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3442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docx

高考文综历史复习测试题分课名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必修一专题一: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9小题,共0分)

1.(2017年9月佛山市禅城区调研12题)《汉书·地理志》载: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A.郡县制B.分封制C.王位世袭制D.行省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2.(2017年1月三明市期末1题)《左传》记载: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王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的信息包括

①分封制②宗法制

③世袭制④等级制

A.①②B.②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C

【点拨】

【结束】

3.(2017年9月江西六校联考1题)为避免出现“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的混乱情形,周朝开始确立(  )

 A.禅让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王位世袭制

【答案】B

【点拨】材料反映的是废嫡立庶,导致子弟争相代立,解决这种问题的措施就是嫡长子继承制,选择B项。

【结束】

4.(2017年9月安徽六校联考2题)“中国人总是作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对于辈分、男女性别和身分的区别很是敏感,从古代起,女儿都是嫁到别家去,儿子则将媳妇娶进自己家里。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体现了宗法制等级森严及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特点

B.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C.宗法制的形成有利于宗族的团结及内部的稳定

D.体现了大宗和小宗的关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描述了中国古代以血缘关系为特点的宗法制度,材料中“为他家庭中忠诚的成员生活着,非常关心亲族关系”表明起到了维护家庭内部稳定的特点。

ABD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结束】

5.(2017年10月大同市调研2题)“中国”一词在出土文物中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

“余其宅兹中或(国),自兹(音

,治理)□民。

”意思是建都于天下的中心,从这里统治人民。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青铜器“何尊”是由官府督造的B.铭文表明西周开始出现国家

C.铭文说明西周时盛行郡县制D.“中国”一词西周和现在意思一致

【答案】A

【点拨】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最早见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和所学史实西周手工业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即手工业性质是官营,故此题应该选择A。

【结束】

6.(2017年1月济宁质检1题)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

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B

【点拨】

【结束】

7.(2017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2题)广东省新会县城隍庙的庙门上镌刻着一副楹联:

女无不爱,媳无不憎,劝天下家婆,减三分爱女之心而爱媳;妻何以顺?

亲何以逆?

愿世上人子,将一点顺妻之意以顺亲。

这副楹联实质上说明了()

A.忠恕孝悌是巩固家庭和睦的前提B.宗法观念是维护家庭和睦的基础[

C.血缘关系是维系家庭和睦的纽带D.维护家庭和睦是重大的社会责任

【答案】D

【点拨】

【结束】

8.(2017年11月河北省质检1题)夏曾佑认为:

“中国之有周人,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之有希腊。

”他这样说的依据可能是

A.周和希腊政治制度相同B.周和希腊分别奠定了中西文化的基础

C.东、西方文化同时形成D.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点拨】考查西周对后世的影响。

古代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而周代则是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ACD说法错误。

【结束】

9.(2017年11月临沂市期中1题)《孝经》上说: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

”这体现出中国人看待自己身体的出发点是

A.孝亲顺长B.天人合一C.三纲五常D.宗法观念

【答案】A

【点拨】

【结束】

10.(2017年1月绍兴市期末1题)《荀子·儒效篇》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这反映在周朝政治中

A.周天子对地方进行垂直统治B.主要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周公开创了分封制D.先后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王

【答案】B

【点拨】考查西周分封制。

西周分封的有王国和侯国,在地方有相当的独立。

姬姓是西周王室的姓氏,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分封对象主要是与周王有血缘关系的王室子弟,选择B项。

【结束】

11.(2017年10月吉安市三校联考1题)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嫡妻的地位日渐下降B、家庭成员关系已经平等

C、家父长权力益趋巩固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家庭内部的权力从材料看有两种,一是宗法礼制,一是家父长权,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长子拥有财产继承权,可以得出宗法礼制具有控制权,而后庶子及非婚子参与财产继承权,说明宗法礼制权力下降,而家父长权巩固。

