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二四六同课异构教案教院附中.docx
《七上二四六同课异构教案教院附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二四六同课异构教案教院附中.docx(1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上二四六同课异构教案教院附中
七年级上册第二、第四、第六单元
第二单元
《往事依依》教案之一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王艳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
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教学重点:
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
合作与探究精神。
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
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
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想亲近文学、打开文学之门。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想叠只纸船,送给远方的朋友;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我想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
(板书课题)
2、预习反馈:
(出示幻灯)
师:
昨天,老师布置了回家预习课文内容的任务,下面先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怎样,同时也测试一下大家的记忆力。
请一位同学来读生字词。
徜徉(chángyáng)素蛾(é)婵娟(chánjuān)浩淼(miǎo)雨晦(huì)慷慨(kǎi)雕镂(lòu)镌刻(juān)谆谆教导(zhūnzhūn)心旷神怡(yí)
3、作者简介(出示幻灯)
于漪 江苏镇江人,1929年生,现年75岁。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特级教师。
现任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理事长。
主要著作有《于漪语文教育论集》、《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教学谈艺录》等。
师: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认识下于老师。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
在近四十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
这和于老师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在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于老师就深情地追忆了自己少年读书生活中的依依往事,追忆了文学对她的深刻影响。
那么,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
带着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要求:
用笔画出这几件往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事?
(出示幻灯)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老师讲课……
2、大家想一想,看山水画和读《评注图像水浒传》都可以归纳为看什么?
能不能概括地再精练点?
(明确:
看图)
3、作者主要回忆了三件往事:
看图、读诗、听课。
(板书)
4、这三件事都与什么有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都与读书有关,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5、作者在小时侯读了哪些书?
看了哪些图?
看了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出示幻灯)
6、作者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的感受如何?
(明确:
身历其境,津津有味)(板书)
7、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原话,并齐读。
8、作者在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时,领悟到了一种什么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往事二:
读诗
1、作者小时侯看图,那么到了学生时代,作者读了哪些书呢?
读《千家诗》
2、:
从文中找出作者读了《千家诗》中的哪些诗句?
“万紫千红总是春,…………骚人搁笔费评章。
”
3、好的诗句,不仅要多读,还要像于老师那样,在平时要善于积累词句,能够信手拈来,熟记于心。
下面我们就分组来背诵这四组诗句,看哪组背得又快又准确。
分组背诵诗句
4、同学们都背得非常准确。
思考:
这些诗句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
5、对,这些优美的诗句都是描写四季风光的。
除了这些好的诗句以外,作者还从《千家诗》中读了什么?
“红紫芳菲,……白鹭上青天。
”
6、这些都是描绘五彩纷呈世界的精妙词语。
作者从读《千家诗》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往事三:
听课
1、作者回忆的第三件事是听课。
听课给作者的启发是什么?
两位老师讲课有何异同?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段。
(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幻灯)
2、听课给了于老师什么样的启发?
用文中原话回答。
(明确: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情……阅读的兴趣)(板书)
3、两位国文老师讲课有什么不同?
一位是教古文,一位是教白话文。
4、两位老师教的内容也不一样。
第一位国文老师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老师在讲课时的神情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
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
5、作者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爱国)
6、第二位国文老师是教白话文的。
老师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
田汉《南归》)学生齐读田汉《南归》。
老师在讲课时,神情又是怎样的?
(明确: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了。
)白话文老师的讲课,给了作者什么样的启发?
此后,……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三、总结课文,拓展练习:
1、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这几件事情都和什么有关呢?
为什么都与读书有关呢?
(1)读书。
(2)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往事,当然离不开读书。
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生活美丽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同学们,值得于老师回忆的往事太多了。
那么,于老师为什么选择这三件往事来回忆呢?
于老师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第六自然段。
齐读第六自然段。
(板书)
2、通过与大家合作学习,我们一起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品味到文中蕴含的真挚感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练习:
假如你是于老师,此刻的你想对往事说些什么呢?
