续性长,不是朝夕之间。

有人可能会说“短时间内的坚持不算什么”,但像这样长时间地坚持着实让人可敬可叹。

这句话表现了梅兰芳的矢志不移。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相关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多媒体课件。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京剧吗?

说一说你听过谁演唱的京剧。

指生说。

2.请同学们看屏幕(出示梅兰芳照片),你认识他吗?

生:

认识。

引出课题并板书。

课后的“学习链接”对他有简单的介绍,请读一读。

(学生自读后,教师继续说)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讲述了他生平中一段令人感动的事迹。

二 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读课文时你给自己提点儿什么要求?

2.带着要求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并能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检查生字、新词。

(1)小组内共同学习。

堤:

不要误读为tí。

骚:

不要误写为“搔”。

猾:

与“滑”区别。

妄:

与“忘”区分。

沦陷:

被敌人占领。

善罢甘休:

轻易地了结纠纷,心甘情愿地停止再闹。

多用于否定或反问。

别有用心:

心中另有算计。

指言论或行动有不可告人的企图。

唾手可得:

动手就可以取得。

比喻极容易得到。

不屑一顾:

认为不值得一看。

形容极端轻视。

粉饰太平:

把社会黑暗混乱的状况用太平盛世的景象来掩饰。

一劳永逸: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

(2)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一边默读,一边思考:

(1)课文写了梅兰芳的哪几件事?

(注明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梅兰芳的表现)

(2)文中哪件事写得比较详细,具体描写了哪些内容?

(3)梅兰芳的表现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在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的基础上,组织讨论交流,可先分小组,然后在全班汇报。

3.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教师出示“自学要求”。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加深自己的感悟。

4.汇报交流。

(1)学生研读之后就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汇报。

学生在汇报梅兰芳避港拒演中的表现时,首先让学生说出从哪件事可以感受到梅兰芳的爱国情怀,再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然后带着体会去读。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唾手可得”“不屑一顾”,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

(2)抓住重点句子理解。

  他宁愿每顿只有一碗饭、一点点罐头食品或者一小块咸鱼,宁愿时刻提心吊胆地面对头顶上呼啸而过的炸弹,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教师提问: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体会。

(3)句式练习,加深理解。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

梅兰芳还会遇到哪些困难?

随着问题的提出,教师出示句式练习。

  他宁愿        ,宁愿         ,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4)指名回答,并齐读“也不愿失去作为一个正直的中国人所应当具备的民族气节。

学生顺势体会到“尽管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在民族存亡关头,他毫不犹豫地将艺术让位于民族气节。

(5)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

四 布置作业

1.写生字新词。

2.继续熟读课文。

1.阅读课文,归纳梅兰芳与敌人斗争的具体事例。

2.联系实际,感受梅兰芳的民族气节及自尊自爱的高尚品质。

多媒体课件。

一 激情引趣,引导探究

导语:

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4课《梅兰芳》,感受梅兰芳的爱国情怀,领略他令人感动的一幕幕往事。

(板书课题)

二 整体回顾,设境质疑

1.回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答:

梅兰芳拒演的具体内容。

教师板书。

2.交代任务:

继续研读课文,感受梅兰芳在蓄须拒演、自伤身体这几件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情怀。

三 品读感悟,个性解读

1.学习梅兰芳在蓄须拒演中爱国情怀的体现。

(1)图文结合,深入理解。

教师出示蓄须前后的图片,进行对比理解。

学生汇报:

“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

教师提问:

为什么蓄须之后梅兰芳就不能登台了?

学生回答。

(2)读句理解,深刻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读出有关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学生汇报出对句子的理解,教师抓住时机交代反衬的写法,并强调这种写法在今后习作中的运用。

(3)再读文本,体会人物。

学生能够体会出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丢掉祖国的尊严,民族气节比生命更重要。

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10~12自然段,深入理解。

2.学习梅兰芳在自伤身体中爱国情怀的表现。

(1)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默读第13自然段,找出重点词语“斩钉截铁”“良苦用心”加以理解。

教师抓住“良苦用心”提出:

他的良苦用心指的是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师指导朗读。

(读出人物的斩钉截铁,读出人物的良苦用心)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

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教师激情导语:

是啊,凭着满腔的爱国情怀,凭着高尚的民族大义,梅兰芳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终于击碎了侵略者的痴心妄想,使国人不能不为之慨叹!

(1)学生齐读课文,谈自己的理解。

(2)教师讲解,学生体会。

四 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文。

学生汇报出全文的主要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

五 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建议学生课后结合学习链接和相关资料制作一份以梅兰芳为主题的手抄报。

六 情感升华,激情总结

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中华的尊严,一代大师挺直了脊梁,他高尚的情操照耀着万代千秋。

老师即兴做了一首小诗,就让我们以这首小诗来结束本课。

(齐读:

一代大师梅兰芳,蓄须明志表衷肠。

拒演举债八年整,梅兰芬芳四海扬。

  1.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朗读深化自己对梅兰芳的理解。

2.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让学生能够了解梅兰芳是如何在抗战期间和日本侵略者、汉奸作斗争的,体会梅兰芳热爱祖国、珍惜名誉的表现,感受他的民族气节及自尊自爱的高贵品质。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善)罢(甘)休   别有(用)(心)   (粉)(饰)太平

(唾)(手)可得一劳(永)(逸)斩(钉)截(铁)

4.抗战爆发后,梅兰芳是如何同日本侵略者、汉奸作斗争的?

5.梅兰芳是一个怎样的人?

梅兰芳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八年抗日战争期间,他蓄须明志,坚决拒绝为敌演出,表现了一名艺术家大义凛然的高贵品质。

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愧是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一 无所不在的“四”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古代文房四宝:

笔 墨 纸 砚

岁寒四君子:

梅 兰 竹 菊

京剧四大名旦:

梅兰芳 程砚秋 荀慧生 尚小云

二 梅兰芳艺名的由来

梅兰芳(1894~1961),京剧演员。

原名梅澜,字畹华,原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

艺名兰芳,他是我国杰出的京昆旦行表演艺术家,举世闻名的中国戏曲艺术大师。

他是中国京剧史上鼎盛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繁荣时期承上启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以其精妙的艺术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赏。

他在五十余年的舞台生涯中,精心创造,善于革新,塑造了众多鲜明的女性艺术形象,演出了大量优秀的剧目,发展了京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形成了一个具有独特风采的艺术流派,世称“梅派”。

三 京剧名称的嬗变

京剧的前身是徽班。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起,安徽的四大戏班陆续进京,揭开了京剧历史的序幕。

京剧形成的初期,称“皮黄”“乱弹”等。

最先称它为“京剧”的,是上海人。

清同治六年(1867)起,一些京津著名演员携艺南下,把北方的“皮黄”传到上海。

上海观众对其声腔来源并不熟悉,由于戏班多来自京城,便称为“京班戏”“京戏”“京班”“京剧”等。

后来“京剧”一词一枝独秀,逐渐通行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