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3054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9.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docx

《下学梯航》译文打印版

目录

下学梯航叙1

下学梯航4

天理良心4

静存6

动察8

师授10

改过13

笃行15

孔子四言18

关夫子四言19

太上感应篇20

文昌帝君阴骘文22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23

文昌帝君蕉窗十则24

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27

学圣人局量29

豫诚堂家训32

 

【注】下学梯航:

给初学的人指引方向

 

下学梯航叙

道犹路也,止此一理,天地人神所共由,故曰道。

【译文】天道就像路一样,只有这一种道理,是天地人神都要经过的地方,所以才叫做道。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天理而已。

【译文】人和禽兽只有一点点的不同,不过是天理罢了

全之则人,无之则物。

【译文】保全了这一点不同就是人,丢弃了这一点不同就只是一粒沙尘。

几希者皆圣人,则圣人亦只全乎所以为人焉尔。

【译文】这很少的保全了这部分的人都是圣人,那么圣人也只是保全了(身为人的品性)因此才是人这样而已。

孔子曰:

人者天地之心,困勉成功则一。

【译文】孔夫子说:

人是天地的中心,在穷困中勤勉努力最终成功则是(因为)用心专一。

孟子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

【译文】孟子说:

人都可以成为尧(yao,二声)舜。

未尝谓道必择人而为。

【译文】从来没有说过天道一定要根据人的不同而运行的不同

即德至圣人,亦生人之恒事,磻溪钓叟、版筑佣工,即终于匹夫,岂非圣贤?

【译文】修行德行到圣人的地步,也会做出一般人做的事,在磻(pan,一声)溪钓鱼的老叟,刻板造房的工人,即使最终还是平常人,难道不是圣贤吗?

前人误解大德受命,致人不敢为圣,其将安于下愚而后可。

【译文】以前的人误解美好令人敬仰的美德都是天赋予的,导致人们不敢做圣人,他们就会安于很愚昧的状态这样以后慢慢的才有可能成为圣人。

(而不是从一开始就能向圣人学习)

夫圣人者,人伦之至耳。

【译文】圣人,是人伦的最高点。

人不能外五伦而生,安得不师圣人之敦伦?

【译文】人不能在伦常之外生存,怎么能不学习圣人谨守伦理道德呢?

今圣人在上,XX维新,陶淑天下,无非欲其不愧为人;而惮于自修,甘于暴弃,则以言圣人者多失之太高,不知圣与人同,但力行中庸之道也。

【译文】现在圣人上,多次维护新事物,用良好的品德情操训教天下,无非就是想要人们不愧为人,而有人却害怕自我修炼,甘于暴戾的一面和沉沦堕落,(责备他们的时候)就用所谓的圣人的境界太过高远(来搪塞),却不知道圣人和人是一样的,但是却坚定的去做符合中庸之道的事罢了。

中庸之道,至平至常,亦至神至奇,惟其神奇卽在平常之中,所以为中庸。

【译文】中庸的道,是最平常的了,但是也是最神奇的,只是它的神奇就隐藏在平常当中,所以叫做中庸。

愚老矣,及门多有问难者,酬答维艰,不得已命儿子松文、椅文等,书愚管见,以告来者。

【译文】我已经老了,但是到家里来的确有很多求教的人,应付解答的很艰难,不得不让儿子松文,椅文等,将我的浅陋的见地写下来,用来告诉来(求教)的人。

一家之私言,垂老之愚见,不堪为君子告也。

聊代

,原其心而恕其妄,幸甚!

幸甚!