(出示幻灯:
与往事说声”谢谢”)
3、请大家思考五分钟,并在练笔本上试着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过会我们一起来欣赏大家的“佳作”.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篇范文.(出示范文)
谢谢你,小屋里的山水画,……
谢谢你,一幅幅“水浒插图”,……
谢谢你,石印本《千家诗》,……
谢谢你,入情入理的国文课,……
范文:
小屋里的山水画,你我朝夕相见,就像儿时的闺中密友,每次面对你,我总是展开想象的翅膀,顷刻间仿佛置身于青山绿水之间,是你让我年幼的心灵开始感受国画的意境,领略山川的俊美……
四、延伸拓展,布置作业:
通过刚才大家对往事的“真情告白”。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阅读课文,我们犹如走进色彩斑斓的文学天地,令人目不暇接。
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这是否是一日之功呢?
作者从小酷爱文学,青少年所受的文学熏陶促使她不断奋进,终于成为了当今著名的语文教育家。
那么,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于老师一样的读书经历呢?
想一想,文学与你的成长有什么样的关系?
把它写下来。
作业:
《文学与成长》
五、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看图——身历其境,乐在其中
读诗——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听课——入情入理,激发兴趣
《往事依依》教案之二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倪娜娜
教学目标
1、对应生活学习理解生字生词和含义丰富的语句。
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3、反复朗读精彩语段,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材分析
着力品位准确、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其景其情其意,培养主体意识、合作与探究精神。
主体部分描述的四件事的内容,引导生尝试对比阅读。
教学设想
《往事依依》作者是于漪,著名语文教育家,本文是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散文;鉴于本文内容浅、易懂。
因此,教学着重引导学生:
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之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近名师,最终让学生能像于漪老师那样热爱文学。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从我们学习了赵丽宏先生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文学便在我们心中留下了印象。
生活中不能没有文学。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往事依依》,探究于漪老师怎样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下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二、作者简介
于漪,江苏镇江人,全国著名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在38年的教学生涯中,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语文育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于漪老师是一位才华横溢充满人格魅力的语文教育家,在她的从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丰,成就斐然。
这和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本文是于漪应河南《中学生阅读》编辑部一再邀请而写的,刊登在1999年第七期(初中版)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
-
三、解题
“往事依依”,“依依”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意思。
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心底涌动着一股热流。
4、正音
倘佯浩淼素娥婵娟雕镂镌刻心旷神怡绚丽芳菲慷慨谆谆教诲
五、学生朗读、整体感知
1、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感悟文章内容方法之一):
(1)读《水浒传》。
(以趣动人)
(2)读《千家诗》。
(以美动人)
(3)听老师教《南乡子》。
(以情动人)
(4)听老师教《南归》 。
(以理服人)
2、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穿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3、作者回忆的几件往事都与什么有关?
与读书(画)有关。
4、“往事依依”应该有许多件,为什么作者的往事都是与“读书(画)有关”?
因为作者回忆的是学生时代的生活,学生时代是读书学习的时代,回忆起来,当然离不开读书。
再说,读书,编织了“我”童年美丽生活的花环,开阔了“我”的眼界,开启了“我”的心智,给“我”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的熏陶,使“我”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正因为这样,“我”才对学生时代有关读书(画)这些往事留下深刻印象,产生了依依之情。
5、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精当在何处?
文章所选的四件事情都是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感受,要言不烦。
能看出读书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的不同的影响。
6、品味语言。
(1)好的文章往往通过一些精彩的语句来表达感情。
你觉得课文中哪些语句最精彩、最能打动你的心、最能引起你的联想?
请将它们有感情地读出来.
(2)学生阅读文章,根据自己选择喜欢的语句。
(3)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⑴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⑵饱含深情,富有哲理。
七、延展课文
(1)集体朗读课文2、5段。
(2)作者描写“我”看画的神态和老师上课的神态,是否引起你的联想?
你自己有过或看见过(同学、老师……)出现这样的情形吗?
