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4248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docx

推荐学年高二语文第一次阶段性测试试题无答案

长铁一中2018下学期高二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总分150分)

一、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3小题。

(9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张祥龙

文化,尤其是对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历史走向产生过明显影响的有形文化或“雅文化”,是一种有机的活体,有她或她们的历史生命和灵魂。

说一个这种意义上的文化还存在不存在,主要看她是否还活在某个民族或社团的现实生活中。

具体的标志就是要看:

(1)这个文化是否还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

(2)她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社会结构是否还存在;(3)她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否还能影响人们在生活中做出的重大选择;(4)她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感情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

简言之,看一个文化是不是活着的,就要看她的基本精神是否还能打动现实的人群,与实际生活和历史进程有呼应。

当然,任何活文化都会发展、变化,但那是一个自然演变的过程,新旧形态之间有血脉相通、“基因”相连。

如果出现了文化的断裂,也就是人们的生存方式、思想方式和精神取向的强行改变,被另一种异己文化顶替而不是与之交融,就不能再说这是一个原来文化的新形态了。

以儒家文化为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首先,现在已经基本上没有以团体的方式、以自己全部的生命活动来自觉地继承儒家的道统或文化精髓的传人了。

也就是说,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其次,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是一种以家庭为根、以农业为本、半天然半教化的团粒结构。

现在这个结构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第三,儒家文化、同时包括道家与佛家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能影响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面临的重大选择。

最后,儒家乃至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语言是否还活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呢?

情况似乎是:

尽管还有残存,但已岌岌可危。

由此可见,四个标志现象中,儒家文化或者完全缺席,或者气息奄奄;总合起来,它们指示出这样一个事实:

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已陷入了生存危机,可说是“文命危浅,朝不虑夕”,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上看,总的形势还在不断恶化。

历史的教训是,一场像“文革”这样的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这在现代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所盛行者)如过火的林地,反弹恢复得比以前还要更兴旺;而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则往往一蹶而不振。

目前的情况就是:

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在迅速地贫瘠化、无机化、单质化、板结化和荒漠化。

黄河水中流走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而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则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

“中国向何处去?

”这个曾被完全政治化的问题,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

(有删节)

(作者简介:

张祥龙,男,出生于1949年8月14日。

现任北京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哲学研究所”的学术委员,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理事。

1.对“儒家文化的现状”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真正的儒者团体,即以传承儒家的文化范式为自己生命的终极追求的团体,现在已经没有了。

B.独特语言在人们表达关键思想和深刻情感的话语和艺术形式之中尚有残存,但已陷入生存危机。

C.基本价值取向已基本上不被现代中国人在人生中选择。

D.儒家文化赖以生存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衰退,几近消亡。

2.对“现在已经获得和正在获得越来越浓重悲凉的文化含义”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没落,这是无可挽回的趋势,也是一种浓重悲凉的文化悲剧。

B.我们“自家的文化”,乃至总体的文化土壤已经“板结”,形成了“文化荒漠”。

C.“中国向何处去?

”不只是政治化的问题,也是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未来走向的一种迷惑。

D.在全球化趋势和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攻势下,保持民族文化传统,就是保持民族的独立,对此我们不能没有危机感、紧迫感。

3.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沟通,尽管我们现在受西方文化影响很大,但并没有出现文化的断裂和异己文化的顶替。

B.一场反文化灾难发生后,强势文化往往比弱势文化和高雅文化恢复的势头更劲,“文革”结束后西方文化思想迅速涌入中国就是其例证。

C.未来世界将不再只是西方中心话语和文化霸权,东方文化将与之平分秋色,所以保护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独立生存,不受西方文化影响,也是实现世界文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重要工作。

D.现今的时代潮流冲走的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元气血脉,也就是人们追求西化的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自身的优良的文化传统不断失去,长此以往,中国必将失去自己的文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14分)

大师陈寅恪

陈寅恪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

他13岁游学欧美和日本,先卒业于哈佛大学,又研习于柏林大学及巴黎大学等。

“求学时应该在乎知识而不该在乎文凭。

”陈寅恪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

”他根据自己想学的课程,知道哪所学校可以学习,便前往学习钻研,学成后又到另一所学校,留学16年,竟然未取一张文凭,也无学位,但学问之深,一时无人可及。

1925年,清华创办国学研究院,为专研高深学术之机关,培养以著述为毕生事业的“通才硕学”及各种学校的国学教师,对导师要求非常高。

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曹问:

“他是哪一国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

”曹又问:

“他有没有著作?