【译文】(这只是)一家之言,快要老去的人的浅陋的观点,不值得告诉君子之人。

勉强代替粗俗鄙见(刍(chu,二声)荛(rao,二声):

割草打柴),(希望能)原谅我的初心,宽恕我的狂妄。

高兴啊,高兴啊。

道光三十年岁在庚戌重九日双流止唐刘沅书时年八十有三

【译文】道光三十年(1850年:

这一年道光驾崩,为道光最后一年),是庚午年,9月九日,四川双流人刘止唐六浣书当时八十三岁。

 

 

 

下学梯航

天理良心

天之理而人得之以为心之良,即所云天命之谓性也。

【译文】上天的道理,人得到了就叫做心中善良的本质,也就是所说的“天命就是性情而已”。

性字从忄从生,是人得天中正之心。

【译文】性字是依附着竖心旁依附着生,(意思)是人得到了上天中正的心。

天之理卽天之心,太极也,诚也,人得此理为性;万物皆天所生,而人独得天中正之理故曰德。

【译文】天理就是上天的中正心,是太极,是诚,人得到了就叫做性情;万物都是由天所生,而单单人得到了上天最根本的道理因此叫做德行。

未生以前得诸天者曰明德,既生以后七情扰而嗜欲纷,非复受中之本然矣。

【译文】出生以前先天得到的就叫做明德,从生下来以后受七情纷扰而欲望也越来越多,不再是接受上天之理那种人本来的样子了。

复性而全其所得之理亦曰德,以其为天地生生之本,于人为万理从出之原,如木果之有仁,故曰仁。

【译文】恢复本性而明白了所有上天之理也叫做德,因为这是天地衍生万物的根本,对于人来说就是一切道理的源泉,就像坚果有果仁一样,因此叫做仁。

诚者实有此理,乃实可以为人也。

道如大路,人所共由,故天理良心,人人所有。

【译文】如果确实拥有天之理的话,那么的确是做人的凭借。

道就像一条大路一样,是人都要走的,所以天理良心,每一个人都有。

圣人止是全此四字,遂与天通,本四字而行之,则合天理矣。

【译文】圣人仅仅是保全了这四个字,就与天相通,按照这四个字来做,就合乎天理了。

但恐其或过或不及,节之文之曰礼,无过无不及,行之恰得其宜曰义,智者知之真,信者行之诚且久,故五常止此天理良心四字。

【译文】但是害怕有人做得太过或者做得不够,节制的行使它适当的行使它就叫做礼,没有超过也没有不及,做的恰到好处就叫做义,智慧的人真正地明白这些道理,相信它的人会诚心去做并且做的长久,因此五常(“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就落在天理良心这四个字上面。

天理良心,人人知之,不能行之。

岂无良哉?

【译文】天理良心,每个人都知道它,(却)不能实行。

难道不是没有良心吗?

父师之教不端,见闻习染误之也。

今撮其存天理之意于左。

 【译文】父亲老师教育的不正派,所看见的听见的习染耽误了他。

现在摘要选取天理犹存的意思如下。

 

静存

心浮也,而使之沉;心显也,而使之潜。

【译文】心浮躁的时候,要让心沉下来,心外显的时候(只自己卖弄的时候),要让心潜藏。

沉潜二字,即收心之法也。

【译文】沉和潜这两个字,就是收心的方法。

《中庸》曰:

“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译文】《中庸》中讲到:

(心)潜的状态虽然是屈服,但是也显示出明理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人所不见。

【译文】君子到不了的地方,(也是)人们看不见的地方。

人所不见之地,非宥密乎?

洗心退藏于密,知止而后有定矣。

【译文】人看不见的地方,难道不能宽恕隐秘的事吗?

洗心革面(把自己的罪恶的部分)退藏在人所看不见的地方,知道停止(不去窥探自己的丑恶之处)这之后就会有定力。

孔子曰为仁,孟子曰养气,存心养性,《大学》止至善也,《中庸》致中也,皆在其中。

【译文】孔夫子(把这个)叫做仁,孟子叫做养浩然之气,存心养性,《大学》的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中庸》所说的达到中庸,都在这个里面。

盖静者动之本,静而后知其动,致中乃能致和。

【译文】原因就在于静是动的根本,静心以后才懂得怎样动,达到中庸才能达到和的境界。

不然,出入无时,莫知其乡;心放而不知,即克治亦不能强制也。

【译文】不这样的话,往来没有规律,没有人知道他的家乡,心中散乱却不自知,即便能战胜它也不能强制它。

《易》曰:

“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凡人后天之心皆如是。

存其有觉之心,养其虚静之性。

非如但养知觉之心者比,愚屡言之矣。

【译文】《易经>中说,人的思想此去彼来,挥之不去”普通人后天塑造的心都是这样,保存有意识的心,涵养他虚怀若谷娴静的性情,并不是仅仅培养自己觉察事物的心的人能够相比的,我多次这样说过。

 

动察

心不可见也,动而着于言行,乃有是非。

【译文】心是看不到的(人心为危,道心为微),心动了并在言行上表现出来,才有了是非。

其是者美矣,其非者即所谓恶。

【译文】正确的事是美好的,错误的事就是所说的恶了。

恶着于外,其恶易知;恶藏于心,其恶更甚。

【译文】恶直接表现在外面,他的恶容易知道,如果恶藏在心中,那么这种恶就变本加厉。

故崇德必先修慝。

【译文】所以敬仰德行一定先要修行去恶的功夫。

一念之起而是焉,扩充之可也;一念之起而非,必克治之于其几之动,而即自觉之,自禁之,不可使其即逝,大学所谓诚意也。

【译文】(心里)善的念头念头起来了,扩充它能够去做的地方;恶的念头起来了,一定要在它刚要动的时候制伏它,而且自己要能觉察到(坏的念头),自己克制住(坏的念头),不可以让它就这样消失了,也就是大学里说的诚意。

然孰是孰非,不先知之,何以能诚意?

【译文】然而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如果不先知道,拿什么来诚意呢?

朱子所以补格物,而特所谓物者,浩无涯涘,则非圣人之本旨也。

【译文】朱子用来补充(关于)格物的书籍,特指的所谓的物,是很空泛的,不是圣人本来的意旨。

孔子曰:

“不明乎善,不诚乎身。

”欲诚其意,先致其知。

致知之道如左。

【译文】孔夫子说:

“不明了善,就不能够让自己心诚。

”想要让自己心诚,先要获得知识。

获得知识的方法如下所说。

 

师授

上二条静存动察,先儒亦言之行之,而惜所谓静者,存有觉之心而已,不知圣人洗心宥密之实;所谓动察者,研穷事物之理而已,不知理以心性五伦为要。

【译文】上面说的两条静存和动察,先前的儒者这样说这样做,但是可惜的是所说的静,只是涵养自己的觉察事物的心而已,却不知道圣人清净自己内心的事实,所说的动察,只是寻求遍事物运行的道理而已,却不知道事物的道理是以人心的本性和五轮为要点的。

天下之物,不可胜穷,天下之事,亦安能皆知?

【译文】天下间的事物,不可能穷尽,天下的事情,也怎么能都知道呢?

圣人一以贯之,只是内养其心者极熟,念念无非天理,所谓仁也;外察于理者至精,事事皆合其宜,所谓义也。

【译文】圣人用一件事情来总结万物之事,就是在内很熟练的涵养自己的心神,那么每一个念头就都是天理啦,所说的仁,就是在外界观察事物到最精细的地方,做每件事都做得适当,就是所说的义啦。

仁熟然后义精,义精必由仁熟。

【译文】内心修养好了那么所做的事就会正确了,做的事情正确一定先要内心修养很好。

养浩然之气,由有诸己而充实,渐至化神,非明师不授,非恒诚不几。

【译文】涵养浩然之气,从自己的心得体会而表现在行动上,必须是贤明的老师才会传授,必须诚心诚意才不会停止。

知者知其理、践其功,所谓明善者,明此而已。

【译文】知道的人了解它的道理,将自己的功夫用在实践上,所说的明白善的道理,就是明白这一点而已。

明乎一念之非,而百为皆谬,则邪妄杂念所必芟;明乎一动之非,而伦理不洽,则仁敬孝慈所必践。

【译文】要了解一个坏的念头,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错误的行为,这就是各种邪念杂念必须要铲除的原因(芟shan,一声),明白一个行为的过错,就会导致伦理的不融洽,这也就是人敬孝慈一定要去做的原因。

凡人莫不有天良。

为恶之人,其始不过一念之非、一事之失,因无贤亲师为之作则,为之诏示,故习惯而驰。

【译文】普通人没有丧失天良的。

作恶的人,最开始不过是一个念头的错误,一件事情的过失,因为没有贤德的亲人师长以身作则,为他开导教化,所以纵容自己的积习猖狂的原因。

故静存动察之功,有明师指授,则是非得失,观感熏陶,即易明白。

【译文】所以静存动察的功夫,要有明晓事理的老师来指点,那么是非得失,所见所感,就很容易能明白了。

况四子六经,昭昭人寰,圣世规模,炳炳垂训,熟而玩之,力而行之,有何不可入德?

