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概论与社区建设.docx
《社区概论与社区建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区概论与社区建设.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区概论与社区建设
社区概论与社区建设
社区在你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像?
一、社区概论
(一)、社区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1、社区的定义:
第一社区的由来
社区这个概念在社会学界解释很多,最早在社会学的研究上使用“社区”这个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1887年,他出版了《社区与社会》,使用是“社区”这个词,从此社区成为社会学的专用概念,滕尼斯也因此成为社区理论的创建者。
滕尼斯认为,社区首先是在血缘、家庭、家族的自然基础上建立的血缘共同体,逐步发展和分离为人们居住在一起的地域共同体,最后进一步发展为精神共同体。
第二社区的划分
社区划分的方式很多,按人口数量划分,一般把数百万人口的城市称为巨型社区,把几十万到上百万人口的,称为大型社区,把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口的称为中型社区,拥有几万人口的称为小型社区。
最小的社区单位叫微型社区,我们现在的社区就属于小微型社区。
社区还可以按功能划分,按地域划分,我区的社区划分就是按地域划分的。
第三社区的定义
我们所说的社区就是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
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2、社区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定义看,第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了居住在本社区内的居民是社区人口的主体,这是社区得以保持相对稳定的人力资源。
扩展看,社区是一个社会实体,它不仅包括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而且包括由这些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不仅包括人们的经济生活,而且包括政治、文化生活,不仅包括经济关系,而且包括血缘、地缘等其他社会关系,不仅包括地域,而且包括人们赖以进行社会活动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第二,从定义看,强调了居民之间“内在”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说,你只要居住在这个社区,就必然同其他居民就居住环境、卫生、治安、社区参与等问题产生一系列的互动。
拓展看,社区是人民参与社会活动与生活的基本场所。
在本社区内,人们从事着生产劳动,商业经营,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各种职业活动,人们通过长期的共同生活建立了多种人际关系,并借助这些人际关系,互通有无,交流感情,共同解决生活困难和思想难题,另外绝大多数居民作为社区成员,在本社区范围内享有参与社会管理,选举人大代表,社区干部的权利。
第三,从定义看,强调了文化维系力的作用。
即居民之间因相同的利益或相同的社会分层而导致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社区具有多重功能。
一是具有经济功能,有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的作用;二是政治功能,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方针和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推进民主和法治建设;三是文化功能,担负着发展教育事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与体育活动,以及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像现在我们各个社区都有乐器室、舞蹈室、乒乓球室、棋牌室等。
四是具有社会管理与社会整合的功能,担负着维护社区治安、秩序、调节民间纠纷,办理本社区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以及管理流动人员与计划生育等职能。
第四,社区是发展变化的。
同其他社会现象一样,社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社区的发展变化是社会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区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像我们地区,最初有三个办事处,现在变成了十个社区。
实行网格化管理。
简单说一下什么是社区网格化管理
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实行了社区网格化管理。
社区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革命和创新。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第一步,是对社区在区域位置上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从而形成基层治理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
这是一个把社区化整为零的过程。
社区网格化管理的第二步就是在社区层面成立网格化管理领导小组,在网格层面成立服务团队,包括网格长,联络员等,实行网格化管理可以第一时间掌握社区民意。
网格团队的最大优势是从群众中来,便于和居民沟通,使得信息畅通。
网格团队在其网格内属于全能型的组织,网格长对网格内的各项事务全权负责。
网格团队对居民的衣食住行等各项事务都要主动介入,快速反应,高效处理。
最理想的状态是实现全部事务网格内消化处理。
(二)、社区的主要因素
1、人口因素
人是社会的主体,人口要素是社区的第一要素。
人口是社区发展的主要承担者,社区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对社区人口要素进行分析,主要从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结构、人口的分布与流动等方面进行分析。
社区人口数量是指生活在某一时期社区的人数。
就是指社区内居民人口的多少;人口是数量决定了社区社会关系的数量和复杂程度,它既是衡量社会规模的重要标志,又是确定社区层次的重要依据。
我区十个社区中,人口数量较多的是,铁西社区,三公里社区,强达社区,人口较少的像白林社区,苔青社区等。
人口质量是指一定时间、地域和一定社会制度下,人口群体所具有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等;人口质量既是社会进步的力量和基础,又是社会进步的结果和表现。
