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3841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2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docx

教育研究方法考题重点

●教育科研的意义

●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

●教育科研的一般过程

●正确选定研究课题的意义

●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

●教育研究课题的来源

●选题的要求和方法、(标准)选题的策略

●课题论证的内容

●假设应具备的标准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

●开题报告的内容

●文献检索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文献的类别、检索方式

●概率抽样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抽样的原则

●问卷调查法的一般步骤

●问卷问题设计时应注意

●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

●问题答案的设计类型、问题的编排要求

●调查访问法的评价

●调查访问法的类型(结构式、非结构式)

●问卷法、访谈法的优缺点

●内外效度的含义

●内在效度的威胁因素、外在效度的威胁因素

●内外效度的关系

●教育实验分组设计的基本类型、特点、优缺点

●教育实验研究方案的设计

●行动研究的定义、特点

●行动研究的步骤、原则

●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教育实验研究报告、教育调查研究报告、教育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

●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基本要求

●教育学术论文的正文的基本要求

 

1简述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哪几个部分

答:

教育文献综述报告包含以下四个部分的内容:

(1)研究的问题。

(2)文献检索范围与方法。

(3)文献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4)参考文献。

2简述提高教育实验研究内在效度的方法(至少五个)

答:

内在效度是指实验者所操纵的实验变量对因变量所造成的影响的真正程度。

影响教育实验的内部效度的因素有八种:

4.列举问卷设计中封闭式题目的三种答案格式,并各设计一个完整的题目。

(1)是否式。

示例:

你是班主任吗?

A.是B.否

(2)单项选择式。

示例:

你最喜欢下列哪一类体育活动?

A.球类B.田径C.游泳D.体操E.武术F.其他

(3)多项选择式。

示例:

你比较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

(限选三项)

A.新闻类B.影视剧类C.体育类D.广告类E.谈话类F.歌舞类G.少儿类H.其他

(4)量表式(等级式)。

示例:

我觉得我在班里很重要。

A.非常符合B.比较符合C.不太符合D.非常不符合

(5)排序式。

示例:

请将下列行为依其对科学素质的重要程度由高到低排序,并把排序结果写在左边的括号内。

()能坚持观察活动。

()能将所学的科学知识用于生活实际。

()能动手进行科技制作。

()能识别迷信与伪科学的谬误。

()能从自己身边做起,参与科学知识的普及活动。

(6)表格式

5.列举教育研究资料定量分析中数据描述的三种量数并简要解释其含义。

(1)集中量数。

代表一组数据资料集中趋势的量数。

(2)差异量数。

代表一组数据资料离散趋势的量数。

(3)地位量数(相对位置量数)。

描述某数据在样本或总体中的位置的量数。

(4)相关系数。

描述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量数。

6、并简述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

假设表述的基本要求有:

假设必须说明两个以上变量间的期望关系;假设必须是可检验的;假设必须是陈述句,不能是疑问句。

7、教育研究为什么要遵守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

简述该原则的基本内容。

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学生、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人的一些行为、思维等方面,有些研究可能对他们的生活身心和权利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研究者应该遵循针对研究对象的伦理原则。

伦理原则基本内容:

①尊重被研究者和参与研究者的权利,如知情权、保密权等;②避免给被研究者和参与者不适当的压力和负担;③避免或消除不良后果。

8、教育观察研究实施的程序包括哪几个方面。

 首先,界定研究问题,明确观察目的及意义;其次,编制观察提纲,进入研究情景;再次,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最后,分析资料,得出研究资料

9、简述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

  课题论证是研究者本人对所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是对课题进一步具体化、明确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进行课题论证的目的在于阐述研究课题的价值及完成课题的可能性,以避免选题中的盲目性。

教育研究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包括:

10、简述教育实验内在效度与外在效度的含义,并举出两种影响实验效度的心理效应。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指自变量与因变量联系的真实程度,即研究的结果能被解释的程度。