【译文】而且四书六经,已经昭示众人,圣人所在的时代做的模范,炳炳垂训,熟记并且仔细体味,尽力的去做,怎么做不了一个有德行的人呢?

若夫广见闻、慎交游,亦致知之要者,而要无非择别善恶二字。

【译文】至于拓宽见闻,谨慎交友,也是扩充自己的知识所必要的,而这其中的要点无非就是辨别善恶。

见贤思齐,见不贤内省;三人行必有师。

【译文】看到人好的地方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不好的就要自我反省,每个人身上都一定有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

实践夫子二章之言,则致知易矣。

外此名物象数、技艺百家,有益于心性伦常者取之,否则弃之。

【译文】按照孔夫子这两段话所说的去做,那么研究事物扩充知识就很容易了。

除此之外对于各种事物百家技艺,对身心和伦常有好处的就去学习,否则就要抛弃。

夫子所以言学问思辨,有弗学问思辨者,致知不外此四端,非教人尽天下之物知之。

奈何不为其易,而为其难哉!

【译文】孔夫子所用来说的学问思辨,对于有没有学问懂不懂思辨的人,扩充知识都不外乎这几点,并不是让人通晓天下所有的事物。

为什么不做简单一点的,而去做难的事情呢?

 

改过

人孰无过?

但恐安而就之,愧而匿之,则过遂成恶。

【译文】人谁能没有过错呢?

但是就怕安于现状就这样迁就自己,因为羞愧而把错误藏起来,那么过错就成为了恶。

过出无心,改之即为无过,固不待言;即有心之恶,苟豁然醒悟,翻然自责,毅然不再犯,更久久积善,亦可晚盖矣。

【译文】无心犯的过错,改掉它就是没有过错了,这是本就不需要说的道理;即使心中有恶,如果豁然省悟,幡然自责,坚定的不再犯错,更长久的去积累善,那么也可以遮蔽掉过错。

常人惟恐人知己过,是以惮于改之,不知圣人所以为圣人,止是日日改过而已。

【译文】一般人只是害怕自己的过错被人知道,因为这个原因害怕改错,不知道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就在于每天改错这样而已。

孔子假年学易,始无大过,何况凡人?

【译文】孔子花费很多年来学习周易,才开始不犯错。

何况凡人呢?

成汤万方有罪,在予一人;武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译文】商汤和周武王,把四方百姓的过错全部归咎到自己身上。

【注】商汤,子姓,名履,庙号太祖,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

商朝的创建者,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国王。

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天乙、成汤、成唐,商人部落首领。

汤建国后,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周武王姬发,西周王朝开国君主,周文王次子。

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

他继承父亲遗志,于西元前11世纪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

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天下之过,且引为己过,而以身之过为讳乎?

若不改过,便无学圣根基。

戒之!

戒之!

 【译文】天下的过错,尚且引咎到自己身上,而把自己身上的过错却当作讳莫如深的事吗?

如果不改错,那么就没有了学习圣人的根基。

一定要提防!

一定要提防!

 

笃行

夫子言以三达德,行五达道,其学之之目,学问思辨笃行。

【译文】孔子说的话靠智仁勇成为道德高尚的人,靠调节五轮来通晓大道。

他的学问中最关键的,就是学问思辨笃行了。

【注】三达德:

出自《中庸》,三达德即指“智”、“仁”、“勇”此三大品行。

《中庸》告知我们调节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间关系的“五达道”,而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

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三达德,就是智、仁、勇。

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即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

靠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

学问思辨,所以致知;笃行,所以行也。

【译文】学问思辨,因此得到知识,笃行,因此去做。

而又曰有弗学云云,以有所弗为者多,盖事物不胜穷,惟切于伦常日用者为要,不可不以五者勉之耳。

【译文】又说有一些东西不需要学,因为不能去做的事很多,原本事物就是无法穷尽的,只有关乎伦常切乎平日用得到的是关键,不可以不用五轮来勉励自己。

笃之一字,该宏毅二字在内。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宏毅”,为其任重而道远。

任何以重曰仁,道何以远曰死。

【译文】笃这个字,就在弘毅两个字里。

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为他责任重而道远。

责任如何重呢?