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平均寿命是四十几岁,现在是平均七十几岁,这体现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人口结构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区人口的内部组合状态,如年龄、性别、职业、婚姻状况、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情况。
人口分布是指社区内人口密度的大小,也是指居民及其活动在社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而人口流动则是指社区居民数量的增减及其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
2、地域因素
社区是人类社会区域生活的共同体,是一个地域性的社会实体,那么一定的地域便自然成了构成社区的要素之一。
社区地域要素是社区各种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如气候、土壤、山脉、水面、矿藏以及植物和动物等,他们是社区成员赖以进行生产、生活的自然条件,因此,社区地理环境的好坏,自然条件的优劣,对于社区的发展水平和发展建设有重要影响。
3、组织要素:
社区内成员在一起生活,需要有一定的机构来协调人们的行为,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组织。
社区组织是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
社区组织是指社区内有目的、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以满足社区居民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社区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如社区党组织,服务中心,银行,学校等。
非正式组织,如社会合唱团、舞蹈队等。
4、文化要素
社区文化是指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成员在社区社会实践中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社区文化反应了社区的地域特点、人口特性以及居民长期共同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社区内人们的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地方语言和特定象征等内容。
社区文化能使社区成员获得相似的行为或价值观念,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使社区产生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5、心理要素
社区的心理要素是指社区居民在心理和情感上对自己所属社区产生的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
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社区产生的自豪或羞辱的情感,就是对社区的归属感,人们把自己看成是社区的一员并愿意承担相应的义务,这就是对社区的认同感。
6、物质要素
社区是人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场所和从事多种活动的基本舞台,人们的活动总是依赖于一定的设施进行,构成生产、生活社会主要包括:
社区成员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设施包括厂房、机器、能源、道路、生产资料。
社区成员进行日常生活设施包括房屋、家具、交通工具,日用商品等;社区成员进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活动的基本设施包括学校、文化室、医院(卫生所、医务所)等,社区成员参加管理活动场所,政治活动的基本设施如会议室、办公室等,以上这些设施在规模与范围方面是随着社区发展而发展,是由社区的性质和发展水平决定的。
(三)、社区的问题
第一,根据表面特征罗列的社会问题
1、行为偏差和越轨类的问题
2、社会排斥和孤立的问题
3、社会结构分化形成的弱势群体的问题
4、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权问题、性别问题,族群问题。
5、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丢失的问题
第二,根据问题的公共性和实质性分类
1、社区中的个人的实质性问题,如贫穷、疾病、住房、家庭虐待、年老失依,孤儿失养等。
2、社区中的个人非实质性问题,缺乏道德标准,行为偏差,吸毒、暴力倾向,个性不成熟等。
3、社区中的公共实质性问题,如基础设施缺乏,社会服务设施缺乏,环境恶劣,公共卫生差,社会治安差等。
4、社区中的公共非实质性问题。
人际关系冷漠,社区内的群体排斥和冲突,缺乏社区的认同,缺乏社区的归属,缺乏民主和平等的公共决策机制等。
(四)、社区与社会及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的关系与区别
第一,社区与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滕尼斯认为,社区是人与人自然的、本质的,有机的连接,依靠情感的纽带,沉浸在共同是世界中,典型的是母子、夫妻、兄弟姐妹之间的血缘亲属关系;进一步的扩展,在邻里、朋友以及宗教信仰之间也会存在类似的联系。
社会的联系是人为的,目的性的连接,人与人之间通过契约达成彼此的交往。
市场交换关系,劳动合同关系是典型的社会联系。
两者具体的区别:
其一是,从空间地域、组织范围角度,社区币社会小;其二是,从成员关系角度,社区比社会更具凝聚力。
其三是,在社会功能上,社区比社会更具体,更接近生活,社会则更多的执行国家的功能。
两者的联系,其一,社区是社会的一部分。
其二,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社区中的关系可能有社会的特点,社会中的关系可能在社区中得以反映。
第二,社区与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
社区是按地域划分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会组织在社会学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组织是指人们从事共同活动的所有群体形式,包括政府、军队、学校等。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有意识的组合起来的社区群体,如企业,政府,医院,社会团体等,社区的社会组织是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成员,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发成立并自觉参与,以公益为目的的社会组织形态。