【结束】

12.(2017年11月金温衢六校期中1题)2017年10月14日,第三届中国江山毛氏文化旅游节开幕。

毛泽东主席嫡孙毛新宇第四次亲临“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江山。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发来贺词“两岸轻舟过万重”,预祝活动圆满成功。

毛氏文化已将浙江江山与湖南韶山、江西吉水、浙江宁波、台湾、美国等地毛氏宗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胡适先生曾为江山毛氏祖宅题字(如图)。

近年来,像毛氏这样的认祖归宗现象数不胜数。

这种现象最早渊源于

A.西周B.春秋

C.秦朝D.汉朝

【答案】A

【点拨】

【结束】

13.(2017年10月潮汕两市期中联考12题)有人将“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列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

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不属于分封制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稹为雍亲王

【答案】D

【点拨】

【结束】

14.(2017年12月保定调研24题)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

古人重视修订家谱的原因不包括

A.为了彰显家族的声誉B.为了凝聚亲族

C.为了给历史研究者提供历史史料D.为了教化子孙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由此可以凝聚亲族,彰显家族声誉,“以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可以教化子孙。

修家谱的目的是强调血缘关系为中心,而不是为了历史研究者提供史料。

【结束】

15.(2017年2月江苏百校联考1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

”从上述中国人重视姓氏这一现象中可以看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名利色彩鲜明D.聚族而居根深蒂固

【答案】B

【点拨】姓氏和血脉、家族相联在一起,中国人将姓置个人名字之前反映出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结束】

16.(2017年12月浙江五校联考1题)历史学家黄仁宇说:

“(周朝)800年的统治中,影响之深远,常使历史学家难于区分,究竟某些特色是周朝的还是中国人的性格?

”产生这一疑惑的原因是()

①宗法观念成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形成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②宗法制使中国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长期受到压制

③分封制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被取消,但其影响贯穿中国古代

④分封制有利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A.①③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西周时期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体现了亲情关系,也产生了压制平等权利的消极影响。

在宗法关系下,形成了体现政权分配的分封制,但是随着血缘关系纽带的疏远,分封制被废除。

【结束】

17.(2017年12月南京四校联考1题)2017年3月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馆,“司母戊鼎”的标牌被改为“后母戊鼎”。

“司母戊鼎”的命名是郭沫若先生所为,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

祭祀祖先的传统起源于()

A.分封制B.宗法制度

C.集权制度D.礼乐制度

【答案】B

【点拨】

【结束】

18.(2017年9月济宁市月考2题)祭祀祖先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民间风俗。

江西乐安流坑村是江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族组织,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祠堂祭祀习俗和历史文化遗迹。

追根溯源,上述现象与下列哪种制度中有密切关系()

 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

【答案】C

【点拨】

【结束】

19.《吕氏春秋•宰分览•慎势》言:

“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

疑生争,争生乱。

”这表明宗法制的目的是

A.维护宗族内部的稳定与团结B.保证各级贵族的特权

C.消除诸子矛盾D.实现长治久安

【答案】A

【点拨】

【结束】

20.(2017年10月安溪一中统练2题)与宗法制行用于贵族社会相对应,普通民众仅有名而无姓氏。

春秋以前,史料中提到“百姓”,通常是指()

A.贵族B.平民C.官僚D.诸侯

【答案】A

【点拨】

【结束】

21.(2017年12月台州调研12题)至唐为止,法律规定嫡子才拥有财产继承权。

至宋代,庶子也可参与财产分配。

到了明清时期,非婚生子也拥有程度不一的财产继承权。

从家庭内部权力关系来说,上述变化反映出的趋势是

A.家父长权利益趋巩固    B.家庭成员关系趋于平等C

.嫡妻的地位日渐上升    D.传统家庭观念逐渐解体

【答案】A

【点拨】由题干中可以看出,财产权的继承范围由嫡子逐渐扩大至庶子及非婚生子,反映出嫡妻在家庭中地位(影响力)的下降,相对而言也就是家父长权力的成长。

B只有嫡子、庶子及非婚生子的关系趋于平等,而非所有的家庭成员(包括父、妻、姊妹等)关系平等,故不选。

【结束】

22.(2017年11月山东冠县诊断1题)《吕氏春秋》记载:

“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

”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C.任人唯才的要求D.兄终弟及的传统

【答案】B

【点拨】

【结束】

23.(2017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3题)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答案】A

【点拨】

【结束】

24.(2017年12月许昌市四校联考24题)《左传•桓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师服说:

“吾闻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少,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该记载反映了()

①王位可以继承②分封等级秩序

③宗法制的最大特点④西周在宗法制基础上完善分封制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点拨】考察分封制。

从材料信息不能看出王位可以继承这个信息,排除带①的选项;也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排除带③的选项;从“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可以看出该记载强调的是分封等级秩序,故正确答案为B。

【结束】

25.(2017年10月莱芜一中测试2题)历史学家指出:

西周王朝显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

造成“分散性、松散性”的原因是()

A.贵族拥有土地所有权B.分散的自然经济

C.贵族拥有世袭特权D.王室日益衰微

【答案】C

【点拨】

【结束】

26.(2017年11月蚌埠市期中13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中国人的姓总是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前,而不像西方那样,位于个人的名字之后,中国人重视姓氏的现象主要反映出

A.男尊女卑思想严重B.家族宗法观念浓厚

C.个人观念的淡漠D.专制王权的强大

【答案】B

【点拨】

【结束】

27.(2017年9月厦门双十中学月考3题)《左传·定公四年》载子鱼之语曰:

“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这反映了周初实施分封的主要依据是()

A.是否出身王室B.是否出身先代贵族

C.是否对周王室效忠D.是否立有军功

【答案】C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周天子分封制中分封对象:

王族子弟、功臣、先代贵族,结合题意,ABD三项说法都不完整,C项“是否对周王室效忠”是分封的主要依据。

【结束】

28.(2017年11月山东冠县诊断2题)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

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

【答案】A

【点拨】

【结束】

29.(2017年10月厦门外国语学校检测2题)史学家吕思勉的《中国制度史》在论述“国体”时,把中国历史划分为三个时代:

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

其中构成“封建时代”的主要制度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B.皇帝制度和中央集权

C.三公九卿制D.三省六部制

【答案】A

【点拨】考查分封制知识点。

“封建”是指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制,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分别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结束】

30.(2017年12月衡阳市六校联考1题)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其主要原因是

A.宗法传统的影响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D.儒家思想的流传

【答案】A

【点拨】本题属于简单题,较容易选出主要原因是宗法制的影响,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调整家族内部关系,维护家长、族长的统治地位和世袭特权的行为规范,是一种宗族之法。

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本题中材料“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正反映了宗法制的这些特点。

【结束】

31.(2017年1月南通市期末1题)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

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A.分封制全面崩溃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D.实行郡国并行制

【答案】C

【点拨】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中的春秋时期可排除ABD三项,A错在全面崩溃、B错在荡然无存、D项是汉初制度,再从材料的“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判断选择C项。

【结束】

32.(2017年11月福建四地六校1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王国维这段话的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答案】D

【点拨】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

【结束】

33.(2017年10月山西二诊1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宗法制

【答案】D

【点拨】考查宗法制。

从材料的关键词“异姓不养”、“其子归宗”等可知中国古代收养养子也注重宗法姓氏关系,选择D项。

【结束】

34.(2017年11月北京海淀区期中3题)孔子认为周礼是理想之制度,“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一思想提出的政治背景是

A.诸侯不满封号,纷纷改称“王”B.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C.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D.王室衰微的迹象开始出现

【答案】B

【点拨】

【结束】

35.(2017年11月黄山市七校联考1题)周武王灭商后,追封先贤遗民,封舜的后裔与陈(地名,今河南淮阳),其后子孙均以陈为姓。

这表明“陈”源于

A、出生居住

地B、古代的官职C、周朝分封制D、父祖辈的字

【答案】C

【点拨】

【结束】

36.(2017年10月福建四地六校2题)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这一现象说明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是()

