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329142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docx

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

2020-2021郑州市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八单元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模试题附答案

一、选择题

1.58.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

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A.社会性质的改变B.习俗风尚的变革

C.辛亥革命的成功D.人们生活的富裕

2.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相继颁布了《奖励工艺品暂行条例》《华侨回国兴办实业奖励法》《工业奖励法》等文件,同时邀请蔡元培、马寅初分别担任监察院长、立法院财政委员会委员长。

由此可知()

A.国民政府积极扶持民族工业B.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

C.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D.民族工业日益陷入绝境

3.以下为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情况表。

,出现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厂家

资本

工人

1913年

689家

33亿元

27万多人

1920年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人

 

A.外商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

C.西方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实力雄厚

4.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大生纱厂经营出现“短暂的春天”是在

A.甲午中日战争前

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5.中国近代文学艺术成就,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对其创作者敬佩有加,下列作品与作者对应正确的是

①《狂人日记》﹣鲁迅

②《愚公移山》﹣徐悲鸿

③《黄河大合唱》﹣聂耳

④《骆驼祥子》﹣老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在历史学习中,我们应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

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史实的是

A.中共七大为抗战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人民指明战后奋斗方向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农民踊跃参军参战

C.19世纪70年代后,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相继传入中国

D.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7.清末以来,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新式的旗袍、中山装也备受人们青睐。

这些变化体现出当时的

A.崇洋逐新趋向B.婚姻自主意识C.民族复古情怀D.自由平等风尚

8.如图是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A.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B.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D.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9.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的是()

A.乘飞机B.发电报C.坐火车D.乘轮船

10.分清“史实”与“观点”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能力之一,以下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A.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B.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

C.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

D.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

11.张謇是近代著名民族企业家,其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你认为大生纱厂经营“最景气”时期是在(  )

A.甲午战争后B.“一战”期间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12.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是一个曲折而又艰难的路程,它的发展可以分为7个阶段。

如图中出现第3阶段状况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甲午战后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扫除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障碍

C.帝国主义忙于世界大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13.“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B.闭关锁国的国策被废除

C.机器缫丝提高了生丝的品质D.缫丝厂的生丝畅销海外

14.近代社会政治革新与风俗的变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的是

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服又大方B.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C.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D.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15.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有()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

C.北洋军阀分裂

D.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6.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这说明()

A.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B.清政府决意废除科举制

C.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D.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

17.阅读下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

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拥有厂家

拥有资本

工人人数

1913

33亿元

27万多

1920

1795家

50亿元

55万多

 

A.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

C.列强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D.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18.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

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

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9.如图反映的是我国某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

B.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平等

D.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

20.开了中国高等教育先河的事件是

A.京师同文馆的创办B.京师大学堂的创办

C.科举制度的废除D.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21.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是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B.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C.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北洋军阀的割据纷争

22.据史料记载,1912年孙中山应山西都督阎锡山邀请来到太原,发表了重要演讲,他说:

“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先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还说“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

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山西民族实业家纷纷兴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下列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

A.山西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大作用

B.辛亥革命促进了山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C.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

D.实业救国是当时社会重要的思潮

23.民国时期,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行”这一市场,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使得“婚礼铁路”成为时髦的象征。

这一现象反映了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D.近代中国交通已被西方完全控制

24.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清末统治者尝试用新的办法培养和选拔人才。

下列关于我国近代新式教育叙述正确的是

A.洋运动时期创办南洋公学

B.甲午中日战争后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C.百日维新时期,创办了京师大学堂

D.1901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

25.每个人一生中都有自己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三人的选择都是为了

A.挽救中华民族B.实行君主立宪制

C.推翻清朝政府D.建立民主共和国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成立后,在社会习俗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改礼仪等等。

材料中徐庶的内容“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故选B。

2.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那景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业的文献,说明国民政府重视和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选项A符合题意;中国民族工业开始出现是在洋务运动时期,排除B;民族工业发展障碍完全扫除,说法错误,当时还有帝国主义和官僚势力的阻挠,排除C;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是在抗日战时期争,排除D。

故选A。

3.C

解析:

C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到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迅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1914年到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一个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出现了表格中的现象。

AD项表述错误;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

故选C。

点睛:

给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时间入手,结合中国近代民族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进行分析,1913-1920年期间处于一战时期,由此可以做出正确选择。

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张謇创建的大生纱厂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缩影。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故B符合题意;甲午中日战争前、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不符合题意,故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20世纪初以后,中国文艺创作空前繁荣,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优秀作品。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

故B①②④符合题意;《黄河大合唱》的作者是冼星海,故含有③的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反映历史的客观史实;历史结论是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主观因素。