第三,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
社区与行政区划单位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社区属于社会学范畴,强调依靠血缘、地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共同体,而行政区划单位属于政治的范畴,强调依靠行政力量法定形成的以实现各种职能的政权机构。
二、社区建设
(一)、社区建设的含义、目标和标准
(1)社区建设的概念。
2000年11月,中办、国办转发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具体地讲,社区建设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办法,它的功能在于:
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对象,通过发动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集体活动,确定社区的问题,满足社区需求,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或预防社区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和自决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促进社区整合、改善社区生活质量、提升居民信心和能力,加强其自主性,促进社会转变,发掘并培养社区的领导人才,以提高社区的社会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公正,促进社区进步。
(2)社区建设的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这就是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
(3)社区建设的示范标准。
1、文明向上。
社区用崇高的理想信念、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文化引导居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知荣明耻、弘扬正气、崇尚科学、勤奋学习、勇于创新、文明礼貌、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岗敬业、积极向上、自觉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做民主法制的实践者,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2、安全健康。
社区内安全防范体系、群防群治网络健全,有化解矛盾的长效机制,有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社区内居民具有公共安全常识和应对日常生活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能力。
社区秩序井然,预防和减少伤害,社区居民安全感不断增强。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功能完善,能够为居民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等综合性服务和心理保健咨询服务,居民的安全、健康权利得到保障。
3、生活便利。
社区内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健全,服务功能完善、服务形式多样、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得到基本满足。
社区特殊群体生活和需求得到基本保障,社区居民个性化需求逐步得到满足。
4、环境整洁。
社区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社区环境基础设施齐全、绿化美化程度高,社区内绿地完好、清洁、美观,公共场所和居民庭院卫生整洁,居民环保意识强,自觉维护城市公共环境秩序,保护自然环境、节约能源、生活环境整洁、恬静、适宜居住。
5、民主自治。
社区各类组织健全、设置合理、职责明确,民主制度、民主参与机制和社区公共管理体系完善,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和各类组织的优势充分发挥,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强,参与度较高,能够做到思想共识、规划共商、资源共享、软硬件共建、规章制度共同遵守、社区环境共治,形成了社区各个方面力量广泛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6、保障有力。
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明显,群团组织设置科学合理,工作体系健全、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者配备合理,社区工作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待遇达标,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配套齐全,社区信息化程度高。
(二)、社区建设的工作实务
(一)我区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区辖区面积457平方千米。
辖下10个社区,两个村委会,总人口5万余人。
我们所要讲的,仅指我区10个社区。
繁荣社区,河西社区,河东社区,铁西社区,三公社区,钢城社区,松胜社区,强达社区,苔青社区,白林社区。
74个工作人员,99个格长。
从社区组织机构上讲,我区各社区主要有四个,即社区党支部、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会。
同时还有若干志愿者组织;从社区工作人员构成上讲,各社区主要由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劳动协查员和协理员、流动人口专管员、社区协理员、大学生社区干部等组织,数量大部分在6-9人之间;从社区服务项目上讲,主要有六个方面,即城市管理、民政残联、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党团建设。
同时,各社区也有不同创新内容,例如设置了政策咨询等服务窗口。
谈到社区的组织机构,因为在座的各位都是即将上任的社区党支部书记或社区居委会主任,所以我想着重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强调一下,使大家有一个简单的思想轮廓。
关于居委会,刚才简单地进行了介绍,去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中对社区居委会的职责进行了重新表述,即:
1、依法组织居民开展自治活动。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教育居民遵守社会公德和居民公约、依法履行应尽义务,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召集社区居民会议,办理本社区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开展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活动,兴办有关服务事业,推动社区互助服务和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开展群防群治,调解民间纠纷,及时化解社区居民群众间的矛盾,促进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管理本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财产,推行居务公开;及时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社区居民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2、依法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开展工作。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党和政府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协助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推动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覆盖到全社区。
3、依法依规组织开展有关监督活动。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居民利益的重要维护者,要组织居民有序参与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政策听证活动,组织居民群众参与对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情况进行民主评议,对供水、供电、供气、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市政服务单位在社区的服务情况进行监督。
指导和监督社区内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业主大会、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工作,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
多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把社区建设作为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夯实和谐社会基石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
十几年始终一贯地从政策上倾斜,从资金上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我区的社区建设工作。
从2001年社区改制后,绝大多数社区阵地房无片瓦的极度困境到现在社区阵地建设列入市区十件实事之一;社区干部岗位待遇从二、三百元到现在的近千元;社区经费从钱无分文到财政预算8000元;社区工作人员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到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社区干部无任何保障到“五险”俱全、到考录行政事业单位以致提拔科级干部,其间蕴含着历届区委、区政府对社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社区干部的关心关爱。
也正是基于此,社区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社区干部为摘取多项城市桂冠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区社区整体工作也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西街街道、英雄中路街道和东街街道也相继荣获了社区建设的不同荣誉称号。
我区社区整体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社区建设面临的社会环境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区社区建设近十几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社区工作也成为了人们主动争取的岗位,从而使得有机会在这里与大家共商社区发展计策,共盼社区建设美好前景。
但是,毋庸置疑,社区建设和发展还远远不够,还有大量工作需要我们艰难地予以推进。
1、社区建设面临四大挑战。
我国正处在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各类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凸显期。
这两个时期是相提并论的,同期而生的。
这对于新一届社区干部,必然面临着四大挑战。
一是面临着人的挑战。
随着社会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持续推进,“社区人”和“社会人”越来越多,许多单位人变成了“社区人”和“社会人”。
竞争的压力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比如说人的地位改变会引起人的心理不平衡,在原来的单位,单位发工资、发福利,现在单位不存在了,或者他们退休了,到了社区,这一部分或者没有了,或者减少了,使他的收入悬殊暴露出来一些不满情绪。
另外工作的紧张也会给人们精神增加压力,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给许多人带来了不适应,人口的流动频繁也会使城市管理的难度加大,还有一些社会上的消极因素也会给人们造成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具体反映在社会,但却都发生在社区。
所以社区处在所有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社区只有防范好了,提前做好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一些问题和矛盾化解在基层,做到防患于未然。
二是面临来自发展的挑战。
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目标,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把建设上党城市群作为今年转型跨越发展的重点之一,其中一条就是将改善市区居民环境列入重点议题,提出营造环境友好的宜居城市,打造亮点突出的魅力新城的要求。
区委、区政府又连续多年把城中村改造作为全区的工作重点,并要求具体落实到街、巷、楼宇,整个城区从而面临着新一轮的大规模的拆迁改造。
这些工作必然要具体到每个社区。
但目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很明显。
