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2853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9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docx

训练知能升级第一单元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知能升级

【达标集训】

1.化学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化学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你认为下列各项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范畴的是(  )

A.物质的运动状态B.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C.物质的性质和用途D.物质的制取和应用

2.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

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  )

A.收集气体并观察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

C.查阅“跳跳糖”成分及制作原理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

3.下列成语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刻舟求剑B.火树银花

C.风吹草动D.量体裁衣

4.(2012·湛江中考)下列关于S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5.(2012·南充中考)某同学测定的下列数据中,不合理的是(  )

A.用10mL量筒量取7.5mL水

B.用pH试纸测得某地水的pH为5.2

C.用托盘天平称得某物质样品的质量为16.7g

D.测得某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90.5%

6.以下错误的操作都可能引起玻璃仪器破裂,有4位同学分别进行了纠正,按照他们的方法纠正后玻璃仪器仍可能破裂的是(  )

7.下列说法中你认为错误的是(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8.用量筒量取溶液,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读数为15mL;倒出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的最低处,读数为9mL。

则该学生实际倒出的溶液体积(  )

A.小于6mLB.大于6mL

C.等于6mLD.无法确定范围

9.化学实验过程中,下列对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

A.洒在桌面上的酒精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

B.稀酸溅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再涂上3%~5%的小苏打溶液

C.碱液洒在衣服上,用水冲洗后,再涂上硫酸溶液

D.误服氯化钡溶液,立即喝大量鲜牛奶或鸡蛋清

10.下列问题的研究中,未利用对比实验思想方法的是(  )

11.碘化银①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②有一定的毒性,③加热到146℃时转化为橙色晶体,④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⑤碘化银可制造照相感光乳剂,⑥在人工降雨中常被用作冰核形成剂。

上述材料中属于碘化银物理性质的是    ;属于碘化银化学性质的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属于碘化银用途的是    。

12.(2013·安顺中考)掌握化学实验中常用仪器的特征和用途,有利于开展化学学习和研究。

请按要求进行填空。

(1)实验室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药品时选用的仪器是    ,在过滤操作中用于引流的玻璃仪器是 ;

(2)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仪器是 

    (填两种);

(3)用量筒取用液体药品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    保持水平,再读出液体的体积。

13.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

(2)指出图中不正确的实验操作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① ;

② ;

③ 。

(3)请结合上面的错误示例,探究在平时实验中,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

(任举两例,上面的图示错误示例除外)

          、 。

14.小欣是某班的小小化学迷,最近对蜡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了一系列的实验。

(1)点燃一支蜡烛,观察蜡烛燃烧,其中发生的物理变化是 。

(2)先用一木筷迅速插入到蜡烛火焰中,片刻后取出,观察到了如图a上所示的圆弧状焦黑斑,其产生的原因是

 。

再取一个冷的白瓷片放在火焰的上方,片刻后取下,观察到有黑色的小颗粒产生,冷却后触摸有滑腻感,此黑色颗粒是     ,是由于蜡烛     产生的。

(3)如图b所示,在火焰正上方罩一个漏斗,用一燃着的火柴接近漏斗截口处,观察到火柴     ,原因是

 。

(4)如图c所示,他在B烧杯中先加入适量的碳酸钠粉末,分别点燃两支蜡烛,然后在B烧杯中加入稀盐酸,在A、B两烧杯中,蜡烛先熄灭的是     ,这是由于 。

【感悟中考】

1.(2012·莱芜中考)化学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开展涉及化学方方面面的主题活动,让化学走向公众是我们化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责任。

下列内容不属于化学主题活动的是(  )

A.关注食品安全,提高生活质量B.保护臭氧层,呵护我们的家园

C.制造新型材料,丰富多彩世界D.杜绝肆意捕杀,维护生态环境

2.(2012·常德中考)君君将一定量生铁样品加入过量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发现有少量黑色物质残留。

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置之不理B.请教老师

C.上网查资料D.通过实验继续探究

3.(2013·宜宾中考)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干冰易升华B.浓盐酸易挥发

C.氢气可燃烧D.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4.(2013·苏州中考)下列常用仪器的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火焰直接加热烧杯

