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3284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94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docx

滨海中学综合实践研究报告12

 

 

古镇口老炮台调查

 综合实践研究报告

 

调查主题:

古镇口老炮台调查

小组成员:

李亚楠金书闫文

调查日期:

2015.8

古镇口老炮台调查报告

同学们近日赶赴胶南东山张村实地探访获得诸多一手史料古镇口炮台:

600年前要塞地处沿海要冲的胶南,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经济、军事地位,也因此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遗迹。

随着旅游热不断升温,“访古”成为旅游的重要内容。

以琅琊台为代表的胶南历史遗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纷纷被列入开发行列,其中就包括唐岛湾和亭子兰的古炮台。

炮台曾在胶南书下重重一笔,但如今只剩下唐岛湾、亭子兰、古镇口三处遗迹,并称为三大要塞炮台。

近日,青岛地理同学们对惟一一座没被开发、依旧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古镇口炮台进行了考察。

残墙上荒草萋萋,却依然能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炮台遗址

  古镇口炮台(图一)坐山面海,与海岸线相距百米左右,呈“凸”形,部分石砌墙体已残败,炮台匾额与券门题额均已毁失,残墙上蒿草凋零。

  炮台残墙长、宽均为18.6米,厚2米,高5米。

券门设于炮台东南侧,分内外两层:

内层高3.2米,外层高2.7米,券顶为青砖砌成。

城墙上曾有垛口,垛口也叫“女儿墙”,始于春秋时代,当初是用来躲避箭头射击的,中国城池建筑到了明代凡建城墙均设垛口。

  炮位设置在炮台阳侧,宽5.3米、长6.7米;炮位后方曾建有宽大石梯,便于军士登城,石梯现已坍塌,但遗迹清晰可辨,所遗石条散落于地,最大一块长1.2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

据史料记载,当初炮台上曾设置竹节大炮两尊、“镇海吼”大炮一尊,扼守要塞,以御外侵。

    老人“讲古”

  因为古镇口炮台许多详情未见记载,同学们在东山张村考察时,听村民介绍,紧邻东山张村的古镇营村曾是古镇口炮台的营地,那里可能流传下更多的历史典故。

  同学们来到古镇营村考察。

83岁的村民徐大爷称,古镇营村与古镇口炮台关系密切。

他小时候曾听老人讲,炮台里面曾住着兵卒,每遇敌情,就会有“快马”沿着海岸传信,几乎每间隔50里就修一座炮台,这样从灵山卫、古镇口到琅琊台诸多沿海炮台传递情报,也只是“眨眼”功夫。

徐大爷还说,他七八岁时,一直在炮台附近放牧,因为贪玩,常常把牲口赶进炮台里去,拖来树杈遮挡住门,让牲口无“路”可逃,他便可以放心大胆地玩了。

当时炮台上的垛口还很完整,后来慢慢消失了,现在炮台残墙上已成“平顶”,很是可惜。

    石桥之谜

  “老高桥”是青岛地区现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桥(图二),建于明朝,位于古镇口炮台东南方,距炮台一里多,虽历经六百余年沧桑,但至今仍为东山张村村民所用。

  “老高桥”横跨的河道宽近15米,桥体两侧以天然巨石为桥引,主桥体跨度为9米,高度为1.7米,桥面宽2米,两岸植有垂柳,颇似江南景致。

  关于“老高桥”的来历,当地居民众说纷纭。

一说为一高姓村民出资修建。

但同学们认为此说不可信。

因为在过去,大多是商贾巨富欲博善名而出资修桥筑路,但此地既非商贾云集之所,也非集市集散之地,乃一军事要塞,所以民力必弱。

若无官资,仅靠一村民耗巨资来修建一座较考究的石拱桥,是不太可能的。

  还有另一个说法:

该桥是当初古镇口炮台的附属设施。

同学们实地考察后认为此说有些凭据。

该桥修建年代与古镇口炮台相近,且桥体与炮台所用石材质地相同,石块大小、形状相近,整砌方法一致,可见桥与炮台应是同期修建的。

同学们推断:

一河横隔挡路,如无桥沟通,遇有战事则无法快速传递讯息,因而“老高桥”很可能是作为炮台的附属设施,由官府出资修建的。

   

