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30090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14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docx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串讲笔记

串讲导航

一、【课程性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一门公共政治课,培养着学习者的基本素质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了解,深化我国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联系,了解我国的目前现状和以后将要行走的道路,培养一个爱国公民的素质

二、【课程地位】

该课程使自学应考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大理论成果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根本任务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三、【学习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卫兴华、赵家祥组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

四、【前导课程及后继课程】

从2008年10与开始,自学考试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共有四门课程,其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其他三门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

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的理论基础,学好这门课为其它三门课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学好其它三

门课为学好这门课奠定必要的实证知识的基础。

五、【学习目的】

使自学应考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加深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各大理论成果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根本任务的理解,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其他各门课程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六、【学习内容】

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主线,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整体,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要着重学好唯物的观点。

辩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

要深入理解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认识资本主义的特点,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掌握资本主义一定要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

要认真学习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

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的关系。

七、【学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6章)

科学社会主义

(7-8章)

八、【学习方法】

(一)概念要准确,切忌含混不清。

就是说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

(二)观点要全面,切忌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全面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

因此,一定要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三)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忌死记硬背。

首先要记住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运用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去思考问题。

(四)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这就是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

九、【试题题型】

题号

题型

数量

分值

备注

第一题

单项选择题

共30小题

30分

主要考查课本的识记部分,掌握基本知识点。

第二题

多项选择题

共10小题

20分

知识点深入,要求考生掌握全面,易出现混淆部分。

第三题

简答题

共5小题

30分

对课本三大组成部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

第四题

论述题

共2小题

20分

对于课本知识的重要知识点进行阐述,不仅要讲明基本知识点,还要对此有一定的扩展,达到一定的深度。

十、【考试规律】

目前为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已经经历了两次考试,08年10月和09年1月,由此,我们总结了一些考试规律。

在试卷命题上,首先根据大纲规定的考试内容和考核目标,确立考试范围和考核要求。

试卷对能力层次的要求也分布的很有条理。

一般为识记部分20%,领会部分30%,简单应用30%,综合应用20%。

在难度的结构安排上,易、较易、较难、难四种难度试题的分数比例是2∶3∶3∶2。

在出题中,主要是考查该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即马克思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主义,其中,选择题中主要考查的马克思哲学部分,分值约占45%,简答题中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约占40%,也易考查马克思哲学部分,论述题中三大组成部分都易出现。

因此,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着重复习马克思哲学部分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部分,要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好能力层次结构的分配,抓住重点、难点。

以便于快速掌握课本知识,顺利通过考试。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复习要求】

学习绪论,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它的根本理论特征,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它的最高社会理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学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要了解现今时代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复习重点、难点】

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学习马克思的目的及其学习方法。

【考核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第三,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不带任何偏见,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

3.坚持与时俱进的现实意义

  首先,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其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再次,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方法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

  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恩主义的根本方法。

  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主要有两种情形:

一是中国等国仍然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举起“改革”、“开放”、“革新”的旗帜,反思现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继续探索和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另一种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在这种情况面前,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如何说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

这些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新的实践经验做出新的说明。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三,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其中不少是有关全人类的问题,更多优质自考资料尽在XX贴吧自考乐园俱乐部

  第四,世界新技术革命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第五,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

6.与时俱进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2)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

  第一,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第三,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复习要求】

学习本章,主要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人生活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要深刻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以及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要掌握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复习重点、难点】

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两点论和重点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考核知识点】

1.哲学和世界观

  

(1)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揭示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3)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及意义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3)意义: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对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3.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就是一元论。

  

(2)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就是二元论。

二元论最终倒向唯心主义。

  (3)一元论有两种:

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

虽然它们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但在世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的问题上,又有不同的回答。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

  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局限性是什么

  

(1)是机械性,它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因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2)是形而上学性,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3)是直观性,对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4)是不彻底性,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5.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意义(列宁)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意义。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6.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在运动中。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

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7.相对静止的含义及意义

  

(1)所谓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

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2)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务。

  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总之,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8.实践的含义、基本特点、基本形式

  

(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点

  第一,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第二,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第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

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第三,科学实验。

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10.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1)含义、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联系的普遍的、联系的普遍性是指: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11.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

  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12.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是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第四,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

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

  第二,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1)什么是哲学上的矛盾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两种情形:

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

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1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什么关系?

认识二者关系有什么意义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3)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坚持。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问题,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1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2)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是相互渗透的,矛盾双方各自从对方吸收和利用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促进自身的发展。

  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

17.结合实际说明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

  

(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2)关系是: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3)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1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

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3)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9.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

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20.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2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意义

  

(1)在复杂事物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处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22.质、量、度及度的意义

  

(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2)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3)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