(3)口述一个类似情节。
如:
同学(或老师)看书、学习……入迷的细节。
八、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用得好的四字词语和句子。
(2)背诵4段中《千家诗》的有关诗歌。
(3)制订一个近期“读书计划”。
板书设计
往事依依
于漪
概括文中所写四件事
(1)读《水浒传》(以趣动人)
(2)读《千家诗》(以美动人)
(3)听老师教《南乡子》(以情动人)
(4)听老师教《南归》 (以理服人)
主题:
美好往事催人奋进
《幼时记趣》教案之一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史志平
一、教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学会正确的朗读文言文。
2、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
3、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
二、教材分析
《幼事记趣》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里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写的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本教案主要引导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准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三、教学设想
《幼事记趣》是一篇精读文章,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对于本课学习,我采用四步教学法:
正确朗读——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我觉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讨论中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在质疑时引发学生求知欲,大胆探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幕显示图片,提问:
这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一块石头,又经仔细观察,认为象阿诗玛。
一块看似普通的石头,经过仔细观察,经过丰富的想象,就会发现它的审美价值。
这说明,观察和想象是很重要的。
它能使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能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情趣。
尤其是天真活泼的儿童,更能从丰富的的想象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今天,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充满想象力的文章——《幼时记趣》。
(屏幕显示标题)
二、学会正确的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解决文言文语言上的问题。
1、先请大家齐读,注意读时要字正腔圆。
所谓“字正”,就是字音准确;所谓“腔圆”,就是发音饱满。
(生齐读)
2、朗读还要注意抑扬顿挫。
先听老师读第1段。
(教师范读)
(1)你们认为应怎样读才会有抑扬顿挫的效果?
明确:
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还要读出感情。
(2)请学生试着注意停顿和轻重,读给大家听。
(3个学生分读2~4段)
(3)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
就本文而言,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
读出愉悦、自豪的感情。
(4)请一位感情丰富、声音甜美的同学为我们朗读这一篇文章。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合作探究
1、全文共有4段,每个小组合力译读一段,要注意:
①读懂文章写的内容;②你是怎么读懂的?
你用了什么方法?
(学生小组合作译读。
教师巡回参与。
)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成果吧!
(学生接龙翻译。
教师巧妙插话。
)
3、在大家的合作解读过程中,我们自己发现了很多方法,如查看法(查看注释、工具书)、换加法(换词、加字)、对照法(对照上下文进行推断)等等。
可见,文言文是不难学的。
现在,让我们充满自信,再读一遍课文。
(生齐读)
4、文言现象归纳
1、一词多义。
观:
昂首观之(看)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
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用)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为:
项为之强(因为)以丛草为从(当做)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其:
使其冲烟飞鸣(代词,代蚊子)常蹲其身(代词,代自己)
神游其中(代词,代想象中的山林)
而:
拔山倒树而来(连词,修饰作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2、省略句。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3、固定句式。
作……观:
当作……看
以……为:
把……当作……
……为所……:
表示被动,译为“……被……”
二、第二次合作探究
1、学生按小组合作探究。
(1)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哪些事情?
(2)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说说作者这种“物种之趣”是怎么样产生的?
(3)你还有什么问题?
2、文言文要反复诵读。
下面请女生齐读第1段,男生思考:
哪一个词语最能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女生齐读)
明确:
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词语。
不过我们从题目《幼时记趣》来看,文章主要还是写“趣”,写由观察“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3、怎么理解“物外之趣”?
明确: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
“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乐趣。
4、请男生齐读第2段,女生思考:
本段中具体写了哪一种“藐小微物”来表现“物外之趣”?
明确:
(男生齐读)从蚊子飞舞中找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还有“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
5、大家自由朗读3、4段,考虑一下,这两段主要写什么地方的乐趣。
(全班自由朗读)
明确:
“丛草之趣”。
神游山林:
“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鞭打哈蟆。
6、作者为什么会有“物外之趣”?
仔细观察,加上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三、合作·分享
扬州出版社要编辑《幼时记趣》现代版,你有无童年的趣事?
说来听听,要善于从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四、拓展练习
想象可以使我们发现美,并从中得到快乐。
其实,想象不但可以发现美,还可以创造美。
你们看见过树根吗?