城市有村,村在城市,对城市整体建设有一定制约。
因此,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成为各项城市基础工作的总抓手,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方面,形成抓手于社区,放眼于城市,部分与整体相互协调的体制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同志们艰难地去协调。
三是面临来自改革的挑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剥离出来的和政府转移出来的许多服务功能,需要有社区这个载体来承接。
而传统的的城市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越来越不适应,管理形式、管理内容等都亟待创新。
而且,改革越深入,社会越发展,城市的这些社会问题和发展的要求也越突出,势必要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四是面临自身发展的挑战。
一方面,社区居民与共建单位参与意识薄弱,社区自治主体与机制不健全。
由于社区既缺乏现成的社会自治组织可供组织群众。
特别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协商议事会、志愿者组织等基本上流于形式,我们的社区工作方法仍然艰难地在行政化倾向中蹒跚,很多工作还大部分属于政府性工作。
同时,社区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源积累可供动员群众,不少居民和驻街单位认为社区工作仅仅是街道、居委会的事,与已无关。
绝大多数中青年很少参与社区事务,因此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较弱。
另一方面,社区建设方面的法律与政策法规不健全,社区建设资金保障十分有限,政府职能的转变滞后,实际情况是“点”上成绩斐然,轰轰烈烈,“面”上则抱成守旧,安于现状。
令我们高兴的是,去年十一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充分肯定了社区在服务居民群众、搞好城市管理、密切党群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在政策扶持、资金保障、部门协调配合等方面做了新规定,为社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2、社区建设存在四大突出问题。
一是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方面,现有社区干部的工作意识不适应社区发展的需求,绝大部分还停留在服从行政命令、完成行政任务的层面上,思想方法还比较传统僵化,还没有真正把社区工作内容转变到培养居民共同价值取向方面。
另一方面,社区干部的福利待遇偏低,基本上处于市区最低工资的层面上,这与工作负担重、工作责任大是不相匹配的。
所以,社区工作者队伍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稳定。
特别是在座的同志们,很多是专科或本科生甚至还是研究生,也有一些遭遇过艰难求职经历的同志,之所以要参加社区支部书记和主任的考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就业方面退而求其次或者这个岗位考录行政事业岗位门槛较低的初衷。
当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客观上对稳定社区工作队伍造成预期不良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是社区工作经费十分有限。
一方面,财政预算仅仅8000元,只是保证社区办公的基本运转,开展大量的社区服务几乎无法保障。
另一方面,驻街单位、企业、居民的社区意识淡薄,共驻共建举步维艰,共同责任落实困难。
三是社区办公阵地仍然滞后。
尽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很多社区解决或基本解决了办公阵地问题。
而且,这一问题从去年列入市区政府十件实事内容之后,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但是就目前来讲,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很多社区办公场所不足30m2,这一点大家在岗位能力测试中应该是有亲身感受的。
一定程度上讲,没有阵地就没有凝聚力,社区尚且处于房无片瓦的状态,就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居民能认可吗?
很困难!
这一境况的改变,切实需要同志们努力地去争取和协调。
四是社区服务功能还不完善。
这些年来,随着国家对民生事业的重视,很多诸如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逐步进入社区。
但这只是政策服务的范围,而涉及到居民生活服务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如居家养老服务、社区管理与小区管理相结合的物业服务、幼儿托管服务等等,都需要大家在实际工作不断拓展和创新。
同志们,以上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有些是客观的,有些是主观的。
客观上主要是我们社区建设的起步较晚,这与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基本情况是相联系的;主观上主要是我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到位,整合资源还不到位。
正所谓“一张白纸可以画美好的图画”一样,挑战往往昭示着机遇,困难往往蕴含着希望,社区舞台大有作为,因为你面对的是期盼的居民群众,因为你维护的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所以,社区工作很有尊严,社区工作很有成就感。
(三)社区建设的主要任务
社区建设的任务主要是围绕前面我们讲过的社区六个方面的服务和社区居民委员会三项职能来开展的。
第一,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社区党建是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党员为主体,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紧密结合社区建设的实际,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服务群众为重点,由辖区内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的建设工作。
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基础在社区,关键在党建。
加强社区党建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市域城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