”梁答:

“也没有著作。

”曹说:

“既不是博士,又没有著作,这就难了。

”梁有点生气:

“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遂被破格录用,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称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

陈寅恪学贯中西,治学之广非常惊人,在宗教、史学、人类学、校勘学、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尤以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闻名世界。

他的课不单是学生来听,清华的许多教授都来听,他的好友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和朱自清等也都来听,因此他被称为“教授的教授”。

他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

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学研读。

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至死都坚持用文言写作,但又关注汉语的文化特征和世界地位,他认为中国学术要坚持民族传统,要对传统文化充满自信。

陈寅恪是通过什么途径达到如此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呢?

从他早年的留学笔记中可窥见一斑。

他的学生季羡林先生在整理他留学德国期间的学习笔记时,发现他的笔记竟有64本之多。

这还不是全部,许多笔记包括文稿都在“文革”中因抄家而遗失了。

这些笔记内容之复杂,难以形容,可分为二十一类,其中仅文字就涉及藏文、蒙文、突厥文、回鹘文、吐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梵文、印地文、希伯来文等。

陈寅恪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被他拒绝。

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国民党政府腐败无能,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陈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以示讽刺。

5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决定增设两个历史研究所,派人南下广州,邀请陈寅恪出任第二历史研究所(中古史研究所)所长。

当时早已失明的陈寅恪亲自口授了一封复信,其中说:

“我认为研究学术最重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

……我决不反对现政权,在宣统三年时就在瑞士读过《资本论》原文。

但我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我要请的人,要带的徒弟都要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是这样即不是我的学生。

陈寅恪一生历经忧患,遭遇世变、家变和个人病变。

他先是眼盲,晚年又膑足,在“文革”中备受摧残打击。

但即使这样,他晚年还完成了90多万字的《柳如是别传》和《论再生缘》。

在没有资料又不能涉猎其他领域的研究时,一个失明老人仅凭借惊人的记忆力写出这样的长篇巨制,真是让人惊叹。

他用口述方式撰写《论再生缘》,对明末清初杭州女诗人陈端生所著的讲述元成宗时尚书之女孟丽君的悲剧故事进行评点考证;在《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为一个被士大夫所轻蔑,倚门卖笑的奇女子柳如是立传,赞美她在明末清初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书稿完成于1964年,当时陈寅恪已74岁。

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

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地流泪。

毫无疑问,陈寅恪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令人高山仰止,不胜敬慕!

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学术文化界的骄傲。

(选自《国学》,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文多处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手法,充分表现了传主陈寅恪勤勉为学、独立自由等精神和人格追求。

B.本文通过典型材料刻画传主形象。

如选取陈寅恪晚年写作《柳如是别传》这一材料,既表现了他对柳如是的崇敬和褒扬,又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

C.本文在叙述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为国学导师一事时,直接引用了梁曹的对话,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传记的感染力,让读者更能感受到陈寅恪学问的高深。

D.本文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6分)

A.陈寅恪因为不在意那些所谓学历,只是以一种传统文人游学的方式留洋就学,所以虽留学16年,却未取一张文凭,从而形成了自己宽阔的学术视野。

B.陈寅恪国学功底深厚,对中国中古史的研究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他恪守着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

C.陈寅恪在王国维纪念碑铭中提出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目的是对王国维进行褒奖赞颂。

D.陈寅恪通过《论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以明末清初的孟丽君和柳如是为描述对象,赞美她们在家国更迭时,比五尺男儿更重家国大义的精神。

E.陈寅恪先生一生经历多次磨难,但他并没有因为这些危难而放弃自己的学术研究,他的作品及人品都值得我们敬仰。

6.陈寅恪被傅斯年誉为“三百年才出一个的大师”,请结合文本说说大师陈寅恪在哪些方面值得当代知识分子学习。

(5分)

三、小说阅读{13分}

1963年过年

刘国芳

男人挑了一担灯芯,要出门。

一个女孩儿,蹦蹦跳跳跑了过来,女孩儿说:

“爸爸要去哪儿呀?

男人说:

“卖灯芯。

女孩儿说:

“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啊?