就是仁了,道怎么远呢?

就是到死为止。

自俗人观之,鲜不以为迂矣。

不知仁者天理,外天理即非人。

【译文】从世俗来说,很少不认为(曾子)迂腐的。

不知道仁就是天理,如果不按天理行事就不叫作人了。

不为仁将不愿为人乎?

但为仁之功,非朝夕可了,亦无一息可懈,故须宏毅。

【译文】不做仁义的事情就是不愿成为人么?

但是行使仁的功夫,不是一两天可以成功的。

也没有一息可以懈怠的时候,所以需要弘毅。

宏毅即笃之谓也。

人生所以适意者,不过宫室、衣服、饮食、男女四事,圣人亦不离此,而以理节情,不恣嗜欲,久久习为固然,则上承宗庙,下教子孙,不负天地君亲生成之念,内而存养,去人见天,外而省察,改过迁善,至死不渝,斯德成名立矣。

【译文】弘毅就叫做笃了。

人生过得舒适也不过是房子,衣服,饮食,男女这四件事,圣人也不过是这样,而用理性来节制情欲,不沉溺于欲望之中,长久的这样就会成为习惯,那么在上传承祖宗,在下教育子孙后代,不辜负天地所生所养,在内存养心性,清净自己看清天理,在外反省观察自己,改过向善,到死都不停止,那么这种德行就修成了名望也会立起来。

达则伊周,穷则孔孟,是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人。

若不自贵其身,而纵其情欲,外于礼义,富贵亦不过豢养形骸,贫贱更形同草木。

【译文】通达的时候就像伊周一样,穷困的时候就像孔孟一样,这样就是天地之间不可缺少的人,如果不自己珍惜自己的身体,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在外对于礼仪,富贵来说也不过是养了一副躯骸一样,贫贱的时候就更像草木一样了。

孟子曰:

“舍正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

”所以哀者,不可不知也。

【译文】孟子说:

舍去正路不走,丢掉了最本质的特征而不知道追求,悲哀啊!

悲哀的原因,不可不知啊。

夫人生不过宫室、衣食、男女,而仁圣贤人,天必福之,安有饥寒困苦而死者?

夷齐之饿,忠孝节义之捐躯,仁也、义也。

【译文】人一辈子不过房室衣食,男女之事,而圣贤的人,上天必定保佑他,哪里有饥寒困苦的死去的人呢?

伯夷叔齐的饿死,是忠孝节义的捐躯,是仁义的。

【注】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

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

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

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

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全而受者全而归,与天地日月同休,不为凶祸,然亦不幸遭遇之穷耳,岂仁圣必如此哉?

此义不明,将藉为口实,曰为善无益,辨之、慎之。

【译文】保全天性的人大家都向他去学习,他的生命和天地同样旺盛,不做凶祸的事,然而也会不幸遭遇穷困的事,难道说圣贤一定会这样吗?

这说不清楚,就会变成人们的借口,说做善事没好处,应该去辨别,谨慎对待。

以上五条,大要已得,惟致知一事,颇难枚举。

四子六经,义精而文繁,史传群书,博杂而难辨。

【译文】这上面的五条,大概的要点已经说到了,只有获取知识这一件事,很难举例,四书六经,讲解地很精要难懂,史书传记,有兼有很多善恶的东西难以辨别。

今就世俗共知之言列后,勿以为诞妄肤庸,是者行之,非者革之,即可以进德矣。

【译文】现在根据世俗都知道的言论列在下边,不要认为是无稽之谈,认为对的就去实行,认为错的就坚决革除,这样就可以提高道德了。

 

孔子四言

 

