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3674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 第八课 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第8课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语文选修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检测第八课杨振宁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第8课Word版含答案

第八课 杨振宁:

合璧中西科学文化的骄子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底蕴(yùn) 胆略(lüè) 负笈(jí)光明磊落(lěi)

B.纨袴(wán)造诣(yì) 散射(sàn)艰难竭蹶(jué)

C.契机(qì)不啻(chì) 精髓(suǐ)一语中的(dí)

D.隽永(juàn)跻身(jī) 迸射(bèn)真知灼见(zhuó)

解析:

 B项,“散”应读“sǎn”;C项,“的”应读“dì”;D项,“迸”应读“bènɡ”。

答案:

 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合璧 涵养 颁奖 名列前矛

B.繁琐 秘诀 夯实 举一反三

C.麾下 辩论 栋粱 因材施教

D.窘相 安祥 贪婪 按步就班

解析:

 A项,“矛”应写为“茅”;C项,“粱”应写为“梁”;D项,“祥”应写为“详”,“步”应写为“部”。

答案:

 B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他的朋友开玩笑说,这恐怕是________物理学的幸运。

但转过来说,这个抉择又________不是理论物理学的大幸?

②今天,站在这里告诉你们这些事实,我沉重地体会到一个事实,就是我在________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的文化的共同产物。

③通过泰勒的指导和________,杨振宁学到了更多的群论知识及它们在物理学上的应用。

A.试验 何曾 不只 治学

B.试验 何尝 不止 自学

C.实验 何曾 不只 治学

D.实验 何尝 不止 自学

解析:

 “实验”指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际验证。

“试验”指对某事物的结果、性能进行试探观察。

据语境当选“实验”。

“何尝”“何曾”都是副词,两者都用于反问句中,表反问语气。

“何曾”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发生,“何尝”用反问语气表示未曾或并非。

根据语境,应选“何尝”。

“不止”,①指继续不停;②指超出某个数目范围。

“不只”有“不但”之意,常和“还”搭配使用。

根据语境,应选“不止”。

“治学”指研究学问。

“自学”指不是在校从师受业,主要靠自己独立学习。

根据语境,应选“自学”。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国庆期间上映的电影《建国大业》和《风声》,票房都超过了3亿,其他同类型的国庆献礼片只能望其项背了。

B.近年来中国GDP增长的相当大的部分来自于外国资本的投资和外贸出口,这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外国资本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可见人们担心外国资本控制中国经济的顾虑也并非杞人忧天。

C.面对即将喷薄而出的中国3G市场,各通信设备厂商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出令人眼花缭乱的招数,期待在未来中国3G设备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和更大的市场份额。

D.国庆阅兵仪式展示了中国自主研究的先进的信息设备,国外媒体包括华人报纸纷纷报道,无不为之侧目,赞叹中国人的创新能力。

解析:

 A项“望其项背”: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

这个成语必须用于否定句式,在该句中使用不恰当。

C项“喷薄而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与语境不符。

D项“为之侧目”形容畏惧而又愤恨,不符合语境。

答案:

 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剧情粗糙,台词可笑,并没有影响《赤壁》获得超高的票房收入,这多半要归功于三国故事的深入人心及古典文学名著在观众心中占有的很重分量。

B.随着中国区总裁李开复的突然离职,可能导致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谷歌中国业务再次受到其主要竞争对手——XX——的打压。

C.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后,京津两地居民上午11时前交寄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搭乘京津城际列车,当天下午6时前就能送到收件人手上。

D.听说博士村官潘汪聪要给大家讲农技课,大家兴致很高,还没到时间,村委会会议室就挤满了很多村民来听课,场面好不热闹。

解析:

 B项缺主语,去掉“随着”。

C项主谓搭配不当。

在“交寄”后加“的”,使主语变成“中国邮政文件类快递件”。

D项表意不明和语序不当,“还没到时间”改为“还没到上课时间”,“村民来听课”改为“来听课的村民”。

答案:

 A

一、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家学渊源

1922年10月1日,杨振宁诞生于安徽合肥,他是家里5个孩子中的老大。

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国破民贫,百姓颠沛流离。

幸运的是,杨振宁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学养,使他得以健康成长。

杨振宁的父亲杨克纯(字武之),早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在扬振宁10个月大的时候,他考取省官费负笈(jí)①美国,历时5年,获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于1928年归国。

归国后,先后执教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学校。

杨武之先生是一个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感情的人。

他的一生,就是不畏艰苦、努力读书、正直做人的一生。

他9岁丧母,12岁丧父,寄于亲戚篱下,阅尽人间冷暖,从而发奋读书,坚持不与纨袴(wánkù)子弟和不求上进者为伍。

他常以此告诫和教育他的孩子。

他还经常给孩子们讲中国历史,讲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让孩子们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他本人颇具中国古典文学造诣,也常让孩子们诵读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名曲,令他们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中国大地发生战乱而孩子们无法坚持到学校学习的情况下,他会亲任家庭教师,从一切可能之处借阅画报书籍,督促孩子们读书学习。

家里的客厅时常挂着一块黑板,那是父亲和孩子们讨论难题、传授知识的工具。

作为一个大学教授,他主张凡教育者,首要处就是要知人,认识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克制短处,才有成大器的可能;他还主张教师除了教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应教学生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品德和道德修养。

毫无疑问,他的这些教育思想将首先对自己的儿女实施。

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个意志坚强、贤惠、克勤克俭的妇女,为了一家7口人的冷暖温饱,她日夜操劳,凡事亲力亲为,把一个家安排得井井有条。

她也颇有见识,反复嘱咐儿女奋斗万万不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

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杨振宁从小就成为聪颖好学、品行端正、奋发向上、兴趣广泛的孩子。

尽管由于父亲工作的变换、战乱的影响,杨振宁的中小学转换了好几所学校,但他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小时候的杨振宁就有远大志向。

有一次,父亲给他讲历史、数学、诺贝尔奖,他认真地对爸爸说:

“我长大了也要争取得诺贝尔奖。

”父亲慈祥地笑了,“好好学吧!

”父亲欣喜地看到孩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智慧超群,见识过人,热情而有毅力,他从心底里盼望儿子能成为一块好料,一个有出息的人!

中学时代,杨振宁的数学学得非常好。

父亲是研究数论②和群论③的数学家,他便从父亲那里接触了群论初阶。

他常常被父亲书架上一本群论书中美丽的插图所迷住,引发了许多遐想。

这一切对他日后醉心于物理世界对称性的研究,不能说没有一种潜在的启蒙作用。

1937年,抗战爆发。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合并办学,称为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这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科学教育中心。

清华大学南迁,在清华大学任教的父亲也随校南迁。

杨振宁跟随父母辗转跋涉,先回合肥3个月,然后又取道汉口、广州、香港、越南的海防和河内、云南的河口,最后到达昆明。

在父亲的鼓励下,只读过高中二年级课程的杨振宁,以同等学力参加了大学统一招生考试。

在全国两万名考生中,他以榜上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注】 ①负笈:

指游学在外。

笈,书箱。

②数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整数性质以及和它有关的规律。

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属于数论的范畴。

③研究群的性质的理论称为群论,它是抽象代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指的是只具有一个运算的抽象代数结构。

6.为什么说从出身来看杨振宁是幸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因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政治黑暗,军阀混战,国破民贫,百姓颠沛流离,而杨振宁出身于一个以读书立业为价值取向的书香门第,良好的家庭学养,使他得以健康成长。

7.杨振宁的父母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们对杨振宁的成长和发展各有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先生是一位留美数学博士,大学教授。

他是一个学养深厚、为人光明磊落、有深厚民族感情的人。

他对杨振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①经常告诫和教育孩子发奋读书,不与纨袴子弟和不求上进者为伍;②经常给孩子们讲述中国历史知识及重要历史人物,让孩子们了解自己的祖国;③凭着自身的古典文学造诣,引导孩子们诵读优秀的中国古典诗词名曲,接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④在国家发生战乱而孩子们无法坚持到校学习的情况下,他亲任家庭教师,借阅画报书籍,督促孩子们读书学习;⑤有着先进的教育思想,并首先运用这些思想教育自己的儿女;⑥研究数论群论,尤其是群论研究,引起杨振宁的兴趣和遐想,对他日后醉心于物理世界对称性的研究具有潜在的启蒙作用。

杨振宁的母亲是一位坚强贤惠、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的妇女,并且也颇有见识。

她对杨振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反复嘱咐儿女奋斗万万不可以升官发财为目的。

8.杨振宁的父亲有着怎样的教育思想?