男人说:

“过年回来。

男人说着,出门了。

女孩儿跟了几步,女孩儿说:

“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

男人应一声,走了。

男人很快出了村,往荣山方向去。

男人要经过荣山,去一个叫抚州的地方。

从荣山到抚州,有六七十里。

男人肩上挑着满满的一担灯芯,但灯芯没重量,一担灯芯只十几斤,男人不把这担灯芯当回事,他一天就能走到抚州。

果然,这天傍晚,男人到抚州了。

一到街上,男人喊起来:

“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有人应声说:

“几多钱一指?

男人说:

“三分。

应声的人讨价还价:

“两分卖不卖?

男人说:

“拿去。

就有人走到男人跟前来,犹犹豫豫掏两分钱给男人。

男人拿一指灯芯给人家,很少的一指,只有小指头那么粗。

又有人过来,要买一角钱,男人也拿了一指给人家,这一指大些,大拇指那么粗。

再没人过来了,男人又挑起灯芯喊道:

“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此后,抚州大街小巷都听得到男人的声音。

在抚州卖了几天,男人就离开抚州了。

男人一路前去,去流坊,去浒湾,再去金溪……最后返回荣山回家。

这样来来回回,要在外面呆一个多月。

但不管走多远,男人都会在过年前赶回来。

这天,男人到浒湾了。

天晚了,街两边的房屋透出灯光,很暗的光,星星点点。

这样星星点点的光,无法照亮巷子。

一条巷子,黑漆漆的。

男人挑着灯芯,高一脚低一脚走在巷子里,仍喊道:

“卖灯芯,点灯的灯芯。

一户人家,没点灯,屋里黑漆漆的。

黑漆漆的屋里走出一个人来,这人说:

“你来得及时,我屋里的灯芯刚好用完了。

说着,拿出两分钱,买一指灯芯回去。

俄顷,那屋里有光了。

一个人站在一家小店铺前,男人见了,就说:

“你店里有棒棒糖么,我用灯芯换你棒棒糖。

那人点点头,同意了。

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女孩儿问着大人说:

“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呀?

大人说:

“还早哩,过年才回来。

确实还早,男人那时候还在金溪。

随后,男人去了南城南丰,再去了建宁和泰宁,还去了福建邵武、光泽。

这一路花费其实很大,男人白天要吃,晚上还得住旅社。

这一切开销,全在一担灯芯里。

为此,男人一路很节约。

有时,他一天只吃两个包子。

但该买的,男人还得买。

男人有一天就在邵武买了好几块布,好看的花布,是给家里女人买的。

男人还买了一件红灯芯绒衣服,买给女孩儿的。

男人还买了一根扎头的红绸子,也是给女孩儿买的。

这东西可买可不买,男人犹豫了很久,拿出二分钱,买下了,然后放在贴身口袋里。

男人回来时,灯芯全部卖掉了。

但男人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

男人担子里放着布,放着衣裳,还放着麻糖、花生糖和拜年的灯芯糕。

女孩儿早就等在家门口,老远看见男人回来了,女孩儿蹦蹦跳跳跑过去,女孩儿说:

“爸爸,给我买了新衣裳吗?

男人说:

“买了。

女孩儿就跳起来。

不一会儿,女孩儿就让妈妈帮她穿好了红灯芯绒的衣裳。

男人买的红绸子,也扎在女孩儿头上。

随后,女孩儿含着棒棒糖出去了。

在外面,女孩儿看见几个孩子了,女孩儿于是把口里的棒棒糖拿出来,然后跟几个孩子说:

“我爸爸回来了,给我买了新衣裳,还买了扎头的红绸子和棒棒糖。

女孩儿说着时,有爆竹噼噼啪啪响起来。

过年了。

【注】1963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拐点,三年困难时期刚结束,经济、民生待兴。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女孩嘱咐爸爸“给我买新衣裳过年”,以孩子对过年的憧憬形成叙事的动力,使得叙事有种温暖格调。

B.男人卖灯芯以“指”为单位和以物易物的情节,意在表现当时经济发展之艰难以及民众思想观念还较落后。

C.“在男人换糖时,男人家里的女孩儿在想爸爸了”,这句话将男人对家的惦念和家人对男人的惦念这两条线索融合在一起,使情节更加集中。

D.男人回来时,“肩上的担子,没轻下来,反而重了”,说明担子里年货满满,也隐含着男人的责任感。

8.文章以“过年”收尾,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分)

答:

9.作者刘国芳曾经说,“小小说应该具备诗、情、画、意”,请从其中任选两点,结合文本具体探究。

(6分)

答:

 