它表明的是因变量的变化在多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对自变量的操纵。

外在效度涉及教育实验研究结果的概括化、一般化和应用范围问题,表明实验结果的可推广程度,研究结果是否被正确地应用到其他非实验情境、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外在效度可分为总体效度和生态效度。

例如,霍桑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等对教育实验的效度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11、试列举教育实验设计的三种类型,并写出相应的格式。

(一)单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1.基本模式:

O1XO2

2.特征:

(1)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无控制组;

(2)仅一次实验处理:

(3)有前测和后测,用前后测的差大干零来作为实验处理效应。

3.优点:

(1)因为有前测,可以在处理前提供有关选择被试的某些信息;

(2)通过前后测,可以提供每一被试在实验处理前后两次观测条件下行为变化的直接数据,能明显地验明实验处理的效果;(3)被试兼作控制组,便于估计被试个体态度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局限:

(1)由于没有控制组做比较,不能控制历史、成熟及统计回归.

(2)前测可能影响后测,产生实验误差。

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前后测相距时间如果很短,被试可能由于前测产生的练习效应,对后测内容敏感以及疲劳效应等而影响实验的结果;二是如果前后测相距时间过长,那么会出现保持与遗忘的个别差异问题,致使不易分辨出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反应变量,还是受无关变量干扰的结果。

(二)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刹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也称不等控制组设计。

1.基本模式:

O1XO2„„O3O4

2.特征:

第一,有两个组(实验组与控制组),一般在原有环境下自然教学班、年级或学校中进行,不是随机取样分组,因此控制组与实验组不等,但实验处理可随机指派。

由于不能以随机等组或配对方法去分配被试,只能试图去寻找与实验组相匹配的控制组,尽可能使组问平衡,两个组等价。

第二,都有前后测。

3.优点.由于有控制组,有前后测比较,因此可以控制成熟、历史、测验、工具、统计回归等因素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被试的选择偏差,从而提高了研究的内部效度。

4.局限

(1)不是随机取样分组,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可能会降低实验的内在效度,

(2)前后测的交互作用。

实验结果不能直接推论到无前测的情境中,对实验结果的解释要慎重。

要尽可能从同一总体中抽取样本,以避免被试差异所带来的实验误差。

(三)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随机分派控制组后测设计,也称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

1.基本模式:

RXO1RO2

2.特点:

随机化选择被试和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只有后测,没有前测。

3.优点:

能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与自变量的交互影响,内在效度较高,既具有前一设计的优点,又避免了练习效应的影响,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4.局限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四)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的格式及优缺点

也称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实验设计。

1.基本模式:

RO1XO2RO3O4

2.特点随机分组;仅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两组均进行前后测。

3.优点:

(1)由于利用随机分派方法分出两个等组,就可以控制选择、被试缺失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都有前后测,便于作对照比较。

4.局限:

可能产生前测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效果而影响外在效度。

一项名为“高中数学自学辅导实验”的研究,选择了某重点中学的高一(3)班为实验班,高一(6)班为控制班,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

在实验班采用学生自学后尝试自己解题、讨论释疑、教师点拨等教学方式,并规定教师一节课上的讲解和讲述不得超过10分钟;在控制班则采用教师讲授、学生练习巩固的方法。

实验周期为一个学年,根据实验前后两班数学测试成绩的差异比较,判断自学辅导有无效果。

(1)请写出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和格式。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3)该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局限性有哪些?

答案要点:

(1)该实验设计类型的名称是“非随机分派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其格式为:

O1   X   O2 或者 Y1   X   Y2

O3        O4       Y3        Y4

(2)该实验控制无关变量的主要措施是:

两班教材相同;教师水平相当;用前测成绩的比较来把握两班起始状态的差异。

(3)该实验设计的主要优点是:

不打乱原有的编班,容易操作;有控制组和前后测比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取样偏差,提高实验的内在效度。

主要的局限性在于:

选择现成的两个班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没有做等组处理,内在效度可能受到影响;实验仅以一所重点中学的两个班为研究对象,样本代表性不高,外在效度不高。

5、某乡镇中学有100名初一学生,他们先前所在小学均未开设英语。

现拟对其进行一项题为“多媒体教学对初一学生英语阅读成绩影响的研究”的真实验。

请问:

(1)最好选用哪种实验设计(写出其名称和格式)?