请联系现实,谈谈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发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的教育思想是:

凡教育者,首要处就是要知人,认识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克制短处,才有成大器的可能;教师除了教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也应教学生思想方法、学习方法、品德和道德修养。

这种教育思想直至今天仍有其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启发我们:

①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尊重其个性,扬长避短,因材施教;②教师教学中必须注意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要目中有人(学生),而不应目中无人,唱独角戏,搞满堂灌;③要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博专结合;④教学中除了研究教法,还要研究学法,加强学法指导,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⑤一个合格的教师,除了承担授业,即教授学生学业任务之外,还承担着传道和解惑任务,即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任务。

(只要意思对即可)

9.良好的家庭学养对幼年的杨振宁产生了哪些有益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和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杨振宁从小就成为聪颖好学、品行端正、奋发向上、兴趣广泛的孩子。

尽管时局变乱、环境复杂,但他一直是学校里的佼佼者。

小时候的杨振宁就有着争获诺贝尔奖的远大志向,有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智慧超群、见识过人、热情而有毅力。

10.从选文可以看出,杨振宁之所以能取得辉煌的成就,除了深厚的家庭渊源外,还有什么有利的外部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南迁昆明联合办学,成立西南联合大学。

只读过高中二年级、随父亲南迁昆明的杨振宁在父亲的鼓励下,以同等学力参加了大学统一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西南联大,这一高手云集、名教授荟萃的全国高等学府和最大的科学教育中心,无疑为杨振宁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外部条件。

二、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回顾与前瞻(节选)

□杨振宁

如果你去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献的话,你就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奇谈怪论,都是因为受到了自卑感的影响。

一种奇谈怪论叫作种族退化论。

另外一个奇谈怪论叫作取消汉字汉语论,认为中国人所以不能做近代科学的原因是汉字汉语。

在19世纪的最后10年,发生了几个惨痛的事件:

一个是甲午战争,一个是八国联军进北京。

那时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险,有亡国灭种的危险,可以说这些惨痛的经验最终使中国觉醒了。

所以从1900年开始,中国才开始正式地、渐渐大规模地引进西方的科技。

其中有三件事可以认为有划时代的影响:

一是1898年成立了京师大学堂,就是北京大学的前身,这是在中国第一次设立了一个大学,所教的东西比较全面,包括了现代的科学;二是1905年清朝最后废除科举,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年轻人不能向视野广阔的方向发展他们的才能;三是1896年到1898年间,清朝开始派学生到日本去留学,到欧洲、到美国去留学稍微晚一点。

可是这个门一开以后,立刻就开得很大,跟1872年那一次不一样。

到1907年,据现在研究统计,当时去日本的留学生有1万人。

这些留学生,他们在国内没有接触近代科技,他们到国外上学的时候,也顾不上修硕士和博士的学位,只是念了学士的学位就回来,他们回来以后很多人做了教师。

他们是真正把近代的科技大规模引进中国的第一代人。

由他们训练出来的第二代学生在国内就可以接触到一些近代的科技知识,这些人出国以后就有很多人读了博士学位。

我们可以说两代人从1900年开始就把先进的近代科技知识介绍到中国来了。

不过到了1950年,20世纪中叶,我们可以说中国已经引进了一些科技,可是科技在中国还不能认为已本土化。

为什么呢?