四、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田弘正,本名兴。

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

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

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

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

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摭其过害之。

弘正假以风痹请告,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

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①,乃召弘正署其旧职。

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

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

宾僚参佐,请之于朝。

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

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

元和十年,朝廷用兵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

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

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

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

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

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

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

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

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

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

(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

【注】①騃:

ái,愚蠢,痴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B.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C.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D.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灸灼”为我国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用艾叶等制成艾炷或艾卷,烧灼或熏烤人身的穴位,以达到治疗目的。

B.“署”指代理某官职,同样的意思还可以用“权”来表示。

C.《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纪传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D.“孝友”是儒家理想的伦理规范之一,指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弘正忠于职守,深受拥戴。

见季安追求奢侈,不理军务,多施杀罚,他时常婉言劝谏,军中将卒十分信赖他。

B.田弘正为事谨慎,以退为进。

面对田季安的阴谋,他以患风痹病为由告假,并将全身灸灼,来麻痹田季安。

C.田弘正忠于朝廷,不改节操。

归顺朝廷后,面临危险的幽、恒、郓、蔡等州长官派人劝诱阻挠,他仍心向朝廷。

D.田弘正御下不严,被害致死。

由于朝廷赏钱未按时送到,其随从魏州士兵夜里叛乱,他及其家属等一起遇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摭其过害之。

(5分)

(2)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

弘正亲自抚喻。

(5分)

(二)古诗文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4、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颔联写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

这两句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线索。

C.“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D.“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E.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15.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6分)

16、默写(10分)

(1)《归去来兮辞》用“云”和“鸟”喻说诗人由出仕而归隐的心路历程,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2)《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

”是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3)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让自己的生命始终顺应自然之道,乐天安命的人生哲学的句子是:

,!

(4)《滕王阁序》中描写山光水色,被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

,。

(5)《滕王阁序》中描写当地繁华富庶的句子是:

,。

五、语言文字运用(14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1945年,声名显赫的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在纳粹溃逃后,宁静的中午,一个孩子走在遍布尸体的营地的路上。

②《三国演义》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果敢之举,将他排除万难、矢志于义的信念表现得无微不至。

③父爱应该受一定的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的、耐心的,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④在动物身上,无论从形态结构、生理过程,还是从行为方面去分析,尽可能节省能量的例子比比皆是。

⑤巴金《家》中的觉新,处在长房长孙的特殊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的约束,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

⑥特朗普早在大学时代就孜孜不倦地汲取商业领域新知,加上父亲耳提面命的教诲,年轻的特朗普就已蠢蠢欲动,欲在商界闯出一片天地。

A.②③⑤B.①②⑥C.①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20年来,一大批“西部之光”入选者聚焦地方需求、瞄准科技前沿,取得了大量科技创新成果,形成大量新的学科增长点。

B.近年来,日本右翼政治力量在历史问题上开倒车的迹象十分明显。

日本新高中教科书中再次出现了删减南京大屠杀相关内容。

C.据媒体报道,截至今年12月,有26家网络文化经营单位因为未要求网络游戏用户使用有效身份证件进行实名注册等问题而被文化部列入查处名单。

D.为了扭转欧洲工业急剧下滑的局面,减轻居高不下的失业压力这一颓势,欧盟一些工会组织限制大量进口中国的“廉价”产品,为欧洲工业发展创造机会。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本公司大厅里设有服务台,今天老张很荣幸地被我单位聘为顾问,请各位届时与他会晤,并欢迎各位朋友垂询。

B.小王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

“昨天我在教室里丢失一本《城南旧事》,如有拾获,务请从速上交。

C.今天我能够站在这个舞台上唱我自己写的歌,遂感万分满足;评委老师的点评让我受益匪浅,谢谢你们的聆听!

D.他向老板请假时发生了争执,老板说如果旷工就扣一个月的工资,还说如果辞职就得打报告,批准后方可离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

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可是目前的教育却过分功利化,没有把受教育者当“人”,_______。

这意味着教育被看成“制器”,是单纯的“投资”。

对受教育者的家长们来说,_______;而从主办教育的政府或单位来说,希望教育出成果,强实力、振国威。

_______,但没有人的全面发展,这些希望都将落空;即使有的实现了,人也难以感到幸福。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徒弟去问他师傅,一碗米是多少钱的价值?

师傅说,一碗米,这太难说了。

看在谁手里。

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往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

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

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下来,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多少价值,这要因人而异。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圣人之言行身之则----《论语》《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

《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

“《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

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这一说法,大体可信。

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冶金矿山地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