B.打开试剂瓶取用试剂后没及时盖瓶塞

C.给试管内固体加热,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D.取用试剂后将滴管清洗再放回原滴瓶

5.(2013·眉山中考)下列对数据的几种描述中,合理的是(  )

A.用pH试纸测得盐酸pH=3.20

B.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固体5.85g

C.用10mL量筒量取98%浓H2SO43.68mL

D.用“pH计”测得某血浆pH=7.40

6.(2013·湛江中考)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酒精灯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试管里的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

B.实验后剩余的药品应放回原试剂瓶中,避免浪费

C.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

D.不小心碰倒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时,应立即用水扑灭

7.(2013·莱芜中考)下列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一定伴有能量变化

B.一定能改变物质的性质

C.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一定变化

D.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变

8.(2011·日照中考)下列对实验意外事故的处理错误的是(  )

A.若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B.若不慎将烧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C.若不慎将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要先用手揉眼睛,再立即用水冲洗

D.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9.(2013·达州中考)下列图示的实验中,正确的是(  )

10.(2013·泉州中考)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11.(2013·东营中考)为保证实验安全,取得预期实验效果,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我们应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并遵循化学实验的安全规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实验前,应明确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须征得老师同意后再进行操作

B.不准在实验室内嬉戏打闹、大声谈话

C.为了便于观察,可用手接触药品,直接闻药品气味,但严禁品尝药品

D.加热操作中,不要凑近被加热仪器直视观察,不要将试管口朝向自己或他人

E.易燃、易爆的药品要远离火源,避免将腐蚀性药品沾在衣服或皮肤上

F.切忌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G.注意安全用电和节约用水,离开实验室前,务必关闭电源和水源

12.(2012·哈尔滨中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初中化学课上做过许多实验,例如:

若按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分类,应将实验C归为 

组(填“A”或“B”),理由是 

 。

13.(2012·安徽中考)暖宝宝是一种防寒用品,如图所示。

暖宝宝中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发热的原因是什么?

(1)小明探究:

暖宝宝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剪开内包装袋,倒出其中的粉末,发现呈黑色。

【提出猜想】该黑色粉末可能含有炭粉、铁粉、二氧化锰、氧化铜、四氧化三铁中的一种或几种。

【初步验证】将磁铁靠近黑色粉末,部分被吸引。

【查阅资料】四氧化三铁具有磁性,能被磁铁吸引。

【得出结论】该黑色粉末可能含有    。

【进行实验】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取黑色粉末加足量稀硫酸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溶液无蓝色

取实验①的残渣灼烧,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在上方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由实验①可知,该黑色粉末肯定含 ,肯定不含    ;写出实验①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由实验②可知,该黑色粉末肯定含    。

(2)小明思考:

暖宝宝为什么会发热?

【查阅资料】暖宝宝中的铁粉在空气中发生了缓慢氧化,进而放出热量。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能量,请再举一例:

 

(3)人们利用化学反应还可以 。

 

答案解析

【达标集训】

1.【解析】选A。

化学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等。

物质的运动为宏观变化,属于物理学科研究范畴。

【规律方法】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首先要明确化学的作用或研究对象,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

因此涉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都属于化学研究范围。

另外化学在保护环境、能源开发利用、合成新物质、改造物质、生命过程探索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涉及这方面的都与化学有关。

2.【解析】选A。

本题是一道信息题,理解试题信息并分析设想的可行性是解题的关键。

有些同学往往因忽视题目中所给气体为“无色”这一信息,导致判断错误。

无色气体很多,通过收集无色气体并观察,无法确定其成分。

3.【解析】选B。

刻舟求剑、风吹草动和量体裁衣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的形状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火树银花是物质在燃烧过程中伴随的现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解析】选D。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通常包括物质的颜色、状态、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等性质。