为什么?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

(3)这样设计有何优缺点?

参考答案:

(1)随机控制组后测实验设计

因为学生没有英语学习的基础,因而不需要进行前测,所以只需要进行后测,并且要求进行真实验,所以只能选择随机控制组实验设计。

(2)如何产生实验班和控制班。

简单随机抽样。

具体的方法是:

抽签和随机数目表。

先对学生按学号进行编码,然后采用随机抽签或随机数目表的方式,进行抽样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3)这种实验的优缺点有哪些?

优点:

能消除前测和后测、前测和自变量的影响,内在效度较高。

随机分组,实验组接受实验处理,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节省人力和物力

可控制历史,成熟,测验,统计回归等无关变量的影响。

缺点:

不能对被试的缺失加以控制。

对被试人数有一定要求,不少于30人。

0020

4、阅读下述材料,按要求作答。

小学三年级语文老师李华执教的两个班,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在日常教学中,李老师发现,这些孩子大多握笔姿势不正确、不善与人交流、知识面窄。

为了进一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及其原因,李老师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并就相关问题询问了本年级其他科任教师。

结果显示:

与本市居民子女相比,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上存在一定差距,其中英语学习差距最大,语文学习次之,数学学习差别不大。

为了探索提高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语文学习成绩的有效策略,李老师打算在这两个班进行以“扩展课外阅读”为自变量的实验研究。

但是,学校科研顾问认为采取行动研究方式更为适当。

李老师陷入困惑,不能确定采用何种方式展开研究。

(1)案例中李老师在发现和确定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2)针对李老师的困惑,请为她选择一种研究方式,并从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主体三个方面阐述作出这种选择的理由。

【答案要点】

(1)观察法和访谈法。

(2)选择之一:

教育行动研究

理由如下:

①在研究目的方面,教育实验研究侧重于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的探究,对理论研究更为适合;而对于李老师要探索新的教学策略这一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目的来说,以改进实践为基本取向的教育行动研究更为适合。

②在研究过程方面,教育实验要求严格的变量控制,难度较高;而教育行动研究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无需严格的变量控制,对李老师而言,相对简便易行。

③在研究主体方面,教育实验中研究者与行动者的角色通常是分离的,而教育行动研究更强调行动者成   为研究者,这对李老师的专业发展更有好处。

2012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统计计算题示例

四、实践题(11分)

某小学对学生的成绩记录分三部分组成,即平时练习成绩Xl、期中检测成绩X2、期末考试成绩X3。

假设这三部分成绩一律采用百分制考评,同时三部分成绩的权重分别是0.20,

0.40和0.40。

若一位学生的平时作业成绩为Xi=80分,期中测验成绩为X2-9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X3-100分,那么该学生的综合考评成绩是多少?

四、实践题(11分)

用加权平均数公式进行计算:

1.请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9,3,7,5,6,8,7,5,8,9,4,6,5,6,8,7,4,10。

解:

根据平均数和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得

2.请计算下列数据的中位数和标准差。

11,11,11,15,14,13,13,9,17,

10,10,10,12,12,12,8,8,9。

解:

根据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先对数据进行从小到大排序:

8,8,9,9,10,10,10,11,11,11,

12,12,12,13,13,14,15,17。

Md=(11+11)/2=11

根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得

3、为研究幼儿体质对智力有无影响,对10名幼儿进行体质和智力测定,试计算幼儿体质和智力的相关系数。

表七10名幼儿体质和智力测定成绩表

编号

体质分

智力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88

56

78

69

84

91

99

75

62

79

91

76

84

68

79

125

109

113

94

131

计算积差相关系数

计算得:

r=0.47

 