树根有各种各样的形状,正是这不同的形状,给人们提供了想象的空间,而艺术家便借助想象把它们雕成一件件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件作品。
这些作品都是想象的结晶,也可以使人们产生丰富的联想。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幅作品取一个好听的名字,看谁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显示《凌寒俏立》、《仰天长嘨》、《图腾》等根雕的图片。
师生共同欣赏、取名、评议)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聪明的你,一定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我们放开眼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深入挖掘,大胆联想,驰骋想象,就能发现美,创造美,做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外大家可选读一段《闲情记趣》的文字,将自己童年的趣事用笔写下来,成为现代版《幼时记趣》。
附:
板书设计
幼时记趣
沈复
观蚊成鹤产生原因:
物外之趣神游山林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幼时记趣》教案之二
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李晨曦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2、通过诵读课文,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3、学习文章细致的观察,奇特的想象。
教材分析:
作为七年级上册的文言文,主要让学生积累部分文言词,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同时结合这篇文章的内容,学生能感受到作者的童真、童趣。
教学设想:
指导翻译: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的课程阶段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所以,本堂课教师要指导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
同时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讨论、想象:
研读课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扫除生字词读音障碍,正确句读课文。
2、扫除句义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苏联作家乌斯托夫斯基曾说:
“诗意地理解生活,理解我们周围的一切,这是童年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馈赠,谁要是在成年之后的漫长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一馈赠,那么,他就是诗人或作家”。
沈复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二、简介沈复及《浮生六记》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
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
清代散文家。
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
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散文,原书为六卷。
书中记叙了夫妻间平凡的家居生活和各地游览见闻,记叙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娱处和悲苦处两相对照,真切感人。
三、检查预习
指名注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凹凸(āotū)
沟壑(hè) 庞然大物(páng) 怡然称快(yí) 土砾(lì)
项为之强(jiāng) 癞蛤蟆(lài)
四、指导正确朗读
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1、范读2、跟读3、自读4、齐读
五、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1、强调翻译的注意点:
①根据内容,调整句序。
②联系前后文,补充相应内容,保持语句流畅,句意明确。
2、教师翻译一段作示范。
3、学生对照注释自行翻译。
4、指名翻译,讨论指正。
5、按组轮流翻译。
六、总结、巩固。
实词积累:
余:
我。
明察秋毫:
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明:
眼力。
察:
看清。
毫:
秋天鸟兽身上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其细小的东西
故:
所以
私:
私下里
拟:
比
强:
僵硬的意思
怡然称快:
高兴得连声叫好
庞然大物:
很大的东西
拔山倒树:
搬开土山,撞到大树,拔,移,搬开
虚词积累:
之:
物外之趣:
的。
心之所向:
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昂首观之:
代词,代蚊子。
项为之强:
代词,代“昂首观之”。
以:
徐喷以烟,用。
或:
连词,或者。
其:
使其冲烟飞鸣:
代词,蚊子。
常蹲其身:
代词,自己的
盖:
连词“原来是”
为:
项为之强:
因为
字同义不同的字:
观:
昂首观之(看) 察: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云鹤观(景象、景观) 必细察其纹理(观察)
神:
定神细视(精神、注意力)时:
余忆童稚时(时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力)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以:
徐喷以烟(经常)为:
项为之强(因为)
以丛草为林(介词,把)以丛草为林(当作)
之:
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
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成语:
明察秋毫庞然大物怡然自得
通假字:
项为之强“强”通“僵”
省略字:
“鞭数十”应是“鞭之数十”,省略宾语。
“使与台齐”应是“余使目与台齐”,省略主语、宾语。
省略句:
群鹤舞(于)空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
固定句式:
作……观:
当作……看以……为:
把……当作……
……为所……:
表示被动,译为“……被……”
七、作业设计:
1、识记文中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笔记本上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学习作者叙写的童年生活中的乐趣。
2、了解细致的观察、奇物的想象对写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指名说本文作者的有关文学常识;
2、指名解释相关字词
余稚明察秋毫纹理物外强
素帐唳怡然称快凹凸
以……为……邱壑神游浓拔山
“而”和“之”的用法
3、指名翻译相关语句。
二、学习分析课文内容,讨论:
1、齐读第1段,说说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幼时乐趣的来源是什么?
总述了“物外之趣”
①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