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321915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docx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立项工作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校内初赛

 

 

主办:

校团委

承办:

电力系团总支

2008年11月

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参赛手册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一项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国内著名大学和新闻单位联合发起并组织的全国性大型赛事,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为国家培养跨世纪的创新人才。

自1989年以来,大赛已成功地举办了十届,并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全国所有重点高校在内的1000多所内地高校,以及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等国20多所知名高校参加的科技盛会,影响力辐射至整个东南亚地区。

“挑战杯”是未来科技精英交流的舞台,为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先后有200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加此项赛事,每次有1500多个项目参与竞技,历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金额均为数千万元,其中第六届大赛期间科技成果转让成交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在第七届大赛中重庆大学硕士生赵启胜等人发明的“可穿戴式计算机--Netdaily”签约后,获得的初期投资为1800万元人民币。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办至今,发现和培养了一大批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的尖端人才,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与理想的现实途径。

由于其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高校的育人成果,有效推动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如今已成为高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更因在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的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而被冠以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界“奥林匹克”的美名。

我校十分重视“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积极参与了历届“挑战杯”竞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在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一件作品获得二等奖,四件作品获得三等奖,并且我校还获得了“高校优秀组织奖”荣誉称号。

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有一件作品获得二等奖,三件作品获得三等奖,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共有三件作品获得三等奖。

为切实做好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工作,积极开展学生学术科技创新工作新局面,努力构建全面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大力营建优良的课外学术活动氛围,进一步培养和发掘出更多肯钻研的学生和有潜力的作品,现决定在校内组织初赛,初赛阶段将评选出校内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和成功参赛奖,被评选出来的优秀作品将按程序参加2009年9月的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河北赛区选拔。

一、组织机构:

华电“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

主任:

郝英杰

副主任:

郭孝锋

委员:

校团委、科技处、教务处、学生处、研究生院及各院系相关领导

二、参赛对象:

申报项目作者必须是我校2009年7月1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三、作品类别及说明:

  

(一)申报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不含文学、历史两个学科)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

  (三)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四、作品要求:

  

(一)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二)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三)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四)作品立项要体现大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点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五)作品要具有国内同类作品的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空白。

  (六)作品要具有创新性和特色。

(七)学生在作品立项申报过程中可以自己联系指导教师,但应符合挑战杯竞赛章程中的有关要求(如:

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等)。

五、申报及评选办法:

(一)以院系为单位组织申报,各院系在2008年12月5日前将本院系所有申报立项作品的《立项申报表》一式两份(外加电子版)交至电力系团总支(学六舍103,相关资料和表格可到校团委网页上下载)。

(二)2008年12月初大赛邀请相关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申报立项的作品进行评比,评选出一定数量的立项作品。

(三)2008年12月——2009年1月初,各立项作品研究阶段。

(四)2009年1月初,校评审委员会对立项项目中期检查,检查项目进展情况。

(五)2009年1月——3月,各立项项目继续研究。

(六)2009年4月,评审委员会将对立项作品进行校内评审,评选出校内特等奖、一、二、三等奖及成功参赛奖,并依照获奖作品积分评出院系团体奖。

(七)遴选优秀作品报送参加全国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评选。

六、时间安排:

“挑战杯”立项申报:

2008年12月5日前。

“挑战杯”立项评审:

2008年12月初。

“挑战杯”立项作品的研发:

2008年12月——2009年1月初。

“挑战杯”中期检查2009年1月初。

“挑战杯”立项作品继续研发2009年1月——3月

“挑战杯”校内评比2009年4月

“挑战杯”校内评比优秀作品参加河北赛区选拔:

2009年5月。

“挑战杯”全国决赛2009年9月。

“挑战杯”并非高不可攀,其关键是挑战自我。

他考验的是你的勇气和灵感,只要你踏上征途,必会有所收获。

探索过程可能漫长而艰苦,也可能经历坎坷和失败,当大功告成之时,你会欣喜地发现,除了成功之外,你更大的收获是发掘了自己更大的潜力,但即使失败了你也能吸取宝贵的科研经验。

让我们一起充满信心,迎接挑战!

附:

1、《“挑战杯”竞赛章程》

2、《“挑战杯”立项选题的基本原则》

3、第八、九、十届全国“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4、《“挑战杯”参赛获奖者感言》

5、“挑战杯”社科类参考题目

6、《“挑战杯”立项申请表》

 

附件一

(2006年10月,第十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组委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竞赛的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竞赛的目的:

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竞赛的基本方式:

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第五条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

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

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

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

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

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

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

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

第十一条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

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

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

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

第十三条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

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

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

第十四条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

第十五条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

第三章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

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

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第十八条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

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

第二十一条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

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

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

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

第四章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

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

第二十五条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

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

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

第五章奖励

第二十六条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

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

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

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

第二十七条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

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

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

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各等次奖计分方法如下:

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

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

第三十条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

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根据《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参照《优秀组织奖评选办法》提名,主办单位确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

第三十一条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

专项奖不计分。

第六章附则

第三十二条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

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

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

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四条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

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六条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

第三十七条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

 

附件二:

A立项选题的基本原则

新颖性原则

•必须具有新意,拿出来就让人眼睛一亮。

如果一项研究工作还没开始的时候就知道做出来也没什么新鲜东西,这样的工作不做也罢。

挑战性原则

•必须和选题方向上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成果有一拚。

如果你想达到的目标已经逊人一筹了,做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实用性原则

必须研以致用。

预期的研究成果必须有价值,或者是应用价值,或者是学术价值。

应用价值由社会来决定其取向;学术价值由同时代的学术共同体关心的问题来决定其取向。

可行性原则

•必须具有合适的难度,在可接受的人力投入、时间投入和资源投入下,在可接受的风险程度上能够产出预期的成果。

被学术共同体证明是超越时代的难题,作为选题时要慎重。

 

B什么是一个好的选题?