故选D。

5.【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数据问题。

量筒与托盘天平只能精确到0.1,pH试纸只能测到整数值。

6.【解析】选C。

A选项中试管口向上倾斜,水倒流回试管底部会使试管炸裂,B选项中烧杯不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由于受热不均会使烧杯炸裂,D选项中铁丝燃烧生成的灼热熔融物落到瓶底会使瓶底炸裂,几位同学纠正后会避免仪器炸裂。

C选项中用镊子夹取锌粒竖直投入试管内,试管仍然可能破裂。

7.【解析】选C。

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A正确;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B正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有沉淀生成可帮助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但不是化学变化的特征,C错误;性质决定变化,变化反映性质,D正确。

8.【解析】选B。

本题所述的两种读法中,第二种读法是错误的,俯视读取量筒内的液体体积时,读数偏大,而实际剩余的液体体积小于9mL,即倒出的液体体积大于6mL(15mL-9mL)。

9.【解析】选C。

碱液洒在衣服上,用水冲洗后,应该涂少量弱酸性溶液中和,因为硫酸具有腐蚀性,所以不能使用硫酸,可以用稀醋酸溶液。

【规律方法】化学实验操作中意外事故及处理方法

意外事故

处理方法

洒在桌面上的

酒精燃烧

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浓酸、浓碱流到实验台上

浓酸:

加碳酸氢钠溶液

用水冲洗

用抹布擦干

浓碱:

加稀醋酸

用水冲洗

用抹布擦干

浓酸、浓碱沾到

皮肤或衣服上

浓酸:

大量水冲洗

涂3%~5%的NaHCO3溶液

浓碱:

用较多水冲洗

涂稀硼酸溶液

酸液或碱液

溅到眼睛里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切不可用手揉眼睛

10.【解析】选A。

研究空气中氧气含量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氧气,使瓶内气体压强减小,不存在对照实验;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和烧杯B中的酚酞溶液属于对照实验;铜片上的白磷与铜片上的红磷属于对照实验;干花和湿花属于对照实验。

11.【解析】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时一定要抓住关键——是否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

碘化银在常温下为黄色晶体,熔点为558℃,沸点为1506℃都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故为物理性质;毒性是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故为化学性质;加热时转化为橙色晶体,生成了新物质,故为化学变化;制造感光乳剂和人工降雨属于碘化银的用途。

答案:

①④ ② ③ ⑤⑥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常见化学仪器的使用。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应用胶头滴管,过滤操作中玻璃棒起引流的作用。

(2)试管、燃烧匙、蒸发皿等仪器能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3)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答案:

(1)胶头滴管 玻璃棒

(2)试管、燃烧匙(或其他合理仪器)

(3)凹液面的最低处

13.【解析】图示中A为点燃酒精灯,点燃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另一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否则,易引起火灾。

B中正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应为“用手轻轻扇动,让少量气体飘入鼻孔”,而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瓶口直接闻,这样易吸入大量气体,使人中毒。

C中给液体加热时应注意:

①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②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③试管与水平面成45°,④用外焰加热等,图示中操作正确。

D中向试管内加入块状固体时应为“一横二放三慢竖”,让固体慢慢滑到试管底部,这样做不易打破试管底。

答案:

(1)C

(2)①A,会引起火灾 ②B,会使人中毒 ③D,会损坏试管

(3)给烧杯加热时不垫石棉网,会使烧杯炸裂

给试管内固体加热时,试管口高于试管底,会使试管炸裂(除上述示例外,实验中还有多种因不正确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只要符合题意均可)

14.【解析】

(1)蜡烛燃烧的过程中,蜡烛熔化时石蜡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其他物质产生,发生了物理变化。

(2)木筷出现圆弧状的焦黑斑,是因为该部位与蜡烛的外焰接触,而外焰的温度高,故被烧焦;石蜡在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炭黑。

(3)漏斗截口处排出的是蜡烛燃烧的产物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燃烧的火柴在截口处熄灭。

(4)烧杯B中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二氧化碳,所以B烧杯中蜡烛首先熄灭。

答案:

(1)蜡烛的熔化 

(2)该部位与外焰接触,而外焰的温度最高 炭黑 不完全燃烧 (3)熄灭 二氧化碳和水都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B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

【感悟中考】

1.【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化学的研究内容的判断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化学的概念;

(2)化学的研究范围。

化学是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维护生态环境应属于生物学科的研究范围。

2.【解析】选A。

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时,应采取科学的态度探究原因,置之不理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区分,解题的关键是明确二者的本质区别:

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干冰易升华、浓盐酸易挥发、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都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氢气可燃烧是通过氢气燃烧这一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属于化学性质。

4.【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常用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加热烧杯需要垫上石棉网,A错误;为了防止药品污染,试剂瓶取完药品后要及时盖瓶塞,B错误;为了防止冷凝的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加热固体时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C正确;滴瓶的滴管不能清洗,D错误。

5.【解析】选D。

本题考查测定实验数据的精确度的有关问题。

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应为整数,A错误;托盘天平的精确度为0.1g,B错误;量筒的精确度为0.1mL,C错误。

6.【解析】选C。

本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液体不能超过容积的

A错误;剩余药品不能放回原试剂瓶,否则会污染药品,B错误;酒精燃烧时应立即用湿抹布或沙子盖灭,不能用水扑灭,D错误。

7.【解析】选C。

本题考查化学变化的相关知识。

化学变化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物质的性质一定发生改变,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变,但是分子总数可能发生改变。

故选C。

8.【解析】选C。

腐蚀性药液溅入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不能用手揉眼睛。

9.【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实验基本操作。

A项中,不能在量筒中配制溶液;B项中,没有用玻璃棒引流;C项中,使用天平应左物右码;D项中,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搅拌。

故选D。

【中考链接】

1.中考地位及考查角度: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中考热点,中考时主要从仪器的名称、注意事项、操作要点及仪器的选用,误差分析等方面去考查。

2.失分点及应对策略:

对于药品的取用及加热、托盘天平的使用、量筒的使用、实验安全等,由于学生观察、分析不够全面,易造成判断失误。

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明确以下几点:

(1)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时,应按照“左物右码”的原则,若物、码位置放反了,且使用了游码,则药品的质量=砝码的质量-游码显示的质量。

(2)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否则读数会有误差。

(3)使用酒精灯时,应用火柴点燃酒精灯,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4)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加入到水中,还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10.【解析】选B。

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点燃酒精灯应用火柴点燃,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引燃;向试管中放入块状固体时,应先将试管横放,然后用镊子将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直立试管,让块状固体滑入试管底部。

11.【解析】实验室里的药品不能直接用手接触,不能直接闻药品的气味,更严禁品尝药品;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以防引起火灾。

答案:

A、B、D、E、G

12.【解析】实验C是利用不同的物质(红磷与白磷)在相同的条件下(温度和空气)是否发生燃烧来探究燃烧的条件,从而得到可燃物燃烧时温度必须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因此是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探究;A组无对比实验设计,不是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的实验探究;B组的两个实验均设计了对比实验,验证了铁钉锈蚀的条件以及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两者均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答案:

B

B组和实验C均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或对比实验的方法;或比较实验的方法)

13.【解析】

(1)由于黑色固体物质能够被磁铁吸引,可能是本身具有磁性的四氧化三铁,也可能是能够被吸引的铁粉,而加入稀硫酸,黑色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在黑色物质中只有铁粉和硫酸能够反应得到氢气(反应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溶液无蓝色,说明原物质一定不含氧化铜;对固体残渣加热,用石灰水检验时,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则原物质一定含有炭粉。

(2)人们对化学反应放热的应用很多,如燃烧燃料做饭、燃烧燃料驱动汽车等交通工具的行驶、发射火箭等。

(3)化学反应可以制造新物质,如制造各种新材料、研制新药品等。

答案:

(1)铁粉和四氧化三铁 铁粉 氧化铜 Fe+H2SO4====FeSO4+H2↑ 炭粉

(2)燃烧燃料做饭等

(3)制造新物质等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