因此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人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属于历史史实,选项C符合题意;A是对中共七大的评价,排除;B是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评价,排除;D是对商务印书馆的评价,排除;故此题选C。

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题干的“西餐、西式蛋糕、洋酒、洋烟、洋布在沿海城市成为时尚,文明结婚、集体婚礼纷纷出现,公园、咖啡馆在大都市风行一时,新式的旗袍、中山装也备受人们青睐。

”体现出清末以来,出现的崇洋逐新趋向。

故A符合题意;婚姻自主意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复古情怀与题干信息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自由平等风尚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材料,获取信息。

8.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分析题干的“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初我国轻重工业所占比重图”可以看出重工业所占比例很小,我国民族工业的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故D符合题意;民族工业资金少、规模小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故A不符合题意;民族工业分布极不平衡在题干图表中不能体现,故B不符合题意;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短暂春天”与题干图表信息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有线电报传入中国,方便了人们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的通讯工具,B项正确,ACD排除,所以答案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时间是1901年,分析四个选项事物出现的时间,排除A,再根据题干“使用的最快捷”的信息,排除CD,由此得出正确答案。

10.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史实即历史事实,观点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

火车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属于观点,故A符合题意;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到人们的青睐、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徐悲鸿以西洋写实主义的技法改革中国画法创作了《愚公移山》属于史实,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给我国的民族工业带来了短暂发展的“春天”,所以大生纱厂经营会“最景气”,答案选B。

1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外部因素”,结合图表信息可知,第3阶段是从1912年到1919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故C符合题意;ABD表述错误,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1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同治十三年(1874年),龙山乡开办全县第一家机器缫丝厂。

光绪初年,大良北关办起怡和昌机器缫丝厂……其后,大良的顺成昌等缫丝厂相继开办。

”可知与洋务运动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的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因此缫丝厂相继开办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A。

1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习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故D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符合题意;旗袍西服中山装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变化,排除A;民国政府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排除B;民国时期劝禁女子缠足,倡女权,追求男女平等,排除C。

故选D。

15.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战期间,我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外因有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给我国民族工业带来了发展的“春天”,故选D。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发布“上谕”……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结合所学知识,1905年,清政府停止科举考试,存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

B选项符合题意;清政府创新科举制选拔的说法不正确,A选项不符合题意;科举制不利于人才选拔的说法不正确,C选项不符合题意;京师大学堂已停止招生的说法不正确,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的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是1914年到1918年。

故C符合题意。

清政府在1913年之前已经被辛亥革命推翻,故A不符合题意。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大量外国资本与史实不符,故B不符合题意。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与史实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题干的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扳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体现出当时传统习俗受到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思想观念也有了改变,故①③④符合题意;清末民初文化教育并未衰落只是处于由旧式教育向新式教育的转变时期,排除②,排除含②的ABC,D符合题意,故选D。

1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在对旧制度进行改造的同时,也冲击了与封建制度相伴随的一些陈规陋习,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还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文明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大人”、“老爷”之类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的平等称呼,体现了国民互相之间的尊重和追求平等的愿望。

故C符合题意;封建等级观念已根深蒂固、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白话文带来的语言变革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0.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它的创办,开启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先河,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排除;C项发生在1905年,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排除;D项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排除。

故选B。

2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主要外因”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进入“黄金时代”,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排除ABD,所以答案选C。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是抓住题干的限定词“外因”,结合课本关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相关知识来解答本题,A项是内因,BD项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利用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

2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12年孙中山应山西都督阎锡山邀请来到太原,发表了重要演讲,他说:

“去岁武昌起义,不半载竟先成功,此实山西之力……使非山西起义,断绝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

”还说“有天赋之煤铁资源,山西前途不可限量”。

受孙中山思想影响,山西民族实业家纷纷兴办实业,走上了“实业救国”之路。

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有误的是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

题干材料未提及山西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为全国最早,故C符合题意;题干信息体现了ABD表述,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3.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中的“铁路公司”和“铁路婚礼”再结合所学可知,铁路作为新式的交通传入中国后,出现了时髦的“婚礼铁路”,说明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所以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排除。

故选B。

24.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时期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戊戌变法留下的重要成果。

1912年改名为北京大学,它的创办,对中国近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明近代中国教育改革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南洋公学创办于清末民初,排除;B项洋务运动时期创办了京师同文馆,排除;D项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颁布各级学堂章程,排除。

故选C。

25.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救亡图存,仁人志士身先士卒从事变法、革命、实业,B项是康有为变法的目的,CD项是孙中山革命的目的,张謇主张实业求国,他们的共性是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故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故应选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