古炮台溯源

  明朝初年,为防御倭寇袭扰,朝廷在郡县设立卫所,在沿海的军事要冲也相应建立了一些城池。

1372年,魏国公徐达指示佥事朱兴从内地往灵山卫一带迁民筑卫城。

朱兴除了在灵山筑城屯守外,还在重点位置上建造了古镇口炮台和唐岛口炮台,这两处炮台形成东西对峙状,可以同时夹击来敌。

“佥事”是明朝沿习宋代的一种官职,设于按察司之下,分领各道。

换言之,朱兴就是灵山卫一带“基层”的总指挥。

另外,自明朝起一直延续至清朝,古镇口还增设“巡检司”机构,成为沿海一处军事枢纽。

  据《灵山卫志》记载:

“其北岸多礁石,船不近,或有商船重载,必停船海中,用小船拔运,一遇东风起,则拔锚他徙,顷刻难停。

设有巡检弓兵,可以哨守。

”当时炮台还曾设外委把总1名、骑兵2名、步兵13名。

清朝兵力有所减弱,废除了世袭官兵制,古镇口改设为“千总汛地”。

“千总”即清朝下级军官,千总所管辖的属兵即汛兵,汛兵的驻地为汛地。

至民国年间,“口”的编制被改为“营”,古镇“口”也就成为古镇“营”,直至这处炮台被废弃,古镇口才改回原来名称,但留下一个村落仍旧名为“古镇营村”,见证了这段历史变迁。

  古镇口炮台位于胶南市斋堂岛北部与大珠山嘴之间的古镇口湾,耸立于湾口海岸高处。

外湾名为利根湾,湾口朝东南,面积约19平方公里。

这个湾口在春秋时即为齐国主要港口,名为“琅琊港”。

公元前473年,越国迁都至琅琊,琅琊港繁荣一时。

历史上秦始皇三巡琅琊,汉武帝四临琅琊,可见这个港口在当时的重要性。

古镇口炮台现隶属于胶南东山张村,离古镇营村也相当近。

 

大珠山旅游特色

 综合实践研究报告

 

调查主题:

大珠山旅游特色

小组成员:

李嘉诚庞舒张想想

调查日期:

2015.7

 

大珠山旅游特色调查报告

大珠山位于胶南市大珠山镇境内、灵山湾与古镇口湾之间的大珠山,山势雄伟险峻,三面临海,总面积65平方公里,主峰大寨顶海拔486米。

大珠山自古就被誉为“胶州第一胜景”,尤以以巍峨挺拔、风光秀丽而名播天下。

而这美丽之中最美丽的则是珠山秀谷,这是一个神奇的山谷,在大珠山东侧,北距胶南市区8公里处。

这里群山环抱,林木茂盛,花草繁多,一年四季长青的树,三季盛开鲜花,芙蓉花成片,棠梨花、迎春花星星点点,野玫瑰星罗棋布,最被称道的是千亩天然杜鹃花。

每年四月,小溪旁,山坡上,石缝中,杜鹃花在黄的迎春、白的棠梨映衬下,热烈奔放,红透山...

大珠山的古迹多,主要有石门寺大雄宝殿、天然石门、墓塔林、吟诗台、麻衣庵、珠山石室和3处隋唐石窟等,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

大珠山的奇石多,主要有和尚拜佛、神龟望月、双豚戏珠、高山蛙鸣、巨鳄下山、壁虎觅食、仙人桥、老君庙、指头石等50多块,数量之多,形神之肖十分罕见。

大珠山的奇花异草多。

大珠山东麓有一山谷,天然生长着杜鹃花、迎春花、棠梨花、野玫瑰、芙蓉等大量花卉。

其中的杜鹃花最为著名,面积一万多亩。

每年4月,杜鹃花竞相开放,花潮如涌,花海浩瀚,极为壮观,每年杜鹃花开时节都吸引大批海内外游客踏青赏花。

1993年以来,旅游局在景区内建设了大雄宝殿、寺院墙、墓塔林等项目。

并对景区进行了配套建设,硬化了杜鹃花区进山步行道,硬化停车场、建设了景区大门、厕所、对景区进行了绿化美化、累计投入600余万元。

  大珠山在山东樱桃杜鹃鼓楼胶南市东南部海滨,南北长20多公里,总面积65平方公里,直插入海,主峰大砦顶海拔486米。

无论从东面还是从西面远望,大珠山都是一道青峰相连的半岛风景。

它枕沧海波涛,挂高天风云,铺大地葱翠,既清新秀丽,又气象万千。

《齐乘》和《掖海丛书》都称大珠山为“岸海名山”。

清乾隆年间的《胶州志》则说它是“州中第一胜地”。

大珠山是古代高士隐居、僧尼修行和文人墨客探幽的地方。

1994年,胶南市把大珠山辟为旅游风景名胜区,正式对外开放。

珠山嵌云

  人们常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人称大珠山为“岸海名山”,它的“名”不在“仙”,而在“云”。