因为受到训练的科技人才虽然有,可是数目还是太少。

引进的科技的方向虽然有,可是不够广,而且没有工业基础支持尖端的试验工作。

同时,1900年到1950年,这50年之间中国社会有种种的动荡,这些动荡使需要稳定环境的科技研究不能蓬勃发展。

可以说1900年至1950年这50年之间,中国开始引进了近代的科技,可是还没有达到科技本土化这个目标。

从1950年到今天这40年时间,新中国通过人才的训练,通过科研机构的建立,通过工业的发展,可以讲近代的科技在中国本土化了。

如果你需要证明的话,我们可以了解一下中国在近代科技方面近年有了哪些惊人的发展。

反应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近代科技,是美国在1942年第一个建造的,这个反应堆是费米教授主持的。

费米教授当时参加了美国战时的工作,后来他在芝加哥大学当教授,是我的导师。

中国在1956年建了第一个反应堆,是通过前苏联的帮助设立的。

原子弹是美国第一个炸出来的,那是在1945年,中国是在1964年。

氢弹在美国是1952年,从原子弹到氢弹共花了7年时间;中国氢弹是1967年,从原子弹到氢弹只花了两年零八个月时间;中国制造氢弹的窍门是两个人想出来的:

一位叫邓稼先,一位叫于敏。

中国只花了两年零八个月解决了无数的技术问题,而且想出来这个窍门,当时大大引起震惊,因为法国还没有做出来,法国前后用了8年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中国卫星上天是1970年,这又是一个震惊世界的科技成就,中国的半导体元件、集成电路,每一个做出来都使得世界的科技界震惊。

11.作者认为中国近代敞开国门,向西方学习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原因有两个:

一个是鸦片战争时期英国武力的胁迫;一个是甲午战争、八国联军进北京等一系列事件使中国人感觉到了耻辱,感觉到了奋起直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这两点可以说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的转折点,对后来中国科技的发展影响深远。

12.请简要概述近代科学进入中国的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896年开始,清朝政府派出的留学生,及这些留学生回国后培养出的学生,他们两代人从1900年开始把先进的近代科技知识介绍到中国。

(2)从1900年到1950年,中国已经引进了一些科学技术。

(3)从1950年至今天,近代的科技在中国实现了本土化。

13.1900年,中国开始正式引进西方的科技,其代表性的事件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898年成立京师大学堂;

(2)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3)1895年始,清朝政府开始派出留学生。

14.作者在阐述“近代科技在中国本土化”时,是用了什么方法来证明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举了反应堆、卫星上天、半导体元件、集成电路等科技为例子来证明。

且在举反应堆例子时,通过美国、中国、法国等国家研制原子弹、氢弹的时间对比来说明中国科技发展的惊人。

15.阅读下面这条消息,概括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的3个特点。

新华网消息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首都阅兵展示了56个方(梯)队,其中徒步方队14个,装备方队30个,空中梯队12个。

与1999年国庆首都阅兵相比,减少了徒步方队,增加了装备方队;减少了陆军方队,增加了海军、空军、第二炮兵等军兵种方队;减少了参阅兵力总体规模,增加了高技术和特种兵方队。

阅兵展示的52型主要装备,全部是国产装备,大部分是首次参阅,其中包括预警机、新一代战车、新型雷达、无人机和卫星通信等先进的信息化装备。

受阅部队均来自战功卓著的英雄部队和在完成抗震救灾、反恐维稳、国际维和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表现出色的英模集体。

受阅部队的主体是“80后”“90后”新一代官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阅兵展示56个方(梯)队,减少参阅总体规模,增加高技术和特种兵;②阅兵展示的52型装备均属国产;③受阅部队均来自英雄部队和英模集体;④受阅部队的主体是“80后”、“90后”。

16.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中学生要多看课外书。

”杨振宁说,自己在上中学时,最喜欢看的一本杂志是《中学生》月刊。

他至今还记得,有一期杂志上面有一个小游戏,教大家将标有1到15个数字的小方块,进行移动和组合。

“其实这个游戏就是灌输的排列和组合的概念,这是数学最基础的概念,它与我以后的研究方向很有关系。

”杨振宁说,因为这些杂志,他中学时代就受了科学的影响,很早就将一些科学的观念吸收进去。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叫《神秘的宇宙》。

”杨振宁说,当时看了这本书非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