4、下表是平时两次考试的成绩分数,假设其分布为正态,分别用积差相关方法和等级相关方法计算相关系数。

 

被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A

86

58

79

64

91

48

55

82

32

75

B

83

52

89

78

85

68

47

76

25

56

解:

(1)用积差相关方法解答如下:

 

被试

A

X

B

Y

2

X

2

Y

XY

1

86

83

7396

6889

7138

2

58

52

3364

2704

3016

3

79

89

6241

7921

7031

4

64

78

4096

6084

4992

5

91

85

8281

7225

7735

6

48

68

2304

4624

3264

7

55

47

3025

2209

2585

8

82

76

6724

5776

6232

9

32

25

1024

625

800

10

670

56

5625

3136

4200

670

659

48080

47193

46993

将表中的值代入公式,得:

∑XY-∑X∑Y

r=N

22

2(∑X)2(∑Y)

XY

NN

46993-670⨯659

=10

22

(48080-670)(47193-659)

1010

 

2840

=

3190⨯3765

=0.819

(2)用等级相关方法解答如下:

被试

AX

BY

Rx

Ry

D=Rx-Ry

2

D

86

83

2

3

-1

58

52

7

8

-1

79

89

4

1

3

64

78

6

4

2

91

85

1

2

-1

48

68

9

6

55

47

8

9

-1

82

76

3

5

-2

32

25

10

10

40

10

75

56

5

7

-2

34

 

2

根据表中的计算,已知N=10,∑D

=34

将N,D2

代入公式得:

6D2

634

rR=1—N(N21)=1-10(1001)=0.79

因为该组数据N=1030,选用等级相关方法计算更恰当。

答:

用积差相关计算相关系数r=0.819;

用等级相关计算相关系数rR=0.79

就这份资料用等级相关法更优。

 

 

5下列两变量为非正态,选用恰当的方法计算相关.

 

被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X

13

12

10

10

8

6

6

5

5

2

Y

14

11

11

11

7

7

5

4

4

4

解:

因为此数据N=10<30,变量X和Y为非正态分布,数据出现相同情况,应采用有相同等

级时计算等级相关的方法.

2

被试XYRxRYD=Rx-RYD

 

 

从表中数据可知,X有2个数据相同,等级为3.5;2个数据相同,等级为6.5;2个数据相同,等级为8.5。

Y有3个数据相同,等级为3;2个数据相同,等级5.5;3个数据相同,等级为9。

=4.5

∑D2

=45,N=10,因此,

 

2(22-1)

CX=12

2(22-1)

+

12

2(22-1)3

+=

122

∑CY=+=

 

∑X2=

N3-N

12

—∑CX=

103-10

-

12

3

=81

2

 

3

∑2=N-N-∑Y2∑

103-109

=-=78

CY

12

122

 

Γ=∑X+∑Y-∑D=81+78-4.5

222

2∑X2⋅∑Y2

2⨯6318

=0.972

 

答:

本题相关系数为0.972。

标准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测验成绩与平均分数之间的距离。

和S分别表示常模团体在该测验上的平均分数和标准差;那么,分数列

中任一个原始分数

所对应的标准分数用符号

表示,其计算公式如下:

   Z=

        (

=

    S=

 

 6、 对某校高二学生进行期中学习质量检测,语文、数学和英语成绩的平均数分别是80分、70分和85分,这三种成绩的标准差分别是10分、15分和12分。

甲学生的三科成绩分别是85分、82分和90分,问:

甲生这三科成绩哪一科最好?

乙生三科的成绩为分别为82分、85分和90分,甲生与乙哪位同学成绩好?

  为回答这一问题,必须用标准分数来比较。

根据公式,甲生的标准化分数为:

 Z=

 

    

  可见,

,故可认为该生的数学成绩相对最好,其次为语文,再次是英语。

同理,乙生的成绩分别为0.2,1,0.42.