大珠山峰峦挺拔,海云依山势而生,海雾在山间弥漫。

云淡时,大珠山裹进了似有似无的蝉翼纱里,群峰像刚刚睡醒的姐妹,正着晓装,还有些仪态慵慵;云浓时,群峰或立于茫茫云海,或挂飞流云瀑,或斩滚滚云涛,好似天泼浓墨,绘出了一轴轴大气磅礴的画卷;雾开时,峰峰峦峦宛若丽人撩帐走出;雾合时,她们犹如沉进了美好的梦乡。

云带飘飘,每一座山峰和每一道峻岭似要临风起舞;彩云红彤,满山上云的花朵触天怒放,大珠山瑰丽,好像是云乡里的一座壮观的花园;当每一座山头都包上洁白晶莹的云团,大珠山就真的成了一串神奇的玉珠。

这时候,你会想到清人周于智的诗:

“累累形胜隐苍烟,九曲谁将一线穿?

神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

历史

据传,唐朝仙人朱仲居于此山,故名"大朱山",后改为今名。

因与小珠山南北雄峙,古有"双珠嵌云"之说。

此山景色最佳处为山之东北处的珠山秀谷,但见万顷花海,到处都是野生杜鹃,姹紫嫣红,观海胜景要数此山第二峰--山南峰。

主峰大寨顶之阴有寺名石门寺,建于金大定五年(1166年),隐于山坳。

寺内多竹,中有塔林,在寺内观山,峰顶巨石如一尊大佛端坐,其东侧一小石僧正向大佛叩拜,惟妙惟肖。

大珠山南端濒海处,有湘子门、南天门、阎王鼻子等名胜。

在湘子门侧有帽子峰,上有徐庶庙,传说三国时徐庶曾隐居于此。

庙虽小但名气大,引来四邻八方香客前来朝拜。

大珠山文物颇多,尤以石窟为珍,多为隋唐时代遗物。

相传大珠山有石窟99座,后大部分毁弃,现有约3处。

其中一'处有佛像30多尊,皆为隋唐风格,此外,大珠山还有女儿石、老鹰石、鳖儿石、和尚石等景点。

景点

珠山嵌云

人们常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古人称大珠山为"岸海名山",它的"名"不在"仙",而在"云"。

大珠山峰峦挺拔,海云依山势而生,海雾在山间弥漫。

云淡时,大珠山裹进了似有似无的蝉翼纱里,群峰像刚刚睡醒的姐妹,正着晓装,还有些仪态慵慵;云浓时,群峰或立于茫茫云海,或挂飞流云瀑,或斩滚滚云涛,好似天泼浓墨,绘出了一轴轴大气磅礴的画卷;雾开时,峰峰峦峦宛若丽人撩帐走出;雾合时,她们犹如沉进了美好的梦乡。

云带飘飘,每一座山峰和每一道峻岭似要临风起舞;彩云红彤,满山上云的花朵触天怒放,大珠山瑰丽,好像是云乡里的一座壮观的花园;当每一座山头都包上洁白晶莹的云团,大珠山就真的成了一串神奇的玉珠。

这时候,你会想到清人周于智的诗:

"累累形胜隐苍烟,九曲谁将一线穿?

神女倦游何处去,双珠抛在水云边。

"

珠山秀谷

在大珠山东麓,有一条山谷,人称珠山秀谷。

这条山谷有5里之长,谷内溪水奔流,汇入山下的人工湖。

碧水和青山相依相拥,青峰倒映在碧水中。

游人绕湖边行,缘溪水入山谷,犹如走进画境。

珠山秀谷里春天来得早。

清明节还不到,山谷入口处的樱桃花、杏花、桃花相继盛开。

清明节一过,在山谷里的溪水畔和山坡上,娇黄的连翘花团团簇簇,洁白的棠梨花一片连一片。

春风吹拂,花枝摇曳,山谷里金波涌动,雪浪起伏。

再往山谷深处走,有一道花的山峰纵向而立,又把这条山谷分成两条山谷。

顺北面的山谷继续前行,只见南面背阴山坡上,红色的杜鹃花从谷底一直开到山顶,就连山崖上和峭壁上,也花丛茂盛,花影绰约。

站在山下往山顶望去,"花浪"排空,直接蓝天,叫人觉这花儿是天界飘下的芳菲;站在山坡高处向下望,"花潮"滚滚,满山谷里腾着花烟花雾,叫人想到这花儿是大地深处生发出的瑞气紫光。