非礼勿视

心之精神全在于目,目所视而心即驰,正则天理,邪则禽兽。

色欲一事,少年尤易入邪。

于美色而视若姊妹,于邪物而视如豺虎,此求放心第一要功。

【译文】心开窍于目,眼睛所见到的就是心系的地方,看正的事物就合乎天理,看邪的东西就是禽兽。

色欲这种事情,年轻人特别容易被邪所引诱。

对于美色要看做姐妹,对于邪物要看做狼虫虎豹一样,这就是安心的第一件功夫。

非礼勿听

耳通性海,入于耳而乱于心,邪思妄想以成,不待言矣。

自天子至庶人,不明义理,为谗邪败德致祸者尤众,故当切戒。

【译文】耳朵和性海相同(肾开窍于耳),耳朵听到了心就会乱,邪恶的不守本分的年头就会出现,这就不用说了。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不明白道义天理,被奸邪的言论败坏了德行,因此一定要注意防范。

非礼勿言

言以达其心。

凡五伦浃洽,必由恩谊周到;力行仁义,岂不赖言宣畅谐和之?

【译文】人们用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但凡五轮融洽的,一定是通过周到合适的恩情情谊;努力去实践仁义道德,难道不依仗说话来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吗?

至于阐道德,述圣谟,解争讼,需言之事尤多。

【译文】至于阐明道德,叙述圣贤的教诲,劝解争讼,需要说话的地方尤其多。

但必平日素有修身之学,烛理之明,始能随事告语,曲尽其义。

【译文】但是一定要平时就通晓修身的道理,明白天理,才能够根据事情来说话,详细的解释其中的大义。

常人任心而谈,不知返己自课,不特妄言恶言、败伤伦类者不足观,即自负才能,言行不相顾,亦可羞怍。

【译文】一般人想到那里说到哪里,不知道从自己身上反省修正,不要说狂妄的言论、败坏伦理之类的言论不值一提,即便自持才能,言行不一,也是令人羞耻的。

故夫子屡屡教人慎言,大抵多言不如少言,有言不如无言。

非其人而言,非其礼而言,不自责而言,皆非也。

【译文】因此夫子多次教导人们谨慎言论,大致上多说话不如少说话,说话不如沉默。

背人说话,违背礼节说话,不反省自己说话,都是错误的。

非礼勿动

动兼内外而言。

外而一动一静,必准乎理,内而一念之非,必除其根,乃是。

【译文】动要同时从内外来说。

外界一动一静,一定要合乎道理,内心一个念头是错误的,一定要除掉恶念的根,才对。

关夫子四言

 

存好心,行好事,说好话,交好人。

心之所存,见于事与言,而必先自其存心慎之,兼上文动静之功在内。

好话必以圣言为师,好人则节取之、全取之,该亲师取友三人行章义在内。

【译文】心里想的念头,从所做所说表现出来,而一定要从内心上谨慎,同时要包括上文说的动静的功夫。

好话一定要以圣人的言谈为师,好人则要辨择地学习,从所有人身上学习,应该包括三人行的意旨道理。

 

太上感应篇

 

太上曰: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遏恶扬善,推多取少。

受辱不怨,受宠若惊;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以恶为能,忍作残害;阴贼良善,暗侮君亲;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诳诸无识,谤诸同学;虚诬诈伪,攻讦宗亲;刚强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轻蔑天民,扰乱国政;赏及非义,刑及无辜;杀人取财,倾人取位;诛降戮服,贬正排贤;凌孤逼寡,弃法受赂;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入轻为重,见杀加怒;知过不改,知善不为;自罪引他,壅塞方术;讪谤圣贤,侵凌道德;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愿人有失,毁人成功;危人自安,减人自益;以恶易好,以私废公,窃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丑,讦人之私;耗人货财,离人骨肉;侵人所爱,助人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胜;败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骄,苟免无耻;认恩推过,嫁祸卖恶;沽买虚誉,包贮险心;挫人所长,护己所短;乘威迫胁,纵暴杀伤;无故剪裁,非礼烹宰;散弃五谷,劳扰众生;破人之家,取其财宝;决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乱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