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权力高度集中于商王手中D.决策体现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点拨】根据所学,我国早期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等。

材料中“商代统治者凡事都要通过占卜予以决定”反映出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结束】

37.(2017年1月惠州调研12题)《左传·桓公二年》: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制度

A.分封制B.宗法制C.君主专制制度D.中央集权制度

【答案】B

【点拨】考察西周政治制度从信息“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判断其为宗法制。

【结束】

38.(2017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4题)“陵”,其原意为大土山,并不专指古代帝王陵寝。

中国古代帝王之墓开始称“陵”始于战国中期以后,首先出现于赵、楚、秦等国,由此而成为帝王墓的专称。

你认为下列哪种情况反映了这种现象的本质(  )

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B.诸子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C.各国变法图强D.封建王权的不断加强

【答案】D

【点拨】

【结束】

39.(2017年10月四川南充市调研12题)阅读《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

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姬姓贵族

山西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功臣②同姓诸侯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疆域④西周政治贵族色彩浓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答案】D

【点拨】

【结束】

40.(2017年12月北京顺义区1题)以下关于东周前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肆分封诸侯导致王室衰微B.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名分

C.诸侯国凭实力改变领土格局D.县郡行政区基本取代了贵族食邑

【答案】C

【点拨】

【结束】

41.(2017年11月泉州一中期中5题)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

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A.夏人的活动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答案】B

【点拨】

【结束】

42.(2017年1月莱芜市期末9题)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此“制”是指

A.嫡长子继承B.分封制C.三公九卿制D.宗法制

【答案】B

【点拨】

【结束】

43.(2017年10月淮安联考1题)钱穆认为“周部族融入,把中国文化规模摆出,大体确定,后来虽有不断的吸引融合,但我们已有了一个重心,以后都是内容的充实和边缘的扩充而已”。

其中对“重心”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行省制

【答案】A

【点拨】

【结束】

44.(2017年10月保定市摸底1题)余秋雨指出:

“中华文明从来不主张远征,强调的是父母在,不远游,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

中华文明不主张远征的原因不包括

A.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B.传统文化的影响

C.中央集权的形成D.封闭的大陆环境

【答案】C

【点拨】本题考察古代中国文明的特征。

文明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中华文明在封闭的大陆上形成,ABD三项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C项所述内容与题干无关,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结束】

45.(2017年12月北京昌平区月考1题)观察右图,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①分封诸侯有利于边疆地区开发

②黄河流域是当时最重要的文明区域

③重要地区均被分封给同姓诸侯

④北京地区的开发最晚可追溯到西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B

【点拨】

【结束】

46.(2017年12月襄阳调研24题)祠堂是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里,一个村落往往生活着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庙以祭祀祖先。

这种传统来自于

A.分封制B.宗法制

C.井田制D.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B

【点拨】考察对宗法制的理解。

关键信息是:

“一姓家族或几姓家族”“祭祀祖先”,由此可知应是宗法制的影响。

必修一第一课。

【结束】

47.(2017年12月潍坊三县联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

封建时代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D.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答案】D

【点拨】本题考查分封制。

在封建社会,血缘分封已经和传统西周时期的分封意义不同,被封的对象没有获得领土和独立的地方统治权,不同于以往的诸侯,故选D符合题意。

【结束】

48.(2017年10月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1题)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

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

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B.科举制C.察举制D.宗法制

【答案】D

【点拨】据材料“养异姓子为嗣”判断与宗法制有关联。

这么做是为了维系血缘的传承。

【结束】

49.(2017年1月青岛市期末1题)清朝学者万斯大说:

“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B.诸侯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C.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D.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答案】D

【点拨】考查的是对宗法制度的作用的理解。

根据题意,宗法制起到的是凝聚宗族,垄断特权,巩固统治的作用。

材料主要说明古代的诸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制定大宗小宗的规章制度,A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诸侯的庶子有一定的政治权力,故B错误,C在材料中未表述。

【结束】

50.(2017年12月湖南四市九校1题)据周朝礼制规定,天子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