沿着花间的石阶路走,你的周围到处是花的洪流,花的瀑布,人被裹进了花的漩涡中。

进入4月,珠山秀谷里花如海,人也充谷盈川,花事和游人汇成了旅游潮。

登上山顶,可见南面有好几条山谷里也盛开着杜鹃花,远远望去,如云似霞。

石门寺

在大珠山主峰大砦顶北侧的一道山涧里有一座古寺,因以两块赫然而立的巨石为门,所以名为石门寺。

石门寺建于金大定五年(1166年)。

当年寺庙有大雄宝殿、天王殿、钟楼、鼓楼、东西两庑等建筑。

石门右侧的巨石下有一清泉,水碧如玉,名玉泉,因此,人们又称石门寺为玉泉寺。

20世纪40年代中期,石门寺毁于战事。

1995年,胶南市人民政府投资重修石门寺大雄宝殿和墓塔林。

石门寺所处的环境十分优美。

寺前溪流潺潺,溪畔有卧象石。

稍远处,数峰亭亭玉立。

寺东侧有"狮子峰",西侧上有"菩萨打座"、"神猴摘仙桃"、"猪八戒背媳妇"等奇石,寺南面的"高僧讲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寺东侧是大珠山水库。

一汪碧水绕古寺,古寺更显得灵秀。

游人在这里执竿垂钓,钓水中游鱼,也钓水中的山色云影。

石门涧

出石门寺南行,便进入群峰环绕的石门涧。

涧内青松翠藤,苍深蓊郁;一条山溪水曲折斗?

?

,牵着高高低低的石底清潭,一路清澈,一路细声慢语。

到夏天雨季,还有飞瀑挂山崖,有流水如银练缭绫,柔软地漫过一面面斜石坡,从长满绿苔的石壁上滑下来,落进碧潭后再溅起银珠玉粒……在古时,石门涧是文人墨客常来游览聚会的地方。

涧西侧有一巨石,上面就刻着明代文人王无竟手书的一首诗:

"苍霭寒山深,有人乃在此。

一杯复一炉,煮茗溪光里。

"至今字迹清晰。

他还留一首《石门南涧》诗:

"石上看云坐夕晖,野花香处竟忘归。

云来云去人何在?

一片泉声下翠微。

"清人高凤举经石门涧写道:

"夹岸山花红浸水,夕阳倒影动鱼罾(zeng)。

胡麻莫问秦人饭,只此风光已武陵。

"这些诗作描绘的是石门涧里的景色,古风和野趣依然。

麻衣庵

从石门涧逆溪水往山上走,过鳌鱼石、剪子峰,来到麻衣山前,这里有麻衣庵的残垣。

据民国年间的《增修胶志》记载,晋代的陈仲举、元代的张清源、明代的赵麻衣等名士曾在这里隐居过。

庵后的峭壁上,有一悬空石室,室门凿造得很精致,门高两米,顶为孤形,有石门框和石雕门槛。

在离石室前约3米处有刻有莲花图的莲花石。

《增修胶志》记载,在石室与莲花石之间古有铁板桥连接,人可攀莲花石过铁板桥进石室。

石室东侧的山壁上刻有"云逍庵"三字。

石壁上还有李庆道等人署名的"玉泉观旨缘"石刻,又有元代大德四年(1301年)孙荣题写的"太清岩"刻字。

庵东侧有"飞来石",石前额刻"朝阳洞"三字。

庵前有"说法石",在说法石下,有一石碾底,透出过去这里的人间烟火气息。

庵西侧的高处有一平台,条石砌的建筑基础很规整,站在这里可以东望灵山湾,西望龙湾,这是"望海楼"的故址。

朱朝洞

从麻衣庵前沿一条曲折的小径往东南方向走去,到大砦顶西坡,踏一条石铺小路前行不远,便会看见一道石门口,门枕、安门的石窝和门槛俱在,这就是朱朝洞。

跨进门口,里面是由遮天蔽日的巨石围成的院落。

在院内东侧,有许多巨石相摞相叠,扣合成一洞,深不可测。

游人探幽到此,会有探到了大珠山幽境深处的感觉。

大珠山石窟

大珠山在古代有过佛教兴盛的时期。

山中有石门寺、墓塔林、麻衣庵残垣、地藏庵、菊花庵、磨铁庵等遗迹。

传说山中有石窟99座之多,现保存完好的有夹沟南山石窟、夹沟西山石窟和石屋子沟石窟3处。

大珠山的石窟在山东各地遗存的石窟中独具特点,引起佛教学术界的重视,不少学者饶有兴致地前来探访和研究。

专家考察后,认为这3座石窟都是隋唐时期建造的,还有的说属北齐时代所作。

奇峰异石

大珠山多奇峰异石。

乘车走204国道过大珠山时,就会看见南山坡上一只正奋力向山顶爬去的石龟。

相传它原是王母娘娘瑶池中的金龟,趁王母娘娘开蟠桃会之机,顺着天河溜到东海,爬到了大珠山。

望北山坡,会看到有一块高石很象一位挎着篮子的少女。

南山还有雄踞山头的"鹰儿石",北山还有身披迦裟、手拄禅杖的"和尚石"。

在大珠山中部,有一座山峰,很象唐僧师徒四人正走在西天取经的路上。

在它北面的一座山峰,犹如行空的天马。

还有一座山峰,那简直就是活灵活现打鬼的钟馗。

"一指通天"、"钟峰"、"仙人桥"等山峰,都是大自然为了争奇立异而别出心裁地造化出来的。

山中有许多石头象是有灵性一样,越看越觉得它们亦静亦动。

"清照索句"、"圣人问路"、"僧道对弈"、"关公请战"等奇石,形肖神现。

 

“迎新春 话春联”

 综合实践研究报告

调查主题:

“迎新春 话春联”

小组成员:

李嘉诚李舒

调查日期:

2015.3

“迎新春 话春联” 综合实践研究报告

一、活动背景

春节是我国各民族最隆重、最悠久的传统节日。

其中,春联是春节的一种代表性的文化,每到春节,春联就会出现在千家万户的门上,为节日增添欢乐祥和的气氛。

但随着时代的进步,选春联、贴春联这一些围绕春联展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风俗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被渐渐淡忘,为了迎接崭新的一年,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我决定让孩子们利用假期围绕“春联”开展一次综合实践活动。

二、综合实践活动计划表

我们的行动名

春联大集合  

我们的口号:

  

搜寻传统的足迹  

指导老师:

  

杨婕 

我们的课题名称  

迎新春话春联  

我们开展研究的理由  

传承中国文化发扬民族特色  

研究  

内容  

和研究  

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活动  

时间  

成员  

负责人  

1、春联小仓库。

  

采访、上网搜集资料  

2月1日-2月7日  

全班同学  

全班同学、自己的家长或长辈  

2、春联由来知多少。

  

调查、上网  

2月8日-2月15日  

3、春联我分类。

  

采访、上网收集资料  

2月16日—2月21日  

4、春联对对看(自己编写对联)  

自主思考、亲身实践  

2月22日—2月28日  

供参考研究方法:

1、上网查找2、图书馆查找3、调查问卷4、采访、访问5、实地考察6、亲自体验……  

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采访对象的方式有问题,多试验几次,掌握方法。

  

2、有关方面的技术问题。

求助同学,请老师、家长、专家指导等  

我们预期的成果  

对传统文化多一分喜爱,对春联、对联多一分了解,对文化底蕴多一分积累  

成果的表达形式  

采访记录、照片、手抄报。

  

春联、照片、资料的收集。

  

压岁钱的整理表、理财计划安排、银行探秘资料收集。

  

家庭会议照片、全家收支安排。

 

三、活动的目的

1、了解春联的来历、种类和发展过程。

2、培养访问、查阅书籍和上网查找资料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及参与社会活动等,对自己的成果有成就感,喜悦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4、通过本次活动激起学生对我国春联这种特殊文化样式的喜爱之情,鼓励学生课外拓展,收集、理解并背诵一些精妙对联。

四、活动准备

1、谈对春联的了解,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如春联的来历,春联的种类,春联的发展过程,还有哪些春联等)。

2、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采访有学识的老人、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去大街小巷收集等)。

3、怎样才能使活动进行得顺利有效?