•看似无从下手,却从想不到的方向取得突破的选题是好选题。

•从身边小事挖掘出大道理来的选题是好选题。

•通过严格的试验、探索、求证,体现某种人文关怀的选题是好选题。

 

C如何确定选题

1、预研:

确定选题一定要投入一定的时间、人力和资源做一些先期的工作,一般叫“课题调研”、“预研”、“软课题”、“原理性试验”。

也就是说,“研究什么”这件事情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一般来说,要用差不多1/4-1/3的时间来研究“研究什么”也就是选题,剩余的时间才真正去研究那个“什么”。

2、预研的步骤

第一步:

资料收集调研

一开始要对“我要做什么”有一个模糊的方向,然后沿着这个模糊的方向,要进行广泛的调研,搜集各种文献、专利和其他信息。

一边了解一边思考:

作者为什么这样做?

我能做什么?

最后通过思考,顺藤摸瓜地再搜集进一步的资料,逐渐把方向清晰起来。

第二步:

资料分析整理

对收集到的资料按时间、类目、引用关系、成果演进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整理,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果演进关系。

这时,你会发现你调研过的工作是有“结构”的,是被一些“线索”穿起来的。

这些线索有些会分叉、有些会聚合,有些会中断。

沿着这些线索你会来到若干个“前沿”,就是每条“线索”上最新最好的工作。

第三步:

研究方案制订

这是一个出思路、出候选的过程,而不是选题决策的过程。

可能要制订几套方案备选。

方案的组成部分

•研究目标

•国内外现状综述

•研究内容

•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已有的工作基础

•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规划

•研究进度规划

•最终成果的形态

•可能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第四步:

研究方案评估

•可以请一些有关的老师或专家一起就选题的几套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给不同的方案从不同的侧面进行分析。

第五步:

选题决策

•根据分析的结果,最终确定一个选题方案

附件三:

以下是在第八、第九、第十届全国“挑战杯”中获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名单,其中的作品名称仅供参考。

第十届“挑战杯”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

华中科技大学

多通道超声波无损检测系统

特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超高速开关磁阻电机

特等奖

江苏大学

通用型分体式耐高温微型压力传感器研制及产业化

特等奖

华南理工大学

沟槽式微热管毛细芯高速旋压犁削复合成形技术

特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

便携式宽带综合业务数字卫星通信地球站

特等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古、中生代之交重大地质转折期有孔虫的灭绝过程

特等奖

天津中医药大学

现代针灸铜人--经穴学学习及针刺安全性训练系统

特等奖

复旦大学

“绿色环保”的DNA提取试剂盒制备方法——无创伤便捷的痕量及稀有DNA样品的新型硅胶提取法

特等奖

江苏大学

家蚕重大病毒BmNPVorf35基因的缺失和拯救

特等奖

中山大学

《中国南海赤魟尾刺中新型肿瘤抑制基因Ipl的研究》

特等奖

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

运用压电石英晶体传感器阵列快速定量尿液中4种微量蛋白的应用研究

特等奖

天津理工大学

废旧锂离子电池再资源化工艺及装置研发

特等奖

复旦大学

金属布线的桌面加工技术

特等奖

北京大学

新型OLED蓝光材料的探索——新型稠环芳烃合成方法的开拓

特等奖

南开大学

渤海产业投资基金与中国转型期金融创新

特等奖

西安交通大学

毛乌素沙地南缘风沙滩区生态调查与研究

特等奖

东南大学

基于六县市调研的我国农户融资现状比较与改革研究

特等奖

同济大学

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村民掌中宝”

特等奖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特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让生命不再留守——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影响的研究

特等奖

北京大学

诉讼之外的选择——大学生权利救济的进路分析

特等奖

东北大学

辽宁省高等教育顾客(学生)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及调查报告

特等奖

广州大学

城市治安综合治理的路径选择——广州火车站地区治安综合治理的经验及其启示

特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具有超机动竖直悬停性能的可自由起降飞行器

一等奖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胸鳍推进式水下机器人

一等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御精灵”—垂直起降高速微型飞行器

一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

新型电动越障爬楼轮椅

一等奖

东北大学

基于图形化编辑平台的炼钢-连铸动态智能调度系统

一等奖

哈尔滨工程大学

多功能助行机器人

一等奖

合肥工业大学

超声强化光催化-无机膜分离集成反应器

一等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微细电解线切割加工方法及系统

一等奖

北京工业大学

组合定位数据采集系统

一等奖

长春理工大学

便携式大口径多功能反射式天文望远镜

一等奖

华东理工大学

易拉罐金属分离回收机

一等奖

中国计量学院

全自动鸡胚疫苗注射机

一等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PXI总线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仪

一等奖

合肥工业大学

大直径高准确度在线测量系统

一等奖

北京理工大学

汽车正视显示系统

一等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