总分:

Z甲=0.5+0.8+0.2=1.72;

Z乙=0.2+1.0+0.42=1.62

故乙生成绩更好些。

7.某校高中二年级有学生800人,其数学成绩符合正态分布,把学生数学成绩定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问各等级内应有多少学生。

解:

所有学生的Z分数基本上都处在Z=-3至Z=3之间,六个标准差的距离分成相等的几份,然后求出各段Z值间的面积,再乘以总人数,即为各等级评定人数。

   将Z=-3至Z=3分成四等份,每等份Z值为15,即:

   查正态分布表可知,Z=3的面积比例P为4987%,Z=1.5的面积比例为4332%,则优等人数面积比例为:

4987%-4332%=6.55%,那么,优等人数为800×6.55%=524人,即该年级数学成绩优等生约有52人。

   查正态分布表得知Z=1.5的面积比为4332%,则成绩良等者约有800×4332%≈347人。

由于属正态分布,成绩属中等者与成绩良等者相同也约有347人,成绩属差等者与成绩优等者相同,也约有52人。

   8、   某校年度考核评优时,学校三位领导对全校40名教师按A、B、C三个等级进行了评定,结果为:

  现要从教学实绩一样的甲、乙、丙三位教师中评出两位优秀,三位领导的评价结果为:

试问,应选评哪两位?

解:

由于不同评价者评的等级不同,要选评哪两位,这类问题就需要把等级数量化。

即把评定的等级转换为标准分数Z。

   首先,计算各等的比率。

即用各等人数除以总人数,并将此数值看作该等级在正态曲线下所占的面积值。

其次,计算该等1/2面积和该等以下各等级面积之和,即将某等的比率除以2,再加上该数值以下各等级的数值。

再次,求该等级1/2面积分界线至Z=0的面积。

即用该等12以下的面积和与05之差,大于05的,就减去0.5;小于05的,就用0.5减去该数。

第四,查表求Z值。

即以该等1/2至Z=0的面积作P值,查表得Z分数。

若该等级1/2面积分界线至Z=0的值大于0.5的,Z值为正,小于0.5的,Z值为负。

最后,计算等级分数。

即用不同评价者所评的等级所对应的值相加并求其平均数,则为各评价对象的等级分数。

那么,甲、乙、丙三位教师的等级数量化分数分别为:

甲教师:

[(-136)+0.71+(-0.45)]÷3=-0.367

乙教师:

[(-019)+(-1.44)+0.75]÷3=-0.293

丙教师:

[098+(-0.42)+(-1.65)]÷3=-0.545从等级数量化分数比较,-0293>-0367>-0545,所以,学校评优应评乙、甲两位教师。

9、试检验下表中4-5岁和5-6岁两组幼儿量词测定平均成绩的差异是否显著。

表三某幼儿园4-5岁和5-6岁两组幼儿量词测定成绩差异比较表

人数

平均成绩

标准差

差异显著性

4-5岁幼儿

60

20.78

7.63

Z=7.62**>2.58=Z0.01

P<0.01

5-6岁幼儿

50

33.72

9.79

1、Ho:

两组幼儿的总体量词成绩无差异;H1:

两组幼儿的总体量词成绩有差异;

用独立大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2、计算Z值,公式

3、采用双侧检验

4、∵Z=7.62>2.58=Z0.01,∴P<0.01,拒绝Ho,

结论:

两组幼儿的总体量词成绩有显著差异。

8、试检验某小学一年级和某幼儿园大班学生文明礼貌行为表现的平均成绩是否有差异。

表五某小学一年级和幼儿园大班学生文明礼貌行为测定成绩比较表

学生

人数

平均成绩

标准差

差异显著性

一年级

19

22.30

4.47

t0.05(32)=2.037<t=2.316*<2.738=t0.01(32),

大班

15

18.53

5.05

0.05<P<0.01

分析:

用独立小样本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

方差齐性检验,F检验:

1、Ho:

方差相等,H1:

方差不相等;

2、F公式

3、统计决断:

F=1.30(ns)<2.29=F(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演讲主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