学生商讨后得出两条意见:

(1)分好小组,确定好组长和组员(搜集春联、查找资料、春联分类、书写春联),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2)分组后各小组商讨活动计划并认真书写活动日记。

五、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活动课题选择阶段(1周)

1、寒假到了,引导我们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践,激发我们对事物的探究兴趣。

2、使我们学会确定自己的活动小主题,制定活动方案。

3、培养我们结合自身的特长、爱好、选择主题和合理分工的能力。

第二阶段活动具体实施阶段(4周)

1、搜集春联

(1)我们通过查阅图书、上网等方式搜集春联。

(2)我们去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摘抄相关内容。

(3)去大街小巷、居民区、商场、杂货店等地方收集有关春联。

2、查找资料

通过采访、查阅、上网,了解有关春联的知识,从查找中了解春联的起源和发展、用途、类型和写春联的要求等知识。

3、春联分类

对收集来的春联进行归纳、整理后分为四类:

描写祖国自然风光、描写祖国欣欣向荣、歌颂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4、编写春联

运用已有的知识编写属于自己的对联,赠送给孤寡老人、亲朋好友。

第三阶段活动总结交流阶段(1周)

(1)编写一份《话说春联》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春联故事、文章摘抄与著名春联等;

(2)用展示板或展示窗,展览我们书写的春联;(3)免费为孤寡老人和邻居书写春联;(4)把自己研究的内容装订成小册子,里面可以写下自己的有趣经历,也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还可以把活动中的精彩瞬间用相机记录下来,在全班交流。

第四阶段活动评价延伸阶段(1周)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评价;

2、师生评价,生生互评;

3、延伸我们的情感体验,鼓励我们收集、背诵一些精妙对联,并尝试自己编写对联。

六、研究活动的收获

通过我们1个多月来的研究实践,获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和经验,增长了知识,得到了锻炼。

1、了解了实践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在课题提出问题的同时,全体成员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整个研究实践活动之中。

从方案的拟定——分组分工——查找资料——设计调查表——实地参观、采访——邀请专家指导——撰写实践报告等环节我们都亲身参与,收获颇多。

每一个环节我们成员都分工明确,任务落实到人,实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由于我们事先的周密安排,制定了详细具体的日程安排,因而在开展整个研究活动时就显得有条不紊。

通过活动也使我们了解了实践活动小课题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2、培养了我们多方面的能力

在研究实践活动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对此进行了整理与筛选,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研究活动后我们的感受

通过这次研究实践活动,我们收获颇丰,感触颇多。

首先,我们在资料搜集、采访的过程中对春联有了比较深的了解

其次,我们尝试对自己搜集的春联进行了分类,并办出一期精美的手抄报,对春联的了解进一步加深。

再次,我们还仿照收集到的春联自编对联,还涌现了不少的“小小书法家”。

同学们都表示:

尽管在尝试中有失败有挫折,但这也成为了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极为宝贵的财富。

因为它让我学会了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挫折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地面对生活中的失败与挫折,一路微笑,坚持到底。

总之,我们觉得这样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好处的,在活动中我们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调查报告

 

调查主题:

我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

小组成员:

安赵麟李春江

调查日期:

2015.4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我们越来越能感受到网络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上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作为网民主体的大学生,更是网络消费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然而,大学生群体是否很好地利用了网络这一工具以及网络对大学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为了具体了解到我校大学生的网络使用情况,对我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对象:

随机抽取的我校在校学生。

发放问卷120份,实际收回118份,其中男生48份,女生70份。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问卷的内容:

本次调查问卷由八个问题组成,主要涉及了调查对象的性别、接触网络的时间、上网的目的和地点以及网络带来的影响等问题。

一、调查结果概述

1、接触网络的时间

调查显示,40.68%的同学在初中开始接触网络,38.14%的同学在小学已经开始接触网络,19.49%的同学在高中开始接触网络,仅有1.69%的同学上大学后才接触网络。

其中,在调查的男生中,有45.83%的同学初中接触网络,然而在调查的女生中,有37.14%的学生初中开始接触网络,两者相差较大。

2、上网地点

调查显示,回答使用个人计算机上网的占68.64%,回答在网吧上网的占14.41%,使用手机等其他上网方式的占25.42%,回答在图书馆上网的仅占0.85%。

3、上网的目的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上网的最主要目的是听歌、看电影,其次男生以聊天交友为主,女生以学习、查资料为主。

男女生上网目的有明显差别的是玩游戏和网上交易购物。

上网目的

男生

女生

平均水平

玩游戏

64.58%

20%

38.14%

聊天交友

81.25%

71.43%

75.42%

学习、查资料

77.08%

78.57%

77.97%

听歌、看电影

85.42%

91.43%

88.98%

浏览新闻、扩展知识

54.17%

58.5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